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来,我既不写诗,更不读诗。究其原因,是因为当下诗人太多,诗圈太多、伪诗太多的缘故。读刘水云的诗,是因为其间读了其人。他的敬业精神,他的儒雅、随和以及从容和低调,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记得他出版的《版权保护纵横谈》一书,曾受到业内专家及读者的好评,那是一本可以称得上既通俗易懂,又具有实用价值的学术著作。尔后,他又将多年来公开发表在众多报刊上的诗歌作品精心挑选,结集出版,取名为《散淡在都市的边缘》。诗集一问世,就受到诗爱者的喜欢。我先睹为快,是因为受出版社的委托,对该诗集的出版作了前期的编辑工作。多年来,算是认认真真读了一次诗,很受启发。我一直想为其写点编诗的心得体会,但因懒堕,未能成行。
儿时总喜欢隔窗听雨,总喜欢在雨声中背诵着刚刚由父亲教过的一首唐诗或宋词,抑或是母亲教读过的一首童谣或儿歌。儿时的喜好,至今不仅没有减退,反而变得更加强烈。今夏昆明多雨,时而雷电交加,大雨倾盆,时而晴空万里,此番景致,给予我的,实则是心旷神怡。一个雨夜,我再从书架上取下水云惠赠的诗集,专心地读了起来。伴着窗外时断时续的雨声,在柔和的清风中品读其诗,从字里行间仿佛触摸到了一朵朵白云似的飘逸与浪漫,还有一种被雨水打湿的感觉。读好诗的感觉或许就是这样,其诗其意总能让读诗者将生活的步履变得舒缓,让忙碌而疲惫的心灵找到宁静而又温馨的住所,这既是诗对生活的过滤,也是诗对生命的馈赠。
《散淡在都市的边缘》精选了诗人多年创作的诗篇91首,由“都市”、“边缘”、“行走”三辑组合而成。这些诗人的心灵之作,无论是写都市,还是乡村;无论是写亲情、友情、爱情、人生,还是写自然,社会、世态;与其说是写情写理,还不如说是诗人凭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凭着对生活的真情实感,呈现给了读者一幅幅丰富多彩的生活图景。《窗前的十五个瞬间》在新颖别致的构思和奇妙的意象中,有如弹奏一曲既感人肺腑又渗透着悲喜交加的乐章,讲述了一个都市人由幼年到中年的成长故事。透过都市发展的世俗图与生活风情画让读者感受到生命的珍贵和美丽。从两岁幼童在属于自己窗前的缝隙中“睁着双眼”到“在二十五层的窗前,等待着女儿书写的新诗”,这样经过美妙诗意的连续组合,记录的是一段既快乐又颠簸的旅途,是孤苦和寂寞中拥有的幸福和甜蜜。这类似的诗还有《落日》、《广场》、《城市之河》、《午夜南方的雨》等,在这些诗人独有情钟的吟唱中,让读者不但感受到诗人不仅仅是用智慧和诗性在歌唱,同时也让读者看到了都市变迁中的旧貌新颜,从而对都市的未来充满了渴慕。作为诗人,心胸的储藏不仅仅是儿女情长,抑或是个人情感的宣泄,更重要的是在诗艺的把握上,在诗情的释放上,显示出更加广博的情怀,更加的聪慧和理智。在这方面,诗人抒写的《悬念》、《伪装的咖啡》、《城乡接合部》、《盲道》等,不仅在字里行间跳跃着都市的繁荣和开放的音符,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城市在变迁异化过程中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其实是诗人对社会的一种思考,一种责任,一种担当。
诗歌不是哲学或者宗教,它不是提供生存的理论,而是诗人以自己对世界的感悟,对生命的理解、对精神家园的坚守。不管有的人是在精神迷茫或是在春风得意的时刻,诗歌总能给予他心灵的指引。我就是在刘水云诗歌的指引下,聆听了他对生活真情的歌唱,领悟了他对人生和世界的真切感受。在诗集《行走》一辑所收录的诗篇中,那些在山水间放歌的诗句,不仅韵味十足,而且还透出一种精神,精神之质则是对秀美山河的无限热爱以及对边民生活过程中勤劳和纯朴的礼赞。这类诗如《小镇的心情》、《客栈》、《丽江》等,均能紧扣主题,也能感动读者。读着诗人这些行云流水般的诗句,我读到了诗人从未忘记过的理想和责任。读刘水云的诗,让我深深地感觉到,诗歌最可贵之处既是让读者感到生命并不是茫茫无序的存在,而是充满着可能性与选择生机勃勃的过程。
诗歌的过程是人类文化演变和发展的一面镜子,它照耀着人的灵魂。所谓诗歌的回归,就是指诗歌应该由诗人的灵气和真情的叙述,表达出诗人对生活直观的真切的感受,从而让诗歌变得更加好读,更加默默地温暖着读者的心灵,使读者不知不觉地在纷乱嘈杂的多元化声浪中渐渐找到一条清晰的精神脉胳,从中受到鼓舞。我认为,只要众多诗人共同努力,加上社会理解,已经迷失方向的当代诗歌也就会在不经意间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这就是我读刘水云诗集《散淡在都市的边缘》得到的启示。
人间要多好诗。真心希望刘水云在工作之余多写诗,为读者奉上更多的精美诗篇。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诗人)
◇责任编辑李配亮◇
儿时总喜欢隔窗听雨,总喜欢在雨声中背诵着刚刚由父亲教过的一首唐诗或宋词,抑或是母亲教读过的一首童谣或儿歌。儿时的喜好,至今不仅没有减退,反而变得更加强烈。今夏昆明多雨,时而雷电交加,大雨倾盆,时而晴空万里,此番景致,给予我的,实则是心旷神怡。一个雨夜,我再从书架上取下水云惠赠的诗集,专心地读了起来。伴着窗外时断时续的雨声,在柔和的清风中品读其诗,从字里行间仿佛触摸到了一朵朵白云似的飘逸与浪漫,还有一种被雨水打湿的感觉。读好诗的感觉或许就是这样,其诗其意总能让读诗者将生活的步履变得舒缓,让忙碌而疲惫的心灵找到宁静而又温馨的住所,这既是诗对生活的过滤,也是诗对生命的馈赠。
《散淡在都市的边缘》精选了诗人多年创作的诗篇91首,由“都市”、“边缘”、“行走”三辑组合而成。这些诗人的心灵之作,无论是写都市,还是乡村;无论是写亲情、友情、爱情、人生,还是写自然,社会、世态;与其说是写情写理,还不如说是诗人凭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凭着对生活的真情实感,呈现给了读者一幅幅丰富多彩的生活图景。《窗前的十五个瞬间》在新颖别致的构思和奇妙的意象中,有如弹奏一曲既感人肺腑又渗透着悲喜交加的乐章,讲述了一个都市人由幼年到中年的成长故事。透过都市发展的世俗图与生活风情画让读者感受到生命的珍贵和美丽。从两岁幼童在属于自己窗前的缝隙中“睁着双眼”到“在二十五层的窗前,等待着女儿书写的新诗”,这样经过美妙诗意的连续组合,记录的是一段既快乐又颠簸的旅途,是孤苦和寂寞中拥有的幸福和甜蜜。这类似的诗还有《落日》、《广场》、《城市之河》、《午夜南方的雨》等,在这些诗人独有情钟的吟唱中,让读者不但感受到诗人不仅仅是用智慧和诗性在歌唱,同时也让读者看到了都市变迁中的旧貌新颜,从而对都市的未来充满了渴慕。作为诗人,心胸的储藏不仅仅是儿女情长,抑或是个人情感的宣泄,更重要的是在诗艺的把握上,在诗情的释放上,显示出更加广博的情怀,更加的聪慧和理智。在这方面,诗人抒写的《悬念》、《伪装的咖啡》、《城乡接合部》、《盲道》等,不仅在字里行间跳跃着都市的繁荣和开放的音符,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城市在变迁异化过程中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其实是诗人对社会的一种思考,一种责任,一种担当。
诗歌不是哲学或者宗教,它不是提供生存的理论,而是诗人以自己对世界的感悟,对生命的理解、对精神家园的坚守。不管有的人是在精神迷茫或是在春风得意的时刻,诗歌总能给予他心灵的指引。我就是在刘水云诗歌的指引下,聆听了他对生活真情的歌唱,领悟了他对人生和世界的真切感受。在诗集《行走》一辑所收录的诗篇中,那些在山水间放歌的诗句,不仅韵味十足,而且还透出一种精神,精神之质则是对秀美山河的无限热爱以及对边民生活过程中勤劳和纯朴的礼赞。这类诗如《小镇的心情》、《客栈》、《丽江》等,均能紧扣主题,也能感动读者。读着诗人这些行云流水般的诗句,我读到了诗人从未忘记过的理想和责任。读刘水云的诗,让我深深地感觉到,诗歌最可贵之处既是让读者感到生命并不是茫茫无序的存在,而是充满着可能性与选择生机勃勃的过程。
诗歌的过程是人类文化演变和发展的一面镜子,它照耀着人的灵魂。所谓诗歌的回归,就是指诗歌应该由诗人的灵气和真情的叙述,表达出诗人对生活直观的真切的感受,从而让诗歌变得更加好读,更加默默地温暖着读者的心灵,使读者不知不觉地在纷乱嘈杂的多元化声浪中渐渐找到一条清晰的精神脉胳,从中受到鼓舞。我认为,只要众多诗人共同努力,加上社会理解,已经迷失方向的当代诗歌也就会在不经意间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这就是我读刘水云诗集《散淡在都市的边缘》得到的启示。
人间要多好诗。真心希望刘水云在工作之余多写诗,为读者奉上更多的精美诗篇。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诗人)
◇责任编辑李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