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解《丑角》体验托尼奥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agishs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7月,法国指挥家佛朗索瓦—格扎维尔·霍恩和音乐指导埃曼纽·奥利维尔来到中央歌剧院,开始为法中文化年做闭幕式公演的歌剧《霍夫曼的故事》挑选演员。经多次筛选,我有幸在来自全国的众多参选者中被选中。同年9月,剧院通知我参加意大利作曲家列昂卡瓦洛的歌剧《丑角》的排练公演,饰演剧中人托尼奥及希尔维奥。
  很多人都喜爱《丑角》这部歌剧中的咏叹调,如《开场白》《小鸟之歌》《穿上戏装》,但真正了解这部歌剧剧情的人却是寥寥。同玛斯卡尼的歌剧《乡村骑士》齐名,列昂卡瓦洛的《丑角》与之被称之为“真实主义歌剧的两屏金璧”。这部歌剧说的是意大利某马戏团疲惫地来到了位于边远地区的一个村落巡演,马戏团团长卡尼奥的妻子奈达与当地村夫希尔维奥相爱并欲私奔,妒火中烧的卡尼奥在演出进行中将二人杀死。剧中所描写的情节确有其事,取材于发生在卡拉布里亚的演员杀妻案,并且该案就是由作曲家列昂卡瓦洛的父亲亲手审理。
  剧情看上去很简单,似乎与一个叫做托尼奥的人没什么关系。恰恰相反,正如导演李卫所言:就是这个托尼奥,一手导演了这个悲剧!与李卫的想法一致,我认为托尼奥一角是《丑角》十分重要的角色。在歌剧脚本中他被排在了卡尼奥、奈达之后,但他却担纲了贯穿全剧的重任。从“开场白”道貌岸然地大讲特讲人生哲理,到实施借刀杀人之诡计(这已经不是人们印象中一个贪食贪色的无赖的行径,其手段之高超已经不亚于《奥赛罗》中的雅戈!有意思的是,从这部来自西方的戏剧人物身上也读出了我们某些中国人亦有的某种“生存哲学”)。直至剧终,看着眼前丧去的两条人命他却道出“喜剧结束了!”这样的台词……绝妙的戏剧处理,在留给观众以极大的震撼和深深的遐想的同时,显示了作曲家高水平的文学功力。总之,通过托尼奥这个角色,我们可以十分清楚地读出歌剧《丑角》的情节脉络。但剧情是剧情,有很多人,就算是专业声乐工作者、学生或曰圈内的人们,大多都是冲着剧中那几首名段而来。我们都以为托尼奥的“开场白”可能是《丑角》这部戏中排起来最省力的,不是吗?
  是的,从来的“开场白”都是演员站在大幕前将此曲从头到尾唱完就算了事,主要是那个降A,只要你稳稳地站住了即大功告成。此次李卫要求从“开场白”的后半部抒情段落开始,在大约为12小节的演唱时间范围内,将侍从小丑手里接过的六把剑并准确无误地插入两个魔法箱侧面的小孔里,歌声不断紧接下面的降A!我们知道,一首声乐作品的重点不仅仅是个高音,但这个高音确实又十分重要。实际上这首“开场白”我已经不止一次唱过,但都是在音乐会上,没有任何大的动作,没有顾及指挥的手势或钢琴伴奏技术不足的心理障碍,怎么唱都没问题。但这次就大不一样了,光是为了那六把剑,我就花了很大功夫。尽管开始从心理上多少有些顾及天桥剧场的音响,生怕在插剑做侧面动作时观众听不到我的声音。多次向负责道具的师父好言借出一把剑,反复在魔法箱上练习,我觉得导演的要求一定是有他的道理。记得男中音歌唱家J.庞斯在回忆他在斯卡拉歌剧院排演《法斯塔夫》时有这样的话:“难,大难了!《法斯塔夫》本来就是一部让人伤筋动骨十分难唱的歌剧,导演又非常严厉!是不是都做到了我不知道,但我还是全部按照导演的要求去努力了。那个导演一直在说,什么男中音啦这个那个的都给我忘掉,光唱不行,你要给我演!对于单单喜欢歌唱的人来说,演歌剧可不那么简单,这决不是开玩笑!”实际上我认为,接到剧本后一定要认真地读,要深刻理解剧情特别是你将要扮演的角色,决不能说谱子差不多唱会了就万事大吉了。另外有一点我觉得十分重要,就是最好把自己对剧情对人物的理解贴附于导演对剧情对人物的理解上,这样是十分易于合作的。往往我们个人在准备要出演的角色时,总是一对一的,而导演的思考与布局则是一对二以上,属宏观规划。你先按导演的要求做,觉得想不通的可以和导演商榷,但决不可自以为是,出口便是“导演就知道怎么演,不知道怎么唱”等不逊之言,而这次的导演李卫恰恰就是一位意、法、英文纯熟且能将所导之歌剧所有演员的所有唱段都能倒背如流的优秀舞台艺术家。
  与国内男中音同行相比我有着较高的身材,这是我出演这个角色一个先天有利的条件。我想,托尼奥一出场无论从外形到声音都要显示出这个角色的分量。当我唱出“开场白”的第一句走向大幕前面时,我马上意识到我已经开始适应这个空间了。特别是当我轻轻地插完最后一把剑完美地唱出那个降A后,我在内心告诉自己:今天的舞台已经稳稳地握在了我的手里。完成序歌进入第一幕后我便觉得如鱼得水。我能记起导演要求的每一个调度并使之尽善尽美,我也能溶入我个人对剧情对人物的理解并充分地演绎。扮演奈达的女高音孙秀苇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女高音歌唱家,在人物表现上她要更多地展示她个人对所饰演人物的舞台变化,对于这一点我也做了充分的机动性准备。托尼奥和奈达的二重唱是一段扣人心弦的唱段,充满了戏剧色彩。托尼奥好言相劝奈达接受自己的爱恋,奈达不但无动于衷却反唇相讥,从而导致托尼奥大打出手、武力行事。这种“厮杀”的场面要做得真实、好看是要花费一番功夫的。在完成复杂、激烈的动作的同时一定要保持声音的质量——这是一个歌剧演员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当托尼奥把奈达按倒在地,奈达实施反抗时,是剧情白热化的一个点,也是音乐发展的一个高潮。身高马大的托尼奥以为可以用自己的体力占有奈达,不想被奈达狠狠地将面部抓破。为了充分展示托尼奥被奈达“袭击”后的头晕目眩、狼狈不堪的丑态,我半低着头边唱边踉跄后退,然后身体“狠狠地撞至”布景围墙被“反弹”至舞台中心“晕乎乎”地连转两圈后,仓惶离开。这就是我在导演安排的后退路线上的一个自我发挥,因为它合情、合理、合乎表演规则,所以被导演和观众欣然接受了。
  《丑角》第二幕的戏中戏非常好看。比起唱功,表演的成分要占得更多。正如导演李卫所言:《丑角》属真实主义歌剧,真实主义歌剧不可写意化,这也就是说要“实打实”地干,将“动作”进行到底。导演李卫安排托尼奥从戏中戏小舞台的下面钻上来与奈达“调侃”。此时的托尼奥要记住的有三件事:一、制造悬念。慢慢地钻出给观众一个新奇;二、注意节奏。在舞台上下观众的笑声、叫声中把握住音乐的进行;三、推波助澜。此时舞台上的中心人物是卡尼奥和奈达,托尼奥一定要想主设法激化矛盾、酿出大祸。演唱上要滑稽中不失狡黠、阴险,还是由这个托尼奥掌控事态的发展,直至兴奋地看到卡尼奥将奈达和希尔维奥杀死在自己的眼皮底下。
  就剧中的两个男中音人物而言,从音乐的角度来说他们各有所取:托尼奥一角是男中音们十分向往的角色,完成他的演唱就显示了一种声乐水平;希尔维奥一角虽名不见经传,但他与奈达的“爱的二重唱”堪称美伦美奂。在欧洲歌剧中的男中音角色不是国王就是父亲,要不就是情场败北之徒,《丑角》中这段为男中音与女高音谱写的不伦爱的爱情恋歌便成了“少有的精品”。这次虽然排练了这段精品但没能登台,不能不说是件憾事。
  中央音乐学院的声乐教授李晋玮曾说:“一个人是完成不了一部歌剧的。”是的,在歌剧《丑角》的排演过程中,我得到了中央歌剧院艺术家们的悉心关照和热情帮助。无论是同剧组的黄越峰、王丰、贺磊明、孙秀苇、高蕾、沈娜,饰演群众的艺术家们,还是好友刘珊、杜吉刚,指挥高伟春,导演李卫、金小山,乃至剧院领导、乐队、舞美的同志们都为我的成功付出了他们各自的心血,我衷心地感谢他们!
  难忘歌剧《丑角》进入尾声时的心境:当托尼奥带着几分亢奋、几分悲切、几分得意、几分游戏人生之感道出“La commedia è fenita!(“喜剧结束了!”)后转身背对观众待大幕合拢的瞬间,我悄然泪下,我自己最清楚我为托尼奥付出了多少、得到了多少。
  
  ①李涛《好一个托尼奥!》,2004年12月17日《音乐周报》第5版。
  ②[意]RENZO ALLEGRI著。[日]小濑村幸子译《斯卡拉歌剧院的众明星》,第392页,1991年7月20日音乐之友出版社。
  ③李晋玮在做客CCTV音乐频道《采访男高音歌唱家丁毅》节目时所言。
  
  马金泉中国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在日本获得音乐教育硕士和音乐艺术硕士学位
  
  (责任编辑张宁)
其他文献
马可(1918.6.27—1976.7.27),作曲家、音乐学家、教育家,江苏徐州人,曾在河南大学化学系学习。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即投身于救亡运动,1939年奔赴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与工作,从此开始了他的创作与教学的艺术生涯。新中国成立后,马可“先后在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戏曲研究院音乐研究室、中国音乐学院、中国歌舞剧院及《人民音乐》编辑部等单位担任领导工作。”①他以音乐为武器,宣
●故事特點  故事讲述了两个老师处理同一起“偷窃”事件所持的不同态度。两个老师之间的反差很明显,一个是宽容、体贴,顾及当事学生的脸面与感受;另外一个是严格、较真,不容学生有任何的侥幸与谎言。两位老师的性别不一样,岗位不一样,但是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在教育方式上的分歧很可能来自各自所持的不同教育理念。从当事学生的年龄段以及两种方式的效果看,科任老师的态度与方式更有利于维护学生的自尊,值得肯定。 
2006年4月,借中法视唱练耳交流周举行之际,中国音协数字化音乐教育学会和中央音乐学院等全国九大音乐高校酝酿了一场“全国艺术高校视唱练耳教案设计大赛”。  “2006全国艺术高校视唱练耳教案设计大赛”是由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家协会数字化音乐教育学会联合全国八大著名音乐高校(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共同举办,由
收到卢广瑞君(文中称作者)惠赠的大作《〈时代与人性〉——朱践耳交响曲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已一年多了,当时我就为作者把研究朱践耳(文中称作曲家)先生十一部交响曲的创作作为自己研究课题的勇气和前瞻眼光而惊叹。1990年,朱践耳已被列入英国剑桥《世界音乐名人录》,2001年起被列入《新格罗夫音乐和音乐家大辞典》。《时代与人性》从哪里走进作曲家的心灵,从哪里走进作曲家11部交响曲作品的
笔者有幸聆听享誉世界的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卢奇亚诺·帕瓦罗蒂2006年12月10日在首都体育馆举办的“告别舞台世界巡演独唱音乐会”感到非常激动。  年龄不饶人,由于腿不太好,坐在舞台钢琴后面演唱的帕瓦罗蒂更显出了几分的苍老感。然而,当歌声响起来时,他那迷人的男高音音色、那金属般声音的穿透力、那老道的音乐感觉顿时让人肃然起敬。特别是他那娴熟的“关闭”“控制”声音的能力,使得这位七十岁的老人歌唱家唱起歌剧
学校作业是教师布置给学生的学習任务。作业研究、管理是学校、教研部门、教育行政部门日常研究、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抓手。加强作业管理,学校要坚持统筹协调,合理控制各学科基础性和弹性作业总量,不断完善学校作业管理机制;教师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坚持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等工作的系统性设计。教研部门要汇聚学科教师智慧,加大优质作业资源梳理、研制力度,优化作业指导。
第二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11月25日至11月27日在广州市召开。这次会议由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心理学学会主办,广州星海音乐学院承办。出席本次会议的代表主要来自全国各音乐、艺术院校,以及高等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音乐院系的专家、教授与研究生共七十余人。韩国梨花大学教授、韩国音乐认知心理学会会长张善熙女士也应邀出席了本次大会。  本届研讨会共举行了三场大会,六场分组讨论会,以及两场学术报
“为你,千千万万遍!”《追风筝的人》主角阿米尔在兄弟哈桑的这句话中寻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心灵救赎。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的耿喜玲,是现实版的“心灵救赎者”,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耕耘多年,她先后被授予“全国心理辅导之星”“湖北省名师”、省市两级“三八红旗手”、武汉市“心理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她所在的心理健康工作室团队被武昌区人民政府命名为“名师工作室”。  坚守责任,做心理健康教育的先行者  十几年来,耿
2008年1月15日晚,“顾冠仁作品音乐会”在山东剧院揭开帷幕。由山东歌舞剧院民族乐团演奏,顾冠仁先生和青年指挥家马海龙担任指挥。音乐会演出六首曲目:合奏《在那遥远的地方——西部民歌主题组曲(一)》(1999);笛子、二胡、古筝三重奏与乐队《江南风韵》(2001);琵琶协奏曲《花木兰》(1979);合奏《将军令》(1984);古筝与乐队《山水》(1999);乐队协奏曲《八音和鸣》(2002)。这些
自从19世纪西风东渐,有关中西文化的比较和争论就不绝于史,各种思潮此起彼伏,各擅胜场,这些比较与争论也发生在音乐上。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思想碰撞,音乐理论界开始出现了一些较为清醒的分析与学术对话的声音,对于中西音乐文化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其中,管建华教授的著作(中西音乐文化比较的心路历程)包含了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的部分论文,作者从中西方各自文化的整体维度论述了中西方音乐的一系列问题,从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