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学语文教学的定位问题是中学语文改革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能谈创新问题。教师是教改的实践者,学生是学习中独立的有个性的人,创新的本质在于不墨守成规。
关键词:语文教学改革 定位 话语权 个性 创新
中学语文教学的定位问题是中学语文改革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能谈创新问题。从语文教学模式看,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的语文教学经历了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再到创新教育的历程;从教学内容来看,语文教材可谓一天一个样,让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从改革的代表人物来看,先是南钱北魏,后是百家争鸣,可谓热闹非凡。但是,社会对语文的教学仍然不满意,症结何在?关键在于我们的定位上出了问题。
1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教师的定位问题
毋庸置疑,语文教师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者,也是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者,是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最具话语权的人。可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呼声却那么的软弱无力。语文教材的编订,试题的编订有几个是中学语文教师?即使有,他们在那些教授、学者、官员面前又有多少话语权?语文版本的一变再变,高考试题的指责再指责,是否说明了些什么?更何况即使在学校中,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和教学改革又有多少自主权?其次我们还应该进一步看到中学语文教师和其他学科的教师一样是人不是神,他们甚至比其他的教师更为艰难。一方面他们需要对中国乃至外国几千年文化传统的继承,另一方面又需要与时俱进,在继承中改革,在改革中创新。既然这样,那么失误甚至错误在所难免。但是我们的社会是否对中学语文教师太过于苛求。回过头来看看批评中学语文教师的文章,否定、指责、辱骂屡见不鲜,甚至有过激者辱骂中学语文教师全是一群误人子弟的“教书匠”,“误尽苍生”。我们姑且不去探讨事情真的是否这样,但一味的指责和辱骂是否能解决问题?中学语文教师真的对国家的教育事业一无是处吗?
最后我们再谈谈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地位。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背景下,借助学习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也就是说我们的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已由主体变为了主导,语文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激发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创设符合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启发诱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也符合我们近几年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大方向。既然這样,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是否更应该关注如何确立教师的主导地位,如何让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当好导演的角色。
2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学生的定位问题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直接受益者是学生,社会评判我们的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也是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是否得以提高这一标准,而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有些忽略或者说不重视这个问题。我们过多的考虑了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的改革,而忽略了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我们必须承认学生首先是具有生命意识的人,而我们的传统教育甚至今天的教育恰恰忽略了这个问题。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的学生不是独立的学习,而是在教师和家长的督促下进行学习的,学习的内容也是我们事先给他们规定了的,甚至在教学过程中也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灌输知识,忽略了学生作为具有生命意识的人的独立性,忽略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随机的感知。可以说,我们的学生在关系到他们切身利益的教育问题上完全失去了他们的话语权,而是一直完全的被动的学习。这样的教育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把。”3000年前古希腊的圣哲普鲁塔戈的这句话是否应该值得我们深思。
其次学生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他们无法逃避现实,更不可能脱离社会。而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改来改去学生仍然只是学校的学生,而不是社会的学生。我们的教学活动几乎全在教室,而忽略了学生与社会的接触。再看看我们教学改革的内容,变来变去仍然只是知识性、文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文章,而回避了社会,回避了社会的不平现象。我们的老师教给学生的也是按部就班的传送既定的正面的的东西,而忘记了我们的学生最终是要走向社会的,他们既会接触到好的,也会遇到反面的。看到我们许多的学生走向社会之后的不适应和那种无所适从、茫然无助的样子,我们的教师还能一本正经、按部就班的在教室里心安理得的传道授业解惑吗?这不能不说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忽略了学生的社会性的必然的消极结果。
第三,学生是有独立个性的人。既然这样,那么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否可以整齐划一、千篇一律。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呢?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计划、统一的模式、统一的进度,这能体现个性吗?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过多的重视了共性而忽略了个性,重视了一般性而忽略了具体性。我们一旦发现了一套好的教材,一条好的经验等便盲目的推广而不去考虑地域的差异、教师能力的差异、学生个性的差异,这能成功吗?因此,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必须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应该走想多样化,这才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
最后,学生还是具有创造性和发展潜能的人。而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对这个问题究竟关注了多少?每一位学生,即使是最糟糕的学生也具有他们的发展潜能,这需要我们的老师去激活。但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又有多少人去思考过如何激活这些学生尤其是差生的学习潜能。我们敢肯定的说,“目中无人”的改革最终的结局只能是失败。
3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创新问题
现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喊的最多的便是创新,在此基础上也出现了一些具有开拓创新的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圆桌学习、协作式学习等等。我们无法否认创新给当今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希望,但盲目的追求创新,整天绞尽脑汁思考如何别出心裁是否是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初衷?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什么?很明显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更加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创新的前提是什么?是基础知识,是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的创新。离开了这个前提绝不是创新,而是在折磨学生。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缺乏丰富词汇的积累、甚至连简单的语言表述都不会的学生能写出优美的文章;一个连中国最基本的历史都不了解的学生能分析出阿Q的深层次的社会意义。忽视了基础知识的训练而一味的强调创新,只会拔苗助长、欲速不达。
创新不是一句口号,更不是万能钥匙,它是一种观念的转变,一种自我的升华。创新即意味着不墨守成规,不人云亦云,创新意味着在我们的教学实践活动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的个性充分自由的发展。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就是要求我们的老师也要有独立的个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教学要有个性,教学内容要有个性,教学方法要有个性。没有个性的教学就无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没有革新也就没有创新。因此,创新实际上是在充分保护教师和学生的个性的基础上的创新。这就是一种观念的转变,这是教师既要保护自我独立个性又要保护学生的独立个性的自我升华的过程。而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的创新大多是在统一要求、统一模式下的创新,现在许多学校要求教师集中备课、统一教案即为一例。教师和学生都失去了独立的个性。这样的创新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我们能奢望这样的创新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新的奇迹吗?
关键词:语文教学改革 定位 话语权 个性 创新
中学语文教学的定位问题是中学语文改革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能谈创新问题。从语文教学模式看,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的语文教学经历了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再到创新教育的历程;从教学内容来看,语文教材可谓一天一个样,让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从改革的代表人物来看,先是南钱北魏,后是百家争鸣,可谓热闹非凡。但是,社会对语文的教学仍然不满意,症结何在?关键在于我们的定位上出了问题。
1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教师的定位问题
毋庸置疑,语文教师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者,也是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者,是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最具话语权的人。可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呼声却那么的软弱无力。语文教材的编订,试题的编订有几个是中学语文教师?即使有,他们在那些教授、学者、官员面前又有多少话语权?语文版本的一变再变,高考试题的指责再指责,是否说明了些什么?更何况即使在学校中,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和教学改革又有多少自主权?其次我们还应该进一步看到中学语文教师和其他学科的教师一样是人不是神,他们甚至比其他的教师更为艰难。一方面他们需要对中国乃至外国几千年文化传统的继承,另一方面又需要与时俱进,在继承中改革,在改革中创新。既然这样,那么失误甚至错误在所难免。但是我们的社会是否对中学语文教师太过于苛求。回过头来看看批评中学语文教师的文章,否定、指责、辱骂屡见不鲜,甚至有过激者辱骂中学语文教师全是一群误人子弟的“教书匠”,“误尽苍生”。我们姑且不去探讨事情真的是否这样,但一味的指责和辱骂是否能解决问题?中学语文教师真的对国家的教育事业一无是处吗?
最后我们再谈谈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地位。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背景下,借助学习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也就是说我们的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已由主体变为了主导,语文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激发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创设符合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启发诱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也符合我们近几年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大方向。既然這样,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是否更应该关注如何确立教师的主导地位,如何让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当好导演的角色。
2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学生的定位问题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直接受益者是学生,社会评判我们的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也是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是否得以提高这一标准,而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有些忽略或者说不重视这个问题。我们过多的考虑了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的改革,而忽略了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我们必须承认学生首先是具有生命意识的人,而我们的传统教育甚至今天的教育恰恰忽略了这个问题。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的学生不是独立的学习,而是在教师和家长的督促下进行学习的,学习的内容也是我们事先给他们规定了的,甚至在教学过程中也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灌输知识,忽略了学生作为具有生命意识的人的独立性,忽略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随机的感知。可以说,我们的学生在关系到他们切身利益的教育问题上完全失去了他们的话语权,而是一直完全的被动的学习。这样的教育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把。”3000年前古希腊的圣哲普鲁塔戈的这句话是否应该值得我们深思。
其次学生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他们无法逃避现实,更不可能脱离社会。而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改来改去学生仍然只是学校的学生,而不是社会的学生。我们的教学活动几乎全在教室,而忽略了学生与社会的接触。再看看我们教学改革的内容,变来变去仍然只是知识性、文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文章,而回避了社会,回避了社会的不平现象。我们的老师教给学生的也是按部就班的传送既定的正面的的东西,而忘记了我们的学生最终是要走向社会的,他们既会接触到好的,也会遇到反面的。看到我们许多的学生走向社会之后的不适应和那种无所适从、茫然无助的样子,我们的教师还能一本正经、按部就班的在教室里心安理得的传道授业解惑吗?这不能不说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忽略了学生的社会性的必然的消极结果。
第三,学生是有独立个性的人。既然这样,那么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否可以整齐划一、千篇一律。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呢?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计划、统一的模式、统一的进度,这能体现个性吗?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过多的重视了共性而忽略了个性,重视了一般性而忽略了具体性。我们一旦发现了一套好的教材,一条好的经验等便盲目的推广而不去考虑地域的差异、教师能力的差异、学生个性的差异,这能成功吗?因此,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必须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应该走想多样化,这才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
最后,学生还是具有创造性和发展潜能的人。而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对这个问题究竟关注了多少?每一位学生,即使是最糟糕的学生也具有他们的发展潜能,这需要我们的老师去激活。但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又有多少人去思考过如何激活这些学生尤其是差生的学习潜能。我们敢肯定的说,“目中无人”的改革最终的结局只能是失败。
3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创新问题
现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喊的最多的便是创新,在此基础上也出现了一些具有开拓创新的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圆桌学习、协作式学习等等。我们无法否认创新给当今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希望,但盲目的追求创新,整天绞尽脑汁思考如何别出心裁是否是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初衷?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什么?很明显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更加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创新的前提是什么?是基础知识,是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的创新。离开了这个前提绝不是创新,而是在折磨学生。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缺乏丰富词汇的积累、甚至连简单的语言表述都不会的学生能写出优美的文章;一个连中国最基本的历史都不了解的学生能分析出阿Q的深层次的社会意义。忽视了基础知识的训练而一味的强调创新,只会拔苗助长、欲速不达。
创新不是一句口号,更不是万能钥匙,它是一种观念的转变,一种自我的升华。创新即意味着不墨守成规,不人云亦云,创新意味着在我们的教学实践活动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的个性充分自由的发展。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就是要求我们的老师也要有独立的个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教学要有个性,教学内容要有个性,教学方法要有个性。没有个性的教学就无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没有革新也就没有创新。因此,创新实际上是在充分保护教师和学生的个性的基础上的创新。这就是一种观念的转变,这是教师既要保护自我独立个性又要保护学生的独立个性的自我升华的过程。而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的创新大多是在统一要求、统一模式下的创新,现在许多学校要求教师集中备课、统一教案即为一例。教师和学生都失去了独立的个性。这样的创新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我们能奢望这样的创新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新的奇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