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为案例,就目前机电专业工学结合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项目为载体任务驱动的“2623”教学模式,为同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2623”教学模式 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C-0063-03
一、工学结合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背景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高端技能”在内容结构层面不仅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还包括基于道德、心理等素质的“个性能力”。按社会对高端技能人才的要求,高职院校必须以能力为本组织教学;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教学过程的主线和质量考核的主要标准。
工学结合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三段式为特征。首先是系统性的纯理论教学,再进行验证性的实验教学,最后进行应用举例的课堂教学。系统性纯理论教学往往容易让人感觉抽象、难以理解,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学理论知识,随着内容的增多、加深和时间的推移,对已学过的内容逐渐忘却,越来越没兴趣,甚至部分学生因此而放弃学习。当系统的纯理论教学结束进行实验教学时,因理论教学效果差,实验教学也越来越困难。到最后进行应用举例时,学生更是不知所措。这种理论与应用严重脱节的教学模式,教与学不和谐,效果差,已不能适应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如何高效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教学模式改革成为高职教育教学现实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笔者结合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的“2623”教学模式改革实践,就高职机电专业工学结合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进行探索与研究。
二、“2623”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以及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作用和人才培养中所承担的任务,笔者在多年的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总结出了适应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2623”教学模式。
(一)“2623”教学模式基本内涵
“2623”教学模式即以“双源”理念为先导,以“6个1”机制为保障,通过“双融”方式,实现“3层”递进的能力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
1.“双源”理念:教学内容双源,即源于企业职业能力要求;源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要求。
2.“6个1”机制:课程的教学按学习情境载体划分单元,每个单元完成1份任务报告书、1份学习总结、1次单元测试;建立1个课外小组;提供1份课外学习引导文;每周至少1次集中答疑辅导。
3.“双融”方式:现场与仿真相融、教学做相融的教学方式。
4.“3层”递进:基本单项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工程实践创新能力,逐层能力递进培养。
(二)“2623”教学模式的实践
1.以“双源”理念为先导,合理选择并序化教学内容载体。
对于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来说,传统教材的结构往往是:硬件结构→指令系统→编程方法→单片机接口技术→应用实例。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采用:先学难懂的硬件结构原理,再学枯燥的汇编指令,学生学了半天还没搞清楚这些指令起什么作用,能产生什么实际效果,然后又开始了脱离实验的纯软件编程学习。初学者很难搞清楚是怎么一回事,等开始学习单片机接口技术时,绝大多数初学者就想半途而废,放弃单片机的学习了。在传统教材的教学模式下,初学者普遍感到单片机“原理难学、指令难记、接口难用”,导致教学效果差。
如何让学生较快地掌握单片机应用技术?首先必须明确:并不是只有全部掌握了硬件结构、编程指令后才能入门单片机技术,而是只要能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就能入门,并且解决相当一部分简单实际问题时,用到的理论知识并不需要很多。因此,以“双源”理念为先导,从企业对单片机测控技术的实际应用和人才培养需求出发,依据职业能力要求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要求,设计承载知识和能力要素的学习情境与项目任务,以引导学生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展开教学,“边理论、边实践,边学边用”,成为实现能力培养教学目标的有效模式。以这种模式教学,教师明白了应教什么、应训练什么;学生也明白了应学什么、应会什么。笔者在单片机课程的教学改革中,设计了5个学习情境,8个项目,25个学习性工作任务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对项目任务从简单到复杂进行了序化,如表1所示。
2.建立“6个1”的机制,确保教学有实效。
为了确保教与学的落实,实现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按5个学习情境分为5个单元,并建立“6个1”机制。
通过完成每个单元的任务报告书和学习总结,巩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和提高应用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同时强化学生的理论基础。通过单元测试,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学生对基本理论的主动学习和基本技能的主动训练,同时减轻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加深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产生的学习难度和压力。通过学生参与课外学习小组方式,引导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使学生之间和谐友好,互帮互助,取长补短,学习主动性、自信心和责任心、学习能力、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得到增强。通过老师提供每个单元的课外学习引导文,落实课外教学,引导学生明确课外学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不断增强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促进课内教学效率的提高。通过每周老师至少1次的集中答疑辅导,增强师生之间的面对面沟通交流,让学生的疑难问题进一步得到解决,教师获得更多的学生对教学的真实反馈,有利于教学的动态调整与改进。
3.采用“双融”方式,实现一体化教学。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利用校外实训基地的环境资源进行现场教学,利用校内实训基地环境资源进行仿真教学;现场教学与仿真教学的交替融合,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对企业文化的体验。老师基于引导学生完成项目任务的工作过程展开教学,“边理论、边实践,边学边用”。通过这种教学做融为一体的方式,使学生在工作中不知不觉地理解知识、学会技能,增强安全规范意识和责任感;以项目任务为载体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4.遵循能力成长规律,实现“三层”递进培养目标。
遵循学生的能力成长规律,逐步提高学生的能力。学习情境1、2、3用于学生基本单项能力的培养;学习情境4用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学习情境5对应于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以5个学习情境为载体,实现从基本单项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递进培养目标。
三、“2623”教学模式的实施成效及要求
(一)“2623”教学模式的实施成效
1.“2623”教学模式尤其强调学习能力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从教学班学生每个单元的学习总结来看,80%的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明显提高,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
2.“2623”教学模式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工程实践能力,促进了教学班形成积极主动、互帮互学的良好氛围,为后续专业课程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部分学生主动找项目进行创新设计,努力钻研解决设计中的问题;利用课外完成了基于单片机的照明灯声光控制器、四组抢答控制器、车辆自动拍照控制系统、数显交通信号灯控制器等项目。其中,车辆自动拍照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工程项目,已被用于恩施州山城各个交通岗的现场测控点,效果好。部分学生从本课程的学习中尝到了甜头,已自觉主动地开始了新课程的学习,利用暑假自行到企业见习,为以后更好地学习新课程做好充分的准备。
3.“2623”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从学生对教学的评价来看,绝大多数学生乐意实施“2623”教学模式,认为自己从中受益匪浅。对于基础很差、态度不端正的极少数学生,可能因教学中要求高且严格而有较大的压力,开始不太适应,但最终也能从这种教学模式受益。
(二)实施“2623”教学模式要注意的问题
1.“2623”教学模式的实施,对教师有比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理实一体化教学经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不怕吃苦的奉献精神和以学生为本的耐心精神。
2.“2623”教学模式的实施,对基础较差但学习态度认真踏实、勤学好问、积极与老师配合的学生来说,能适应教学的要求,很快进入愉快的学习状态,最终收获很大,进步明显。对于学习习惯和学习基础本来就差并且又懒惰的学生来说,开始不能适应教学的要求,会把课外学习要求和教学中的严格要求看成负担和压力,一点都不习惯,甚至产生对立情绪。老师只能耐心细致、永不放弃地帮助,并且适当降低要求,才可能让其有所进步。所以,在学风较差或学困生较多的班级实施这种教学模式会遇到很多矛盾和困难,比传统模式教学更艰难。
3.“2623”教学模式的实施,对教学班的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也有要求。学生的良好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是由专业课程的教学共同实现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不会担心因自己能力达不到而不能完成学习任务,感觉没有风险和压力,教与学之间一般也不会有太多的矛盾。若只有极少数课程实施“2623”教学模式,多数课程仍采用传统教材的教学模式,部分学生会对“2623”模式教学不习惯,甚至会产生畏难情绪和对立心理。这样的课程环境,会使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实施起来比较困难,实施效果打折。因此,对于一个教学班来说,只是某门课程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是远远不够的,各门专业课程都应该实施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改革。
四、结束语
“2326”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学习能力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为目的。目前,在高职学生中,缺乏学习主动性和学习习惯、学习能力较差的情况带有普遍性,“2326”教学模式是现代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同一个教学班的工学结合课程都应该围绕共同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施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改革,课程之间相互促进,专业人才的培养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路.浅析我国高职高专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J].教育视野,2010(6)
[2]侯伯民等.单片机控制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3]陈玉平,牟应华.单片机应用技术[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基金项目】本文为中国教育专家委员会教育规划重点课题《提高职业院校课堂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的子课题成果;年度:2008年;项目名称:提高“行为导向教学”实效性的实践与研究;项目编号:zjw08025;项目主持人:陈玉平。
【作者简介】陈玉平(1965- ),女,硕士,湖北省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责编 丁 梦)
【关键词】“2623”教学模式 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C-0063-03
一、工学结合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背景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高端技能”在内容结构层面不仅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还包括基于道德、心理等素质的“个性能力”。按社会对高端技能人才的要求,高职院校必须以能力为本组织教学;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教学过程的主线和质量考核的主要标准。
工学结合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三段式为特征。首先是系统性的纯理论教学,再进行验证性的实验教学,最后进行应用举例的课堂教学。系统性纯理论教学往往容易让人感觉抽象、难以理解,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学理论知识,随着内容的增多、加深和时间的推移,对已学过的内容逐渐忘却,越来越没兴趣,甚至部分学生因此而放弃学习。当系统的纯理论教学结束进行实验教学时,因理论教学效果差,实验教学也越来越困难。到最后进行应用举例时,学生更是不知所措。这种理论与应用严重脱节的教学模式,教与学不和谐,效果差,已不能适应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如何高效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教学模式改革成为高职教育教学现实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笔者结合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的“2623”教学模式改革实践,就高职机电专业工学结合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进行探索与研究。
二、“2623”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以及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作用和人才培养中所承担的任务,笔者在多年的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总结出了适应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2623”教学模式。
(一)“2623”教学模式基本内涵
“2623”教学模式即以“双源”理念为先导,以“6个1”机制为保障,通过“双融”方式,实现“3层”递进的能力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
1.“双源”理念:教学内容双源,即源于企业职业能力要求;源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要求。
2.“6个1”机制:课程的教学按学习情境载体划分单元,每个单元完成1份任务报告书、1份学习总结、1次单元测试;建立1个课外小组;提供1份课外学习引导文;每周至少1次集中答疑辅导。
3.“双融”方式:现场与仿真相融、教学做相融的教学方式。
4.“3层”递进:基本单项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工程实践创新能力,逐层能力递进培养。
(二)“2623”教学模式的实践
1.以“双源”理念为先导,合理选择并序化教学内容载体。
对于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来说,传统教材的结构往往是:硬件结构→指令系统→编程方法→单片机接口技术→应用实例。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采用:先学难懂的硬件结构原理,再学枯燥的汇编指令,学生学了半天还没搞清楚这些指令起什么作用,能产生什么实际效果,然后又开始了脱离实验的纯软件编程学习。初学者很难搞清楚是怎么一回事,等开始学习单片机接口技术时,绝大多数初学者就想半途而废,放弃单片机的学习了。在传统教材的教学模式下,初学者普遍感到单片机“原理难学、指令难记、接口难用”,导致教学效果差。
如何让学生较快地掌握单片机应用技术?首先必须明确:并不是只有全部掌握了硬件结构、编程指令后才能入门单片机技术,而是只要能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就能入门,并且解决相当一部分简单实际问题时,用到的理论知识并不需要很多。因此,以“双源”理念为先导,从企业对单片机测控技术的实际应用和人才培养需求出发,依据职业能力要求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要求,设计承载知识和能力要素的学习情境与项目任务,以引导学生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展开教学,“边理论、边实践,边学边用”,成为实现能力培养教学目标的有效模式。以这种模式教学,教师明白了应教什么、应训练什么;学生也明白了应学什么、应会什么。笔者在单片机课程的教学改革中,设计了5个学习情境,8个项目,25个学习性工作任务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对项目任务从简单到复杂进行了序化,如表1所示。
2.建立“6个1”的机制,确保教学有实效。
为了确保教与学的落实,实现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按5个学习情境分为5个单元,并建立“6个1”机制。
通过完成每个单元的任务报告书和学习总结,巩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和提高应用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同时强化学生的理论基础。通过单元测试,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学生对基本理论的主动学习和基本技能的主动训练,同时减轻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加深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产生的学习难度和压力。通过学生参与课外学习小组方式,引导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使学生之间和谐友好,互帮互助,取长补短,学习主动性、自信心和责任心、学习能力、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得到增强。通过老师提供每个单元的课外学习引导文,落实课外教学,引导学生明确课外学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不断增强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促进课内教学效率的提高。通过每周老师至少1次的集中答疑辅导,增强师生之间的面对面沟通交流,让学生的疑难问题进一步得到解决,教师获得更多的学生对教学的真实反馈,有利于教学的动态调整与改进。
3.采用“双融”方式,实现一体化教学。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利用校外实训基地的环境资源进行现场教学,利用校内实训基地环境资源进行仿真教学;现场教学与仿真教学的交替融合,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对企业文化的体验。老师基于引导学生完成项目任务的工作过程展开教学,“边理论、边实践,边学边用”。通过这种教学做融为一体的方式,使学生在工作中不知不觉地理解知识、学会技能,增强安全规范意识和责任感;以项目任务为载体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4.遵循能力成长规律,实现“三层”递进培养目标。
遵循学生的能力成长规律,逐步提高学生的能力。学习情境1、2、3用于学生基本单项能力的培养;学习情境4用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学习情境5对应于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以5个学习情境为载体,实现从基本单项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递进培养目标。
三、“2623”教学模式的实施成效及要求
(一)“2623”教学模式的实施成效
1.“2623”教学模式尤其强调学习能力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从教学班学生每个单元的学习总结来看,80%的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明显提高,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
2.“2623”教学模式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工程实践能力,促进了教学班形成积极主动、互帮互学的良好氛围,为后续专业课程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部分学生主动找项目进行创新设计,努力钻研解决设计中的问题;利用课外完成了基于单片机的照明灯声光控制器、四组抢答控制器、车辆自动拍照控制系统、数显交通信号灯控制器等项目。其中,车辆自动拍照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工程项目,已被用于恩施州山城各个交通岗的现场测控点,效果好。部分学生从本课程的学习中尝到了甜头,已自觉主动地开始了新课程的学习,利用暑假自行到企业见习,为以后更好地学习新课程做好充分的准备。
3.“2623”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从学生对教学的评价来看,绝大多数学生乐意实施“2623”教学模式,认为自己从中受益匪浅。对于基础很差、态度不端正的极少数学生,可能因教学中要求高且严格而有较大的压力,开始不太适应,但最终也能从这种教学模式受益。
(二)实施“2623”教学模式要注意的问题
1.“2623”教学模式的实施,对教师有比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理实一体化教学经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不怕吃苦的奉献精神和以学生为本的耐心精神。
2.“2623”教学模式的实施,对基础较差但学习态度认真踏实、勤学好问、积极与老师配合的学生来说,能适应教学的要求,很快进入愉快的学习状态,最终收获很大,进步明显。对于学习习惯和学习基础本来就差并且又懒惰的学生来说,开始不能适应教学的要求,会把课外学习要求和教学中的严格要求看成负担和压力,一点都不习惯,甚至产生对立情绪。老师只能耐心细致、永不放弃地帮助,并且适当降低要求,才可能让其有所进步。所以,在学风较差或学困生较多的班级实施这种教学模式会遇到很多矛盾和困难,比传统模式教学更艰难。
3.“2623”教学模式的实施,对教学班的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也有要求。学生的良好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是由专业课程的教学共同实现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不会担心因自己能力达不到而不能完成学习任务,感觉没有风险和压力,教与学之间一般也不会有太多的矛盾。若只有极少数课程实施“2623”教学模式,多数课程仍采用传统教材的教学模式,部分学生会对“2623”模式教学不习惯,甚至会产生畏难情绪和对立心理。这样的课程环境,会使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实施起来比较困难,实施效果打折。因此,对于一个教学班来说,只是某门课程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是远远不够的,各门专业课程都应该实施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改革。
四、结束语
“2326”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学习能力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为目的。目前,在高职学生中,缺乏学习主动性和学习习惯、学习能力较差的情况带有普遍性,“2326”教学模式是现代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同一个教学班的工学结合课程都应该围绕共同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施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改革,课程之间相互促进,专业人才的培养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路.浅析我国高职高专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J].教育视野,2010(6)
[2]侯伯民等.单片机控制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3]陈玉平,牟应华.单片机应用技术[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基金项目】本文为中国教育专家委员会教育规划重点课题《提高职业院校课堂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的子课题成果;年度:2008年;项目名称:提高“行为导向教学”实效性的实践与研究;项目编号:zjw08025;项目主持人:陈玉平。
【作者简介】陈玉平(1965- ),女,硕士,湖北省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责编 丁 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