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铜墨盒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ofj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刻洞墨盒是文人雅士案头必备的文房器具,在清末民初盛极一时,堪称京城名物之一。
  
  刻铜墨盒“身世”考证
  
  据说清嘉道年间有一秀才赴省城乡试,其妻恐其滴水磨墨耗时,遂用一团扑面的棉丝粉饼汲墨汁后装入化妆粉盒,让夫携去考场备用,应试时秀才思绪专注,一气呵成,名列榜首,此事传开,学子仿效,原始墨盒诞生了。这当然是传说。
  那么,刻铜墨盒究竟始于何时?由于历史久远,年代更迭,对铜墨盒的“身世”众说纷纭:
  我国历史学家邓之诚先生在《骨董琐记》中说,“墨盒之制,阮文达道光丙午年(1846年)以旗匾银制墨盒,其制正园为天盖地式,光绪初叶,尚藏其家。”阮文达即阮元,系两江总督,又系编纂《十三经注疏校刊记》的大学者,他是嘉道年间人物,其断可信。
  南京明代吴祯墓发掘中,该墓室石壁龛出土一件铜墨盒,外加木盒,长10.2厘米,宽9.8厘米,高5厘米,并且盒中还残存汲过墨汁的千丝棉,可见铜墨盒早在明代就已出现了。
  清震钧《天咫偶闻》云:“墨盒盛行,端砚日贱,宋代旧坑,不逾十金,贾人也绝不识,士大夫案头,墨盒之外,砚台寥寥。”这时铜墨盒已成文人雅士的时髦之物。
  晚清谢崧梁《今文房四谱》称:“墨盒者因砚而变通者也,因块墨而用砚,因砚而用盒,因盒而用汁,古今递变亦其势然。”反映了文房中墨盒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众说纷纭,不一为足,刻铜墨盒究竟始于何时,未得定论,笔者认为最迟始于清中期,而盛极于清末民初无误也。
  
  清末民初刻铜墨盒三大家
  
  刻铜墨盒制作材料有白铜和黄铜两种,内胆多为红铜,因红铜含铅量高,性软防腐,所浸墨汁不致变质腐臭,墨盒内嵌端石砚板,作掭笔之用。墨盒底部一般铭有制作作坊或古玩商铺之名称,如“万丰”、“宝源”、“北平”、“大成”、“大源”、“荣禄”、“荣宝”、“宝斋”等。形状有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扇形、椭圆形、六角形等。
  
  清末民初的铜墨盒上大多数刻有精美的宇和画,由此产生了陈寅生、张樾臣、姚茫父刻铜三大家。陈寅生字麟炳,北平人,生于1830年,卒于1908年,清同治秀才。邓之诚《骨董琐记》说“京师厂肆专业墨盒者推万礼者为最先,刻字则始于陈寅生秀才”。陈寅生书画诗刻样样俱佳,楷行草篆无一不精,尤以刻铜艺术为最,其代表作品有楷书“兰亭序”和“出师表”等。由于陈氏盛极一时的声誉,在其身后,有大量赝品出现。
  张樾臣(1883-1961年)又称张樾丞,名福荫,河北新河县人,14岁进京在琉璃厂“益元斋”刻字铺拜师学艺,宣统二年移寓“明远阁”专事刻铜。张广交名士,曾得到严复、杨守敬、陈师曾、袁寒云等指点相助,技艺大增。张樾臣的刻铜刀法遒劲,圆润纯熟,并大量采用名家的作品画稿,故有较强的艺术性。
  
  姚茫父(1876-1930年),与张樾臣是同时代人,名华,字重光,光绪进士,后留学日本,民国后曾任北平美专校长。他多才多艺,一生作品甚丰,早年常出入琉璃厂,与张樾臣结为至交,并开始合作,由茫父作画,樾臣镌刻。其自刻之作品落款有“茫父”或“姚华”,作品刀法清晰,气韵婉丽。
  
  字字珠玑的刻铜墨盒
  
  刻铜墨盒成为文人雅士不可或缺的心爱之物后,往往成了彼此交往的馈赠礼品和重大事件的纪念之物,而且工艺越发精湛和隽永。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一个星期日上午,笔者在上海城隍庙一个天津人的杂件摊上,瞥见一个陈寅生刻白铜墨盒,此墨盒长8.8厘米,宽5.9厘米,高2.9厘米。盒盖上刻有七绝诗一首:“间将堆垛化云烟,墨作香池砚作田。逸少风流君嗣响,几回飞埽浣花笺。”台鉴为“鸿宾一兄大人雅啊”,落款“寅生刻”。28个字可谓字字珠玑,一刀一刻真乃入铜三分,一笔一画犹胜纸上书法,每每观之,让人爱不释手。笔者好说歹说,终以180元成交购回(图1)。
  1996年,上海城隍庙福佑路地摊上,笔者又有幸购得一方“兰亭序”刻铜墨盒,此墨盒?厘米见方,上刻兰亭序365个字,细细观赏,无一败笔,鬼斧神工,削铜如泥,令人感叹不已。墨盒落款为“壬午秋日,斗初自铭”,底款为“招竹”二字,从墨盒品相包浆辨认应是光绪八年(1882年)之物。那么“斗初”是谁呢?至今笔者没有考证出来(图2)。
  2000年初的一个星期六早晨,上海方浜路藏宝楼三楼,笔者在一个杂件摊上购得一个大铜墨盒,此墨盒ll厘米见方,足有600克重,上刻一幅风景山水画,气势恢弘,构图不凡,笔笔到位,刀刀有力。墨盒底部有“赵麻子”落款,夜阑人静,欣赏此盒,追寻着古人远去的鸿踪爪印,使人沉思而发幽(图3)。
  
  刻铜墨盒的文化与收藏价值
  
  与其他艺术品相比较,刻铜墨盒有着较高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内涵,因此也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文房藏品行情的上涨,刻铜墨盒也逐渐显示出投资价值,在古玩市场上开始逐步走俏,在上世纪90年代,一般200元左右就可买到一方品相和纹饰都不错的铜墨盒。现在一方雕刻精细的铜墨盒价格往往在千元上下,如有名头的刻铜墨盒,交易价格已超过2000元。在前两年,南方某城市一次拍卖会上,一方民国白铜八骏图大墨盒成交额已达到5000元,至于极品铜墨盒的价格更是高得难以想象。笔者从一则报道中获悉,在2003年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会上,一只御制铜胎珐琅鸟趣图墨盒,起拍价竟高达20万港币。
  总之,清末民初京城名物——刻铜墨盒,目前价格尚处于启动的初级阶段,其价格仍被低估,二三年后现时之价格将不复存在,如今真是刻铜墨盒收藏的大好时机。
  (责编:王兰芳)
其他文献
何为傅抱石先生一揭为二的画作?时常有书画收藏爱好者来函、来电问我,我虽在回复的信件和电话中讲了许多,但是,因为在信件、电话中无法提供可视的“物证”,还是没能使朋友们感到满意。因此,我便撰写了本文,并附以一揭为二的傅抱石先生画作《烟雨长江图》(又名《钟山胜景图》)的图片,算作是向朋友们的交卷。  图1见于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版《傅抱石画集》下卷第407页;图2见于北京出版社出版2005年1月版史树青主
期刊
记得早些年有人曾忧心忡忡地说过,吴昌硕、齐白石是大写意花鸟画殿堂里最后一缕“香火”,这话虽说有点过于悲观,但却揭示了一个必须正视的现实,那就是在相当程度上,后来之人冀图在大写意花鸟画领域再有所作为,几乎成了一种奢望和妄念。  尽管我们也曾经为稍后的李苦禅、潘天寿先生的大写意花鸟画所感动,但终因潘天寿先生的“一味霸悍”且又因在构图上过分刻意经营及创造时如有不满意处作挖补处理,表象上的“霸悍”却导致内
期刊
云南青花瓷的大量发现,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初以后。它以朴实无华的造型,粗犷的青花线条,繁简不一的纹饰布局,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深深地吸引着人们去跟踪收集,到20世纪末已达高潮,至今方兴未艾,仿品亦应运而生,使云南青花的研究和断代变得紧迫起来。  云南青花瓷为少数民族地区民窑烧造,无纪年标识,延续时间长,数量多,分布广。本文拟在收集云南窑址、墓葬出土青花实物的基础上,借助历史、考古、陶瓷资料,对
期刊
本刊发表余榴梁先生《古钱收藏的两大误区》一文后,在读者中引起反响,现刊发此文代表了一部分读者的意见。学术问题应当是愈辨愈明,不同意见的探讨,会更有助于明辨是非。不必急于结论,亦不代表本刊倾向性意见。  2005年5期《收藏界》发表了余榴梁先生的文章:《古钱收藏的两大误区》。在这篇文章的编者按里,简单地介绍了余先生的收藏业绩。  虽然余先生已经是古钱收藏大腕级人物了,但是我还要对余先生文章中的部分观
期刊
奥运会宣传画  谷丙夫    历届奥运会都印刷有宣传画。这是奥运会的主要宣传手段,其作品往往超过其他的宣传品,以至形成了奥林匹克独特的艺术系列。  一百多年来,几十届奥运会的宣传画可以概括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必不可少。从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至今的108年间,每届奥运会都印制有宣传画,有的还不止一幅。即使因世界大战而停办的1916年第六届奥运会,德国柏林也迫不及待地印制了精美的宣传画:四
期刊
笔者收藏着一枚“咸丰元宝”(宝源局当百)双面轧花钱。钱体周身纹饰没有刀纹,只有轧痕,姑且称之为轧花钱吧!该钱币铸工精细,轧制细致,楷书字体,字口深峻,铜质金黄,边廓挺圆且直。传世之品,地章黑色包浆厚重,正面边缘虽稍有磨损,但纹饰底部依然有闪亮的;黑色包浆。止峨直径5.1厘米,厚度0.35厘米,重42克。  正面边缘部轧制着非常规矩有致的“T”字型纹饰,字旁肉间轧着粗壮敦实的横竖纹道,并有机地连接成
期刊
位于广东佛山的石湾镇,素有南国陶都之誉,制陶业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考古材料证明,唐、宋已有艺术陶器的生产,真正的艺术陶器则盛于明、清,陶塑艺术享誉遐迩,习惯称为“石湾公仔”。其制陶悠久,基础深厚,善创善仿,独具风格,反映出各阶层人们的喜好和社会风尚,百姓的喜、怒、哀、乐。其品种有:人物神仙、神话传说、瓜果器物、鸟兽虫鱼、建筑装饰、丧葬祭器以及现实生活等题材,都十分逼真、生动,历来就是广东收藏家收
期刊
傅抱石先生在其一生的绘画创造中,以其山水画创作的成就最为突出。傅抱石先生创作的山水画既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传统绘画的土壤,同时又在充分体验生活的基础上吸收采纳了国外绘画的表现技法,从而建立起独特的个性风格,可以说,20世纪继黄宾虹之后,傅抱石先生在改革中国传统绘画,创造时代新风格的道路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傅抱石先生一生艺术创作有两个高峰期:其一是上世纪40年代以奔放豪迈的笔墨挥写“风雨”山水。入
期刊
明“文魁星斗图”青花碗一对,高5.6厘米,口径10.5厘米,足径4.8厘米。侈口,深弧腹,圈足,白色胎,胎质细薄坚致,可见青花纹饰中的不同色阶,有浓、淡几个层次,所用应为晚明时的“浙料”。从绘画手法上看,采用“单线平涂法”,青料平涂超过轮廓线,这正是晚明时期青花描绘纹饰的一个重要特点。圈足内满釉,绘有青花双圈款,应为民窑之物。碗的外壁绘四个形似小鬼的文魁,手持毛笔分别书写《诗经》、《书经》、《礼记
期刊
瓷器创天价,油画受追捧,热钱砸向艺术品,2005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秉承了2004年的大好局面,依然呈现出不断升温的势头,行情火爆,各项拍卖记录连创新高。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国内45家拍卖行总成交额接近60亿元,而据业内人士估计,2005年各家拍卖行总成交额将大大高于去年,中国的艺术品拍卖市场又迎来了一个收获之年。    春秋大拍 拍卖行喜获丰收    在北京,2005年春拍中贸圣佳推出了2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