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反杜林论》被称作“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自从其被翻译成中文之后,我国学术界和理论界就对其方法论意义展开过激烈讨论。笔者认为,该著作中恩格斯运用到的历史和实践的方法来对杜林的庞杂理论进行详细地剖析。这些方法不仅具有理论意义,对中国社会而言,同样也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反杜林论》;方法论;当代价值
在新常态的形势下,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深水区”,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加剧。那么应该如何客观地分析这些矛盾和缓解这种激烈的斗争呢?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反杜林论》给出了一方良药。在整部著作中,恩格斯用历史的观点和实践的观点对杜林的庞杂理论进行了批判。在对杜林进行批判的同时,恩格斯的方法论具有重大理论意义,此类方法同样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也有着重要启示。
一、对杜林庞杂理论体系的批判——一种历史的视角
《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而这种平等观是站在历史分析方法的维度上的,即要探究此种平等观的内涵,必须从两方面入手:其一,平等观的产生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世界上不存在一种永恒的平等观,它会随着时间、人物和地点的变化而变化。从具体的社会形态而言,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成员们采取的都是一种合作互利的形式,所以这只是一种生产力低下意义下的平等。到了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奴隶本身和生产资料,奴隶只是依附于奴隶主的工具,这两者之间的平等更是无从谈起。到了封建社会,封建地主剥削农民,但是表现形式和奴隶社会不一样了。封建社会中,农民对于地主而言不是人身依附关系,农民是真正意义上的平民。那么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到底是什么呢?封建地主和农民之间的关系是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为了推翻封建制度,资产阶级往往会打出“自由、平等”的口号,它不过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结果。这里说的平等只是资产阶级的平等,实际上,资产阶级对于工人而言是不可能达到平等的。而真正平等的社会当属社会主义社会,当然,这也是相对而言。综上所诉,马克思主义平等观不是凭空捏造的,它是具体的历史的产物。
其二,平等的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平等的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奴隶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平等由于所处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其逻辑起点必然是不同的。可见,平等的观念,无论以资产阶级的形式出现,还是以无产阶级的形式出现,出身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这一观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而这种历史条件本身又以长期的以往的历史为前提。所以,这样的平等观念说它是什么都行,就不能说它是永恒的真理。[1]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要求平等的实质只有一个,即用暴力革命的形式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但是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情况会变得完全不一样,在这个社会里,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都得到归附,阶级对立完全得以消除。此时才会实现无产阶级意义上的平等。
二、对杜林庞杂理论体系的批判——一种实践的维度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用大量的篇幅论述了道德与法的内在关系。杜林把道德的根源归宿于人的欲望,这是典型的唯心主义的人性论。恩格斯始终认为道德不过是当时经济社会的产物。值得注意的是,恩格斯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论断——即存在着共同的道德戒律。对于私有制而言,奴隶主、封建地主和资本家有着相同的元素,恰恰是这种共性会导致他们具有相似或者相同的道德观念。这样的观点同样也适用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即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有些时候不具有同步性。
恩格斯的研究和马克思一样,都不是凭空臆想的,而是从当时的实践出发,具体地剖析当时社会所处的情况——尤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是在社会实践中完成的。如果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维度来看,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它是经济基础的反映。恩格斯驳斥了“道德遗传论“和某些神秘主义色彩的道德沦。因此,坚持从实践的维度来探究道德是唯物史观坚持的正确立场。
三、《反杜林论》中方法论的当代价值
(一)以历史为视角的方法论的当代价值
历史分析法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视角,那就是阶级分析法。提及阶级分析法,很多人认为阶级分析法已经过时了。其实这里面存在着一个误读的问题,很多人把坚持阶级观点、阶级分析方法和以阶级斗争为纲混为一谈。选择何种方法要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结合起来。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大地主大资本家的蒋介石国民政府同中國人民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人民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政府,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然而在随后的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族与日本侵略者之间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建国后,我国对于阶级斗争特别关注,所以一谈及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法就与阶级斗争天然的联系起来。
其实在当今时代,阶级矛盾早已经不再是主要矛盾了。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为主到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这种宏观性政策为我国中产阶级的培育提供了广阔的土壤。尤其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一些从业人员,至少在经济上可以说达到了中产阶级的水平。但是由于这些人在不同地地区和出自不同的行业,所以很难在利益共同性的问题上达成一致,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中产阶级的说法似乎又行不通。实际上,根据现在的发展态势,可以预见中国的中产阶级将是未来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的阶级理论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我国理论界和学界对中产阶级的研究,会是今后阶级分析的一个理论难点。对于执政党来说,如何统战这些能够为社会主义建设所用的中坚力量将会成为一个现实问题。
实际上,马克思阶级理论当中包含着阶层的因子。在他的一系列的著作当中,他除了对社会主要阶级的划分,对一些次要的阶级也做出了自己的划分。比如在封建社会时期,马克思认为,封建社会除了农民和地主阶级之外,还存在着市民阶级等等。从这个维度上讲,马克思的阶级理论中对阶层的分析还是十分到位的,阶级和阶层并不是排斥的。在马克思的阶级分析理论中,阶层和阶级是相交的关系。回到我们中国社会的层面上来,阶级斗争以一种比较特殊的方式存在着,我们必须同那些台企图分裂祖国的敌对分子进行斗争,与那些贪污腐败分子和黑恶势力进行斗争。可见,一定范围的阶级斗争还是存在的。马克思阶级理论的意义就在于他以宏观的视角来分析人类社会分化的状况,我们必须树立马克思阶层理论的原则,让这种原则成为我们处理阶级问题的指导思想。 (二)以实践为视角的方法论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出场的前奏和路径,并使哲学从抽象的概念世界转向关注人的现实生活,回应人类实践活动中面对的现实问题。”[2]在当今世界,和平和发展虽然是主题,但是有些问题也不容忽视。从人的角度出发,这种关系包含两种:第一是人与人的关系,这其中包括人与人的关系;第二种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我们首先就是要重视人的问题,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自己创造自己的世界。但我们在创造世界的同时,也在被世界改造,而且在不知不觉地处在被异化的过程中。在大数据时代,人的异化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的精神和肉体被大数据工具异化;另一种是人不自觉地作为“数据”被异化。大数据互联网实质上是政治、经济全球化的最美妙的工具。互联网的发展完全是由强大的政治和经济力量所驱动,而不是人类新建的一个更自由、更美好、更民主的另类天地。[3]生产本位主义的资本主义社会转向了控制论的新资本主义秩序,这一秩序现在追求的是绝对控制:这就是突变。这种突变是整个历史的结果,在这一历史中,上帝、人类、进步以及历史本身都为了代码的利益而相继死亡。[4]从原来生产控制论到后现代主义的符号控制论,波德里亚一针见血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现象。波德里亚认为当今社会的消费已经超越了商品的使用价值,人们着眼的是隐藏在商品背后的符号价值。即我们的消费只是一个象征性的系统,而不是真正的自然的消费。不仅在消费行为中如此,在平时的社交行为中更是如此。大数据的表现形式包括文本、声音、图像等一系列形式,与大数据相关联的数字化生活也在现实中比比上演。比如在社交网络里,基于大数据关联技术以“趣缘”为中心的“感兴趣的人”等精准推送方式,让人着迷与数字化生存的世界不能自拔。大数据技术和思维的出现使得大家进一步依赖于数字化生活,如果每天不上“脸书”“推特”等社交网络就浑身不自在。这正是数据对人的一种异化现象,这种异化现象使人丧失了人文精神,更加容易被技术官僚所控制。
要实现人的全面的自由的发展首先就必须是生产力的发展。只有生产力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个人的素质才会得到全面发展,这也是马克思说的“自由人联合体。”那么怎么样才能创造出生产力呢?毫无疑问地要靠实践。第一,实践活动促进了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人的道德以及思想意识都是通过社会实践逐渐形成的。作为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人的认识就是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进行验证而得到反复提升的。实践不仅能够改造客观世界,而且还能够改造主观世界,使得人类不断地向前前行。第二,实践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作为现实力量的生产力,可以看作是人类劳动的凝结。马克思指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力量,以往活动的产物。所以,生产力是人们实践活动的结果。
注释:
[1]马克思思格斯.马克思思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3.
[2]尹汉宁.问题导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动力[J]哲学研究,2012,(10)
[3]丹·希勒.《数字资本主义》,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287.
[4]让·波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译林出版社,2012:77.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列宁.列宁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聂世明.马克思主义实践现新探[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
[7]徐长福.走向实践智慧一探导实践哲学的新进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8]张能为.理解的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9]俞吾金.从康德到马克思[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0]乔瑞金.马克思思想研究的新话语[M].太原:书海出版社,2005
[11]杨鲜兰.选择低碳生活[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
[12]葛蘭西.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13]杨一之译,黑格尔.逻辑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14]汪信砚.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其时代发展[J].红旗文稿,2007 (8)
[15]韩小斌.马克思哲学实践观的现实意义[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 (3)
[16]张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科学内涵及现实意义[J].理论学刊,2006 (11)
关键词:《反杜林论》;方法论;当代价值
在新常态的形势下,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深水区”,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加剧。那么应该如何客观地分析这些矛盾和缓解这种激烈的斗争呢?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反杜林论》给出了一方良药。在整部著作中,恩格斯用历史的观点和实践的观点对杜林的庞杂理论进行了批判。在对杜林进行批判的同时,恩格斯的方法论具有重大理论意义,此类方法同样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也有着重要启示。
一、对杜林庞杂理论体系的批判——一种历史的视角
《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而这种平等观是站在历史分析方法的维度上的,即要探究此种平等观的内涵,必须从两方面入手:其一,平等观的产生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世界上不存在一种永恒的平等观,它会随着时间、人物和地点的变化而变化。从具体的社会形态而言,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成员们采取的都是一种合作互利的形式,所以这只是一种生产力低下意义下的平等。到了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奴隶本身和生产资料,奴隶只是依附于奴隶主的工具,这两者之间的平等更是无从谈起。到了封建社会,封建地主剥削农民,但是表现形式和奴隶社会不一样了。封建社会中,农民对于地主而言不是人身依附关系,农民是真正意义上的平民。那么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到底是什么呢?封建地主和农民之间的关系是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为了推翻封建制度,资产阶级往往会打出“自由、平等”的口号,它不过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结果。这里说的平等只是资产阶级的平等,实际上,资产阶级对于工人而言是不可能达到平等的。而真正平等的社会当属社会主义社会,当然,这也是相对而言。综上所诉,马克思主义平等观不是凭空捏造的,它是具体的历史的产物。
其二,平等的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平等的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奴隶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平等由于所处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其逻辑起点必然是不同的。可见,平等的观念,无论以资产阶级的形式出现,还是以无产阶级的形式出现,出身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这一观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而这种历史条件本身又以长期的以往的历史为前提。所以,这样的平等观念说它是什么都行,就不能说它是永恒的真理。[1]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要求平等的实质只有一个,即用暴力革命的形式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但是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情况会变得完全不一样,在这个社会里,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都得到归附,阶级对立完全得以消除。此时才会实现无产阶级意义上的平等。
二、对杜林庞杂理论体系的批判——一种实践的维度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用大量的篇幅论述了道德与法的内在关系。杜林把道德的根源归宿于人的欲望,这是典型的唯心主义的人性论。恩格斯始终认为道德不过是当时经济社会的产物。值得注意的是,恩格斯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论断——即存在着共同的道德戒律。对于私有制而言,奴隶主、封建地主和资本家有着相同的元素,恰恰是这种共性会导致他们具有相似或者相同的道德观念。这样的观点同样也适用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即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有些时候不具有同步性。
恩格斯的研究和马克思一样,都不是凭空臆想的,而是从当时的实践出发,具体地剖析当时社会所处的情况——尤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是在社会实践中完成的。如果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维度来看,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它是经济基础的反映。恩格斯驳斥了“道德遗传论“和某些神秘主义色彩的道德沦。因此,坚持从实践的维度来探究道德是唯物史观坚持的正确立场。
三、《反杜林论》中方法论的当代价值
(一)以历史为视角的方法论的当代价值
历史分析法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视角,那就是阶级分析法。提及阶级分析法,很多人认为阶级分析法已经过时了。其实这里面存在着一个误读的问题,很多人把坚持阶级观点、阶级分析方法和以阶级斗争为纲混为一谈。选择何种方法要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结合起来。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大地主大资本家的蒋介石国民政府同中國人民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人民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政府,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然而在随后的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族与日本侵略者之间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建国后,我国对于阶级斗争特别关注,所以一谈及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法就与阶级斗争天然的联系起来。
其实在当今时代,阶级矛盾早已经不再是主要矛盾了。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为主到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这种宏观性政策为我国中产阶级的培育提供了广阔的土壤。尤其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一些从业人员,至少在经济上可以说达到了中产阶级的水平。但是由于这些人在不同地地区和出自不同的行业,所以很难在利益共同性的问题上达成一致,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中产阶级的说法似乎又行不通。实际上,根据现在的发展态势,可以预见中国的中产阶级将是未来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的阶级理论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我国理论界和学界对中产阶级的研究,会是今后阶级分析的一个理论难点。对于执政党来说,如何统战这些能够为社会主义建设所用的中坚力量将会成为一个现实问题。
实际上,马克思阶级理论当中包含着阶层的因子。在他的一系列的著作当中,他除了对社会主要阶级的划分,对一些次要的阶级也做出了自己的划分。比如在封建社会时期,马克思认为,封建社会除了农民和地主阶级之外,还存在着市民阶级等等。从这个维度上讲,马克思的阶级理论中对阶层的分析还是十分到位的,阶级和阶层并不是排斥的。在马克思的阶级分析理论中,阶层和阶级是相交的关系。回到我们中国社会的层面上来,阶级斗争以一种比较特殊的方式存在着,我们必须同那些台企图分裂祖国的敌对分子进行斗争,与那些贪污腐败分子和黑恶势力进行斗争。可见,一定范围的阶级斗争还是存在的。马克思阶级理论的意义就在于他以宏观的视角来分析人类社会分化的状况,我们必须树立马克思阶层理论的原则,让这种原则成为我们处理阶级问题的指导思想。 (二)以实践为视角的方法论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出场的前奏和路径,并使哲学从抽象的概念世界转向关注人的现实生活,回应人类实践活动中面对的现实问题。”[2]在当今世界,和平和发展虽然是主题,但是有些问题也不容忽视。从人的角度出发,这种关系包含两种:第一是人与人的关系,这其中包括人与人的关系;第二种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我们首先就是要重视人的问题,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自己创造自己的世界。但我们在创造世界的同时,也在被世界改造,而且在不知不觉地处在被异化的过程中。在大数据时代,人的异化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的精神和肉体被大数据工具异化;另一种是人不自觉地作为“数据”被异化。大数据互联网实质上是政治、经济全球化的最美妙的工具。互联网的发展完全是由强大的政治和经济力量所驱动,而不是人类新建的一个更自由、更美好、更民主的另类天地。[3]生产本位主义的资本主义社会转向了控制论的新资本主义秩序,这一秩序现在追求的是绝对控制:这就是突变。这种突变是整个历史的结果,在这一历史中,上帝、人类、进步以及历史本身都为了代码的利益而相继死亡。[4]从原来生产控制论到后现代主义的符号控制论,波德里亚一针见血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现象。波德里亚认为当今社会的消费已经超越了商品的使用价值,人们着眼的是隐藏在商品背后的符号价值。即我们的消费只是一个象征性的系统,而不是真正的自然的消费。不仅在消费行为中如此,在平时的社交行为中更是如此。大数据的表现形式包括文本、声音、图像等一系列形式,与大数据相关联的数字化生活也在现实中比比上演。比如在社交网络里,基于大数据关联技术以“趣缘”为中心的“感兴趣的人”等精准推送方式,让人着迷与数字化生存的世界不能自拔。大数据技术和思维的出现使得大家进一步依赖于数字化生活,如果每天不上“脸书”“推特”等社交网络就浑身不自在。这正是数据对人的一种异化现象,这种异化现象使人丧失了人文精神,更加容易被技术官僚所控制。
要实现人的全面的自由的发展首先就必须是生产力的发展。只有生产力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个人的素质才会得到全面发展,这也是马克思说的“自由人联合体。”那么怎么样才能创造出生产力呢?毫无疑问地要靠实践。第一,实践活动促进了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人的道德以及思想意识都是通过社会实践逐渐形成的。作为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人的认识就是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进行验证而得到反复提升的。实践不仅能够改造客观世界,而且还能够改造主观世界,使得人类不断地向前前行。第二,实践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作为现实力量的生产力,可以看作是人类劳动的凝结。马克思指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力量,以往活动的产物。所以,生产力是人们实践活动的结果。
注释:
[1]马克思思格斯.马克思思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3.
[2]尹汉宁.问题导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动力[J]哲学研究,2012,(10)
[3]丹·希勒.《数字资本主义》,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287.
[4]让·波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译林出版社,2012:77.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列宁.列宁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聂世明.马克思主义实践现新探[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
[7]徐长福.走向实践智慧一探导实践哲学的新进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8]张能为.理解的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9]俞吾金.从康德到马克思[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0]乔瑞金.马克思思想研究的新话语[M].太原:书海出版社,2005
[11]杨鲜兰.选择低碳生活[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
[12]葛蘭西.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13]杨一之译,黑格尔.逻辑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14]汪信砚.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其时代发展[J].红旗文稿,2007 (8)
[15]韩小斌.马克思哲学实践观的现实意义[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 (3)
[16]张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科学内涵及现实意义[J].理论学刊,2006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