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关系的精彩描述。《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就强化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和实用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不但要把生活引进课堂,促其“生活化”,而且要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会数学的价值,促其“数学化”。
1.创设情景,促使数学课堂“生活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教学中,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注重数学课堂中的生活化的数学理念遵循了学生生活的逻辑,它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它从学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活动主题,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具有鲜活的教改生命力。
1.1创设“生活情景”,引出数学问题;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情景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所熟悉的情景,即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就会体会到生活中充满数学、生活真有趣、学习真有趣、数学真有趣,如此引入新课将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例如:在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课始,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热电厂每6分钟有一辆中巴车开往金阳广场(向东),8分钟有一辆中巴车开往造纸厂(向北)。现在刚好有两辆中巴车同时分别开往金阳广场和造纸厂,问再过几分钟,又有两辆中巴同时开往金阳广场和造纸厂?生活情景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去,努力地去探索新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1.2联系“生活经验”,探究数学问题;研究表明: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将影响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去学会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例如:在教学“体积单位”时,我在教学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究竟有多大时?先让学生伸出食指,指出1立方厘米有如食指第一个指节大小;然后拿出一个粉笔盒告诉学生1立方分米有如粉笔盒大小。1立方米这个空间概念多大呢?上课时老师让全班学生每8人为一学习小组。每组发三根米尺,让学生用米尺在墙角围一个棱长为1米的正方体。于是学生明白了棱长1米的正方体体积就是1立方米。为了让学生实际体会1立方米的空间到底有多大,老师让学生分组钻进这1立方米的空间里,亲身感受1立方米的空间大小。当学生一个个都挤进去时,他们既高兴,又惊讶,顺利完成了对1立方米这个体积单位的认识。
1.3回归“生活实践”,解决数学问题;新课标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学习“相遇问题”应用题,在学生对此类应用题的结构和解法有了基本了解后,我布置了这样一个活动:同桌两人为一组,将相遇问题应用题中的情节作表演,并口头编应用题,再解答。在活动时,两位同学站在两个不同的地方“两地”,面对面地站着,喊“预备走”,一齐面对面走来(同时相向),经过一定时间,两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相遇)……那么,如果没有同桌帮忙,你一个人可以表演这个节目吗?学生兴趣很浓,纷纷举手示范:将两手掌竖直,
掌心对掌心,慢慢靠拢,经过一会儿两手掌合在一起。经过活动,学生对“两地同时相向(对)、相遇”等有了实实在在的了解,同时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结合生活实践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走进生活,促使生活情景“数学化”
新课程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数学学习必须加强与学生生活情景、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1开展“数学活动”,认识生活世界;研究表明: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认识生活世界。
例如:在教学“利息税的计算”时,课前老师介绍:我国国务院规定个人储蓄存款要交纳个人所得税,其纳税额为利息的20%,并要求学生到附近银行了解当前各种期限存款的利率,帮助父母算一算存款所得利息和利息税是多少的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纷纷向银行职员提出:为什么交利息税?有什么意义?目前主要有哪些储蓄方式?本金、利息、利率之间有什么关系?怎样求存款到期的利息税?这样通过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培养了自觉地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
2.2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后,在运用的过程中,让学生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体验数学的价值,体会学习的快乐,学生会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例如:学习了“圆的基础知识”,可请学生思考车轮为什么不能做成方形、三角形、椭圆形,而要做成圆形呢?又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问学生为什么电杆支架、自行车支架等要做成三角形而不是长方形、正方形呢?再如学习了“长、正方形面积计算”后,请学生计算如果给教室铺地砖,需要多少块地砖等等,这样学以致用,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观点看事物、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我们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带着孩子们走进数學的天地,让数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做到课内外知识与生活相连,让学生感知生活,让学生亲近数学,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让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成为“做数学”、“用数学”和“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让数学回归“生活化”。
收稿日期:2010-05-22
1.创设情景,促使数学课堂“生活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教学中,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注重数学课堂中的生活化的数学理念遵循了学生生活的逻辑,它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它从学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活动主题,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具有鲜活的教改生命力。
1.1创设“生活情景”,引出数学问题;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情景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所熟悉的情景,即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就会体会到生活中充满数学、生活真有趣、学习真有趣、数学真有趣,如此引入新课将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例如:在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课始,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热电厂每6分钟有一辆中巴车开往金阳广场(向东),8分钟有一辆中巴车开往造纸厂(向北)。现在刚好有两辆中巴车同时分别开往金阳广场和造纸厂,问再过几分钟,又有两辆中巴同时开往金阳广场和造纸厂?生活情景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去,努力地去探索新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1.2联系“生活经验”,探究数学问题;研究表明: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将影响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去学会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例如:在教学“体积单位”时,我在教学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究竟有多大时?先让学生伸出食指,指出1立方厘米有如食指第一个指节大小;然后拿出一个粉笔盒告诉学生1立方分米有如粉笔盒大小。1立方米这个空间概念多大呢?上课时老师让全班学生每8人为一学习小组。每组发三根米尺,让学生用米尺在墙角围一个棱长为1米的正方体。于是学生明白了棱长1米的正方体体积就是1立方米。为了让学生实际体会1立方米的空间到底有多大,老师让学生分组钻进这1立方米的空间里,亲身感受1立方米的空间大小。当学生一个个都挤进去时,他们既高兴,又惊讶,顺利完成了对1立方米这个体积单位的认识。
1.3回归“生活实践”,解决数学问题;新课标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学习“相遇问题”应用题,在学生对此类应用题的结构和解法有了基本了解后,我布置了这样一个活动:同桌两人为一组,将相遇问题应用题中的情节作表演,并口头编应用题,再解答。在活动时,两位同学站在两个不同的地方“两地”,面对面地站着,喊“预备走”,一齐面对面走来(同时相向),经过一定时间,两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相遇)……那么,如果没有同桌帮忙,你一个人可以表演这个节目吗?学生兴趣很浓,纷纷举手示范:将两手掌竖直,
掌心对掌心,慢慢靠拢,经过一会儿两手掌合在一起。经过活动,学生对“两地同时相向(对)、相遇”等有了实实在在的了解,同时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结合生活实践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走进生活,促使生活情景“数学化”
新课程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数学学习必须加强与学生生活情景、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1开展“数学活动”,认识生活世界;研究表明: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认识生活世界。
例如:在教学“利息税的计算”时,课前老师介绍:我国国务院规定个人储蓄存款要交纳个人所得税,其纳税额为利息的20%,并要求学生到附近银行了解当前各种期限存款的利率,帮助父母算一算存款所得利息和利息税是多少的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纷纷向银行职员提出:为什么交利息税?有什么意义?目前主要有哪些储蓄方式?本金、利息、利率之间有什么关系?怎样求存款到期的利息税?这样通过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培养了自觉地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
2.2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后,在运用的过程中,让学生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体验数学的价值,体会学习的快乐,学生会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例如:学习了“圆的基础知识”,可请学生思考车轮为什么不能做成方形、三角形、椭圆形,而要做成圆形呢?又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问学生为什么电杆支架、自行车支架等要做成三角形而不是长方形、正方形呢?再如学习了“长、正方形面积计算”后,请学生计算如果给教室铺地砖,需要多少块地砖等等,这样学以致用,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观点看事物、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我们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带着孩子们走进数學的天地,让数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做到课内外知识与生活相连,让学生感知生活,让学生亲近数学,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让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成为“做数学”、“用数学”和“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让数学回归“生活化”。
收稿日期:2010-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