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人,他教了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一辈子的人,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他告诉我们要成为一个“用心”的教师,在“用心”中成长,在“用心”中变教书匠为专家学者。“用心”即“反思”。新课改下历史教学反思尤为重要。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教学反思
一、什么是教学反思?
1910年,杜威在他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中就倡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在杜威看来,反思的出发点是对问题情境的困惑,经过分析、假设、推理与检验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只有通过反思才能对经验进行改造和重组,才能发现教学的意义。简言之,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
一个称职的历史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如果历史教师对于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他人的研究成果,自己对教学又不做认真思考,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历史事件、人物及前因后果,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那么,怎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呢?
二、历史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呢?
第一、注重理论学习和丰富专业知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下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历史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本人有一个很深的体会,教师要不断汲取新知识,单单阅读一本或几本通史是不够的,一定要阅读断代史,如先秦史、秦汉史、隋唐史、明清史等,还要了解区域史——欧洲史、亚洲史、拉美史,更要关注在世界发展进程中举足轻重国家的历史,如英国史、美国史、德国史、日本史等,也要涉猎专题史,如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科学技术史、军事史等,这样有利于构建纵横交错、点线面一体化的知识体系,在新课改下的教学才能游刃有余。同时要留意新的史学动态,吸收最新的史学信息,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科学的教学品质是我们在新课改中的制胜法宝。
第二、课堂案例分析
课堂案例分析素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分析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取长补短;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我觉得三者中最关键的是分析自己的课堂,每上完一节课都要进行反思,我本学年带了四个班,可以说每上一节课的感受都不一样,后面班级上课的教学思路和方法都与前面班级都有变化,有时还会“大动干戈”。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特别注意新课导入,总想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这里主要就课堂设计中的“导新”方面作些说明。在上《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一课时,我首先设计的导语是通过英国外相巴麦尊的一名经典名言: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我满怀激情地讲完后学生兴致索然,可想而知这节课效果平平。我没有抱怨,上完第一节课后我就改变了设计思路,我觉得学生感兴趣的是鲜活的事实,于是我从网上搜寻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的视频片断,上课时我首先向学生展示视频,学生看后,我提问学生:“中国还是东亚病夫吗?”学生异口同声回答:“不是,中国已经是一个综合国力十分强大的国家。”我就乘势发问:“你们知道中国是怎样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吗?”通过一连串的发问达到了教学导入凝神、起兴、点题、得法的四大目的,整节课学生兴致盎然,教学反馈表明教学效果突出。
第三、听课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拿手戏”,我觉得提升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听课,不管是否同科,只要从授课人身上能吸取一技之长,就要坚持不懈,在平时的听课中我会关注授课人的讲课风格、语言感染、激趣、对教材的处理、对问题的分析思路、对问题的认识甚至煽情方面的功夫,从小处着眼,力求从中受到启发,为我所用。每听完一节课,进行诚恳的评课,通过教师之间真诚的交流,分析教学得失,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无形中会促进历史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第四、课后教学反思札记
课后教学反思札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好记忆不如烂笔头,灵感往往来自刹那之间。历史教师教学反思是历史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教学反思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也是历史教师成长为研究型、复合型教师的有效途径。
三、教学反思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1)初高中教学脱钩
由于许多初中学校没有正式地进行历史教学,甚至于一些学校根本没有开设历史课,历史学科的基础和基本技能之差令人咋舌。当学生进入新课改下的高中学习,历史教学跨度大,涉及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内容,既有古代史,又有近代史,还有现代史,内容庞杂可想而知;课时容量大,有的课多达7页,涉及四五个子目,这一切对于没有任何历史学科基础的学生来说简直就是天书,对于一般基础的学生来说是一头雾水,只有少而又少的学生免强接受,但学生兴致不高,效果不好。
(2)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培养与课时容量大之间的矛盾
一节课45分钟,老师如果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或者让学生边看书边提出问题,归纳知识要点,然后全体学生参与,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老师最后点拨总结,本来这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有限且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教学内容多,在实施过程中根本无法有效达标,教学重点不能突出,教学难点更无法突破,教学进度也很难完成。
(3)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性习惯差
雖然中小学教改实施很多轮,但中国的教改在很多方面是“做秀”,是形式主义,走过场,换汤不换药,小学、初中老师的教学模式老套,“填鸭式”教学和题海战术大行其道,学生长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缺乏主动学习的学习品质,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老师怎么教,学生“依葫芦画瓢”,学生的创造性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培养,在新课改下学生很难在短期内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学习习惯,新课改的实施步履维艰。
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关键,也是新课改下历史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新课改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教学反思
一、什么是教学反思?
1910年,杜威在他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中就倡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在杜威看来,反思的出发点是对问题情境的困惑,经过分析、假设、推理与检验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只有通过反思才能对经验进行改造和重组,才能发现教学的意义。简言之,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
一个称职的历史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如果历史教师对于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他人的研究成果,自己对教学又不做认真思考,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历史事件、人物及前因后果,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那么,怎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呢?
二、历史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呢?
第一、注重理论学习和丰富专业知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下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历史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本人有一个很深的体会,教师要不断汲取新知识,单单阅读一本或几本通史是不够的,一定要阅读断代史,如先秦史、秦汉史、隋唐史、明清史等,还要了解区域史——欧洲史、亚洲史、拉美史,更要关注在世界发展进程中举足轻重国家的历史,如英国史、美国史、德国史、日本史等,也要涉猎专题史,如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科学技术史、军事史等,这样有利于构建纵横交错、点线面一体化的知识体系,在新课改下的教学才能游刃有余。同时要留意新的史学动态,吸收最新的史学信息,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科学的教学品质是我们在新课改中的制胜法宝。
第二、课堂案例分析
课堂案例分析素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分析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取长补短;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我觉得三者中最关键的是分析自己的课堂,每上完一节课都要进行反思,我本学年带了四个班,可以说每上一节课的感受都不一样,后面班级上课的教学思路和方法都与前面班级都有变化,有时还会“大动干戈”。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特别注意新课导入,总想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这里主要就课堂设计中的“导新”方面作些说明。在上《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一课时,我首先设计的导语是通过英国外相巴麦尊的一名经典名言: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我满怀激情地讲完后学生兴致索然,可想而知这节课效果平平。我没有抱怨,上完第一节课后我就改变了设计思路,我觉得学生感兴趣的是鲜活的事实,于是我从网上搜寻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的视频片断,上课时我首先向学生展示视频,学生看后,我提问学生:“中国还是东亚病夫吗?”学生异口同声回答:“不是,中国已经是一个综合国力十分强大的国家。”我就乘势发问:“你们知道中国是怎样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吗?”通过一连串的发问达到了教学导入凝神、起兴、点题、得法的四大目的,整节课学生兴致盎然,教学反馈表明教学效果突出。
第三、听课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拿手戏”,我觉得提升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听课,不管是否同科,只要从授课人身上能吸取一技之长,就要坚持不懈,在平时的听课中我会关注授课人的讲课风格、语言感染、激趣、对教材的处理、对问题的分析思路、对问题的认识甚至煽情方面的功夫,从小处着眼,力求从中受到启发,为我所用。每听完一节课,进行诚恳的评课,通过教师之间真诚的交流,分析教学得失,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无形中会促进历史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第四、课后教学反思札记
课后教学反思札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好记忆不如烂笔头,灵感往往来自刹那之间。历史教师教学反思是历史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教学反思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也是历史教师成长为研究型、复合型教师的有效途径。
三、教学反思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1)初高中教学脱钩
由于许多初中学校没有正式地进行历史教学,甚至于一些学校根本没有开设历史课,历史学科的基础和基本技能之差令人咋舌。当学生进入新课改下的高中学习,历史教学跨度大,涉及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内容,既有古代史,又有近代史,还有现代史,内容庞杂可想而知;课时容量大,有的课多达7页,涉及四五个子目,这一切对于没有任何历史学科基础的学生来说简直就是天书,对于一般基础的学生来说是一头雾水,只有少而又少的学生免强接受,但学生兴致不高,效果不好。
(2)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培养与课时容量大之间的矛盾
一节课45分钟,老师如果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或者让学生边看书边提出问题,归纳知识要点,然后全体学生参与,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老师最后点拨总结,本来这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有限且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教学内容多,在实施过程中根本无法有效达标,教学重点不能突出,教学难点更无法突破,教学进度也很难完成。
(3)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性习惯差
雖然中小学教改实施很多轮,但中国的教改在很多方面是“做秀”,是形式主义,走过场,换汤不换药,小学、初中老师的教学模式老套,“填鸭式”教学和题海战术大行其道,学生长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缺乏主动学习的学习品质,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老师怎么教,学生“依葫芦画瓢”,学生的创造性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培养,在新课改下学生很难在短期内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学习习惯,新课改的实施步履维艰。
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关键,也是新课改下历史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新课改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