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谐,是人的发展和谐,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其实质问题就是人本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在和谐社会建设中,人是主观能动的,人的素质是决定性的因素。党中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客观需要和必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在教育,核心在人才的培养。教育优先发展重在教育和谐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和谐社会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和提供有力保障。
一、武定和谐教育建设的基本现状
武定是一个集山区、民族、宗教、贫困为一体的国家重点扶贫开发的贫困县,县域国土面积3322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97%;全县总人口26.7万,农业人口占93%;有18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1%;2006年国民生产总值11000万元,地方财政收入738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80元。目前仍有15.7万人尚未脱贫。山区面积大,少数民族人口多,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是武定的基本县情。
2007年,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330所,其中:幼儿园11所,小学301所,初级中学13所,完全中学2所;职业高级中学1所,在职教职工2699人,在校学生40548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6%,辍学率0.25%;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0.3%,初中阶段辍学率2.8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仅50.6%,幼儿入园(学前教育)率24.8%,职高在校生与普通高中在校生比为0.32∶1,人均受教育年限7.12年。1996年全县实现了普及六年义务教育,1999年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2000年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武定教育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得到快速发展,正向着持续、健康发展的方向迈进。然而,受地方经济、社会诸多因素的制约,武定教育在整个和谐社会建设中还有较大差距。一是教育投入与教育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全县中小学还有不同程度的危房65000平方米,校舍改造任务艰巨。教育资源差异明显,教育发展基础落后,教育基本条件不均衡,尤其是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缺乏,加大了与教育发达地区的差距。二是教育管理发展不平衡,教育质量和效益不明显,离人民满意的教育有差距。三是教师的数量、质量、结构和教育观念、教育水平还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任重道远。四是受教育的机会不平等。由于山区面积大,校点分散,资源整合难度大,规模效应不明显,不同地区的学生享受教育的环境条件不公平;民族众多,不同民族的教育意识差异大,信教人群对教育的认识和送子女入学接受教育的积极性不高,普及教育仍然面临较大困难;贫困人口多,全县60%左右的人口仅达温饱的生活水平,教育支付能力还十分脆弱。特殊的县情,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复杂混乱的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使武定县义务教育的巩固依然面临严峻形势,数量不少的义务教育阶段人口还游离于教育之外,出现了不同环境、不同条件的广大适龄人口的教育机会不公。五是幼儿学前教育发展滞后,职业教育发展缓慢,农村成人教育成效不明显,教育协调发展有差距。不和谐的教育因素,严重影响武定和谐社会建设。
二、影响武定教育和谐发展的因素
武定教育总体基础薄弱,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主要体现在校点分散、教育成本高,资源整合难,教育质量提高难度大,普及巩固工作难,人均受教育程度不高,提高全县人口素质任重道远。影响武定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出现教育资源不均衡,公民受教育的条件不公平。由于自然因素和历史因素的制约,导致山区、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对落后,形成了人群的区域性贫困和地方区域性经济落后,从而造成了贫困地区财政自我发展能力弱,社会事业发展投入少,教育发展滞后。与发达地区相比,像武定这样的落后地区,由于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加之历史和自然的因素,在短时期还十分难以改变发展落后的局面。地方自我发展的能力十分有限,对教育的投入远远满足不了需求。出现了人民受教育的机会与条件不公平的局面,造成了区域性教育的不均衡、不和谐。最终形成了人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的恶性循环。而这又成为制约武定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2.贫富差距的存在,使不同人群受教育的机会不平等。市场经济的建立,引来了优胜劣汰的发展机制,也就必然带来一定时期的贫富差距。在市场经济体制没有较完善的时期,贫富差距将更加突出。因此,出现了不同人群的教育支付能力的差异,不同人群受教育的机会出现了不公平的现象。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带来贫困地区人口受教育的程度较低。贫困人群素质整体低下,自我发展能力弱,生存与发展的差距不断扩大。教育机会的不公平成为制约教育和谐发展的显著因素。
3.社会机制和教育评价机制严重影响人的全面发展。在当今社会,“选贤用能”的机制和环境还没有彻底摆脱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人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发挥。在这样的观念和机制下,寻求生机而求学成了人的最终期盼。社会对教育的评价,教育自身的评价也就出现了局限性,导致学校教育只注重人的某些方面的教育,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发展。出现了人个体的发展不和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的和谐发展。
4.社会不良环境对人的和谐发展产生影响。在贫困的武定,依然出现网吧、电子游戏,以及格调低下的娱乐场所,互联网上的有害信息蜂拥而至,文化环境泥沙混杂。青少年年龄小,缺乏社会经验,对事物的免疫能力弱,易受社会不良思潮的左右。不良社会环境的存在,对青少年学生的成长产生腐蚀和干扰。年轻人的成长环境问题面临的形势还很严峻,人的和谐发展面临挑战,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受到影响。
三、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和谐社会建设基础
建设和谐教育必须以是否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本身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必须能够帮助社会实现公平与正义,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能够造就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和谐教育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和谐教育的任务是努力使我们的教育实践真正坚持教育方针,真正实施素质教育,为全体人民提供健康、持续、公平、和谐的教育条件和环境,真正造就出和谐发展的人。
1.坚持科学发展理念,落实教育优先战略。贫困地区办教育,困难大,矛盾多,作为各级干部更要着眼未来,关注子孙后代。首先,要为和谐教育的建设提供各种保障措施,在人、财、物等方面提供尽可能的支持,努力优化农村教育资源,尽快缩短与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差距,让广大农村群众享有相对公平均衡的教育条件。其次,要加大教育法律法规宣传,尤其是《义务教育法》的贯彻落实,努力提高民众的教育意识,形成领导重视教育,干部群众支持教育,家长积极送子女接受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第三,要继续保持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在全社会营造支持学校发展,关心学生成长,关注教师的工作、生活、学习和心理的良好氛围,让广大教师倾心教育事业,让优秀人才安心教育事业,使教育事业和谐发展。
2.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促进人的健康发展。越是贫困,对教育环境的重视越不够,这是普遍现象。加强协作,创造和谐的教育环境是教育和谐、社会和谐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教育不可能独自承担学生成长的全部责任,家庭和社会等环境因素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和谐教育关注的范围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或校园生活,必须扩展到学生成长背景中更广阔的领域,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等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提高家长素养,改善社区教育环境,引导和规范传媒内容,发展和利用文化设施,建立良好社会风气等。努力创造一个适宜学生健康成长的和谐背景,使学生成长为和谐的人,为社会和谐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3.完善教育投入体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贫困地区发展教育最大困难是教育投入不足。各级政府应牢固树立“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的思想,千方百计筹措教育经费,努力加大教育投入。尽快改善农村学校校舍条件,加快现代教育装备,努力缩短教育差距,使贫困地区的孩子与发达地区的孩子享有同样的教育条件,拥有同样的教育资源和环境,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均衡,社会和谐。
4.推进改革,提高教育管理水平,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一要加强机制和制度创新,提升学校的现代管理水平,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相对均衡的教育;二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使广大人民群众享有相当公平的教育;三要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学校人际的和谐、课程设置的和谐以及培养目标的和谐。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打造良好的和谐人际环境是教育成功的重要条件。课程是人的培养蓝图,要在课程设置上,实现育“德”、育“智”与育“体”的课程和谐。同时要关注学生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广大农村孩子创造健康和谐发展的平台。
5.促进教育协调发展,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提供发展需要的受教育条件和机会。一要进一步强化义务教育的责任,落实保入学、保巩固、保提高的措施,坚决扭转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流失的严重局面,确保教育公平的实现;二要重视学前教育,通过公立和私立互补形式,扩大学前幼儿教育规模,突破入园率低的格局。三要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步伐,改变武定县职高和普高不协调、职业教育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局面;四要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坚持“农科教”统筹,抓好农村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教育和道德文明教育,努力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为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农村提供基础保障。
6.实施教育扶贫,努力实现教育公平。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政策,为农村中小学的快速发展提供条件;认真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坚持“寒窗助学”制度,完善“希望工程”,让全县所有的贫困学生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机会,让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人群的孩子都能成长为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优秀建设者和中华文明的传承者。
和谐社会是广大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普遍提高的社会,而教育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的直接手段。教育在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承传民族优秀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是淳风化俗的最有效方法。建设和谐武定,基础在于提高武定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着力建设武定和谐教育。
和谐社会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而教育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建设和谐武定,促进武定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关键在于尽快提高武定劳动者的科学技术素质,优先发展好武定教育。
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而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和核心环节,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和谐武定,重点在于解决好贫困人群的自我发展能力问题,建立人人享有受教育的公平机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教育的不公平、不均衡最突出的问题也在农村。加快农村教育的发展步伐,缩小与发达地区教育的差距,是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的首要任务。教育事业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实现武定人民的全面小康,基础在发展好武定教育,关键在提高武定人民的整体素质。建设和谐武定,必须以构建和谐武定教育、提高武定人民的创造力为基础。
作者单位
云南省楚雄州武定县教育局
责任编辑 李配亮
一、武定和谐教育建设的基本现状
武定是一个集山区、民族、宗教、贫困为一体的国家重点扶贫开发的贫困县,县域国土面积3322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97%;全县总人口26.7万,农业人口占93%;有18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1%;2006年国民生产总值11000万元,地方财政收入738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80元。目前仍有15.7万人尚未脱贫。山区面积大,少数民族人口多,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是武定的基本县情。
2007年,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330所,其中:幼儿园11所,小学301所,初级中学13所,完全中学2所;职业高级中学1所,在职教职工2699人,在校学生40548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6%,辍学率0.25%;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0.3%,初中阶段辍学率2.8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仅50.6%,幼儿入园(学前教育)率24.8%,职高在校生与普通高中在校生比为0.32∶1,人均受教育年限7.12年。1996年全县实现了普及六年义务教育,1999年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2000年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武定教育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得到快速发展,正向着持续、健康发展的方向迈进。然而,受地方经济、社会诸多因素的制约,武定教育在整个和谐社会建设中还有较大差距。一是教育投入与教育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全县中小学还有不同程度的危房65000平方米,校舍改造任务艰巨。教育资源差异明显,教育发展基础落后,教育基本条件不均衡,尤其是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缺乏,加大了与教育发达地区的差距。二是教育管理发展不平衡,教育质量和效益不明显,离人民满意的教育有差距。三是教师的数量、质量、结构和教育观念、教育水平还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任重道远。四是受教育的机会不平等。由于山区面积大,校点分散,资源整合难度大,规模效应不明显,不同地区的学生享受教育的环境条件不公平;民族众多,不同民族的教育意识差异大,信教人群对教育的认识和送子女入学接受教育的积极性不高,普及教育仍然面临较大困难;贫困人口多,全县60%左右的人口仅达温饱的生活水平,教育支付能力还十分脆弱。特殊的县情,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复杂混乱的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使武定县义务教育的巩固依然面临严峻形势,数量不少的义务教育阶段人口还游离于教育之外,出现了不同环境、不同条件的广大适龄人口的教育机会不公。五是幼儿学前教育发展滞后,职业教育发展缓慢,农村成人教育成效不明显,教育协调发展有差距。不和谐的教育因素,严重影响武定和谐社会建设。
二、影响武定教育和谐发展的因素
武定教育总体基础薄弱,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主要体现在校点分散、教育成本高,资源整合难,教育质量提高难度大,普及巩固工作难,人均受教育程度不高,提高全县人口素质任重道远。影响武定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出现教育资源不均衡,公民受教育的条件不公平。由于自然因素和历史因素的制约,导致山区、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对落后,形成了人群的区域性贫困和地方区域性经济落后,从而造成了贫困地区财政自我发展能力弱,社会事业发展投入少,教育发展滞后。与发达地区相比,像武定这样的落后地区,由于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加之历史和自然的因素,在短时期还十分难以改变发展落后的局面。地方自我发展的能力十分有限,对教育的投入远远满足不了需求。出现了人民受教育的机会与条件不公平的局面,造成了区域性教育的不均衡、不和谐。最终形成了人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的恶性循环。而这又成为制约武定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2.贫富差距的存在,使不同人群受教育的机会不平等。市场经济的建立,引来了优胜劣汰的发展机制,也就必然带来一定时期的贫富差距。在市场经济体制没有较完善的时期,贫富差距将更加突出。因此,出现了不同人群的教育支付能力的差异,不同人群受教育的机会出现了不公平的现象。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带来贫困地区人口受教育的程度较低。贫困人群素质整体低下,自我发展能力弱,生存与发展的差距不断扩大。教育机会的不公平成为制约教育和谐发展的显著因素。
3.社会机制和教育评价机制严重影响人的全面发展。在当今社会,“选贤用能”的机制和环境还没有彻底摆脱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人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发挥。在这样的观念和机制下,寻求生机而求学成了人的最终期盼。社会对教育的评价,教育自身的评价也就出现了局限性,导致学校教育只注重人的某些方面的教育,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发展。出现了人个体的发展不和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的和谐发展。
4.社会不良环境对人的和谐发展产生影响。在贫困的武定,依然出现网吧、电子游戏,以及格调低下的娱乐场所,互联网上的有害信息蜂拥而至,文化环境泥沙混杂。青少年年龄小,缺乏社会经验,对事物的免疫能力弱,易受社会不良思潮的左右。不良社会环境的存在,对青少年学生的成长产生腐蚀和干扰。年轻人的成长环境问题面临的形势还很严峻,人的和谐发展面临挑战,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受到影响。
三、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和谐社会建设基础
建设和谐教育必须以是否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本身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必须能够帮助社会实现公平与正义,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能够造就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和谐教育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和谐教育的任务是努力使我们的教育实践真正坚持教育方针,真正实施素质教育,为全体人民提供健康、持续、公平、和谐的教育条件和环境,真正造就出和谐发展的人。
1.坚持科学发展理念,落实教育优先战略。贫困地区办教育,困难大,矛盾多,作为各级干部更要着眼未来,关注子孙后代。首先,要为和谐教育的建设提供各种保障措施,在人、财、物等方面提供尽可能的支持,努力优化农村教育资源,尽快缩短与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差距,让广大农村群众享有相对公平均衡的教育条件。其次,要加大教育法律法规宣传,尤其是《义务教育法》的贯彻落实,努力提高民众的教育意识,形成领导重视教育,干部群众支持教育,家长积极送子女接受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第三,要继续保持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在全社会营造支持学校发展,关心学生成长,关注教师的工作、生活、学习和心理的良好氛围,让广大教师倾心教育事业,让优秀人才安心教育事业,使教育事业和谐发展。
2.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促进人的健康发展。越是贫困,对教育环境的重视越不够,这是普遍现象。加强协作,创造和谐的教育环境是教育和谐、社会和谐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教育不可能独自承担学生成长的全部责任,家庭和社会等环境因素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和谐教育关注的范围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或校园生活,必须扩展到学生成长背景中更广阔的领域,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等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提高家长素养,改善社区教育环境,引导和规范传媒内容,发展和利用文化设施,建立良好社会风气等。努力创造一个适宜学生健康成长的和谐背景,使学生成长为和谐的人,为社会和谐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3.完善教育投入体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贫困地区发展教育最大困难是教育投入不足。各级政府应牢固树立“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的思想,千方百计筹措教育经费,努力加大教育投入。尽快改善农村学校校舍条件,加快现代教育装备,努力缩短教育差距,使贫困地区的孩子与发达地区的孩子享有同样的教育条件,拥有同样的教育资源和环境,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均衡,社会和谐。
4.推进改革,提高教育管理水平,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一要加强机制和制度创新,提升学校的现代管理水平,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相对均衡的教育;二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使广大人民群众享有相当公平的教育;三要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学校人际的和谐、课程设置的和谐以及培养目标的和谐。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打造良好的和谐人际环境是教育成功的重要条件。课程是人的培养蓝图,要在课程设置上,实现育“德”、育“智”与育“体”的课程和谐。同时要关注学生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广大农村孩子创造健康和谐发展的平台。
5.促进教育协调发展,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提供发展需要的受教育条件和机会。一要进一步强化义务教育的责任,落实保入学、保巩固、保提高的措施,坚决扭转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流失的严重局面,确保教育公平的实现;二要重视学前教育,通过公立和私立互补形式,扩大学前幼儿教育规模,突破入园率低的格局。三要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步伐,改变武定县职高和普高不协调、职业教育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局面;四要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坚持“农科教”统筹,抓好农村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教育和道德文明教育,努力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为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农村提供基础保障。
6.实施教育扶贫,努力实现教育公平。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政策,为农村中小学的快速发展提供条件;认真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坚持“寒窗助学”制度,完善“希望工程”,让全县所有的贫困学生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机会,让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人群的孩子都能成长为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优秀建设者和中华文明的传承者。
和谐社会是广大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普遍提高的社会,而教育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的直接手段。教育在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承传民族优秀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是淳风化俗的最有效方法。建设和谐武定,基础在于提高武定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着力建设武定和谐教育。
和谐社会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而教育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建设和谐武定,促进武定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关键在于尽快提高武定劳动者的科学技术素质,优先发展好武定教育。
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而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和核心环节,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和谐武定,重点在于解决好贫困人群的自我发展能力问题,建立人人享有受教育的公平机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教育的不公平、不均衡最突出的问题也在农村。加快农村教育的发展步伐,缩小与发达地区教育的差距,是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的首要任务。教育事业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实现武定人民的全面小康,基础在发展好武定教育,关键在提高武定人民的整体素质。建设和谐武定,必须以构建和谐武定教育、提高武定人民的创造力为基础。
作者单位
云南省楚雄州武定县教育局
责任编辑 李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