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吃”出来的疾病越来越多,幼年时期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会影响终身。儿童的进食行为随着年龄增长由被动进食过渡到主动进食,年龄越小受家长进餐行为的影响越大。为了及早发现家庭喂养和儿童饮食行为的问题,并能弓丨起家庭重视和及早干预,我园对大、中、小班120个幼儿家庭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和访谈,总结其经验,更好地开展我园卫生保健工作。
一、调查目的
了解儿童集体饮食行为及家长营养知识、喂养方式、饮食习惯等情况,为进一步改进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提供依据。
二、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调查对象:大、中、小班年龄组幼儿家庭120例。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及访谈
1.问卷内容
(1)基本情况:包括儿童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父母是否少数民族、儿童主要照顾者、家庭结构类型、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家庭月平均总收入、平均每天户外活动时间等。
(2) 进食行为:包括吃饭固定时间、地点、定量、每顿饭所花时间、是否要大人喂、是否边看电视边玩玩具、边玩边吃、含饭、不愿咀嚼固定食物、胃口差、S搶等。
(3) 食物选择:包括进食奶制品、主食、肉类、海鲜、蔬菜、水果、零食、吃零食的时间、爰吃哪些零食、家里谁最爰给幼儿零食、是否经常喝饮料。
(4)进食氛围:包括家长进餐时是否教育或批评孩子、家长是否强迫或惩罚让孩子多吃、家长是否允许孩子随意选择食物、家长是否允许孩子边走边吃或边玩边吃、家长是否允许孩子想吃零食就吃、家长是否经常提示孩子吃某种食物、提示孩子吃某种食物后孩子服从程度、家长是否因孩子吃饭不好对孩子发脾气、家长是否用食物奖励或惩罚孩子、孩子的父母是否挑食、家长对孩子进食的满意度、家长对孩子胃口差的担心程度、家长对孩子不喜欢食物的态度。
(5)健康状况:包括孩子是否经常感冒、腹泻或有其他疾病。
2.评价标准
儿童饮食行为问卷采用五级评分,分别为总是、经常、有时、很少、从不,对应分数分别为1、2、3、4、5。得分越高说明饮食行为习惯越好,喂养焦虑情绪越少;得分低说明具有很多饮食喂养行为的问题。进餐时情感交流与之前几项计分相反,得分越高说明情感交流越少。
三、调查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基本情况统计:男孩占58%,女孩占77%;父母是主要照顾者占73%;父母文化程度本科以上分别是63%和52%;每天户外活动在1?2小时的占5%。
进食行为统计:固定时间用餐的占48%;吃饭时间30分钟至1小时占31%;能独立吃完一份饭菜占12%;有挑食偏食习惯的占4%;常吃零食的占5%;爰吃甜食饮料的占3%;边吃边玩的占5%,吃饭含饭的占2%,不愿咀嚼固体食物占2%。
食物选择统计:总是进食奶制品占57%;进食主食的占71%;进食肉类占30%;进食海鲜占2%;进食蔬菜占23%;进食水果占27%;总是吃零食占5%;总是喝饮料的占3%;经常喝白开水的占33%。
进食氛围调查统计:进餐时家长总是教育或批评孩子占4%;总是强迫或惩罚孩子吃的占1%;家长允许孩子随意选择食物占12%;家长允许孩子边走边吃占2%;家长允许孩子想吃零食就吃占2%;家长提示孩子吃某种食物占15%;家长因孩子不好好吃饭而发脾气占4%;家长用食物奖励或惩罚孩子占1%;家长对孩子进食很满意的占12%。
健康状况统计:经常感冒的占10%。
四、结果分析
家庭膳食对儿童膳食摄入和饮食行为的塑造有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在儿童饮食行为的形成和体格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母亲及主要喂养人有良好的营养知识,能够为孩子提供较为健康的饮食,则有利于儿童良好饮食行为的形成,并能减少营养性疾病的发生。
在调查和访谈中我们发现,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儿童膳食营养和饮食习惯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并对营养素的食物来源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一些与营养相关的疾病缺乏了解。家长对营养知识获取主要来源于电视广播、宣传材料,绝大多数家长没有接受过正规、系统的儿童膳食营养学习,因此在园儿童家庭膳食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与误区,对儿童的营养摄入和饮食行为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1. 家长营养知识欠缺
家长(儿童喂养者)的营养知识欠缺会导致儿童饮食结构的不合理。家长的营养知识通常决定着他们能否正确为儿童选择每日离园后以及周末的食物品种和提供数量的多少。由于营养知识欠缺,家长常常对儿童的饮食行为的判断好于实际情况。在错误的判断下,儿童不良饮食行为不能得到及时纠正,甚至逐步养成孩子不良的进食习惯,导致孩子一种或多种营养缺乏,或营养过剩,贫血、肥胖、发育迟缓等一系列不良后果接踵而至。比如家长会错误判断儿童缺乏某种营养素或食物,因而盲目地补充该种食物,造成儿童饮食种类的偏离,或摄入过剩。
2. 家长自身存在不良的饮食行为
家长的饮食行为是儿童饮食行为和体验主要来源。家长自身的饮食行为,如对食物选择、口味的偏好、进餐时间的安排以及对食物营养价值和热量的判断、卫生习惯都能影响到儿童。调查问卷结果中23%的父亲与25%的母亲存在挑食现象。如果家长存在不良的饮食行为,就不能为儿童树立好的榜样,儿童的饮食行为也会随之出现相应的问题。比如家长长期排斥或拒绝某种食物,过度地给予负性评价,或者高频率地在餐桌上出现某种食物并过度给予正性的评价,这种对某类食物表现出过于喜爱和排斥的表现都会影响儿童对食物的选择。这也是肥胖、贫血等疾病常常表现出明显家族聚集性的原因。
3. 家庭中为孩子提供的食物品种局限
儿童摄入食物的种类与数量与儿童能否取得食物密切相关。当家长不愿意多购买水果和蔬菜時,儿童在家庭中就不能摄入足量的维生素。当家长不愿意多购买鱼类产品时,儿童在家庭中就不能摄入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随着人们对奶制品营养价值认识的提高,很多家庭都会给儿童准备每日1?2份牛奶或酸奶,但是对其他奶制品(如奶酪、奶油等)的选择上仍然比较局限。 4. 家长存在不合适的喂养行为
不良的喂养行为主要表现在限制儿童的饮食和强迫儿童饮食两个主要方面。
限制儿童饮食表现在过度节制儿童对某类食品的摄入。限制饮食对控制儿童近期饮食摄入量有一定作用,但是会对儿童尝试新的食物、根据喜好和饥饿感来自主选择食物等方面时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25%的家长有时或经常强迫孩子多吃。强迫儿童饮食表现在强迫儿童摄入过多食品喂养者认为有益的食物,担心儿童饥饿,强迫幼儿摄入过多的热量。强迫饮食会导致儿童长期不能以自己的饥饿体验为进食的提醒信号来决定进食的时机和进食的量。干扰了儿童正常的进食规律而导致儿童体重过重。
5.家庭进餐时存在各种不适当的干扰因素
61%的家长有时或总是在进餐时批评儿童;57.6%的家长有时或总是因孩子吃饭不好对孩子发脾气;24%的孩子在家庭中进餐时看电视;17%的孩子会边吃边玩;23%的家长允许孩子边走边吃或边玩边吃。儿童在进餐时被这些不适当的因素打扰,会使儿童进餐时注意力分散,导致食物摄入量不足或过剩,也可能会使儿童减少正餐而增加零食引发饮食结构改变。
五、干预措施
1. 不良饮食行为的干预处方
进食行为也像其他高级行为一样,是一个高度复杂的高级发育行为,其基础是神经系统的成熟和实践学习。儿童在早期容易受父母喂养行为影响出现饮食行为问题,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已经成全球性问题。英国的研究表明,20%的父母认为自己的子女饮食存在问题,只吃特定食物种类的占17%、偏爰饮料食品的占13%,这两类行为也是最普遍的问题行为。沈阳、哈尔滨、上海等地的研究表明,最常见的饮食行为问题是不良进食习惯和胃口差。
针对这种现象,幼儿园可以安排儿童营养专科医生针对不同的饮食行为问题提供个体化指导方案,派发行为干预处方,帮助抚养人进一步了解正确的喂养知识,干预期间定期测量儿童的各项生长发育指标。
2. 平衡膳食,保持良好的饮食结构
家长要按平衡膳食理论安排一日三餐,培养孩子从小对各类食物和各种营养的喜爰,让孩子自觉形成正确的饮食行为。每天的食物要多样,不强迫孩子,更不用奖励与惩罚手段刺激孩子多吃某种食品,经常使用食物作奖惩,只会使孩子增加对某種食物的偏爰。孩子生病后,食欲会下降,会不喜欢某种食品,这时,应劝其先吃少量,由少而多。还要注意保持孩子的食欲,不要让孩子将喜爰吃的食物一次吃得过多,以防暴食后伤胃。
3.独立进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应尽早让孩子自己动手吃饭;每天按时就餐;教会孩子讲究卫生,做到饭前洗手,饭后漱口;尽可能施行分餐制;为孩子创造一个祥和轻松的就餐环境与气氛,不要在吃饭前和吃饭时教训责骂孩子;不要让孩子边吃边玩,也不要一边吃,一边看电视或看书;每餐饭的持续时间宜为20?30分钟,要让孩子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父母与子女一起吃饭时,可随时简明地告诉孩子一些有关食物与营养的知识,切忌唠叨。
随着年龄的增长,家长要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如帮着摆碗筷、盛饭等,不仅能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还能使他们长大后热爱饮食生活,还可以教孩子一些餐桌上的礼仪。
综上所述,儿童家庭膳食现状存在一定问题与误区,幼儿园应当在卫生保健实践工作中不断寻求行之有效的家庭饮食指导策略,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在园儿童家庭饮食给予指导,家园一致地提供平衡膳食,促进幼儿健康成长,避免营养性疾病的发生,提升儿童的健康水平与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任榕娜,陈新民,叶礼燕等.儿童营养状况与家长营养知识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4,6(1):66-67.
[2] 赵明秀.妇幼人群营养与健康知识教育干预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1,16(7):427-428.
一、调查目的
了解儿童集体饮食行为及家长营养知识、喂养方式、饮食习惯等情况,为进一步改进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提供依据。
二、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调查对象:大、中、小班年龄组幼儿家庭120例。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及访谈
1.问卷内容
(1)基本情况:包括儿童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父母是否少数民族、儿童主要照顾者、家庭结构类型、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家庭月平均总收入、平均每天户外活动时间等。
(2) 进食行为:包括吃饭固定时间、地点、定量、每顿饭所花时间、是否要大人喂、是否边看电视边玩玩具、边玩边吃、含饭、不愿咀嚼固定食物、胃口差、S搶等。
(3) 食物选择:包括进食奶制品、主食、肉类、海鲜、蔬菜、水果、零食、吃零食的时间、爰吃哪些零食、家里谁最爰给幼儿零食、是否经常喝饮料。
(4)进食氛围:包括家长进餐时是否教育或批评孩子、家长是否强迫或惩罚让孩子多吃、家长是否允许孩子随意选择食物、家长是否允许孩子边走边吃或边玩边吃、家长是否允许孩子想吃零食就吃、家长是否经常提示孩子吃某种食物、提示孩子吃某种食物后孩子服从程度、家长是否因孩子吃饭不好对孩子发脾气、家长是否用食物奖励或惩罚孩子、孩子的父母是否挑食、家长对孩子进食的满意度、家长对孩子胃口差的担心程度、家长对孩子不喜欢食物的态度。
(5)健康状况:包括孩子是否经常感冒、腹泻或有其他疾病。
2.评价标准
儿童饮食行为问卷采用五级评分,分别为总是、经常、有时、很少、从不,对应分数分别为1、2、3、4、5。得分越高说明饮食行为习惯越好,喂养焦虑情绪越少;得分低说明具有很多饮食喂养行为的问题。进餐时情感交流与之前几项计分相反,得分越高说明情感交流越少。
三、调查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基本情况统计:男孩占58%,女孩占77%;父母是主要照顾者占73%;父母文化程度本科以上分别是63%和52%;每天户外活动在1?2小时的占5%。
进食行为统计:固定时间用餐的占48%;吃饭时间30分钟至1小时占31%;能独立吃完一份饭菜占12%;有挑食偏食习惯的占4%;常吃零食的占5%;爰吃甜食饮料的占3%;边吃边玩的占5%,吃饭含饭的占2%,不愿咀嚼固体食物占2%。
食物选择统计:总是进食奶制品占57%;进食主食的占71%;进食肉类占30%;进食海鲜占2%;进食蔬菜占23%;进食水果占27%;总是吃零食占5%;总是喝饮料的占3%;经常喝白开水的占33%。
进食氛围调查统计:进餐时家长总是教育或批评孩子占4%;总是强迫或惩罚孩子吃的占1%;家长允许孩子随意选择食物占12%;家长允许孩子边走边吃占2%;家长允许孩子想吃零食就吃占2%;家长提示孩子吃某种食物占15%;家长因孩子不好好吃饭而发脾气占4%;家长用食物奖励或惩罚孩子占1%;家长对孩子进食很满意的占12%。
健康状况统计:经常感冒的占10%。
四、结果分析
家庭膳食对儿童膳食摄入和饮食行为的塑造有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在儿童饮食行为的形成和体格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母亲及主要喂养人有良好的营养知识,能够为孩子提供较为健康的饮食,则有利于儿童良好饮食行为的形成,并能减少营养性疾病的发生。
在调查和访谈中我们发现,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儿童膳食营养和饮食习惯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并对营养素的食物来源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一些与营养相关的疾病缺乏了解。家长对营养知识获取主要来源于电视广播、宣传材料,绝大多数家长没有接受过正规、系统的儿童膳食营养学习,因此在园儿童家庭膳食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与误区,对儿童的营养摄入和饮食行为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1. 家长营养知识欠缺
家长(儿童喂养者)的营养知识欠缺会导致儿童饮食结构的不合理。家长的营养知识通常决定着他们能否正确为儿童选择每日离园后以及周末的食物品种和提供数量的多少。由于营养知识欠缺,家长常常对儿童的饮食行为的判断好于实际情况。在错误的判断下,儿童不良饮食行为不能得到及时纠正,甚至逐步养成孩子不良的进食习惯,导致孩子一种或多种营养缺乏,或营养过剩,贫血、肥胖、发育迟缓等一系列不良后果接踵而至。比如家长会错误判断儿童缺乏某种营养素或食物,因而盲目地补充该种食物,造成儿童饮食种类的偏离,或摄入过剩。
2. 家长自身存在不良的饮食行为
家长的饮食行为是儿童饮食行为和体验主要来源。家长自身的饮食行为,如对食物选择、口味的偏好、进餐时间的安排以及对食物营养价值和热量的判断、卫生习惯都能影响到儿童。调查问卷结果中23%的父亲与25%的母亲存在挑食现象。如果家长存在不良的饮食行为,就不能为儿童树立好的榜样,儿童的饮食行为也会随之出现相应的问题。比如家长长期排斥或拒绝某种食物,过度地给予负性评价,或者高频率地在餐桌上出现某种食物并过度给予正性的评价,这种对某类食物表现出过于喜爱和排斥的表现都会影响儿童对食物的选择。这也是肥胖、贫血等疾病常常表现出明显家族聚集性的原因。
3. 家庭中为孩子提供的食物品种局限
儿童摄入食物的种类与数量与儿童能否取得食物密切相关。当家长不愿意多购买水果和蔬菜時,儿童在家庭中就不能摄入足量的维生素。当家长不愿意多购买鱼类产品时,儿童在家庭中就不能摄入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随着人们对奶制品营养价值认识的提高,很多家庭都会给儿童准备每日1?2份牛奶或酸奶,但是对其他奶制品(如奶酪、奶油等)的选择上仍然比较局限。 4. 家长存在不合适的喂养行为
不良的喂养行为主要表现在限制儿童的饮食和强迫儿童饮食两个主要方面。
限制儿童饮食表现在过度节制儿童对某类食品的摄入。限制饮食对控制儿童近期饮食摄入量有一定作用,但是会对儿童尝试新的食物、根据喜好和饥饿感来自主选择食物等方面时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25%的家长有时或经常强迫孩子多吃。强迫儿童饮食表现在强迫儿童摄入过多食品喂养者认为有益的食物,担心儿童饥饿,强迫幼儿摄入过多的热量。强迫饮食会导致儿童长期不能以自己的饥饿体验为进食的提醒信号来决定进食的时机和进食的量。干扰了儿童正常的进食规律而导致儿童体重过重。
5.家庭进餐时存在各种不适当的干扰因素
61%的家长有时或总是在进餐时批评儿童;57.6%的家长有时或总是因孩子吃饭不好对孩子发脾气;24%的孩子在家庭中进餐时看电视;17%的孩子会边吃边玩;23%的家长允许孩子边走边吃或边玩边吃。儿童在进餐时被这些不适当的因素打扰,会使儿童进餐时注意力分散,导致食物摄入量不足或过剩,也可能会使儿童减少正餐而增加零食引发饮食结构改变。
五、干预措施
1. 不良饮食行为的干预处方
进食行为也像其他高级行为一样,是一个高度复杂的高级发育行为,其基础是神经系统的成熟和实践学习。儿童在早期容易受父母喂养行为影响出现饮食行为问题,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已经成全球性问题。英国的研究表明,20%的父母认为自己的子女饮食存在问题,只吃特定食物种类的占17%、偏爰饮料食品的占13%,这两类行为也是最普遍的问题行为。沈阳、哈尔滨、上海等地的研究表明,最常见的饮食行为问题是不良进食习惯和胃口差。
针对这种现象,幼儿园可以安排儿童营养专科医生针对不同的饮食行为问题提供个体化指导方案,派发行为干预处方,帮助抚养人进一步了解正确的喂养知识,干预期间定期测量儿童的各项生长发育指标。
2. 平衡膳食,保持良好的饮食结构
家长要按平衡膳食理论安排一日三餐,培养孩子从小对各类食物和各种营养的喜爰,让孩子自觉形成正确的饮食行为。每天的食物要多样,不强迫孩子,更不用奖励与惩罚手段刺激孩子多吃某种食品,经常使用食物作奖惩,只会使孩子增加对某種食物的偏爰。孩子生病后,食欲会下降,会不喜欢某种食品,这时,应劝其先吃少量,由少而多。还要注意保持孩子的食欲,不要让孩子将喜爰吃的食物一次吃得过多,以防暴食后伤胃。
3.独立进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应尽早让孩子自己动手吃饭;每天按时就餐;教会孩子讲究卫生,做到饭前洗手,饭后漱口;尽可能施行分餐制;为孩子创造一个祥和轻松的就餐环境与气氛,不要在吃饭前和吃饭时教训责骂孩子;不要让孩子边吃边玩,也不要一边吃,一边看电视或看书;每餐饭的持续时间宜为20?30分钟,要让孩子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父母与子女一起吃饭时,可随时简明地告诉孩子一些有关食物与营养的知识,切忌唠叨。
随着年龄的增长,家长要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如帮着摆碗筷、盛饭等,不仅能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还能使他们长大后热爱饮食生活,还可以教孩子一些餐桌上的礼仪。
综上所述,儿童家庭膳食现状存在一定问题与误区,幼儿园应当在卫生保健实践工作中不断寻求行之有效的家庭饮食指导策略,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在园儿童家庭饮食给予指导,家园一致地提供平衡膳食,促进幼儿健康成长,避免营养性疾病的发生,提升儿童的健康水平与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任榕娜,陈新民,叶礼燕等.儿童营养状况与家长营养知识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4,6(1):66-67.
[2] 赵明秀.妇幼人群营养与健康知识教育干预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1,16(7):427-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