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算式认知走向结构建立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xuexi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第一次认识加法运算,也是四则运算教学的初始,它的教学地位与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尽管是作为初识性教学,我们却不可漠视这个学习现实起点。对于多数一年级学生来说,加法并非第一次接触,透过这种“似曾相识”乃至“比较熟悉”的感知经验,我们应该看到,学生的这种经验仅停留在对加法算式的认知上居多,对图意蕴含的加法意义缺乏准确的解读与口叙,更不能从抽象的加法式题外化列举具体化的生活原型。也就是说,学生对加法含义的认识是模糊的、不明确的、不深刻的,加法结构并没有真正建立。
  笔者认为,只有当学生对图与式有着较好的对应性理解,对加法生活原型能顺利提炼与表述,才显示学生对加法含义有了正确认识,对加法结构有了初步构建。为此,图式表述和语言表达是落实加法含义这个教学重点的两个达成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在教学中,我们习惯的是以“三部曲”为代表的建构引领方式。
  1.模拟操作。组织学生开展操作活动(如左手拿2支铅笔,右手拿1支铅笔,然后合并起来),让学生边说边做动作。
  2.抽象算式。教师揭示,两支铅笔可以用2来表示,一支铅笔用1来表示,合起来一共多少支,可以用加法算式“2+1=3”来表示。
  3.深化意义。认读算式,说说1+2=3中1、2、3分别表示什么。
  上述加法概念建构中,既有操作感知,也不乏抽象概括,似乎建构流程顺利完整。但值得我们反思的是,概念的形成一般分动作表征、图形表征、符号表征三个层次,在学生认知水平上相应落点为操作水平、表象水平和分析水平。而在“三部曲”里,这种认知梯度被割裂,从操作动作直接跨越到符号语言,忽略了图形认知这个中间环节,直接把学生思维推向二级抽象,造成学生思维活动断层,一时无法把具体实物与抽象符号联系起来加以理解和建构。因此,图示理应成为加法结构建立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引领权杖。
  
  一、教学实践
  
  1.教师演示,组织口叙。
  (教师左手出示2支铅笔,右手出示1支铅笔)
  师: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刚才老师的动作吗?
  指名让学生口叙并伺机引导学生用“先……又……合起来一共……”句式进行描述。
  2.学生模仿重复,边操作边口叙。
  3.尝试画图。
  师:如果用圆圈代表铅笔,你能把刚才的过程画下来吗?你是怎样画的?
  学生画图,教师选择学生作品进行交流比较:刚才的动作用下面哪幅图表示更合适?
  图1○○○  图2○○○
  通过交流,学生认识到图2可以清楚地看出先画2个圆圈,再画1个圆圈的画圈过程,比较好地反映了刚才拿铅笔的操作过程。同时教师补充指出,可用一个方框把两部分的圆圈框起来表示合起来的意思。(
  4.认读算式。
  2支铅笔、2个圆圈可以用哪个数字来表示?1支铅笔、1个圆圈呢?刚才我们把铅笔合起来、画圆圈的过程在数学上就可以用一道算式来表示,你知道是哪道算式吗?学生试写,认读算式“2+1=3”。
  5.看图联想。
  师:刚才我们用圆圈代表了铅笔,如果用圆圈代表的是苹果,这幅图表示什么意思?
  生:我先吃了2个苹果,又吃了1个苹果,合起来一共吃了3个苹果。
  生:妈妈先给我2个苹果,又给了我1个苹果,合起来一共给我3个苹果。
  师:你想用圆圈代表什么?能够说说这幅图的意思吗?
  生:我买了2只梨,又买了1只梨,合起来一共是3只梨。
  生:爸爸送给我2个皮球,后来又给我1个皮球,合起来一共有3个皮球。
  生:我养了2只兔子,又买了1只,合起来一共有3只兔子。
  小结指出:不管圆圈代表的是水果、动物,还是玩具,都表示把这类东西合并起来。
  6.判断思考。
   师:下面的图都能用算式“2+1=3”表示吗?
  
  组织学生思考:
  图5 能用加法算式表示吗?你认为可以用哪道加法算式表示?算式中的“3”“1”“4”分别表示什么?
  7.图式转换训练。
  (1)根据图意列式计算。
  
  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2)根据算式画图并计算结果。
  2+2= 3+1=
  
  8.解决问题。
  (1)(出示日课表)引出:
  我们上午要学习3节课,下午要学习2节课,一天一共要学习几节课?
  (2)二年级有3个班,一年级有2个班,一共有几个班?
  (3)(情景显示)引出:
  胡老师给班级买来了3盒乒乓球,后来又买了2盒,一共有几盒乒乓球?
  解决反馈后讨论:这里为什么都可以用算式“3+2=5”来算。
  9.总结延伸。
  
  二、教学思考
  
  学生的学习是新旧知识、认知经验不断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带着原有的经验系统和认知结构参与新知的学习,而新知的进入可能使原有的认知结构在量和质上发生调整与改变,从而实现认知结构的重建。上述教学实践以心理认知理论为指导,以图示为扶手,学生原有的经验系统得以充分调用,新旧认知结构间得到比较有效的相互作用,主要体现为以下两点。
  1.从抽象算式逆化为具体实例
  加法概念的本质是进行归类合并,“归并”意识的程度是判断学生是否从算式认知走向结构建立的重要标志。教学前,学生对“2+1=3”仅停留在抽象算式的认读上,缺乏归并意识,更无法体会到这是对现实世界归类合并抽象后的结果。也就是说,学生空有抽象的结论,却无实质的抽象经历。由此,我们不能盲目认为学生对加法含义已经有了较好的理解,从而高估学习起点。
  概念的构建,一般都是从具体走向抽象。恰恰相反,此时学生的认知状态是处在一种“假抽象”的边缘,我们必须通过适当的方式引领他们从抽象走向具体进行回补。在教学中教师着力于两个层面进行回补。
  首先,让学生历经一个“具象—表象—抽象”的完整认知进程。思维总是由动作引发的,在合并铅笔的模拟操作中,学生对“合并”产生动作具象的感知;接着通过画圆圈活动继续厚积“合并”的感知,并从动作表征提升到图象表征,最后在算式认读中完成“合并”含义的符号表征。这样,在图示的介入下,学生从具象、表象、抽象三个维度对“合并”的含义进行认知活动,吻合学生学习概念的心理,为学生提供了比较充裕的概念抽象时空和比较完整的概念抽象流程。
  其次,注重“抽象”“具体”的相互转换训练。当学生初步经历了加法概念的认知过程,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开始萌动,教师不失时机地采用看图联想的方式进行进一步唤醒,学生在原有的经验系统中调用了“水果合并”“球类合并”“动物合并”等生活经验,与加法概念中的“合并”产生积极的联系,意识到算式“2+1=3”有着丰富的生活原型,是对许多生活事例的提炼和抽象。在练习中教师安排了“根据图意列式”“根据算式画图”等图式转换专项训练,让学生在“具体到抽象”“抽象到具体”的逆向认知中进一步增强图与式的对应性理解。在这种强化作用下,学生原先停留在算式认读的认知结构被扩充,“合并”的含义被有效内化。
  2.从一式向多类进行纵深扩展
  如果说学生对算式“2+1=3”的含义有着比较到位的认识与理解,那也仅局限在对一道加法算式个例的认知建构上,不足以构成学生对整个加法结构的建立。所以,我们必须有效帮助学生从“一式”向“多类”进行纵深扩展。
  在纵深扩展中,教师并没有简单地从量上进行叠加(如提供比较多的图列算式或单纯的算式计算),而是多次组织学生在识辨、质疑中逐步深入。对于算式“2+1=3”,教师没有轻易地一带而过,而是采用识图判别的形式引发学生进行反思——怎样的图意可以用算式“2+1=3”来表示?从直观的图示比较中,学生意识到图4与圆圈图相比虽然图形发生变换(变为三角形图)而图意并未发生改变;而图6虽然图形没有发生变换(仍是圆圈图),图意却发生了变化;图5的解读则很自然地引出“3+1=4”的算式,由一式向他式进行扩展。
  由于学生比较习惯于具体物体个数的归并,而对类的归并比较淡漠。教师考虑到这一学习现实,借助具体情境进行有意识的材料扩展,让学生在“课节数”“班级数”“乒乓球盒数”归并中思辨“为什么都可以用算式3+2=5来算”,感受到归并既可以是单个的具体数,也可以是以复数为单位的类的归并。这样,学生才有可能跃升到集合归并的高度来感悟加法含义,也才有可能对加法结构产生质的认识。而这些,正是我们加法概念教学所寄予的本真所在。
  (浙江省奉化市溪口镇中心小学 315502
   浙江省奉化市居敬小学315500)
其他文献
为及时传递教学热点、难点问题的最新研讨成果,本刊特开辟专栏,欢迎大家就相关话题与本刊取得联系。  最近,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就“语文教学疑难问题解决”进行了主题研讨,本期特刊发一组相关文章,以飨读者。同时,欢迎大家进一步对这一问题发表看法。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语文教学呈现出了生机勃勃、百花争艳的景象。而与此同时,一些新的问题又摆在了教师们的面前:面对着纷至沓来的教学流派,小学语文教学
(一)埃及的金字塔(节选)  古埃及各个王朝修建的大大小小的金字塔共有70多座,其中最大的是开罗近郊的胡夫金字塔。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1千米的路程。搭身由230万块巨石砌成,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2.5吨。有人估计,如果将这座金字塔的石块铺成一条三分之一米宽的道路,可绕地球一周;如果用火车装运.需要60万个车皮。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
摘 要:2019年2月上海市第四期“双名工程”高峰计划体育基地与黄浦学校结对,共同开展“强校工程”工作,高峰计划体育基地遵循“了解需求、找准短板、挖掘潜力、助力发展”的原则,助力黄浦学校的校本研修、学科特色打造、教研组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科研等方面发展。本文以学校的角度,从助力、聚力、奋力三个层面阐述学校“强校工程”的实施路径,总结经验,为更好地推进“强校工程”工作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强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综合性学习十分重视,  将它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置于同一  层面,在“基本理念”部分特别强调它“有利于学生在  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  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应该积极提倡“。但对该种课型的内涵和外延没有明  确的界定,如何操作也没有标准,因此众多教师对语  文综合性学习的课怎么上比较困惑。去年笔者随“杭  州市
杨汉梅:湖北武汉人,中共党员,湖北省特级教师,武汉市汉阳区体育教研员。从教28年,曾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湖北省特级教师”“湖北省学校体育科研先进个人”“湖北省教育界名师”“武汉市教育界名师”“武汉市体育学科带头人”。曾获全国体育创编游戏一等奖、湖北省体育优质课评比一等奖、武汉市体育优质课比赛一等奖。主持省级重点课题《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其成果获专家好评并广泛推广,撰写的教学论文在
关键词:学校体育;四季;特色;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8)02-0021-01  一代伟人邓小平同志曾说:“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身为铜山体育人,我们一直在用实干实现铜山人的体育梦,力求在学校体育工作中突破自己,创造学校的体育特色。我校的体育活动特
新接手的是一批四年级学生,对于这个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我这个有着20多年教龄的老教师,不说知根知底,也可以说心有明镜。但是,在第一次批阅他们的习作时,我这个老手就犯难了,这真是不遇不知道,遇了才心跳。  那是新学期的第一堂语文课,我深知“初次见面”尤为重要,于是,我着实认真地准备了一番。我上了一堂关于“老师·语文·我”为主题的口语交际课。选择这个话题,我还是颇有用心的,我希望从今以后,通过语文,能把
课堂小结是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的某个环节之后,对所教内容、方式方法、学习成果等进行的一个总结过程,使整个课堂教学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它在时间、次数上不同于课堂教学结尾部分。成功的课堂小结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具体的知识和技能,还可以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新知识模块的建立、解题技能的优化和思想方法的提炼等等。尽管课堂小结对整个课堂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审视我们的课堂小结,仍然不尽如人意。课堂小结往往
关键词:阳光少年;活力园丁;评选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08-0017-06  为丰富运动会教育内涵,宣传“阳光运动、健康成长”的教育理念,第十二届全国学生运动会委托中国教育报刊社、文汇报社分别举办了“活力园丁”和“阳光少年”评选活动,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两项评选是配合全国学生运动会的召开而开展的非竞技类项目,是本届学生运动会的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香港的。  3. 感受“东方之珠”的美丽、璀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香港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香港,璀璨的明珠》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壮丽的祖国河山”专题中的一篇略读课文,安排在精读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之后,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以前学过的方法,学会独立阅读,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