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生活真谛的心灵之歌

来源 :云南教育·视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lu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来,我既不写诗,更不读诗。究其原因,是因为当下诗人太多,诗圈太多、伪诗太多的缘故。读刘水云的诗,是因为其间读了其人。他的敬业精神,他的儒雅、随和以及从容和低调,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记得他出版的《版权保护纵横谈》一书,曾受到业内专家及读者的好评,那是一本可以称得上既通俗易懂,又具有实用价值的学术著作。尔后,他又将多年来公开发表在众多报刊上的诗歌作品精心挑选,结集出版,取名为《散淡在都市的边缘》。诗集一问世,就受到诗爱者的喜欢。我先睹为快,是因为受出版社的委托,对该诗集的出版作了前期的编辑工作。多年来,算是认认真真读了一次诗,很受启发。我一直想为其写点编诗的心得体会,但因懒堕,未能成行。
  儿时总喜欢隔窗听雨,总喜欢在雨声中背诵着刚刚由父亲教过的一首唐诗或宋词,抑或是母亲教读过的一首童谣或儿歌。儿时的喜好,至今不仅没有减退,反而变得更加强烈。今夏昆明多雨,时而雷电交加,大雨倾盆,时而晴空万里,此番景致,给予我的,实则是心旷神怡。一个雨夜,我再从书架上取下水云惠赠的诗集,专心地读了起来。伴着窗外时断时续的雨声,在柔和的清风中品读其诗,从字里行间仿佛触摸到了一朵朵白云似的飘逸与浪漫,还有一种被雨水打湿的感觉。读好诗的感觉或许就是这样,其诗其意总能让读诗者将生活的步履变得舒缓,让忙碌而疲惫的心灵找到宁静而又温馨的住所,这既是诗对生活的过滤,也是诗对生命的馈赠。
  《散淡在都市的边缘》精选了诗人多年创作的诗篇91首,由“都市”、“边缘”、“行走”三辑组合而成。这些诗人的心灵之作,无论是写都市,还是乡村;无论是写亲情、友情、爱情、人生,还是写自然,社会、世态;与其说是写情写理,还不如说是诗人凭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凭着对生活的真情实感,呈现给了读者一幅幅丰富多彩的生活图景。《窗前的十五个瞬间》在新颖别致的构思和奇妙的意象中,有如弹奏一曲既感人肺腑又渗透着悲喜交加的乐章,讲述了一个都市人由幼年到中年的成长故事。透过都市发展的世俗图与生活风情画让读者感受到生命的珍贵和美丽。从两岁幼童在属于自己窗前的缝隙中“睁着双眼”到“在二十五层的窗前,等待着女儿书写的新诗”,这样经过美妙诗意的连续组合,记录的是一段既快乐又颠簸的旅途,是孤苦和寂寞中拥有的幸福和甜蜜。这类似的诗还有《落日》、《广场》、《城市之河》、《午夜南方的雨》等,在这些诗人独有情钟的吟唱中,让读者不但感受到诗人不仅仅是用智慧和诗性在歌唱,同时也让读者看到了都市变迁中的旧貌新颜,从而对都市的未来充满了渴慕。作为诗人,心胸的储藏不仅仅是儿女情长,抑或是个人情感的宣泄,更重要的是在诗艺的把握上,在诗情的释放上,显示出更加广博的情怀,更加的聪慧和理智。在这方面,诗人抒写的《悬念》、《伪装的咖啡》、《城乡接合部》、《盲道》等,不仅在字里行间跳跃着都市的繁荣和开放的音符,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城市在变迁异化过程中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其实是诗人对社会的一种思考,一种责任,一种担当。
  诗歌不是哲学或者宗教,它不是提供生存的理论,而是诗人以自己对世界的感悟,对生命的理解、对精神家园的坚守。不管有的人是在精神迷茫或是在春风得意的时刻,诗歌总能给予他心灵的指引。我就是在刘水云诗歌的指引下,聆听了他对生活真情的歌唱,领悟了他对人生和世界的真切感受。在诗集《行走》一辑所收录的诗篇中,那些在山水间放歌的诗句,不仅韵味十足,而且还透出一种精神,精神之质则是对秀美山河的无限热爱以及对边民生活过程中勤劳和纯朴的礼赞。这类诗如《小镇的心情》、《客栈》、《丽江》等,均能紧扣主题,也能感动读者。读着诗人这些行云流水般的诗句,我读到了诗人从未忘记过的理想和责任。读刘水云的诗,让我深深地感觉到,诗歌最可贵之处既是让读者感到生命并不是茫茫无序的存在,而是充满着可能性与选择生机勃勃的过程。
  诗歌的过程是人类文化演变和发展的一面镜子,它照耀着人的灵魂。所谓诗歌的回归,就是指诗歌应该由诗人的灵气和真情的叙述,表达出诗人对生活直观的真切的感受,从而让诗歌变得更加好读,更加默默地温暖着读者的心灵,使读者不知不觉地在纷乱嘈杂的多元化声浪中渐渐找到一条清晰的精神脉胳,从中受到鼓舞。我认为,只要众多诗人共同努力,加上社会理解,已经迷失方向的当代诗歌也就会在不经意间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这就是我读刘水云诗集《散淡在都市的边缘》得到的启示。
  人间要多好诗。真心希望刘水云在工作之余多写诗,为读者奉上更多的精美诗篇。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诗人)
  ◇责任编辑李配亮◇
其他文献
本刊讯(厅德育处报道) 7月8日至9日,由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召开的全国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上海市、云南省、广东省和北京大学等3所部属高校,以及1名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代表被指定进行大会交流发言。省委高校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代表云南省作了大会交流发言。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高校务实进取,着力创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期刊
本刊讯(厅监察室、厅办公室报道)7月10日,省教育厅再次下发通知,严格要求认真贯彻执行省政府“四项制度”进一步提高认识力和执行力,建设服务型机关。  一是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各部门负责人作为本部门落实四项制度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加强对本部门人员(包括挂职、借调、借用、临时聘用人员)的管理,改进工作作风,做好服务工作,确保“四项制度”的贯彻落实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二是进一步严格工作纪律
期刊
“三生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切入点,是云南省在新形势下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举措。在推进“三生教育”工作中,红河州教育局自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州城乡综合改革为背景,以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为契机,认真把握“三生教育”的内涵和实质,并使之与红河州教育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三生教育”工作正向纵深积极推进,呈现出全面性、特色性的良好局面。现就具体认识与初步实践汇报如下:   
期刊
(2008年12月22日)    同志们:  2008年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从容应对难事急事,成功举办喜事大事,战胜年初严重低温雨雪冰冻和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的大灾难,实现中国人民百年奥运梦想和航天人出舱行走这一航天史上历史性突破,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党和国家经受住了严峻考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乘风破浪,奋勇前进
期刊
云南省红河州绿春县第二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张常福,28年如一日,一心扑在教育工作上,将一颗赤诚之心献给了故乡的民族教育事业,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赞扬。    苦心育花苗 花朵遍地开    1961年10月,张常福出生在红河州绿春县大黑山乡一个贫困的哈尼族家庭,从小饱受贫困的他暗暗立志发奋读书,长大后用学到的知识报效祖国,改变故乡面貌。1980年,年仅19岁的张常福被分配到绿春县大黑
期刊
2009年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谋划发展,提高质量,促进公平,加强管理,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努力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1.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主线,促进教育
期刊
一、生命第一,教育是人的第二生命    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被埋于废墟下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使每一个中国人,全世界的人都经历了一次思想与心灵的震撼。还有那些突如其来的洪灾、火灾,令人匪夷所思的自残行为,都无不让人们感到生命有时是很脆弱的。  生命是宝贵的。生命是地球上最珍贵的财富,世界因生命的存在而精彩。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命之重或是白白虚度此生,那么生活是没有意义的。如果视
期刊
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云南省教育厅大力倡导的“三生教育”,是以人为本、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实施“三生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行动,发挥各自的优势,帮助广大青少年和儿童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    一、“三生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责任    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家庭是孩子生命的起源,是孩子生存的第一空间,是孩子生活的第一场所。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具影响力的环境。家长(含监护
期刊
校长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所在,从校长的身上,可以看出一所学校办学格局的层面、办学品质的层次、校风建设的优劣和管理水平的高低。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精神领袖和不断变革的一面旗帜,一所学校的管理效益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的个人魅力、思维水平和处世方式能否引领学校走向内涵发展之路,使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  广大农村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校长是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人物,他们从事的是基础教育领域底层的工作,对上要为
期刊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语道破和诠释了加强学习和塑造师德的辩证关系。在大力提倡科教兴国的今天,教育被提到了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教育兴则国运旺,教育废则国运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可见,教师这个职业与国运兴衰息息相关。教师地位的重要要求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要提高教师道德素质,首先必须刻苦读书,广纳信息,自觉钻研业务,具备深厚的专业功底。其次,教师必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