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兰陵是先秦时期楚国设立的县治,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名人辈出,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兰陵是荀卿治邑,“后圣”荀子曾两度出任兰陵令近20年,其“隆礼重法”的思想影响深远。为了更深入地调查高中生对“兰陵—荀子”文化的了解,特进行此次调研。
關键词:荀子 礼 乐 国学 传统文化
一、研究背景
荀子,战国末期赵国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世人尊称为“荀卿”,后被尊称为“后圣”,曾三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县)令,葬于兰陵。荀子文化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笔者本人是兰陵县人,知晓当地具有大量的实景资料与底蕴。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本次研究的目的是探寻荀子文化,学习其思想精华,传播国学。
三、研究方法
第一,调查研究法,即以现场与网上问卷调查法、走访调查等形式,调查高中生对荀子文化的了解。
第二,归纳总结法,即对搜集的各种资料、积累的经验等从理论上进行深入、系统地分析、归纳、提炼、论证,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四、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17年7月—2017年8月)
本阶段主要是查阅有关资料,学习有关理论,制定研究方案,制作问卷,初步完成调研前的准备工作。
2.研究阶段(2017年8月—2018年2月)
本阶段主要是采访、摄影、收集和整理活动中所需的资料。
3.总结阶段(2018年2月—2018年3月)
系统分析本调查研究的过程及资料,撰写调研报告,进行研究成果的展示。
五、研究过程
1.参加有关专题活动
2017年8月12日,古镇兰陵万人空巷,兰陵荀子文化园内钟鼓齐鸣,“2017年荀子礼乐大典”在这里隆重举行。本次礼乐大典包括乐、诵、舞、礼四种形式。礼乐大典结束后,全球荀氏宗亲紧接着举办了“荀子礼治思想文化论坛”,围绕荀子礼乐的内涵,发表了对荀子礼治与个人、社会、国家关系的理解,以及对荀子政治哲学观的讨论。
2.问卷调查,掌握现状
为了更广泛地了解高中生对荀子文化的了解,笔者特意进行了现场采访与拍照,并制作问卷,进行深入调查。此次问卷调查由现场与网上调查两部分构成,回收有效答卷80余份。
八个不同省市高中生的有效问卷客观地反映了高中生对兰陵—荀子文化的认知程度。调查对象中56%的学生是不了解兰陵的,对有关兰陵名人的了解也很片面。“你知道兰陵有哪些文化名人吗?”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有90.28%的学生知道荀子是兰陵名人,其次是兰陵王高长恭、匡衡、左丘明,而何逊、王鸿祯等人,只有很少学生知道。
在调查中,主观题的回答都很简略,辩证儒家性恶与行善等的答案则多为“两者均强调教化”“性恶行善相生”等类似简介答案。“不知道”“圣人之言,鄙人不敢多论”等答案则有些敷衍。“是非木榧,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然后兽亦于上游求之,岂不怪哉?善为石兽,暴涨为恶,善请为恶所纵?地形地势所致也善恶亦由人之后天教育所致……遂吾主性中论也”,这种表达很新颖,也反映了学生对荀子文化的了解。
问卷中涉及由荀子文化引申到国学经典与传统文化方面的调查。对于“你感觉荀子这类文化会遇到什么阻碍?”这一问题,66.89%的学生认为新旧文化的冲击产生的影响最大,50%的学生认为西方文化的兴起与传入会阻碍荀子文化的传播与发展。针对“你对中华文化有何理解?”这一问题的答案基本上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针对“对于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削弱,你有何认识?”这一问题,学生首先回答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次是“取长补短”。这些回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但缺乏创新,甚至有些古板。
有一道较难的题目“荀子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体现了荀子对什么的重视?”但正确率超过了60%,显示了高中生传统文化素养水平。
在问卷中设置了三个问答题,其中,高中生对“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我国传统文化变得不那么显著,对于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和我国传统文化的削弱,您怎么看?”这一问题看法不一,虽然回答比较简洁,但大多数高中生都认同交融的确会削弱我国传统文化,而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充分体现了高中生对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总结来看,开展关于荀子的传统文化活动的学校较少,高中生对荀子名言回答的正确率不高,这说明了我们应该增加对传统书籍的阅读。
六、研究取得的成果
1.推动了对良好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传承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荀子的礼乐思想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这种传统的源头。荀子礼乐既是治国安邦的实际需要,又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值得我们发扬与传承。
2.提高了高中生客观对待不同评价的判断能力
荀子发展了儒家文化,荀子的弟子中最有名的当属李斯和韩非,两人位高权重,但后人对两位多有批判。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很多高中生能客观对待不同的评价,并没有主观臆断。很多高中生认为荀子固然不如孔夫子,但他对儒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他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强调人后天的发展,尤其是性恶论,多被世人拿来与孟子的性善论相比。然而在激烈的辩论中,世人往往忘记了两者的本源,性善与性恶并未在同一层面上谈人性的本质,自然无法一对一比较,而相同之处也很明显,两者所说都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和谐发展施加了推力。
七、研究得出的重要结论
第一,大部分高中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认识浅,感受薄,而对于荀子礼乐认识则更为浅显;第二,学生作为传统文化受众主体地位更加牢固;第三,传统文化弘扬传承的渠道更加通畅。
八、下一阶段的设想
1.增加对传统文化书籍的阅读
经典书籍和传统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对提高人的素养,提升人的审美具有重要作用。
2.经常组织学生参观兰陵荀子文化园
参观古文化遗址,学习和理解兰陵荀子文化,在全社会形成弘扬传统的社会风气。
3.寻找传统文化可以依附和搭乘的载体
第一,通过各类政府网站、微信、短信等形式,进行传统文化知识宣传推广;第二,组织传统文化进城市、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开展传统文化项目体验,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九、结语
荀子文化的发扬与传承是整个传统文化发扬与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治国安邦、培养德行与陶冶个人情操的重要力量。作为荀子的后人,我们更有义务和责任把荀子文化更好地传播出去。
附件1:参加2017荀子礼乐大典视频链接:https://pan.baidu.com/s/1eRQdfxg
附件2:“荀子—兰陵”文化调查问卷二维码
参考文献:
[1]高春花.美善相乐——论荀子的礼乐关系思想[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7,(1).
[2]高春花.荀子礼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南校区)
關键词:荀子 礼 乐 国学 传统文化
一、研究背景
荀子,战国末期赵国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世人尊称为“荀卿”,后被尊称为“后圣”,曾三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县)令,葬于兰陵。荀子文化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笔者本人是兰陵县人,知晓当地具有大量的实景资料与底蕴。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本次研究的目的是探寻荀子文化,学习其思想精华,传播国学。
三、研究方法
第一,调查研究法,即以现场与网上问卷调查法、走访调查等形式,调查高中生对荀子文化的了解。
第二,归纳总结法,即对搜集的各种资料、积累的经验等从理论上进行深入、系统地分析、归纳、提炼、论证,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四、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17年7月—2017年8月)
本阶段主要是查阅有关资料,学习有关理论,制定研究方案,制作问卷,初步完成调研前的准备工作。
2.研究阶段(2017年8月—2018年2月)
本阶段主要是采访、摄影、收集和整理活动中所需的资料。
3.总结阶段(2018年2月—2018年3月)
系统分析本调查研究的过程及资料,撰写调研报告,进行研究成果的展示。
五、研究过程
1.参加有关专题活动
2017年8月12日,古镇兰陵万人空巷,兰陵荀子文化园内钟鼓齐鸣,“2017年荀子礼乐大典”在这里隆重举行。本次礼乐大典包括乐、诵、舞、礼四种形式。礼乐大典结束后,全球荀氏宗亲紧接着举办了“荀子礼治思想文化论坛”,围绕荀子礼乐的内涵,发表了对荀子礼治与个人、社会、国家关系的理解,以及对荀子政治哲学观的讨论。
2.问卷调查,掌握现状
为了更广泛地了解高中生对荀子文化的了解,笔者特意进行了现场采访与拍照,并制作问卷,进行深入调查。此次问卷调查由现场与网上调查两部分构成,回收有效答卷80余份。
八个不同省市高中生的有效问卷客观地反映了高中生对兰陵—荀子文化的认知程度。调查对象中56%的学生是不了解兰陵的,对有关兰陵名人的了解也很片面。“你知道兰陵有哪些文化名人吗?”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有90.28%的学生知道荀子是兰陵名人,其次是兰陵王高长恭、匡衡、左丘明,而何逊、王鸿祯等人,只有很少学生知道。
在调查中,主观题的回答都很简略,辩证儒家性恶与行善等的答案则多为“两者均强调教化”“性恶行善相生”等类似简介答案。“不知道”“圣人之言,鄙人不敢多论”等答案则有些敷衍。“是非木榧,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然后兽亦于上游求之,岂不怪哉?善为石兽,暴涨为恶,善请为恶所纵?地形地势所致也善恶亦由人之后天教育所致……遂吾主性中论也”,这种表达很新颖,也反映了学生对荀子文化的了解。
问卷中涉及由荀子文化引申到国学经典与传统文化方面的调查。对于“你感觉荀子这类文化会遇到什么阻碍?”这一问题,66.89%的学生认为新旧文化的冲击产生的影响最大,50%的学生认为西方文化的兴起与传入会阻碍荀子文化的传播与发展。针对“你对中华文化有何理解?”这一问题的答案基本上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针对“对于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削弱,你有何认识?”这一问题,学生首先回答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次是“取长补短”。这些回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但缺乏创新,甚至有些古板。
有一道较难的题目“荀子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体现了荀子对什么的重视?”但正确率超过了60%,显示了高中生传统文化素养水平。
在问卷中设置了三个问答题,其中,高中生对“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我国传统文化变得不那么显著,对于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和我国传统文化的削弱,您怎么看?”这一问题看法不一,虽然回答比较简洁,但大多数高中生都认同交融的确会削弱我国传统文化,而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充分体现了高中生对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总结来看,开展关于荀子的传统文化活动的学校较少,高中生对荀子名言回答的正确率不高,这说明了我们应该增加对传统书籍的阅读。
六、研究取得的成果
1.推动了对良好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传承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荀子的礼乐思想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这种传统的源头。荀子礼乐既是治国安邦的实际需要,又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值得我们发扬与传承。
2.提高了高中生客观对待不同评价的判断能力
荀子发展了儒家文化,荀子的弟子中最有名的当属李斯和韩非,两人位高权重,但后人对两位多有批判。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很多高中生能客观对待不同的评价,并没有主观臆断。很多高中生认为荀子固然不如孔夫子,但他对儒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他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强调人后天的发展,尤其是性恶论,多被世人拿来与孟子的性善论相比。然而在激烈的辩论中,世人往往忘记了两者的本源,性善与性恶并未在同一层面上谈人性的本质,自然无法一对一比较,而相同之处也很明显,两者所说都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和谐发展施加了推力。
七、研究得出的重要结论
第一,大部分高中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认识浅,感受薄,而对于荀子礼乐认识则更为浅显;第二,学生作为传统文化受众主体地位更加牢固;第三,传统文化弘扬传承的渠道更加通畅。
八、下一阶段的设想
1.增加对传统文化书籍的阅读
经典书籍和传统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对提高人的素养,提升人的审美具有重要作用。
2.经常组织学生参观兰陵荀子文化园
参观古文化遗址,学习和理解兰陵荀子文化,在全社会形成弘扬传统的社会风气。
3.寻找传统文化可以依附和搭乘的载体
第一,通过各类政府网站、微信、短信等形式,进行传统文化知识宣传推广;第二,组织传统文化进城市、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开展传统文化项目体验,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九、结语
荀子文化的发扬与传承是整个传统文化发扬与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治国安邦、培养德行与陶冶个人情操的重要力量。作为荀子的后人,我们更有义务和责任把荀子文化更好地传播出去。
附件1:参加2017荀子礼乐大典视频链接:https://pan.baidu.com/s/1eRQdfxg
附件2:“荀子—兰陵”文化调查问卷二维码
参考文献:
[1]高春花.美善相乐——论荀子的礼乐关系思想[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7,(1).
[2]高春花.荀子礼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南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