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科渗透是学校开展心理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无论从教育的目的还是从教育内容上来看,学校语文学科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研究如何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极其重要。
【关键词】语文 学科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0-0101-01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首先,小学语文教材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课本中编入的文章,多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之作,是人类文化的缩影,其思想内容的丰富性,认识生活的深刻性,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性,与时俱进的时代性以及中外文化的交流性等等,为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文化沃土。
另外,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建立、学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课堂教学心理氛围的营造、教师对学生课堂行为的处理、教师对学生成果的反馈与评价方式等,都将是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说,语文教学中具备各种有利因素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下面我们来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健康教育的策略
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除了要遵守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策略与原则外,还有其独特的策略。
1.教师的心理特质
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2.教师的智力因素
语文教师的一切教育活动都离不开智力的积极参与,特别是依赖智力结构的整体功能。尽管结合方式不同,但可以从中找到一些优良品质。
3.观察的敏锐性
教师要掌握课堂的主动权,必要明察秋毫,善于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情绪起伏、思想动向,这样才能及时采取措施。
4.思维的创造性
作为教师要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思考问题,找到两者相互渗透的契合点,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学科知识的同时,得到心理教育。
5.想象的丰富性
语文教师应当兼有再造现象的品质,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使纸上的形象跃然于脑中,从而更好的体会语文的内容及其深厚的意蕴。
6.教师的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素质的总成。它对语文老师具有极大的重要性,他不仅能调节整个智力活动,更主要的是有助于塑造高尚的师魂、师德。语文教师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运用作家创造的文学作品去影响学生的心理、道德面貌、塑造学生的灵魂,做到心理教育与语文学科的有机渗透,把学生培养成高尚的、纯粹的、有道德的、身心健康的人。
三、整合教学目标,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
学科教学的目标除了其知识本身的内在规定性外,还应当包含心理健康的内涵。构建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
课堂心理环境是一种隐性教育,对学生学习具有潜在影响,和谐合作的气氛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学科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活泼地开展。
四、积极营造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学科渗透的关键。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要使课堂气氛和谐宽松,教师要缩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教师应努力营造活跃的学习气氛,注意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那种积极的、融洽的情感交流。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中最普通、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在理性和情绪上的动态人家关系过程。在学校环境中,影响学习适应与进步的因素中,没有比师生关系更重要的了。合理的新型师生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和谐的。这是指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爱”是其核心,有了“爱”,师生原先的“我”“你”关系将会置换成“我们”,从而使师生心灵沟通,共享成功之喜悦,共担挫折之烦恼。其次是合作的。这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的作用在于“你不会学习,我来指导你学习;你不愿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再次是互动的。充实教学内容,找到契合点
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也是切实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锻炼坚定的意志
意志,是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动,通过客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对个体的学习、工作有着巨大的影响。教师可以通过剖析文章中典型人物的心理特征,充分挖掘人物耐挫、抗挫的品质,进行心理教育渗透。
2.培养活跃的思维
学习过程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思维是学习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凭借教材中具体人物的思维实例启迪学生。
3.陶冶积极的情感
情感是构成人格稳定而独特的心理因素。青少年学生的情感正处于急剧变化时期,其情绪状态带有很大的情境性。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赋予的人物的积极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体验、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4.练就自我心理修养的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渗透不仅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教育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过程。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有赖于相应心理知识的掌握,更需具备一定的自我心理修养能力。这样,个体才能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保证心理健康,发挥心理潜能。因而,语文教学中,还应注意结合教材与教学,提高学生自我心理修养的能力。比如调控情绪、自塑性格、主动磨练意志等等。
5.丰富教学形式
语文教师应将心理辅导的专业方法和有关训练列入课堂教学,以作为课堂教学形式的补充,从而达到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的目的。像角色的扮演,团体讨论。运用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记忆和及时反馈记忆效果的记忆策略等。
五、结合语文实践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以致用,实践又能促进学习。新课程要求我们,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该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语文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践应丝丝相连,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只有让生活的灵魂进入学校,进入课堂,不断完善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的外在内化与内在外化的过程,才能真正贯通阻隔语文学与用的壁垒。
六、结语
总之,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不仅为心理健康教育开拓了更为广阔的时间领域,也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变革的空间,使学生能在学习中得到发展与完善。真正體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让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牵手,让课堂与生活接轨,让教材与心灵相通,带领同学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践行
【关键词】语文 学科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0-0101-01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首先,小学语文教材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课本中编入的文章,多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之作,是人类文化的缩影,其思想内容的丰富性,认识生活的深刻性,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性,与时俱进的时代性以及中外文化的交流性等等,为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文化沃土。
另外,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建立、学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课堂教学心理氛围的营造、教师对学生课堂行为的处理、教师对学生成果的反馈与评价方式等,都将是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说,语文教学中具备各种有利因素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下面我们来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健康教育的策略
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除了要遵守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策略与原则外,还有其独特的策略。
1.教师的心理特质
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2.教师的智力因素
语文教师的一切教育活动都离不开智力的积极参与,特别是依赖智力结构的整体功能。尽管结合方式不同,但可以从中找到一些优良品质。
3.观察的敏锐性
教师要掌握课堂的主动权,必要明察秋毫,善于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情绪起伏、思想动向,这样才能及时采取措施。
4.思维的创造性
作为教师要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思考问题,找到两者相互渗透的契合点,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学科知识的同时,得到心理教育。
5.想象的丰富性
语文教师应当兼有再造现象的品质,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使纸上的形象跃然于脑中,从而更好的体会语文的内容及其深厚的意蕴。
6.教师的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素质的总成。它对语文老师具有极大的重要性,他不仅能调节整个智力活动,更主要的是有助于塑造高尚的师魂、师德。语文教师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运用作家创造的文学作品去影响学生的心理、道德面貌、塑造学生的灵魂,做到心理教育与语文学科的有机渗透,把学生培养成高尚的、纯粹的、有道德的、身心健康的人。
三、整合教学目标,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
学科教学的目标除了其知识本身的内在规定性外,还应当包含心理健康的内涵。构建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
课堂心理环境是一种隐性教育,对学生学习具有潜在影响,和谐合作的气氛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学科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活泼地开展。
四、积极营造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学科渗透的关键。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要使课堂气氛和谐宽松,教师要缩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教师应努力营造活跃的学习气氛,注意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那种积极的、融洽的情感交流。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中最普通、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在理性和情绪上的动态人家关系过程。在学校环境中,影响学习适应与进步的因素中,没有比师生关系更重要的了。合理的新型师生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和谐的。这是指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爱”是其核心,有了“爱”,师生原先的“我”“你”关系将会置换成“我们”,从而使师生心灵沟通,共享成功之喜悦,共担挫折之烦恼。其次是合作的。这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的作用在于“你不会学习,我来指导你学习;你不愿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再次是互动的。充实教学内容,找到契合点
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也是切实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锻炼坚定的意志
意志,是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动,通过客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对个体的学习、工作有着巨大的影响。教师可以通过剖析文章中典型人物的心理特征,充分挖掘人物耐挫、抗挫的品质,进行心理教育渗透。
2.培养活跃的思维
学习过程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思维是学习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凭借教材中具体人物的思维实例启迪学生。
3.陶冶积极的情感
情感是构成人格稳定而独特的心理因素。青少年学生的情感正处于急剧变化时期,其情绪状态带有很大的情境性。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赋予的人物的积极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体验、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4.练就自我心理修养的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渗透不仅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教育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过程。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有赖于相应心理知识的掌握,更需具备一定的自我心理修养能力。这样,个体才能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保证心理健康,发挥心理潜能。因而,语文教学中,还应注意结合教材与教学,提高学生自我心理修养的能力。比如调控情绪、自塑性格、主动磨练意志等等。
5.丰富教学形式
语文教师应将心理辅导的专业方法和有关训练列入课堂教学,以作为课堂教学形式的补充,从而达到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的目的。像角色的扮演,团体讨论。运用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记忆和及时反馈记忆效果的记忆策略等。
五、结合语文实践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以致用,实践又能促进学习。新课程要求我们,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该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语文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践应丝丝相连,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只有让生活的灵魂进入学校,进入课堂,不断完善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的外在内化与内在外化的过程,才能真正贯通阻隔语文学与用的壁垒。
六、结语
总之,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不仅为心理健康教育开拓了更为广阔的时间领域,也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变革的空间,使学生能在学习中得到发展与完善。真正體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让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牵手,让课堂与生活接轨,让教材与心灵相通,带领同学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