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强调要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挖掘与提升。而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决定性影响。为了更好地适应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这就要求教育者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的教法、师生的关系等重新定位。
关键字:学法 教法 关系 课堂教学
新课程新理念的重要体现是:“以人为本”,“教育应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从中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学生的发展才是教育的主体。但在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却阻碍和束缚了学生的自我及个性自由的发展。而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决定性影响。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新课标》从内容到形式各方面都强调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字里行间无不闪现着一切以人为本、立足于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那么,作为思想品德教育者就应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课程改革要求。
一、教师教学方法的变化
在传统课程中,总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就这样用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就算完成任务,学生被当作接受新知的容器。新课改倡导教师的教法要多样化,倡导教师采取多引导、多组织、多鼓励、多反思等方法进行教学。具体来说主要是以下方法:
㈠讨论法
通过讨论能明辨是非,可以集思广义,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同时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和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如:在讲“尊重他人”时,谈到“宽容是有原则”这一问题时。课堂上让学生展开讨论:宽容意味着事事都要做出忍让,还是说宽容意味着事事都要迁就他人呢?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大家联系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各抒己见,在讨论中相互感染,相互认识,共同提高。
㈡创设情境法
创设情境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在情境中共鸣,潜意识地进入学习状态,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的理解教学内容。如讲“抵制不良诱惑”时,可自己设计一幅简单的漫画:在河边画一条美人鱼,它手中捧着一盆五颜六色的水,非常殷勤、热情地邀请在干净水里游泳的鱼儿到它的所谓的“天堂”水中玩,对小鱼来说这里的环境美极了,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回答,你如果是河中的小鱼,你愿意去吗?在这生动有趣的画面中,学生一下子就被画中的情境所感染,学生的各种感官不由自主地被调动起来,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相应的课堂活动中,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得到训练,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目的。
㈢演示、参观、考察法
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演示教学走进了思想品德教学课堂,把丰富的信息资源呈现给学生,突破课本局限,让学生从更广阔的场景、更多、更深更具体的角度来认识事物,不仅提高学生的兴趣,更能增强教学效果。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在新课改浪潮中,我们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趋向多样化,注重情感的体验和认知。其中新的《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
“自主”是指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过程,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例如,在学习《老师工作的特点》这一内容时,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式。有的学生建议老师讲自己工作的特点,学生听就可以了;有的学生要求自己设计问题,采访老师;甚至有同学说让父母是老师的同学讲述他们对父母工作的了解等等。这时,让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理解这一内容,然后全班交流。学生积极性高,自主学习意识很强,按照自己的意愿主动地参与学习。
“合作”是指学习的组织形式,在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形式下,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改善传统的师生单项交流的形式,“合作”可以是生与生,生与师,生与家长,生与一切人的合作,通过多项互动的交流,使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充分展现,既让每一个学习都发表自己的学习心得,也养成注意听取别人意见的良好的习惯,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启迪,互相帮助,以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探究”指在实践中进行学习,要求教师在课堂学习中,借助情景,创设主动、互动、生动的学习局面,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给各类学生提供适合各自发展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索问题的意识。
为此,我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开展调查活动、采访活动等。每次活动之前,安排好调查题目,介绍调查方法,使学生通过调查访问,学会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调查期间也能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创新能力。如在讲《现在科技在身边》时,课前把学生分为“衣”、“食”、“住”、“用”、“行”等几个小组,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调查搜集反映各自领域变化的资料并制成幻灯片,在课堂上演示交流分享并谈感想。这样学生很自然理解了科技在我们身边,现代科技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科学无极限。
三、师生关系的变化
在传统课程中,教师总是居高临下,学生是孩子就要听众师长的。这种师生关系既压制学生个性和思维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新课程理念塑造的师生关系具有交互主体性,师生应是平等的。不管在何时何地,学生困惑的时候,教师是朋友;学生迷途的时候,教师是引路人;学生退却的时候,教师是可以助之一臂的长辈。对新课程的实践,我深切地认识到:课堂教学里,教师应做到不主观、不武断、不包办,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的发展,以平等的态度去点拨、启动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少一些否定,多一些鼓励。少一些直叙,多一些设问,少一些“是什么”,多一些“为什么”,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体现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相长”。
总的来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使自己从一个主导者转变为一个组织者和一个引导者,采用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从而促使学生思想品德素养的全面提高,真正使学生做到爱学思想品德,会学思想品德。
【参与文献】
⑴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⑵广东省教学教材研究室,广东省出版集团课程教材研究中心,思想品德教师教学用书[ M]。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4.
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关键字:学法 教法 关系 课堂教学
新课程新理念的重要体现是:“以人为本”,“教育应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从中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学生的发展才是教育的主体。但在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却阻碍和束缚了学生的自我及个性自由的发展。而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决定性影响。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新课标》从内容到形式各方面都强调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字里行间无不闪现着一切以人为本、立足于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那么,作为思想品德教育者就应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课程改革要求。
一、教师教学方法的变化
在传统课程中,总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就这样用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就算完成任务,学生被当作接受新知的容器。新课改倡导教师的教法要多样化,倡导教师采取多引导、多组织、多鼓励、多反思等方法进行教学。具体来说主要是以下方法:
㈠讨论法
通过讨论能明辨是非,可以集思广义,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同时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和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如:在讲“尊重他人”时,谈到“宽容是有原则”这一问题时。课堂上让学生展开讨论:宽容意味着事事都要做出忍让,还是说宽容意味着事事都要迁就他人呢?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大家联系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各抒己见,在讨论中相互感染,相互认识,共同提高。
㈡创设情境法
创设情境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在情境中共鸣,潜意识地进入学习状态,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的理解教学内容。如讲“抵制不良诱惑”时,可自己设计一幅简单的漫画:在河边画一条美人鱼,它手中捧着一盆五颜六色的水,非常殷勤、热情地邀请在干净水里游泳的鱼儿到它的所谓的“天堂”水中玩,对小鱼来说这里的环境美极了,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回答,你如果是河中的小鱼,你愿意去吗?在这生动有趣的画面中,学生一下子就被画中的情境所感染,学生的各种感官不由自主地被调动起来,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相应的课堂活动中,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得到训练,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目的。
㈢演示、参观、考察法
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演示教学走进了思想品德教学课堂,把丰富的信息资源呈现给学生,突破课本局限,让学生从更广阔的场景、更多、更深更具体的角度来认识事物,不仅提高学生的兴趣,更能增强教学效果。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在新课改浪潮中,我们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趋向多样化,注重情感的体验和认知。其中新的《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
“自主”是指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过程,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例如,在学习《老师工作的特点》这一内容时,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式。有的学生建议老师讲自己工作的特点,学生听就可以了;有的学生要求自己设计问题,采访老师;甚至有同学说让父母是老师的同学讲述他们对父母工作的了解等等。这时,让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理解这一内容,然后全班交流。学生积极性高,自主学习意识很强,按照自己的意愿主动地参与学习。
“合作”是指学习的组织形式,在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形式下,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改善传统的师生单项交流的形式,“合作”可以是生与生,生与师,生与家长,生与一切人的合作,通过多项互动的交流,使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充分展现,既让每一个学习都发表自己的学习心得,也养成注意听取别人意见的良好的习惯,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启迪,互相帮助,以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探究”指在实践中进行学习,要求教师在课堂学习中,借助情景,创设主动、互动、生动的学习局面,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给各类学生提供适合各自发展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索问题的意识。
为此,我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开展调查活动、采访活动等。每次活动之前,安排好调查题目,介绍调查方法,使学生通过调查访问,学会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调查期间也能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创新能力。如在讲《现在科技在身边》时,课前把学生分为“衣”、“食”、“住”、“用”、“行”等几个小组,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调查搜集反映各自领域变化的资料并制成幻灯片,在课堂上演示交流分享并谈感想。这样学生很自然理解了科技在我们身边,现代科技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科学无极限。
三、师生关系的变化
在传统课程中,教师总是居高临下,学生是孩子就要听众师长的。这种师生关系既压制学生个性和思维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新课程理念塑造的师生关系具有交互主体性,师生应是平等的。不管在何时何地,学生困惑的时候,教师是朋友;学生迷途的时候,教师是引路人;学生退却的时候,教师是可以助之一臂的长辈。对新课程的实践,我深切地认识到:课堂教学里,教师应做到不主观、不武断、不包办,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的发展,以平等的态度去点拨、启动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少一些否定,多一些鼓励。少一些直叙,多一些设问,少一些“是什么”,多一些“为什么”,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体现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相长”。
总的来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使自己从一个主导者转变为一个组织者和一个引导者,采用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从而促使学生思想品德素养的全面提高,真正使学生做到爱学思想品德,会学思想品德。
【参与文献】
⑴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⑵广东省教学教材研究室,广东省出版集团课程教材研究中心,思想品德教师教学用书[ M]。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4.
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