把握科学探究的宗旨

来源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guoqiangs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饲养动物是幼儿园里常见的活动,给动物喂食,照顾动物,对孩子来说都是生命教育的契机。正如案例中提到的,“兔子吃什么”确实是孩子们经常探讨的问题。传统的文学艺术作品都或多或少地向孩子们传递这样一个概念:兔子爱吃萝卜和青菜。可是,这一概念并不等同于“兔子只吃萝卜和青菜”。我想,当我们弄清楚了这一点,问题就简单多了:很多食物兔子都會吃,但是兔子更爱吃萝卜、青菜这类食物。
  那么,该不该喂兔子吃饼干呢?其实,不妨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孩子为什么想给兔子喂饼干?是为了给兔子加餐当零食,还是给兔子当正餐做主食?无论是哪一个出发点,目的都是希望兔子活得更健康,也更开心。从这个观点去考虑,我们在食物的选择上就应该有所取舍,即便是要留给孩子探究和思考的空间,也要先确保所喂食物对于兔子的安全性。因此,我们可以先和孩子们一起通过书籍、网络等渠道来了解兔子的基本饮食习惯,特别是饮食的禁忌,从而规避一些会对兔子的健康造成威胁的食物。比如,我们了解兔子是食草动物以后,就没有必要给兔子喂肉类了。或许有的教师认为这正是一个让孩子探究的机会,但是我认为科学研究不仅限于做实验,观察和比较、阅读书籍、查找资料也是科学学习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通过阅读了解前人的研究结果不失为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实验完全可以用在更适合的问题上,毕竟科学研究最终是服务于生活的,我们不是为了探究而探究。
  在验证过程中,孩子们或许会观察到,兔子不是只吃蔬菜,对于面包、饼干之类的有时也是来者不拒的。那么,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常常喂兔子吃饼干呢?由此就引出了另一个问题,“会吃”是否等同于“能吃”?有饲养经验的人都知道,面包、饼干这样的碳水化合物,兔子食用过多会造成肠道失调,简而言之,它们并不适合兔子食用,而这些内容孩子是无法通过简单的观察了解到的。因此,试图通过实验验证兔子吃不吃饼干并没有实际意义。
  因此,我的观点是,第一,科学研究的前提必须是尊重生命;第二,探究是学习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学习科学的全部;第三,科学学习需要质疑精神,即使我们看到了一些现象,也需要多问为什么,多查资料,多思考,才能让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更加完善。
  (江苏南京市第二幼儿园 郭 寒)
其他文献
静海一中地处天津市市郊静海,是一所远近闻名的示范性高中。近几年来,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学校由过去拥有一千多名学生、30个教学班,发展到近年来拥有四千多名学生、最多69个教学班。在快速“做大”的过程中,学校逐渐暴露出规模与质量、层次与效益、保底与提高等难以处理的新情况、新问题。就此,张福宾校长顺应课改形势发展要求,带领团队调整办学工作思路,秉着“对学生未来负责,为学生发展奠基”的殷殷情怀,在目标定位
2010年以来,江苏认真落实国家关于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决策部署,注重顶层设计,紧抓内涵建设,大力推进学前教育全面改革发展。截至2020年底,全省在园幼儿254.07万名,学前三年幼儿毛入园率98%以上;全省共有幼儿园7903所,其中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园占比88.89%;88.65%的幼儿就读于省、市优质幼儿园,普惠型幼儿园覆盖率达90%以上,建立了优质普惠健康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着
近些年来。各地在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同时,积极推进幼儿园教育改革,努力更新教育观念,促进了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但是,由于应试教育和社会上一些不良宣传的影响,当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现象日益突出,严重干扰了正常的保育教育工作,损害了幼儿的身心健康。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规范办园行为,防止和纠正“小
作家出击    发 现     梁凤莲  发现,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它代表着你的能力,也代表着你的一个良好习惯。  这个世界有多大,发现就有多无限。宇宙的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人类的奥秘也等着我们去发现。大千世界,人类走过的万年历史,就是发现的历史。如果没有发现,也许你会说,人类来到这个奇妙的世界还有其他什么使命吗?  发现是我们天生的行为,不仅仅是科学家们有发现的责任,我们每个人每天的日常生活,也
学习品质不是儿童要学习的知识技能本身,而是学习这些知识技能时的态度、倾向。比如,一个拥有听的能力(听力很好,能听到很细小、从很远的地方传过来的声音)的儿童,未必是一个好的倾听者;一个力气不够大甚至动作不太协调的儿童,却愿意和妈妈一起抬桌子、扫地。前一个儿童有相应的知识技能,却没有相应的品质;后一个儿童知识技能不强,却有相应的品质。   《3~6歲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
设计意图:  散文诗《抱抱》通过排比的手法描写了动物妈妈和宝宝相互拥抱、表达爱意的情景。分析散文诗《抱抱》的内容和结构,我们可以发现,散文诗所呈现的主题是“爱的表达(拥抱和诉说)”,中班幼儿对这个主题有着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散文诗都是按照“地点 动物妈妈和宝宝 怎样抱”的结构来呈现的。在这首散文诗的第一次学习活动中,教师通过有感情地朗诵,师幼、同伴互相拥抱,学习有感情地对自己的妈妈说“我爱你”等,
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会因为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能力与经验的不同,在相同的活动中有着差异明显的行为表现:有的积极主动,有的害羞退缩;有的善于表达,有的沉默无语;有的善于合作,有的霸道要强……然而,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时会忽略幼儿的这些差异,“一视同仁”地按照预设的方案开展活动,或者虽然注意到了这些差异,但因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而听之任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充
“××动不动就爱发脾气。”“××的脾气大得很。”“我真是受不了××的脾气了!”教师们在平日的交流中,有时会流露出对一些孩子这样的评价。在本案例中也有同样的情况,教师在接手班级之前就已听闻小宇的“坏脾气”,而接手后不久便真正见识到了。好在这是一位有责任心的老师,她愿意去了解小宇发脾气的原因,积极地与家长交流,小宇也在她耐心的引导下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小宇在与同伴相处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大喊大叫、哭闹甚
近年来,幼儿园教师的课程观不断更新,越來越多的教师能像案例中的教师一样,发现身边的资源,结合孩子的兴趣和需要,不断生成对孩子来说有趣且有意义的活动。案例中这位教师的困惑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明明我们一直追随着儿童的脚步,对如何开展生成活动也有一定的思考,为什么整个活动进行下来似乎并没有特别明显地推动孩子的发展,教师自己也对活动的效果并不怎么满意呢?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有很多,而我认为值得我们反思的一个问
我做幼儿园老师已经15年了,但这几年我越来越觉得在课程实践方面自己还是一名新手。自幼儿园进行课程改革以来,我经历了课程观念上的巨大转变,从以往只需按课程指导用书组织教学活动,转变为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设计课程,根据幼儿的经验和需要给予支持,推动幼儿的主动学习。我的课程观、教育观在更新,课程实践模式的改变使得以往积累的教学经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于是,我开始学着去观察、倾听、了解幼儿,努力去发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