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的实施给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许多教师把目光聚集中一些新领域的探索上。然而,怎样把关注点完全放在孩子们身上,使学生真正成为课程改革的受益者,是我们教师应该探索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新理念 课堂教学 体会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基础教育的课程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新课程的实施给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数学成为开发儿童潜能的重要工具,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数学主要的学习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已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这一切使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许多教师把目光聚集中一些新领域的探索上。然而,怎样把关注点完全放在孩子们身上,使学生真正成为课程改革的受益者,是我们教师应该探索的重要问题。面对正在开展的课程改革,身处教学第一线的我常常在思考:课改不应该是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而应该是一种扬弃。那么,对于传统教学,哪些应该去继承,哪些又该去创新呢?
1.重视“情境”,掩盖了“主题”
与旧课程不同的是:新课程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因此,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生活实际问题,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有效的问题情境能引起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正因为如此,创设问题情境已成为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的一种时尚与潮流。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满怀信心地走进数学课堂。
但是,在一些公开课上,有些教师为了“作秀”,为了突出“新”“奇”“趣”,挖空心思去创设情境。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两步计算式题”时的创设情境:天气冷了,老师想买一件棉衣。于是来到了服装店,看中了两种款式。第一款式:4件456元;第二款:每件121元。哪种款式的棉衣便宜?便宜多少钱?接着老师要求学生列式。学生很快就列出了算式:121-456÷4,接着老师问学生能否说一说这道题的运算顺序。这样的情境创设,教师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学习、理解,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但是,创设生活情境应当尊重生活规律。这样,学生才会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其实上计算课时,不必要课课创设情境引入,直接让学生尝试计算也未尝不好。如教学《两步计算的式题》时,直接揭示课题,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效果也不错。
2.重视“探究”,冲淡了“接受”
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提出的崭新理念。石中英认为,教学是一种理性的探险,是师生双方借助于理性进行的一次次“探险”,亦即师生双方不断借助于理性将思想的触角伸向远方,超越自我,探索种种“未知世界”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种“理智的喜悦”。就数学教学而言,其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帮助学生获得现代生活和学习所必须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二是在培养学生逻辑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而这种目的的实现,特别是其中逻辑推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获得,非学生亲身经历自主的探究学习过程不能实现。通过探究,才能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才能在体验科学探索的同时,形成自主、探索、创新的意识和习惯。但是,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方式和方法必须建立在对小学生认知心理和学习内容深刻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之上。探究式学习也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过于重视“探究”,而忽视了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学习内容。
例如“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等,这些知识都要重视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探究”非常重要,“告诉”也必不可少。数学上的知识,并非一定要通过学生的探究才能完成,有些知识必须“告诉”。教师只要把前人总结的知识教给学生就行了。像一些概念教学、几何形体各部分的名称等等,不如直接告诉学生,既省时又奏效。如果牵强机械地套用探究性学习的模式,反而使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这样就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新理念 课堂教学 体会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基础教育的课程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新课程的实施给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数学成为开发儿童潜能的重要工具,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数学主要的学习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已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这一切使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许多教师把目光聚集中一些新领域的探索上。然而,怎样把关注点完全放在孩子们身上,使学生真正成为课程改革的受益者,是我们教师应该探索的重要问题。面对正在开展的课程改革,身处教学第一线的我常常在思考:课改不应该是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而应该是一种扬弃。那么,对于传统教学,哪些应该去继承,哪些又该去创新呢?
1.重视“情境”,掩盖了“主题”
与旧课程不同的是:新课程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因此,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生活实际问题,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有效的问题情境能引起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正因为如此,创设问题情境已成为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的一种时尚与潮流。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满怀信心地走进数学课堂。
但是,在一些公开课上,有些教师为了“作秀”,为了突出“新”“奇”“趣”,挖空心思去创设情境。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两步计算式题”时的创设情境:天气冷了,老师想买一件棉衣。于是来到了服装店,看中了两种款式。第一款式:4件456元;第二款:每件121元。哪种款式的棉衣便宜?便宜多少钱?接着老师要求学生列式。学生很快就列出了算式:121-456÷4,接着老师问学生能否说一说这道题的运算顺序。这样的情境创设,教师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学习、理解,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但是,创设生活情境应当尊重生活规律。这样,学生才会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其实上计算课时,不必要课课创设情境引入,直接让学生尝试计算也未尝不好。如教学《两步计算的式题》时,直接揭示课题,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效果也不错。
2.重视“探究”,冲淡了“接受”
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提出的崭新理念。石中英认为,教学是一种理性的探险,是师生双方借助于理性进行的一次次“探险”,亦即师生双方不断借助于理性将思想的触角伸向远方,超越自我,探索种种“未知世界”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种“理智的喜悦”。就数学教学而言,其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帮助学生获得现代生活和学习所必须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二是在培养学生逻辑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而这种目的的实现,特别是其中逻辑推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获得,非学生亲身经历自主的探究学习过程不能实现。通过探究,才能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才能在体验科学探索的同时,形成自主、探索、创新的意识和习惯。但是,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方式和方法必须建立在对小学生认知心理和学习内容深刻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之上。探究式学习也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过于重视“探究”,而忽视了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学习内容。
例如“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等,这些知识都要重视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探究”非常重要,“告诉”也必不可少。数学上的知识,并非一定要通过学生的探究才能完成,有些知识必须“告诉”。教师只要把前人总结的知识教给学生就行了。像一些概念教学、几何形体各部分的名称等等,不如直接告诉学生,既省时又奏效。如果牵强机械地套用探究性学习的模式,反而使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这样就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