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荣和弦子的婚礼上,播放了一部他们自己拍摄制作的纪录片。说拍摄其实就是日常的记录,说制作其实也不过是按时间排列顺序。这样一部“原始”的纪录片子里没有唯美的镜头,更多的是他们拍片时住过的房子,还有秋荣为弦子在各种艰苦条件下自制的面膜。这是他们喜欢的味道,也是他们的纪录片工作室“酿影像”正在做的事情——用影像记录生活的发酵。
生活决不是一首诗
发酵的食品让人着迷,往往因为五味杂陈,而生活也是如此。秋荣和弦子的交往,就像在告诉大家,生活决不是一首诗。他们的相遇也许算是一件浪漫的事,但他们的相处几乎毫无浪漫可言。秋荣和弦子最初是在微博上认识的,北京温州人的圈子不大,又都是学艺术出身,周围的朋友总有交集。
这对网友第一次见面是在欧洲,弦子当时在德国进修电影,而秋荣刚好在西班牙拍片。圣诞节假期,她从德国跑去西班牙,和秋荣聊了半天。结果,弦子成了秋荣的“脑残粉”,可秋荣只要去了她的生辰八字,之后隔了七八个月杳无音信。他俩都是温州人,温州人大多信命,八字不合是婚姻大忌。
回北京之后,秋荣按部就班地走上了相亲之路。但弦子却不信这个邪,回温州之后她还是放不下,就追来了北京。第一次正式约会,秋荣先带弦子去朝阳门给流浪汉奉粥,又带她去龙泉寺劈老砖瓦。用秋荣自己的话说,他就是一个不懂浪漫的人。的确,他的话不多,看上去沉稳也不风趣。相比之下,弦子一直是能说会道、谈笑风生的。弦子开玩笑说,就是因为秋荣温吞的性格,让她好端端的一个“文艺女青年”,现在变成了看上去特别强势的“女汉子”。
不仅如此,他俩的生活经历也各不相同。弦子以前在传媒大学学电视摄影,毕业之后就回家开始了理想化的闲散生活。出于对摄影的热爱,她经常帮人拍婚礼、做广告。做片子挣了点儿钱,她就跑出去玩几天。秋荣是电影学院学纪录片的,学院派的出身让他在行业内崭露头角,大二就入选过探索发现频道的中国新锐导演计划,在实践中选定了拍纪录片的方向,后来还拿过好几个国际电影电视节的最佳纪录片导演奖。
经历和性格如此不同的两个人,从认识那天开始就没少吵架。吵得最厉害的一次,是因为弦子的一个玩笑。一次在西双版纳拍片时,完成拍摄后,弦子骗秋荣说录音没录上。秋荣当即火冒三丈,气得脸都绿了,当着众人的面数落弦子不专业,连带弦子的两个小助理也一并挨骂。即使弦子戳穿自己,秋荣也没能平息怒气。最激烈的时候,弦子还动了手,最终她气极了拉着助理就出走了。
这故事多少让人有点哭笑不得,弦子也说现在他们相处的模式变得缓和多了。一方面是因为彼此的脾气都摸顺了,另一方面是他们决定在工作中角色划分得更加明确。秋荣也说,现在他俩有一个原则,就是弦子导演的片子,他尽量不做摄影。因为弦子会对他有很高的要求,做不好还会生气,他俩之前因为类似的事情经常吵架。可弦子又说,现在她做片子,有秋荣在才觉得安心。
不过也是因为种种的不同,让秋荣和弦子产生了奇妙的互补。一块儿出去拍片的时候,他们通常是共同创作,秋荣更多承担了技术性较强的制片工作,而弦子则专心致志地做一个感性敏锐的导演。秋荣说,做纪录片会让你看到人生百态,生活就是这么真实地摆在你面前,在这个过程中更容易学会相互理解和包容。
用纪录片体验生活
秋荣以前是学画的,他喜欢画画时那种自我的状态,也喜欢长时间酝酿的创作方式。上了电影学院之后,很多同学都想做电影导演,但秋荣发现,拍纪录片的状态好像更接近画画,可以花很长的时间去反复打磨一部作品。于是,他在大二的时候,就选定了自己今后的职业方向。当别人都尝试用叙事虚构人生的时候,秋荣开始在纪录片的真实世界里阅尽沧桑。
酿影像是一个具有人文气质的工作室,他们正在拍摄制作的一部纪录片,是MINI发起的“创造力20”项目。这个项目起初只是一部网络传播的纪录片,但看了一些前期素材之后,发起方决定把这部纪录片升级成到院线放映,这给了秋荣和弦子前所未有的压力。现在,收尾拍摄和初步后期同步进行着,他们希望呈现出一部有故事片效果的纪录片。
在这部纪录片里,镜头对准了中国原创品牌的创始人,包括服装品牌例外、南京先锋书店和雕刻时光咖啡馆这些充满创造力的品牌。秋荣和弦子感兴趣的是,在不同的行业中,他们了解了更多关于生活的东西,还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团队运营的经验。拍摄中国第一位自由医生张强的时候,他们第一次了解到国内医疗体制的弊病在于医药不分离,以药养医成为医患矛盾的导火索。而自由医生的工作模式,让他们思考酿影像是不是也可以出现自由导演或者自由摄影的可能,不拴住大家的手脚,给所有人一个更大的创造空间。
除了自由医生之外,通过这个片子,他们还结识了服装设计师、书店伙计、咖啡师、互联网工程师和食材店老板等不同行业的领头羊。弦子还记得,他们跟着把文翰食材店的把老板上山采蜂蜜那天。因为取蜂蜜要在晚上八点天黑以后,所以等拍摄结束已经是凌晨时分,一群人扛着设备和蜂蜜,要走两个多小时的山路才能回到住处。路上,把文翰提议大家把手电关掉,他说人的眼睛是会自动调节光感的。于是,大家在黑夜里看到了萤火虫和满天繁星,耳朵也变得灵敏。这是弦子长久以来第一次感受到伙伴给自己带来的家庭感和安全感,也感受到把文翰在寻觅食材路上的浪漫情怀。
弦子以前是一个正儿八经的文艺青年,很多市井的事情她都不知道。你要问她大米多少钱一斤,刚才还有说有笑的姑娘,登时就会张口结舌起来。说起以前的自己,弦子一点都不口下留情:“不想着挣钱就知道花家里的,自己不靠谱还总看不上别人。”在她看来,是秋荣和纪录片改变了自己,面对生活她学会了放低自己。以前的她是活在半空中的,现在和秋荣一起实实在在站在了地上。
秋荣以前经常会遇到那些希望做高大上形象宣传片的工作,大多拍得雷同,看上去像工厂里流水作业生产出来的。但他们发现,现在有很多机构对宣传片的模式有了更大的宽容度,像酿影像这样用具有很强的人文性的纪录片方式,给人们呈现出一个城市、一群人的生活状态,这种真实的力量开始能吸引更多人关注了。
秋荣和弦子其实也想把酿影像的真实状态呈现出来,于是在他们平日的拍摄中,也会侧拍团队的工作状态。就连他俩在西双版纳的那次大吵架,也被镜头记录了下来,但现在他们都不敢看。秋荣和弦子计划着,以后可以制作一个关于“酿影像”的纪录片,看看这群人是怎么精心打磨出一部纪录片的。一部纪录片里的纪录片,可以把他们体验到的人生再一次分享出来,在他们看来,纪录片的意义就在于此。
生活决不是一首诗
发酵的食品让人着迷,往往因为五味杂陈,而生活也是如此。秋荣和弦子的交往,就像在告诉大家,生活决不是一首诗。他们的相遇也许算是一件浪漫的事,但他们的相处几乎毫无浪漫可言。秋荣和弦子最初是在微博上认识的,北京温州人的圈子不大,又都是学艺术出身,周围的朋友总有交集。
这对网友第一次见面是在欧洲,弦子当时在德国进修电影,而秋荣刚好在西班牙拍片。圣诞节假期,她从德国跑去西班牙,和秋荣聊了半天。结果,弦子成了秋荣的“脑残粉”,可秋荣只要去了她的生辰八字,之后隔了七八个月杳无音信。他俩都是温州人,温州人大多信命,八字不合是婚姻大忌。
回北京之后,秋荣按部就班地走上了相亲之路。但弦子却不信这个邪,回温州之后她还是放不下,就追来了北京。第一次正式约会,秋荣先带弦子去朝阳门给流浪汉奉粥,又带她去龙泉寺劈老砖瓦。用秋荣自己的话说,他就是一个不懂浪漫的人。的确,他的话不多,看上去沉稳也不风趣。相比之下,弦子一直是能说会道、谈笑风生的。弦子开玩笑说,就是因为秋荣温吞的性格,让她好端端的一个“文艺女青年”,现在变成了看上去特别强势的“女汉子”。
不仅如此,他俩的生活经历也各不相同。弦子以前在传媒大学学电视摄影,毕业之后就回家开始了理想化的闲散生活。出于对摄影的热爱,她经常帮人拍婚礼、做广告。做片子挣了点儿钱,她就跑出去玩几天。秋荣是电影学院学纪录片的,学院派的出身让他在行业内崭露头角,大二就入选过探索发现频道的中国新锐导演计划,在实践中选定了拍纪录片的方向,后来还拿过好几个国际电影电视节的最佳纪录片导演奖。
经历和性格如此不同的两个人,从认识那天开始就没少吵架。吵得最厉害的一次,是因为弦子的一个玩笑。一次在西双版纳拍片时,完成拍摄后,弦子骗秋荣说录音没录上。秋荣当即火冒三丈,气得脸都绿了,当着众人的面数落弦子不专业,连带弦子的两个小助理也一并挨骂。即使弦子戳穿自己,秋荣也没能平息怒气。最激烈的时候,弦子还动了手,最终她气极了拉着助理就出走了。
这故事多少让人有点哭笑不得,弦子也说现在他们相处的模式变得缓和多了。一方面是因为彼此的脾气都摸顺了,另一方面是他们决定在工作中角色划分得更加明确。秋荣也说,现在他俩有一个原则,就是弦子导演的片子,他尽量不做摄影。因为弦子会对他有很高的要求,做不好还会生气,他俩之前因为类似的事情经常吵架。可弦子又说,现在她做片子,有秋荣在才觉得安心。
不过也是因为种种的不同,让秋荣和弦子产生了奇妙的互补。一块儿出去拍片的时候,他们通常是共同创作,秋荣更多承担了技术性较强的制片工作,而弦子则专心致志地做一个感性敏锐的导演。秋荣说,做纪录片会让你看到人生百态,生活就是这么真实地摆在你面前,在这个过程中更容易学会相互理解和包容。
用纪录片体验生活
秋荣以前是学画的,他喜欢画画时那种自我的状态,也喜欢长时间酝酿的创作方式。上了电影学院之后,很多同学都想做电影导演,但秋荣发现,拍纪录片的状态好像更接近画画,可以花很长的时间去反复打磨一部作品。于是,他在大二的时候,就选定了自己今后的职业方向。当别人都尝试用叙事虚构人生的时候,秋荣开始在纪录片的真实世界里阅尽沧桑。
酿影像是一个具有人文气质的工作室,他们正在拍摄制作的一部纪录片,是MINI发起的“创造力20”项目。这个项目起初只是一部网络传播的纪录片,但看了一些前期素材之后,发起方决定把这部纪录片升级成到院线放映,这给了秋荣和弦子前所未有的压力。现在,收尾拍摄和初步后期同步进行着,他们希望呈现出一部有故事片效果的纪录片。
在这部纪录片里,镜头对准了中国原创品牌的创始人,包括服装品牌例外、南京先锋书店和雕刻时光咖啡馆这些充满创造力的品牌。秋荣和弦子感兴趣的是,在不同的行业中,他们了解了更多关于生活的东西,还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团队运营的经验。拍摄中国第一位自由医生张强的时候,他们第一次了解到国内医疗体制的弊病在于医药不分离,以药养医成为医患矛盾的导火索。而自由医生的工作模式,让他们思考酿影像是不是也可以出现自由导演或者自由摄影的可能,不拴住大家的手脚,给所有人一个更大的创造空间。
除了自由医生之外,通过这个片子,他们还结识了服装设计师、书店伙计、咖啡师、互联网工程师和食材店老板等不同行业的领头羊。弦子还记得,他们跟着把文翰食材店的把老板上山采蜂蜜那天。因为取蜂蜜要在晚上八点天黑以后,所以等拍摄结束已经是凌晨时分,一群人扛着设备和蜂蜜,要走两个多小时的山路才能回到住处。路上,把文翰提议大家把手电关掉,他说人的眼睛是会自动调节光感的。于是,大家在黑夜里看到了萤火虫和满天繁星,耳朵也变得灵敏。这是弦子长久以来第一次感受到伙伴给自己带来的家庭感和安全感,也感受到把文翰在寻觅食材路上的浪漫情怀。
弦子以前是一个正儿八经的文艺青年,很多市井的事情她都不知道。你要问她大米多少钱一斤,刚才还有说有笑的姑娘,登时就会张口结舌起来。说起以前的自己,弦子一点都不口下留情:“不想着挣钱就知道花家里的,自己不靠谱还总看不上别人。”在她看来,是秋荣和纪录片改变了自己,面对生活她学会了放低自己。以前的她是活在半空中的,现在和秋荣一起实实在在站在了地上。
秋荣以前经常会遇到那些希望做高大上形象宣传片的工作,大多拍得雷同,看上去像工厂里流水作业生产出来的。但他们发现,现在有很多机构对宣传片的模式有了更大的宽容度,像酿影像这样用具有很强的人文性的纪录片方式,给人们呈现出一个城市、一群人的生活状态,这种真实的力量开始能吸引更多人关注了。
秋荣和弦子其实也想把酿影像的真实状态呈现出来,于是在他们平日的拍摄中,也会侧拍团队的工作状态。就连他俩在西双版纳的那次大吵架,也被镜头记录了下来,但现在他们都不敢看。秋荣和弦子计划着,以后可以制作一个关于“酿影像”的纪录片,看看这群人是怎么精心打磨出一部纪录片的。一部纪录片里的纪录片,可以把他们体验到的人生再一次分享出来,在他们看来,纪录片的意义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