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本治理”是指在治理理论指导下,以学生的学为本,学校教职工、家长、政府相关部门的公务员、社区工作人员、社区居民、教育方面的社会组织人士、媒体人士等作为治理主体,联合起来对学生问题进行共建、共管、共责,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989年,世界银行在描述非洲状况时首次使用“治理”一词。此后,治理被广泛应用于政治发展研究中,关于学校治理的研究并不多。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笔者于2011年开展课题《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研究》,发现学校制度绝大多数是管理教师的制度,由此提出学校管理的对象应由学校和教师转向学生的观点,确定学本管理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思路并实施。2019年,笔者在《新时代教育治理转型的校本策略——以“学本治理”为例》一文中,正式提出“学本治理”的概念:“学本治理”是指在治理理论指导下,以学生的学为本,学校教职工、家长、政府相关部门的公务员、社区工作人员、社区居民、教育方面的社会组织人士、媒体人士等作为治理主体,联合起来对学生问题进行共建、共管、共责,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学本治理的理念内涵
明确治理客体:以学生为本
目前国内许多学者将学校治理的客体定为学校,教师和学生均以有机组成部分的名义作为治理的客体对象,学校存在问题作为治理问题。这实际上是把教师问题视为主要治理问题,容易陷入忽略学生问题、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治理困境中。教育的客体是学生,办学服务的对象也是学生。在“学校治理客体是谁”这个问题上,需要正本清源,将学生作为学校治理的客体,把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当作学校治理的问题。教师问题和学校问题的治理最终都是为了学生发展。学校治理应以学生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客体,让学生在教学、学校事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主体精神、主体权益得到尊重和实现。
明察治理问题:以学生问题为本
学本治理应以学生问题为治理问题。学生以学习为根本任务,学生的发展成长和各方面素养的提升均通过学习实现,因此,学习质量问题是核心问题、主要问题——教育治理的本质是学生学习质量问题的治理,学校治理的本质也是学生学习质量问题的治理。具体来说,学习质量问题包括品行学习质量问题和终身学习能力问题。品行学习质量问题,从教师角度看就是立德树人问题。学生品行学习质量和知识学习质量只要一方面存在问题,就意味着教育质量存在问题。
明晰治理目标:以学生学养为本
针对学生品行学习质量问题和终身学习能力问题,学本治理以学生学养培育为治理目标。学养,《辞海》释义“学问、学识和修养”,是一个人学习的关键能力和必备修养,是作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学会学习”具有中华历史文化特色的表达。学养培育既重视学习素养,即终身学习的科学方法和关键能力,又突出立德树人,引领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加强品德修养,学习知识与行为修养合一,即知行合一。学养培育目标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从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效率等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第二层,从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方面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第三层,从学习定力、学习深度、高级思维、知行合一等方面提升学生学习修养。
学本治理的机制探索
组织机制:建立学本治理机构
创建以学生问题治理为本的学本治理机构。成立学校学本治理委员会,以政府、学校、家长、学生、社区、社会组织为治理主体和成员,每学期第一周以学生学习为主題、以学校为主导召开学本治理委员会联席会议。推进学校内设机构改革,深圳市龙华区高峰学校将7个内设机构整合为学生处、教导处、服务办3个机构,深圳市龙华区创新实验学校将内设机构整合为初中学生部、小学学生部和服务部3个机构。成立学生自治委员会,以自我教育、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自主管理为指导原则,服务于团委、少先队、学生会。成立家长学本治理委员会,创建学习型家庭,促进、指导、监督、评价学生学习活动,参与课堂教学辅助、学生社团、校外研学等工作。成立班级学本治理委员会,以班主任、家长、学生为治理主体和成员,以学生的学为本推进班级共建、共治、共享。
施行机制:构建学养课堂
课堂和课程的学本化改革与实施是学校学本治理的核心。高峰学校在生本课堂的基础上构建以学生学会学习为本的学本课堂。创新实验学校在学本课堂的基础上探索以学生学养培育为本的学养课堂,以学习素养和素养学习为教学根本任务,进而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在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和教师教学时间分配上,倡导小学“30+10”、中学“30+15”的分配方式。备课本从学材解读、学养目标、学习设计、作业设计等方面引导教师以学为本备课,其中,学养目标细化为学科素养、学习素养和创新素养。观课本从学习目标、学习活动、学习内容等方面引导教师评价学养课堂。课程方面,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生本化、素养化实施,从学科素养课程、学习素养课程、综合素养课程三个维度构建学养课程。
运行机制:实施选课走班分组分类分层教学
选课走班分组学习。高峰学校采用1个教学班分2个小组由2个科学教师组织到2个实验室或大自然基地同时上课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实践,从中学会观察、发现、探究,实现选课走班小班化教学。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实现全校范围内分组学习、分组实践、分组活动。
选课走班分类学习。创新实验学校从小学二年级开始、高峰学校从小学三年级开始采用6个教学班300多名学生分成10多个模块由10多位教师两节连上的方法,推行体育、音乐、美术选课走班分类学习。学生每学年根据兴趣爱好、身心特点和学习计划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选课走班分层学习。创新实验学校五至八年级、高峰学校六至八年级数学和英语学科采用相邻2个教学班学生分A层、B层,由2个教师分别开设基础课程或拓展课程的方法,实现分层学习。九年级各学科在A层、B层基础上,分出I层,实行三层教学。
推动机制:实施双师制和双班主任制
2019年,创新实验学校进行双师制改革和双班主任制改革。双师制是指每节课由主讲和助教2位教师同时在教室上课,以双师的力量更好地关注、服务、引导、帮助、管理、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从学生学习情况看,双师在课堂上给予学生的导学力量得以充分保障,尤其是在大班额的现实情况下,能够凸显以学为本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双班主任制是指1个教学班级安排2个班主任进行治理。创新实验学校结合校名意蕴,将1个教学班分为“创班”和“新班”2个小班,由2个班主任既分工又协作地实施班级学本治理。问卷调查显示,98.2%的家长认为双班主任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了促进作用,94.8%的家长认为双班主任比单班主任好。
评价机制:开展学生学养评价
开展行为修养评价和学业修养评价。以社会服务学分和行为评语等方式开展行为修养评价。学业修养评价分为学科素养评价和学习素养评价。其中,学科素养评价以展示学生课堂学习成果和竞赛的方式开展,学习素养评价以学业成绩、阅读学位、学习能力和学习过程评价的方式开展。创新实验学校在学养评价的基础上实施创新素养评价,开展创未来活动。
保障机制:建立健全教师治理制度
以学生学习质量为本推进教师评价制度改革,以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为原则推进工会工作制度改革,以上课的节数和质量为依据制定教师工资计算办法和发放制度,以保障教学力量为原则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以服务学生学习为宗旨推进后勤工作改革。
(作者单位:深圳市龙华区创新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刘洁
1989年,世界银行在描述非洲状况时首次使用“治理”一词。此后,治理被广泛应用于政治发展研究中,关于学校治理的研究并不多。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笔者于2011年开展课题《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研究》,发现学校制度绝大多数是管理教师的制度,由此提出学校管理的对象应由学校和教师转向学生的观点,确定学本管理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思路并实施。2019年,笔者在《新时代教育治理转型的校本策略——以“学本治理”为例》一文中,正式提出“学本治理”的概念:“学本治理”是指在治理理论指导下,以学生的学为本,学校教职工、家长、政府相关部门的公务员、社区工作人员、社区居民、教育方面的社会组织人士、媒体人士等作为治理主体,联合起来对学生问题进行共建、共管、共责,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学本治理的理念内涵
明确治理客体:以学生为本
目前国内许多学者将学校治理的客体定为学校,教师和学生均以有机组成部分的名义作为治理的客体对象,学校存在问题作为治理问题。这实际上是把教师问题视为主要治理问题,容易陷入忽略学生问题、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治理困境中。教育的客体是学生,办学服务的对象也是学生。在“学校治理客体是谁”这个问题上,需要正本清源,将学生作为学校治理的客体,把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当作学校治理的问题。教师问题和学校问题的治理最终都是为了学生发展。学校治理应以学生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客体,让学生在教学、学校事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主体精神、主体权益得到尊重和实现。
明察治理问题:以学生问题为本
学本治理应以学生问题为治理问题。学生以学习为根本任务,学生的发展成长和各方面素养的提升均通过学习实现,因此,学习质量问题是核心问题、主要问题——教育治理的本质是学生学习质量问题的治理,学校治理的本质也是学生学习质量问题的治理。具体来说,学习质量问题包括品行学习质量问题和终身学习能力问题。品行学习质量问题,从教师角度看就是立德树人问题。学生品行学习质量和知识学习质量只要一方面存在问题,就意味着教育质量存在问题。
明晰治理目标:以学生学养为本
针对学生品行学习质量问题和终身学习能力问题,学本治理以学生学养培育为治理目标。学养,《辞海》释义“学问、学识和修养”,是一个人学习的关键能力和必备修养,是作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学会学习”具有中华历史文化特色的表达。学养培育既重视学习素养,即终身学习的科学方法和关键能力,又突出立德树人,引领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加强品德修养,学习知识与行为修养合一,即知行合一。学养培育目标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从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效率等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第二层,从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方面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第三层,从学习定力、学习深度、高级思维、知行合一等方面提升学生学习修养。
学本治理的机制探索
组织机制:建立学本治理机构
创建以学生问题治理为本的学本治理机构。成立学校学本治理委员会,以政府、学校、家长、学生、社区、社会组织为治理主体和成员,每学期第一周以学生学习为主題、以学校为主导召开学本治理委员会联席会议。推进学校内设机构改革,深圳市龙华区高峰学校将7个内设机构整合为学生处、教导处、服务办3个机构,深圳市龙华区创新实验学校将内设机构整合为初中学生部、小学学生部和服务部3个机构。成立学生自治委员会,以自我教育、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自主管理为指导原则,服务于团委、少先队、学生会。成立家长学本治理委员会,创建学习型家庭,促进、指导、监督、评价学生学习活动,参与课堂教学辅助、学生社团、校外研学等工作。成立班级学本治理委员会,以班主任、家长、学生为治理主体和成员,以学生的学为本推进班级共建、共治、共享。
施行机制:构建学养课堂
课堂和课程的学本化改革与实施是学校学本治理的核心。高峰学校在生本课堂的基础上构建以学生学会学习为本的学本课堂。创新实验学校在学本课堂的基础上探索以学生学养培育为本的学养课堂,以学习素养和素养学习为教学根本任务,进而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在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和教师教学时间分配上,倡导小学“30+10”、中学“30+15”的分配方式。备课本从学材解读、学养目标、学习设计、作业设计等方面引导教师以学为本备课,其中,学养目标细化为学科素养、学习素养和创新素养。观课本从学习目标、学习活动、学习内容等方面引导教师评价学养课堂。课程方面,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生本化、素养化实施,从学科素养课程、学习素养课程、综合素养课程三个维度构建学养课程。
运行机制:实施选课走班分组分类分层教学
选课走班分组学习。高峰学校采用1个教学班分2个小组由2个科学教师组织到2个实验室或大自然基地同时上课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实践,从中学会观察、发现、探究,实现选课走班小班化教学。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实现全校范围内分组学习、分组实践、分组活动。
选课走班分类学习。创新实验学校从小学二年级开始、高峰学校从小学三年级开始采用6个教学班300多名学生分成10多个模块由10多位教师两节连上的方法,推行体育、音乐、美术选课走班分类学习。学生每学年根据兴趣爱好、身心特点和学习计划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选课走班分层学习。创新实验学校五至八年级、高峰学校六至八年级数学和英语学科采用相邻2个教学班学生分A层、B层,由2个教师分别开设基础课程或拓展课程的方法,实现分层学习。九年级各学科在A层、B层基础上,分出I层,实行三层教学。
推动机制:实施双师制和双班主任制
2019年,创新实验学校进行双师制改革和双班主任制改革。双师制是指每节课由主讲和助教2位教师同时在教室上课,以双师的力量更好地关注、服务、引导、帮助、管理、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从学生学习情况看,双师在课堂上给予学生的导学力量得以充分保障,尤其是在大班额的现实情况下,能够凸显以学为本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双班主任制是指1个教学班级安排2个班主任进行治理。创新实验学校结合校名意蕴,将1个教学班分为“创班”和“新班”2个小班,由2个班主任既分工又协作地实施班级学本治理。问卷调查显示,98.2%的家长认为双班主任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了促进作用,94.8%的家长认为双班主任比单班主任好。
评价机制:开展学生学养评价
开展行为修养评价和学业修养评价。以社会服务学分和行为评语等方式开展行为修养评价。学业修养评价分为学科素养评价和学习素养评价。其中,学科素养评价以展示学生课堂学习成果和竞赛的方式开展,学习素养评价以学业成绩、阅读学位、学习能力和学习过程评价的方式开展。创新实验学校在学养评价的基础上实施创新素养评价,开展创未来活动。
保障机制:建立健全教师治理制度
以学生学习质量为本推进教师评价制度改革,以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为原则推进工会工作制度改革,以上课的节数和质量为依据制定教师工资计算办法和发放制度,以保障教学力量为原则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以服务学生学习为宗旨推进后勤工作改革。
(作者单位:深圳市龙华区创新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