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读写,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来源 :语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son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理念要求教师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发展学生的语言构建与应用能力,使学生有效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沟通交流,还应当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深刻的思维,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通过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感受语文学科中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教师也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使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自信。下面笔者以小学语文课文《猫》为例,谈谈如何利用一体化读写策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培养学生的语言构建与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言构建与应用能力,应当引导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借助语文课程的内容,在主動积累、知识梳理与整合的过程中,掌握语言文字的特点以及语言文字的应用规律。首先,教师要关注学生兴趣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兴趣的驱使下更好地进行学习。
  在《猫》这一课的教学中,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奠定基础,教师在课前导入阶段展示各种猫的图片,然后让学生分享自己家里有没有养过小猫或者养过小宠物的,然后分享自己和猫或者小宠物之间发生的故事,通过这样的氛围营造,使学生将兴趣集中到课堂上,为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梳理了本节课程的重点词汇,然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这些词语进行阅读,建立起对这些词语的初步印象,再让学生利用这些词语造句,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学生语言能力的初步构建,然后以自己家里的小宠物为主题,利用学到的词语和句子进行小练笔,实现一体化读写,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达成培养核心素养的目标。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借助语言知识的积累与应用,针对所学的内容建立起直观的形象,并且通过自身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深入研究课程内容,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深刻的思维,养成良好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等诸多思维品质。基于这样的培养理念,在本节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采用一体化读写策略时,要让学生通过阅读进行主动积累,并且在阅读活动中产生自身的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为学生搭建实践的平台,使学生将思维能力与品质进行实践运用。
  在《猫》这一节课的教学活动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读懂课文,理解课程的深层次内涵。教师在课程教学中首先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通过阅读活动思考探究以下问题:猫的古怪性格表现在了哪些方面?请你通过阅读把相关的句子画下来,并且说一说你对于“古怪”的理解。猫的贪玩表现在哪些方面?猫的尽职又表现在哪些方面?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实现相互交流,解决提出的问题,从而达到思维品质的培养。接下来,再让学生思考,如果自己来写一只古怪的猫,会用怎样的写作方式来表达,这样表达的目的和依据是什么?这样的思维活动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够使学生学习到作者的写作方法,在写作的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灵活运用,进一步拓进了学生的思维深度。
  又如《猫》教学中,作者将猫的脚印比作“几朵小梅花”。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几朵小梅花”具体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要比作小梅花呢?如果是你来写,会把脚印比作什么?通过这样的思维训练活动,让学生紧扣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所学知识的思维发散,利用口头交流或者小练笔等方式,让学生将自己的思维活动具体地体现在写作中。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学生的审美品质与创造能力培养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和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与课文内容和课文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通过与课文内容以及作者的深度交流,感受到语文学科中包含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品质与审美品位,并且通过长期的语文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够掌握审美表现与审美创造的能力。在采用一体化读写策略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立足于课程教学内容,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对阅读内容和文本产生多元化的解读,融入自己的情感,进而实现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培养。
  在《猫》课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通过阅读活动找出作者描写猫的语句,在阅读完成之后,分享自己阅读这些句子感受到了猫的哪些特点,作者在写猫的过程中体现出了什么样的思想。然后,让学生根据这样的写作思路,写一写自己家的小宠物的来历,外形有什么样的特点,小宠物的心情是什么样的。通过这样的练笔活动,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既能够打开写作的思路,也能够学习到更多的写作方法,在提高写作水平的同时更好地体会到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抒发自己内心所感悟到的美,最终实现学生审美鉴赏与审美创造能力的发展。
  四、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培养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能够通过阅读语文学科中的相关内容,理解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针对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进行深入剖析,并且通过长期的学习形成良好的文化视野,树立学生文化自信的态度。基于这样的培养目标,在采用一体化读写策略培养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立足课程教学内容,为学生整合更多的资源,使学生由课程中所学的内容进行发散,通过发散实现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的培养。
  在本节课阅读活动结束之后,教师以“猫”为主题,进行阅读活动的拓展,通过多媒体以及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了猫在我国的未来以及发展,然后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有关猫的文学作品,利用本节阅读课中学到的方法进行分析,感悟这些文学作品中表达了猫的哪些特点,赞扬了猫的哪些品格,体现出了怎样的文化内涵。然后,再通过阅读活动积累的知识和阅读活动得来的素材进行仿写,在写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所学知识和内容。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采用一体化读写策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需要教师明确核心素养培养的理念,根据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并分别制定有效的课程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出语文学科学习所需要的以及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关键品质和必备能力,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终身成长,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枫亭和平小学
其他文献
宗璞的散文《紫藤萝瀑布》意蕴深刻,语言典雅,字里行间流淌着如诗如画的美。文章以“紫藤萝”为描写对象,其对应喻体“瀑布”这个意象点亮了全篇,而为了凸显这一意象的特点,作者从驻足到凝望再到深思,分别都运用了“流”字,贯穿文章,使文章流淌着一以贯之的气脉。  一、“流动”——意象的本质  文章开篇便浓墨重彩地写出藤萝的旺盛,气势上给人一种宏伟、震撼之感:“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
期刊
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已有30余年了,让我说出语文课应该怎样上,我可以说出很多条,但让我说出怎样解读文本才是一条正确的路,还真有些为难,这也代表了大多数语文教师的真实状态。  在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不厌其烦讲解作者简介、进行背景分析、让学生背诵默写,逐字逐段分析、挖掘、咀嚼文本,这样一节课下来老师很累,学生也很累。许多语文教育专家大都喜欢宏观分析,空话、套话、假话充斥着课堂,老师们则照着参考书或者专家的
期刊
中国现代文学是十九世纪中国独特社会、文化、政治背景的产物,国学鼎革之际,西学东进日盛,得风气之先的中国文坛呈现出“两多”——名家多、名作多。我于众多作家之中独爱女性作家,于女性作家之中独爱萧红。初识萧红时正读中二,一个偶然的机会拜读了她带有自传体色彩的《呼兰河传》。和萧红的许多作品一样,《呼兰河传》以北国乡村广袤的黑土地为背景,描写了白山黑水间的一个北国乡村小镇,闭塞、落后、粗野、荒凉。萧红以其女
期刊
《皇帝的新装》是统编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童话,作者是丹麦的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课文写了一个穷奢极欲、愚不可及的国王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被两个伪装成裁缝的骗子欺骗,最终穿着并不存在的衣服在街上游行的诙谐故事,讽刺了统治阶级的昏庸、虚伪和愚蠢。课文以幻想的故事为载体,运用荒诞、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的黑暗社会,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荒诞下的深刻  荒诞手法,是指运用夸张、离奇、象
期刊
《苏州园林》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说明文,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宅第园林建筑的风貌美。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足以说明苏州之美。苏州的园林艺术历史悠久,现存园林远则上千年,近则四五百年,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叶圣陶先生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整体艺术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期刊
想象类文本是统编版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学生想象能力发展的重要载体。统编版教材在不同学段围绕想象设置了不同的要求:从有趣到新奇,从新奇到合理。处于统编版三下的第五单元,则将教学的定位点设置为:走向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作为这个单元的开篇之作,《宇宙的另一边》蕴藏着关于想象的哪些元素?对于落实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又承载着怎样的作用呢?  一、广阔的想象
期刊
丁玲作为五四浪潮中的叛逆女性,在其中篇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中塑造了北京城里一个倔强而追求独立、彷徨又具反抗精神的青年女性莎菲形象。与其说在写莎菲,不如说在写作者本人。笔者从莎菲勘破外境:不让环境牵绊其一丝一毫,坚强屹立于诸多非议中,到勘破内境:认识本心,重新审视女性自身的价值,以一“破”字贯穿,由外而内,层层剥茧。  一破——外境  女性已在中国历史上卑屈了太久太久,顺从、卑微、毫无自主性的女子
期刊
为了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增加文言文内容的比重。为了探讨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的“为何”与“何为”,下面笔者以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一文作为研究对象,谈谈小学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与实现途径。  一、“为何”  1.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  古今汉语是一脉相承的。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中衍生发展而来的,可以说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根。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一文只有35个字,却将精卫填海这一神话
期刊
例证法,是用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的一种论证方法。然而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学生在例证的选择上往往陈旧老套,在例证的表述上往往游离于论点,在例证的分析上往往逻辑混乱。这背后反映的则是学生审美能力、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的缺失,这些恰恰是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笔者将结合日常教学过程中学生运用例证法时暴露出的问题,谈谈例证法在选例、述例、析例时的标准和要求。  一、选例——眼光之活
期刊
统编版教材中的习作单元是一个特殊的单元,编者所编选的每一篇精读课文、习作例文都是学生进行单元习作的重要范例。统编版三下习作单元的训练要点是“想象”,设定的语文要素是: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但从学生的习作经验来看,为了追求所谓的标新立异,很多学生的想象都是天马行空,甚至是胡编乱扯。这个单元中《我变成了一棵树》,作为精读课文之一,究竟蕴藏着哪些范例资源,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