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业库存带给我们的思考

来源 :销售与市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lat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季节生产同需求难以预测之间的矛盾,使诸多服装企业陷入“赌博式开发”的困局,结果是畅销品种断码,销售机会不能转化为销售收入;滞销品种积压,年终利润变成年终库存。
  
  服装企业库存成因
  
  裁缝是一个古老的行业。顾客自带布料,提出款式规格的要求,委托裁缝代为缝制新衣。这时,设计和生产合二为一,裁缝既是设计师,也是生产工人。在这种模式下,先有需求,而后设计,最后生产,库存为零。
  随着服装进入工业化生产,生产开始先于需求。有人说,在众多行业中,离消费者需求最近,同时也最远的行业,非服装业莫属。这个时尚产业,从新品发布到正式上市,却要经历大约6~9个月的筹备期。秋冬就开始备货生产,春夏才正式销售。畅销便供不应求,滞销则木已成舟,是服装业的真实写照。
  提前半年预测需求,成为设计师的难题。消费者的心意如此难以捉摸,使得准确预测只是一个梦想。
  1985年4月,可口可乐总裁满面微笑地看着新可口叫乐下线,丝毫未察觉这将成为营销史上的一次失败经典。此前的三年里,可口可乐公司对20万名消费者进行测试,表明新可口可乐将成为公司新一轮增长的动力。但3个月后,面对来自消费者潮水般的抗议,公司宣布重新请回原配方的老可口可乐。
  2000年,经过严格的市场调查和产品测试,宝洁公司在中国信心满怀地推出“润妍”洗发水,定位于“东方女性的黑发美”;两年后,中国女性开始流行染发,东方女性爱上黄头发,涧妍悄然退市。
  可见,市场调研不能帮我们百分之百地预知消费需求。实际上,即便是消费者自己,在上街购衣前,往往都不确定将会买哪个款式。消费需求有越来越多的变量,需求变异速度越来越快,一旦设计偏差,就会形成大量库存。
  反串节生产同需求难以预测之间的矛盾,使诸多服装企业陷入“赌,牢式开发”的困局,结果是畅销品种断码,销售机会不能转化为销售收入;滞销品种积压,年终利润变成年终库存。所以有人说,库存问题是服装企业管理者心中“永远也挥不去的痛”。
  其实,库存之痛,天下共然。因此,我们希望本义提供的信息也能为其他行业借鉴。
  
  常见方法治标不治本
  
  滞销积压的库存怎么办?最常见的办法是打折促销,季末甩卖。
  不过,以打折为要点的推动式销售,从长期品牌建设的角度看,足一种短益长损的选择。尤其是对品牌形象而言,价格折扣更非—种可倚重的经营手段。开服装店的都有这样的体会,每摘过一次打折促销,总要经历一个销售低谷期。
  国内一女装品牌,在湖北宜昌发展了‘个经销商。头一年经销商用了很多心思,宣传该女装的品牌形象,培育市场,结果第二年销售增长很快, —下进入公司前十名。
  公司年底觉得应当奖励,又不愿意出钱,就按一折给这个经销商20万往年库存作为奖励。经销商也觉得捡了个大便宜,回去就搞了一个月的促销,以二到四折出售,一时顾客盈门,赚了几十万块。
  谁想两月后当季新品上柜时,却再也没有顾客光临。顾客把这个品牌看成打折品牌,不再认为值得用正价购头。生意从此清淡。
  第三年末,该品牌从宜昌退出。
  既然季末打折是饮鸩止渴,那有没有办法可以未雨绸缪呢?不少服装厂家依靠订货会,来规避设计蕴含的风险。
  在订货会上,厂家责成经销商选型下单,然后自己按单生产。这等于“逼迫”经销商充当消费者的“代言人”。但经销商终归不等于消费者,以销定产的愿望,殊途同归为以产定销的现实,厂家的短期压力虽然暂推到经销商身上,但依然没解决长期问题,区别只是滞销晶形成的库存,不再积压在厂家,而是被塞到渠道。渠道被库存淤塞堵死之时,便是厂家资金吃紧之日。
  通过设计新的激励模式来解决库存问题,也足常见的思路。
  1997年,杉杉销售收入20亿元,库存9个亿,库存已经成了危及企业安全的定时炸弹。为此,1999年杉杉将所有直营店攻为特许加盟,把总部与门店问的指导管控关系改变成买卖契约关系,把门店山收人中心变身成利润中心。
  这样,杉杉门店的经营者成了老板。他们确实有了做事的意愿,但做事的能力却不是一夜间就能有的。服装行业的人才严均素质不高——调查表明:服装业人/J成本占总产值的7%,在各行业中处于偏低水平。等待队伍能力跟上来,组织要做出忍受。时过7年,杉杉品牌的销售额下跌近一半,品牌形象也大不如从前。系统库存水平或许好于以往,但代价未免过了沉重。
  还有其他一些现象:
  门店卖出货品时不入账,等到季末总部统一打折时,再谎报货品刚刚销出,按折扣价格上交货款;
  经销商对J家规定的底线置若罔闻,季末促销时不计后果,以过度打折透支品牌来换取当期现金流;
  上海畅销的款式,北京却正在积压……
  有企业认为这令是信息不畅的缘故,为此投入重金,为门店配置计算机,构建信息网络,希望能够收集终端实时信息,但很少见能运用良好的。道理很简单,在队伍没有运用、管理、整合信息的能力之前,任何信息设备,都仅仅是摆设。正如改古句:“此宝也,宜为强者器,不宜为弱者用。”
  这些方法之所以效果不佳,是因为只关注某个节点上的修补,而没有意识到库存的成因,在于反季节备货中的设计风险,没有围绕这个风险的规避,展开系统的下作。
  
  从CAP到UNIQLO再到ZARA的经营之道
  
  按照哈佛大学纺织研究中心的分类,服装可以分为时尚类(指来自巴黎、米兰、纽约的高档时装成衣),时尚一基本类(有一定时尚因素却以大量销售为日标)和基本类(大众日常穿着)。不问类别,经营之道有别。
  对时尚类别,广告不是其策略重点,抢占T型台压倒一切。如阿玛尼(Armani)、夏奈尔(Channel)、迪奥(Dior)这些品牌,每年两次召开新品发布会,不外售门票,现场严格保密,只向特定的行业操控者(如面料供应商、重要买手等)和能影响潮流的意见领袖(如社会名流、媒体评论家等)发出邀请。
  这种操作手法,是通过与行业和消费两个余字塔各自的顶端群体直接接触,达成三方共识,同叫获得下季流行时尚上的话语权支持,来保证反李节设计能成为来年大众追随的时尚。因此,三大时装之都:巴黎、米兰、纽约的T型台,是时尚类品牌运作的制高点。
  国内品牌多停在时尚一基本类中。这一类品牌设计上通常采取追随策略,模仿时尚类品牌,靠大量销售盈利。由于直接面向‘般消费者,广告覆盖利门碑相传成为策略的重点。对这类晶牌而言,反季节生产中的设计风险,是库存问题的成因。
  
  GAP之遭
  
  美国的GAP是一个典型的时尚—基本类品牌。一方面,它大量销售, 占据了全美服装销售额的5%,几乎每个美国家庭的衣橱里都有GAP的衣服;另一方面,它又与时尚相连。这点,在1996年好莱坞女影星莎朗’斯通穿着一件25美元的GAP人造丝毛衣,搭配一条高档范思哲黑裙和一件阿玛尼天鹅绒外套,出席奥斯卡颁奖典礼时表露无遗。
  GAP走了一条典型的时尚—基本类品牌的“成长一衰退”之路。同国内诸多服装企业一样,GAP没有以顶级设计师命名品牌的高贵血统。事实上,GAF也是从经销商起家的。
  1969年美国加州的房地产商人费合(Fisher)夫妇开了一家店铺,代理经销Levi牛仔裤。1974年,推出白有晶牌GAP。自此,踏上店铺快速扩张之路。1976年,GAP有204家店;1983年566家;2000牛3100多家。
  当新店开到饱和,为了维持增长,GAP又把子品牌作为增长的新来源。1994年,GAP创建低端子品牌Old Navy,1998年,该品牌就开了2100个门店,2000年,达到3700家,统计显示,从1997到2000数年间,GAP帝国的营业面积就翻了一番。
  对GAP来说,首先要回答的就是开发什么样的产品。其策略很简单,就是用受欢迎的颜色重点开发一系列经典品类,主要是T恤、卡其装和牛仔装,形成丰打。经典的好处是:避开了同奢侈品牌在设计时尚上的直接比较,同时,也降低了设计偏差的风险。但这也使得产品的时尚性受到限制。
  对此,GAP充分利用了广告——它发现了时尚与音乐、名人之间的联系。于是它让流行歌手穿着GAP的衣服,在广告中唱经典歌曲。在广告中,GAP强调产品同时尚的关联,而不是产品本身是否时尚。1990年,电影《霹雳舞》风靡一时,GAP马上推出强节奏布鲁斯音乐的广告。1995年,GAP推出里程碑式的广告运动,美国的传奇人物都穿上了卡其布服装,名人效应使得一款普通的棉制长裤被提升到了偶像的高度。
  这一切,都让年轻的消费者觉得,GAP本身是一种流行。为了保证理念的连贯,GAP的广告一直由公司内部制作。
  不过,从表面看,尽管该模式式能促成某些晶类的较高周转率,但并没有直面时尚—基本类品牌的内在矛盾;如何规避反季节生产中的设计风险。
  从新品设计,到面辅料采购,到正式上柜,GAP要用9个月。尽管GAP设计了—套精密的目录管理系统,从估计几百种款式的需求,到采购正确数量的面辅料,再到找到可靠的厂家把衣服制作出来,最后把产品及时运到各地商店,并保证数量、尺寸和颜色都合适,但这些都未完全回应那个“行业性问题”。
  这使得GAP成为销售额近90亿美元的巨人时,依然同它年销售额90万美元时一样脆弱,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蒙眼式产品开发+名人广告”模式上。
  1996年,GAP推出的一个男装系列过于前卫,结果损害了总体销售,但当时快速开张的新店淡化了受损程度;2002年,新店开设趋缓,GAP推山“GAP春天”系列,这个系列是“低腰裤+女印花衬衫+男艺术T恤”的组合,或许这会吸引10~15岁的青少年,但它同GAP经典款式吸引的25—35岁客户毫不相关,结果导致积压。这次设计失败引发大幅降价,使公司利润削减了40%。
  GAP走的是“依靠增量化解存量”的路子,高速增长是这种模式的鸦片烟。第一年10家店,库存200件;第二年50家店,头年剩下的200仆库存,就相对微不足道了。库存问题没有暴露,很大程度是被快速开店掩盖了。当新店扩张走到尽头,GAP也就到了黄河边。
  就像GAP被问到的;现在是不是已经达到市场的底线?2002年的大幅降价使GAP门店每平方米销售额从548美元跌落到393美元,效益直线下滑,股票被降为垃圾级别。失去利润后的GAP,成为现金流依赖型企业,陷入到进退维谷的尴尬中。曾到过巅峰的GAP,开始走入低谷。
  GAP使人们认识到,对服装企业而言,单纯的开店扩张无助于从根本上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反而使风险有机会在更大规模的平台上被放大。没有哪个晶牌能够保证:反季节的每款设计都能吻合来年流行走向。
  库存的解决之道,只能从提高整个供应链的速度与柔性,深化生产与销售之间的动态衔接中寻求。
  
  UNIQLO法则
  
  日本最大休闲装品牌UNIOLO(中国店名“优衣库”)的崛起,印证了生产与销售之间衔接的重要性。UNIQLO认识到,尽管无法保证每款设计都适销,但可以通过识别畅销款式,保证畅销款式不断货,在畅销款上赚钱;而对于滞销品,则作简甲的降价处理。UNIQLO所有的产品都由中国代工厂加工。新品上柜试销时,发现某款好销,马上向代工厂下单。一件被称为Fleeze的翻毛茄克,UNIQLO一年销了700万件。
  两相比较,GAP产品出来后,无论消费者是否喜欢,都通过广告强塞给消费者;UNIQI。O则不然,而是观察试销反应,由消费者喜欢哪款产品,通过快速补货,抓住畅销款的销售机会。
  这部分地回答了如何应对反季节生产中的设计风险:尽管难以款款都适销,但只要提高对市场的快速响应,保证畅销产品不断货,就可以抵消滞销产品的损失,获取利润。
  不过,当单款产品销量达到这个利润规模,会削弱品牌的时尚性,晶牌也会从时尚—基本类进入到基本类,成为日常穿着的选择。事实也是如此,Fleeze在随后两年,又销出了1400多万件,创造了甲款总销量的奇迹,几乎每个日本家庭都有一件。基本类的特点足缺少创新但价格低廉,这使得UNIQLO进人沃尔玛,家乐福的战场,陷入价格战。
  对时尚—基本类而言,解决反季节设计中的风险,除了保证生产的快速响应外,还要保持设计的时尚性。在这种思路是,涌现出了被誉为服装业戴尔的ZARA。
  
  ZARA精要
  
  2006年2月23日,ZARA高调登陆中国,在上海南京西路2000平方米的旗舰店里,摆满了最新款式的男装、女装和童装。这个来自西班牙的服装品牌,已经是世界第三大时装零售品牌,其高速成长在于颠覆了时装产业传统。其经营哲学归结为—‘点,就是用速度战胜变化。
  ZARA不强调对未来流行的预测,而是注重对流行的快速反应。ZARA已经宣布,要进一步减少大牌设计师的数量,它对设计师的要求只是“会模仿”。巴黎新款式发布3—5天后,它就能完成创意模仿,10天之内,就制成成品发往全球。
  15天相比于9个月,ZARA领先GAP达18倍!往往是原创款式还没有正式上柜,ZARA的模仿款式已经开卖。通过模仿,它一年推出新品多达1.2万款,每款均少量生产,而且通常断货不补。这使得在欧洲ZARAI店能够每周完全更新—次。消费者隔周光顾,就像到了一家全新的店。对于占购物主体的女性顾客来说,这意味着极强的刺激力——顾客的购物频率将不是以“月”为单位,而是“周”。
  模仿保证了时尚性,而为了提高速度,ZARA没有将生产转移到劳工廉价的亚洲,这使得它生产成本提高了10%~1 5%,但提前面市使得衣服以正价销售带来的好处远大于成本降低的好处。同时,单款上的“小批量、多品补、常断货”引发顾客的抢购心理,使其库存控制水平远远好+竞争对手。
  2002年,ZARA库存占总销售为7%,而GAP历史最好水平,也不过14%。
  (如何建立面向市场的快速反应体系,请见本期《快速反应杀库存》)
其他文献
软硬不屹的老经销商    大部分厂家确定销售任务的时候,不会过多考虑经销商的情况,反正额度是一年比一年高。而厂家业务人员的脑袋,则是一年比一年大。究其原因,老销商经营能力退化了,对厂家产品也“审美疲劳”了,新经销商一时半会儿又找不到。  更要命的是,总有一些经销商不愿意与时俱进。他们年纪相对较大,经营思想趋于保守,排斥新思路,抵制新做法,尤其抵制厂家一年比一年高的销售任务,主张“能卖多少就卖多少”
期刊
就产品而言,是尽早尽快地识别出畅销品和滞销品,并尽早尽快地给出响应;就区域而言,足找到每款产品动销最快的售点,保证这款产品在该售点的持续供应。    如《服装业库存带给我们的思考》所述,国内的品牌服装企业,多定位于时尚—基本类。其多元时尚要素和量产量售之间的内在矛盾,给运营带来很大困难。  放眼国内市场,款式相对稳定的男装,出现了雅戈尔、七匹狼等规模型企业,而女装企业的规模则小得多,也从侧面反映了
期刊
曾经有一家叫做波士顿烤鸡(Boston Chicken)的特许连锁店,被视为麦当劳和肯德基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短短几年,它就扩张到上千家。它刚上市,股价就飙升了143%。更重要的,它为家庭提供和快餐一样便捷,但营养、种类更丰富的食品,例如有汤、主辅菜和饭后甜点等,深受顾客青睐。它的选址也很到位,很多在超市里,靠近出口,顾客很方便地就能购买到。  但最后它不得不破产,并被麦当劳收购,现在改名叫波士
期刊
以目前的就业形势看,除了大量的低端就业者,还将有越来越多的中高素质人才进入就业市场。这意味着,你可以挑选的范围更加广大。我的几个在地、县级市场做餐饮的朋友,都能招到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做楼长、店长。一些稍有名气的服装、眼镜连里,也满是大学生店长。  但从整个市场情况看,短期内能招到优秀人才的店还在少数。因此我鼓励大家不断更换素质差的员工,招进新鲜血液,留优汰劣。不要听那些人力资源专家说的“招人也有成本
期刊
打击垄断者的产品群    目前市场上还没有全面控制的渠道霸王,都是些各占山头的“大王,小王”。但这些经销商依靠多样的交易方式和多年的生意关系,也能对新进入者形成障碍。  对任何老经销商来说,新进入者就是在抢他们的生意,而新进入者面对的则是多个敌手。但实际上,这些对手背后的厂家产品,才是实际的对抗者,因为经销商操作自有品牌鲜有成为主流的,很少有人能在当地既站住宅流价格带,又霸占主流的消费场所。所以,
期刊
厂家偷换概念,用混淆了的“投资回报率”和“投资毛利回报率”来说服经销商经营自己的产品。经销商该如何做出自己的判断呢?    案例:宝洁经销商到底赚不赚钱?    2005年,宝洁公司在不足两个月的时间里,先后将山东八个地区的经销商全部撤掉,原因在于这些经销商不能满足“专营”宝洁的要求。而这些经销商对宝洁也是义愤填膺,认为宝洁给他们的投资回报率太低,不足以维持正常的经营水平。  双方都集中在了投资回
期刊
中国地板行业近年以35%的速度保持连续增长,但强势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也不足10%,行业依旧处于低集中度的竞争阶段。在洗牌的前夜,如何通过全面整合竞争,快速抢夺市场份额?    修炼一:争夺门店资源    门店运营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争夺终端资源,提升门店营业能力。  目前地板的售卖方式以专卖型终端为主,专卖店是品牌地板企业区域市场运营的最小单元,也是基础单元。区域市场销量如何,根本上取决于单店的销售能
期刊
对营业额增长的态势缺乏正确评估,又不断花钱,致使许多创业者在经营半年左右就打起了退堂鼓,半途而废。究其原因,就是当初对费用项目的估计不足,导致资金断流。    独立服饰店经营失败的原因很多,但很多案例是因为开店前的资金规划缺乏系统思维,用粗放、简单的规划代替详细的方案,导致经营过程错误地操作费用、成本和销售收入等项目,未能挺过市场的拓展期,还没等到保本点(盈亏平衡点),就因为资金跟不上而倒闭了。 
期刊
重庆移动是最早凭借特许连锁锻造战略性渠道的通信公司。四年内(2001年9月-2005年12月)利用特许连锁打造名为“心连心”的渠道模式,共计120多个网点,通过它们累计发展新用户总计约578656户,在用户“家门口”每月代收话费约14万笔,每月为用户提供约30万次咨询服务,已经实现了20342万元的销售金额……  如今,该渠道已占据重庆的土要新兴社区和所有高校,从战略角度控制了通信业务和服务竞争的
期刊
人是屁股决定脑袋的动物,坐在什么位置,就被那个位置决定了眼界、判断以及价值取向,很少有人逃得过这种本能的宿命。  本位主义就是“屁股决定脑袋”的产物——一切判断以自身部门利益出发,靠着专业技术的壁垒,或是规章制度的保护,对于横向部门的行动掌握着说“No”所得到的权力,进而获取资源。  要避免企业内部的本位主义,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岗位轮调制。通常一个人在同一个岗位待太久,眼界有限,一定会产生本位主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