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现场、到细节中探索解决之道

来源 :动漫界·幼教365(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ni_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在什么层面上认识当前的问题
  经济、社会、教育,这三个因素决定了当前幼儿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形态,这在中国社会政策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第一,在经济层面,不断预警的人口出生率,给中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通过提供方便可靠的幼儿教育服务,提高人口生育率水平,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第二,在社会层面,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发展,将乡土中国的大家庭养育模式转变为核心家庭抚养方式,代际互助难以维持,社会化家庭支持体系呼之欲出。尽管目前城市大多数家庭的幼儿仍由祖辈代管,但趋势已不可逆转。
  第三,在教育层面,在满足基本教育机会之后,相同、封闭的教育体系越来越难以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幼儿教育多样化办学体制以及当前的治理混乱难题,呼唤着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
  从这个意义上认识当前学前教育体制改革的问题,我们就会理解,任何简单化的、“问题——对策式”的解决方案,只可能缓解暂时的社会压力,却没有理顺事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和空间。
  二、幼儿教师专项培养:依据和问题
  幼儿教师专项培养计划背后的逻辑清楚明了:合格幼师短缺,影响了幼儿教育质量,于是,要强力增加幼儿教师专业培养规模。但是,这种解决方案太简单,它带来的问题远比要解决的问题多。
  1.门槛保证:不能替代服务质量管理
  教育服务,是师幼间面对面的交流过程,文凭和资格证书,只是门槛保证。提高幼儿教育服务质量,需要提高幼儿园内部教师工资,完善岗位,进行课程设置和文化建设。尤其是应该努力发现并通过改革,去除导致师幼关系紧张的因素,让教师在轻松的环境下工作。政府强力推进的专项培养计划,如果只解决了门槛问题,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完成政策目标,后续工作还有很多。
  2.培养周期:开放比封闭供给更及时
  工资制度和内部管理等,需要长期的探索,而现在需要的是马上解决幼师短缺问题,支持这种观点的人很多。实际上,幼师专项培养需要2~3年的时间。最及时的方式应该是增加教师资格证审核弹性,只要拥有大专学历,可以允许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在短期培训后直接上岗,并且鼓励和奖励他们在3~5年内拿到教师资格证书,这是许多国家解决教师短缺问题时使用的方法。
  3.转嫁压力:一边引入一边流失
  在多次“虐童”事件之后,政府迫于社会压力,开始了强化监管,幼儿教师被置于高度监管之下。更有甚者,有的幼儿园安装了160个摄像头,教师甚至不敢靠近幼儿。这种极不友好的工作特征,使许多幼儿教师心生离意。在每次危机后,都是“一人生病,大家吃药”,压力直接转嫁给教师,这种简单化的、急于摆脱责任的做法,不仅不符合法治社会的精神,也不符合“良政”的道德。
  4.强增供给:让更多不合格的人进入幼师行业
  从2011年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以来,学前教育教师的需求一直非常旺盛。但是,为什么供给始终不足?幼师供给的深层原因没有理清,专项培养计划通过强力增加供给,反而可能会让更多不合格的人进入幼师行业。
  三、建议:用技术官僚的精神探索系统改革之路
  幼儿教育如此重要,多种办学体制下的监管又如此复杂,因此,任何简单化的解决方案,都可能是一次“扬汤止沸”、拖延治疗时机的行为。复杂的治理问题,呼唤技术官僚用专业精神,到现场、到细节中,发现真正的“病灶”,探索系统化改革之路。
  我这里给出一个概念:技术官僚,它是韦伯最早使用的词汇,是一群不断用技术和工具改进工作流程和法律秩序的文官用来解决问题的方法。使用技术一词作为前缀,是用来区分以等级和服从为特征的传统文官。
  技术官僚不会被社会舆论捆绑,他们会秉承专业精神,到幼儿园中调查、蹲点,会发现“虐童”背后“一日常规”的教學方式难辞其咎。教师频繁带领幼儿转换教学环节,生怕孩子淘气,延误了教学环节,从而遭到园长处罚。针扎儿童的背后,是教师“拖拽”着几十个孩子,拼命跟上教学环节的“愚笨”解决方法。政策总在外围“打转”,改变不了教学方式对教师的“桎梏”,真实的问题还在这里。
  技术官僚会借用思维框架系统思考问题。专业训练会告诉他们,幼儿教师长期短缺,这并没有让幼师的工资上涨,这一定是市场和政府“双重失灵”的结果。解决教师短缺的方法,应该探查“双重失灵”的原因,而增加专项培养计划,强力增加供给,只能又一次地用行政力量扭曲市场。看上去把民众疾苦放在心上,实际上却在培养短线思维的公共意识。
  技术官僚,早在韦伯时代,就被当作现代行政管理的标志,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的技术官僚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独特精神和专业价值,中国一些地区和行业官员也越来越多地体现出了这种气质。在学前教育行业内,提高幼教薪酬待遇与提升幼师素养这两个问题面前,我们迫切地需要技术官僚的精神和工作方式。
其他文献
徐彰,法学博士,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员,江苏南京律师协会会员,中国法学会会员,江苏省法学会财税法与金融法研究会理事。江苏中虑律师事务所兼职律师。  案情重现  冬冬是春芽幼儿园小班的一名学生。2017年4月7日中午,冬冬在吃了幼儿园老师给的面包之后出现腹痛症状。当天晚上,家长发现孩子无精打采,在其出现了发热、腹痛及呕吐反应后,立即将其送至南京市儿童医院,经诊断,冬冬食物中毒并由此导致心肌损害。冬冬父
期刊
图书介绍  《狼图腾》  姜戎著  这是一部以狼为叙事主体的经典史诗小说,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一部描绘、研究蒙古草原狼的“旷世奇書”,本书由几十个有机连贯的“狼故事”一气呵成,情节紧张激烈而又新奇神秘。读者可从书中每一篇章、每个细节中获取强烈的阅读快感,令人欲罢不能。  已步入中年的我对“狼”缺乏理性的认识,脑海中对狼的印象大多是贬义的,总会联想到狼子野心、狼狈为奸等词藻,直到读了《狼图腾》一书
期刊
阅读了由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王加强副教授撰写的《教师教育:重拾“工匠精神”》一文后,我备受鼓舞,心情久久难以平复。重拾工匠精神,这不仅是时代精神的需要,也是千万家庭的需要。新時代的“教书匠”就是要专注、执着于教育教学,热爱工作、关爱学生,不埋怨、不抱怨,戒除功利心、浮躁心和投机心,穷尽一生磨炼技艺,力求教育教学工作的精细和极致。  重拾工匠精神,就是从尊重教育经验做起。教育经验是教师在长期的教
期刊
小菜园中喷红的西红柿垂坠在枝头,挂着几滴雨丝,笑意盈盈地迎来了新的小朋友。向日葵的种子中渗透了一些水分,精神饱满。端坐在南京市实验幼儿园门口的机器人发出了“欢迎小朋友们”的邀请。  又是一个忙碌的早晨,那就从这里说起吧!  主题活动以幼儿口吻呈现  时间回到1955年,在江苏省教育厅和南京师范学院(现为南京师范大学)的共同筹划下,南京师范学院附属幼儿师范学校幼儿园成立了。这所幼儿园从开办时就有明确
期刊
工作室简介  杨翠平名师工作室设立在河南省林州市实验幼儿园内,2016年10月被河南省安阳市委组织部、教育局联合命名为“安阳市名师工作室”。2018年2月被评为“安阳市四星级名师工作室”。工作室主持人杨翠平。现任林州市实验幼儿园业务园长,先后荣获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幼儿园名师、安阳市幼儿教育名师等荣誉称号。工作室秉承“搭建教师成长平台,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共促幼教事业发展”的工作理念,坚持“
期刊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久弥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童谣以其朗朗上口、充满童趣的特性,伴随着一代又一代孩子健康成长。作为学前教育行业的从业者,我们应以传统文化与新时代价值观念的碰撞为机遇,在传承中有效利用并创新童谣,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那么,如何传承,如何创新?这是我们需要深思熟虑的研究课题。近几年,我园结合每周五的“方言日”活动,依托童谣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并努力取其精华,与时俱进,
期刊
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不仅能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还能丰富和深化幼儿园课程资源。我园开展的“中国传统文化进区域”活动,是将符合幼儿年龄特点且具有丰富内涵的传统文化融入区域,以区域环境或游戏的样态呈现,让幼儿在丰富的传统文化氛围中获得身心全面发展。  2014年3月,教育部公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社科[2014]3号)(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
期刊
幼儿园小班幼儿喜欢涂鸦和撕纸等简单的手工活动。但是,部分教师和家长往往认为幼儿的撕纸是“捣乱”“搞破坏”,忽视了撕纸活动的积极意义。科学研究发现,撕纸活动是锻炼幼儿手部肌肉,促进其精细动作发展的有效方法之一,幼儿在撕纸的过程中,不仅能够逐渐提高手部肌肉的活动能力和灵活性,而且能够大大提高审美能力。与此同时,幼儿的专注力、耐心等良好的学习品质也会有所提升。  为此,在小班新生初入园阶段,我园纸工教研
期刊
作品分析  《孩子,狗,老人》是一本无字绘本,书中的三个角色分别是:孩子、狗、老人。早上,妈妈要去上班,小男孩默默也要独自去上学。但是,对独自上学这件事情,默默深感无奈,他很孤独,很害怕。当走进一条漆黑的隧道时,一只恶狗迎面而来,朝着他恶狠狠地叫着,默默吓得跳了起来。还有另一件可怕的事情——学校附近坐着一个醉汉,他会不会打孩子呢?一路上,默默惊慌失措,不断奔跑,终于来到了学校。放学后,正当他一筹莫
期刊
又到了梦开始的月份——九月,一群稚嫩的孩童走出爸爸妈妈的怀抱,开启了全新的幼儿园生活。从熟悉的家庭来到陌生的幼儿园,从固有的家庭生活变为多样化的集体生活,这些转变给孩子们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大多数人都知道,幼儿园是为3~6岁孩子提供学习场所、提升其各方面能力、让其初步接触社会且逐渐适应集体生活的地方。对许多父母而言,让孩子上幼儿园只不过是理所当然地“走程序”。除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