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西藏话题是通过一种特殊方式跳到人们眼前的,似乎这不再是一个“地区性事件”。另外,吸引了全球人目光的奥运圣火传递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突发事件,以及随后全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的华人游行,更是把中国和中国人再一次拉到了世界大舞台中央的聚光灯下。
笔者最近有意识地跟法国人攀谈,想了解他们是如何获得有关中国的知识的,是如何看中国及其西藏问题的,结果发现:历史记忆和现实问题是他们戴上“有色眼镜”的原因。当然,这些看法有的是错误的,有的与我们的看法不尽一致,一家之言,算是给国内的朋友参考。在中国经济腾飞的事实背景之下,世界的目光会更加紧密地注视中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了解一下地球村邻居们的看法也是有好处的。
“红旗漫卷西风”
如果要评选今年4月欧洲最引人注目的颜色,那一定是红色。
4月19日,法国巴黎、德国柏林、英国伦敦等地都出现了“支持奥运,反对媒体不公”的大规模华人游行。红旗漫卷之处,很多国人看到的是高涨的爱国热情和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
其实,很早以前,对大多数欧洲人来说,“红”这个鲜艳夺目的颜色比起其他颜色总是多了几份特殊的含义:宗教书籍羊皮纸里描绘的火焰,世俗权杖指向的战争,意识形态中的共产主义等等。但是对于传统意义上的中国人,红色一般象征着喜庆和吉祥。
对颜色的不同解读的意义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英文中常常把忧郁说成“蓝色的心情”,中文习俗用语中却常有“这人心真黑”这样的句子,简单颜色背后的含义往往根据各国文化、历史、习俗等多方面的差异而有不同的暗示意蕴。这种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解读所带来的“眩晕”甚至常常是难以察觉的。
另一方面,戴上有色眼镜看世界,也会给世界染上不同的颜色。对立双方之所以有不同解读不同反应,往往是因为自己的历史、文化、政治背景给各自的“眼镜”染上了不同的颜色。所以发生冲突的时候,,必须先研究研究对方“眼镜”的颜色是什么。
外国人对西藏的认识似乎是停留在诸如“香格里拉”之类的神话和传说上。所以,他们(其中最突出的或许要算法国人)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就作出了强烈的反应。
痛苦回忆造成病态心理
流言是迎合了人们内心的某种共鸣才能得以广泛流传,而这种共鸣并不是一天两天的政客演讲或媒体冲击就能轻易引导的。
就像最近法国媒体和法国人的态度一样。严格地说,不管是理论上应该客观报道新闻、深刻分析时事的媒体,还是一般的法国民众,对于西藏的同情和支持都不是建立在严谨的事实和深度的分析之上的。笔者遇到的许多人,还有法国媒体的声音,在谈论西藏问题时自觉不自觉地把它跟阿尔及利亚联系在一起。如果有足够先进的脑分析仪器的话,或许能够证明他们听到西藏要求独立或更多自治的声音后脑海里的第一反应恐怕是这七个字:阿尔及利亚战争。
从1954年开始,地属北非的阿尔及利亚就为争取自己的独立开始了长达8年的反法武装斗争。1954年11月1日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打响了武装起义的第一枪,随后起义之势迅速席卷全国。从1957年10月开始,民族解放军发起了全国总攻势,并且不断取得胜利。这场艰苦的战争一直等到在山间隐居的戴高乐重新执政后才迎来了谈判的契机。即便在谈判期间,法国政府在战场上仍坚持武力镇压。谈判破裂之后,战争局势甚至比谈判前更加残酷。直到1962年,法国意识到胜利无望,才重新恢复谈判,并且在同年3月18日签署了《埃维昂协议》,经过7月1日阿公民自决投票后,7月3日阿尔及利亚最终获得独立。
这场战争的复杂性在于,当时一部分法国知识分子认为,反对独立战争是保护普遍民主。如果阿脱离了欧洲,就会给它的国家带来衰亡,给人民带来灾难。不仅如此,有不少阿尔及利亚人同样赞成留在法国,甚至在阿尔及利亚战争期间积极帮助法国军队打击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军。在战争结束后,这部分人却没有得到法国政府的庇护,很大一部分在阿被暗杀或审判枪毙,逃亡到法国本土的也生活艰难。与之相对,还有一部分法国知识分子强烈支持阿尔及利亚的独立战争,不仅暗中保护民族解放军,甚至有人还直接参与到独立战争之中。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缪就是其中一例。他认为法国对阿尔及利亚负有不可减轻的罪责。
战争结束之后,一方面阿尔及利亚怎样发展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另一方面法国应该对这段历史作出什么样的表示或定位也迟迟得不到解决。举一个例子,2001年的时候,法国前驻阿尔及利亚情报局负责人奥萨雷斯出版了一本关于阿尔及利亚战争的回忆录,虽然承认了当年曾经长期频繁使用酷刑,但是却拒不忏悔,坚持认为这些行为是“战争需要”,而他只是“奉命行事”。但是法国人却已经从当初正反两派的争论走向了比较统一的认识,也即阿尔及利亚人民要求自由独立的战争是正义的,法国政府对阿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根据当时民意测验的结果,65%的法国人认为法国应当公开承认在阿尔及利亚战争中犯有暴行,58%认为法国应该公开向阿尔及利亚人民表示道歉。但直到现在,法国政府的态度仍然是模棱两可,含糊其辞。
这些刻在法国人脑海中的记忆,实际上构建了他们看待西藏事件的大体框架。虽然两者的历史地位和法律地位存在着本质的差别,但在普通法国人眼中,西藏就是另一个阿尔及利亚!他们根据自己不甚准确的历史教科书,根据西方媒体的报道,根据自己已经建构好的框架,把西藏事件想象成为另一个阿尔及利亚战争,并且依照他们的逻辑,如果现在人们普遍承认法国政府对阿国有着不可推卸的罪责的话,那么同样的推断也可以适用于其他类似的案例。
这既是法国人的“有色眼镜”产生的原因,这段历史的记忆成就了他们“眼镜”的颜色。这段痛苦的、甚至是耻辱的历史,让法国人在看到哪怕一点点事件的时候立刻近似条件反射地支持要求独立方。而如果藏独支持者想要趁奥运圣火传递的时候采取什么行动的话,法国人也多半会有同情的态度。这是为什么真正了解西藏的法国人很少,但“支持西藏”的法国人却很多的原因。
“萨科齐支持的,我们就反对”
还有,法国人在谈论政治时常常提及党派之争。
如果阿尔及利亚战争的惨痛记忆能够多多少少解释法国人异乎寻常的热情的话,那么法国政客和法国媒体的偏激似乎并不主要出于这个原因。法国政府之所以还在这个问题上含糊其辞,就是因为阿尔及利亚战争涉及的很多政治人物其实还残存在政坛上;而且根据现实利益的引导,暂时也没有必要为阿国的建设主动揽上什么责任。
可是为什么巴黎市政府就偏偏和香榭丽舍宫较劲呢?在法国总统萨科齐明确表示对圣火传递过程中的意外感到遗憾,甚至还声明道歉的时候,巴黎市政府却授予了达赖“巴黎荣誉市民”的称号。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政治决策就必须要从现实利益来考虑了。历史记忆对于政治家来说,一般情况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巴黎市政府的“反常举动”,实际上是左派政党社会党在不久以前的市政选举中取得空前成功之后,对右派萨科齐政府的一次“绝地大反攻”。
巴黎市政府以前一直是右派的大本营,右派势力在这里可以说是根深蒂固。但是刚刚上任9个多月的萨科齐总统,不仅个人行为比较“反常规”——他是法国历史上第一个在任期间离婚的总统,恐怕也是历史上再婚最快的一个。而且,更严重的是,他竞选时所承诺的改革方案基本上都还没有明显效果,总统的民调支持率已经跌到历史最低水平。
就在最近这段时间,巴黎常常有各种各样反改革的游行示威,国内形势可以用“怨声载道”来形容。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观察,或许就能解释为什么巴黎市政府能够不顾中央政府明确的外交定位,仍然一而再、再而三地采取一些大胆的行为。这些行为虽会给萨科齐的政府带来外交上的麻烦,却会给掌握巴黎政府的左派赢来民众的支持——不管你是反对萨科齐也好,还是同情西藏的也好。积极现实的政治效果一大堆,而消极的效果几乎没有,巴黎市政府当然会听从利益的驱动了。
消除误解共同进步
地球村、全球化,其实它们并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而却总能在现实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找到。在世界村的大环境之下,各国人民之间的误解实际上已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减轻了不少,但并不代表所有误解都能消除。每个人都是自己个人经历、集体记忆以及各种各样影响所累积成的个体,虽然不可能在任何时候都是理性的,但也往往不会没有任何理由就反对或支持什么。关键在于,如果我们愿意,就总是能够发现自己和别人看待世界的“眼镜”有什么样的不同颜色。不管是对于法国人,还是我们自己,正确的反思才能更加成熟和理智地思考和行动。■
编辑:陈畅鸣
笔者最近有意识地跟法国人攀谈,想了解他们是如何获得有关中国的知识的,是如何看中国及其西藏问题的,结果发现:历史记忆和现实问题是他们戴上“有色眼镜”的原因。当然,这些看法有的是错误的,有的与我们的看法不尽一致,一家之言,算是给国内的朋友参考。在中国经济腾飞的事实背景之下,世界的目光会更加紧密地注视中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了解一下地球村邻居们的看法也是有好处的。
“红旗漫卷西风”
如果要评选今年4月欧洲最引人注目的颜色,那一定是红色。
4月19日,法国巴黎、德国柏林、英国伦敦等地都出现了“支持奥运,反对媒体不公”的大规模华人游行。红旗漫卷之处,很多国人看到的是高涨的爱国热情和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
其实,很早以前,对大多数欧洲人来说,“红”这个鲜艳夺目的颜色比起其他颜色总是多了几份特殊的含义:宗教书籍羊皮纸里描绘的火焰,世俗权杖指向的战争,意识形态中的共产主义等等。但是对于传统意义上的中国人,红色一般象征着喜庆和吉祥。
对颜色的不同解读的意义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英文中常常把忧郁说成“蓝色的心情”,中文习俗用语中却常有“这人心真黑”这样的句子,简单颜色背后的含义往往根据各国文化、历史、习俗等多方面的差异而有不同的暗示意蕴。这种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解读所带来的“眩晕”甚至常常是难以察觉的。
另一方面,戴上有色眼镜看世界,也会给世界染上不同的颜色。对立双方之所以有不同解读不同反应,往往是因为自己的历史、文化、政治背景给各自的“眼镜”染上了不同的颜色。所以发生冲突的时候,,必须先研究研究对方“眼镜”的颜色是什么。
外国人对西藏的认识似乎是停留在诸如“香格里拉”之类的神话和传说上。所以,他们(其中最突出的或许要算法国人)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就作出了强烈的反应。
痛苦回忆造成病态心理
流言是迎合了人们内心的某种共鸣才能得以广泛流传,而这种共鸣并不是一天两天的政客演讲或媒体冲击就能轻易引导的。
就像最近法国媒体和法国人的态度一样。严格地说,不管是理论上应该客观报道新闻、深刻分析时事的媒体,还是一般的法国民众,对于西藏的同情和支持都不是建立在严谨的事实和深度的分析之上的。笔者遇到的许多人,还有法国媒体的声音,在谈论西藏问题时自觉不自觉地把它跟阿尔及利亚联系在一起。如果有足够先进的脑分析仪器的话,或许能够证明他们听到西藏要求独立或更多自治的声音后脑海里的第一反应恐怕是这七个字:阿尔及利亚战争。
从1954年开始,地属北非的阿尔及利亚就为争取自己的独立开始了长达8年的反法武装斗争。1954年11月1日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打响了武装起义的第一枪,随后起义之势迅速席卷全国。从1957年10月开始,民族解放军发起了全国总攻势,并且不断取得胜利。这场艰苦的战争一直等到在山间隐居的戴高乐重新执政后才迎来了谈判的契机。即便在谈判期间,法国政府在战场上仍坚持武力镇压。谈判破裂之后,战争局势甚至比谈判前更加残酷。直到1962年,法国意识到胜利无望,才重新恢复谈判,并且在同年3月18日签署了《埃维昂协议》,经过7月1日阿公民自决投票后,7月3日阿尔及利亚最终获得独立。
这场战争的复杂性在于,当时一部分法国知识分子认为,反对独立战争是保护普遍民主。如果阿脱离了欧洲,就会给它的国家带来衰亡,给人民带来灾难。不仅如此,有不少阿尔及利亚人同样赞成留在法国,甚至在阿尔及利亚战争期间积极帮助法国军队打击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军。在战争结束后,这部分人却没有得到法国政府的庇护,很大一部分在阿被暗杀或审判枪毙,逃亡到法国本土的也生活艰难。与之相对,还有一部分法国知识分子强烈支持阿尔及利亚的独立战争,不仅暗中保护民族解放军,甚至有人还直接参与到独立战争之中。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缪就是其中一例。他认为法国对阿尔及利亚负有不可减轻的罪责。
战争结束之后,一方面阿尔及利亚怎样发展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另一方面法国应该对这段历史作出什么样的表示或定位也迟迟得不到解决。举一个例子,2001年的时候,法国前驻阿尔及利亚情报局负责人奥萨雷斯出版了一本关于阿尔及利亚战争的回忆录,虽然承认了当年曾经长期频繁使用酷刑,但是却拒不忏悔,坚持认为这些行为是“战争需要”,而他只是“奉命行事”。但是法国人却已经从当初正反两派的争论走向了比较统一的认识,也即阿尔及利亚人民要求自由独立的战争是正义的,法国政府对阿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根据当时民意测验的结果,65%的法国人认为法国应当公开承认在阿尔及利亚战争中犯有暴行,58%认为法国应该公开向阿尔及利亚人民表示道歉。但直到现在,法国政府的态度仍然是模棱两可,含糊其辞。
这些刻在法国人脑海中的记忆,实际上构建了他们看待西藏事件的大体框架。虽然两者的历史地位和法律地位存在着本质的差别,但在普通法国人眼中,西藏就是另一个阿尔及利亚!他们根据自己不甚准确的历史教科书,根据西方媒体的报道,根据自己已经建构好的框架,把西藏事件想象成为另一个阿尔及利亚战争,并且依照他们的逻辑,如果现在人们普遍承认法国政府对阿国有着不可推卸的罪责的话,那么同样的推断也可以适用于其他类似的案例。
这既是法国人的“有色眼镜”产生的原因,这段历史的记忆成就了他们“眼镜”的颜色。这段痛苦的、甚至是耻辱的历史,让法国人在看到哪怕一点点事件的时候立刻近似条件反射地支持要求独立方。而如果藏独支持者想要趁奥运圣火传递的时候采取什么行动的话,法国人也多半会有同情的态度。这是为什么真正了解西藏的法国人很少,但“支持西藏”的法国人却很多的原因。
“萨科齐支持的,我们就反对”
还有,法国人在谈论政治时常常提及党派之争。
如果阿尔及利亚战争的惨痛记忆能够多多少少解释法国人异乎寻常的热情的话,那么法国政客和法国媒体的偏激似乎并不主要出于这个原因。法国政府之所以还在这个问题上含糊其辞,就是因为阿尔及利亚战争涉及的很多政治人物其实还残存在政坛上;而且根据现实利益的引导,暂时也没有必要为阿国的建设主动揽上什么责任。
可是为什么巴黎市政府就偏偏和香榭丽舍宫较劲呢?在法国总统萨科齐明确表示对圣火传递过程中的意外感到遗憾,甚至还声明道歉的时候,巴黎市政府却授予了达赖“巴黎荣誉市民”的称号。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政治决策就必须要从现实利益来考虑了。历史记忆对于政治家来说,一般情况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巴黎市政府的“反常举动”,实际上是左派政党社会党在不久以前的市政选举中取得空前成功之后,对右派萨科齐政府的一次“绝地大反攻”。
巴黎市政府以前一直是右派的大本营,右派势力在这里可以说是根深蒂固。但是刚刚上任9个多月的萨科齐总统,不仅个人行为比较“反常规”——他是法国历史上第一个在任期间离婚的总统,恐怕也是历史上再婚最快的一个。而且,更严重的是,他竞选时所承诺的改革方案基本上都还没有明显效果,总统的民调支持率已经跌到历史最低水平。
就在最近这段时间,巴黎常常有各种各样反改革的游行示威,国内形势可以用“怨声载道”来形容。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观察,或许就能解释为什么巴黎市政府能够不顾中央政府明确的外交定位,仍然一而再、再而三地采取一些大胆的行为。这些行为虽会给萨科齐的政府带来外交上的麻烦,却会给掌握巴黎政府的左派赢来民众的支持——不管你是反对萨科齐也好,还是同情西藏的也好。积极现实的政治效果一大堆,而消极的效果几乎没有,巴黎市政府当然会听从利益的驱动了。
消除误解共同进步
地球村、全球化,其实它们并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而却总能在现实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找到。在世界村的大环境之下,各国人民之间的误解实际上已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减轻了不少,但并不代表所有误解都能消除。每个人都是自己个人经历、集体记忆以及各种各样影响所累积成的个体,虽然不可能在任何时候都是理性的,但也往往不会没有任何理由就反对或支持什么。关键在于,如果我们愿意,就总是能够发现自己和别人看待世界的“眼镜”有什么样的不同颜色。不管是对于法国人,还是我们自己,正确的反思才能更加成熟和理智地思考和行动。■
编辑:陈畅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