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思想对美国个人主义的影响

来源 :首都教育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zl1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教思想虽然起源于欧洲,但是对美国价值观特别是个人主义的影响却更为明显。在欧洲移民对自由平等的向往和北美自然条件的双重作用下,新教中重视个人价值,主张自由平等的信条在美国生生不息,对美国个人主义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新教;自由;平等;个人主义
  
  新教思想起源于欧洲,并在与旧观念抗争的过程中慢慢占据主导地位。那里古老的社会秩序和庞大的思想传统减弱了它对社会价值观发生作用的力度。但是在北美,情况就大为不同了,这里的特殊条件为新教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新教对北美价值观的影响更加明显,成为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的主要思想根源。造成发展差异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驱使男女老少离开欧洲、告别家人、远渡大西洋的动机和希望;二是美国自然条件的影响。”[1]
  第一,北美人民拥有不同于欧洲人的经历和思想。就如引文中所指出的,北美人民是由欧洲移民到北美的,正是这个移民的过程强化了两地人民的不同。其不同点主要体现在,敢于经历千辛万苦来到北美的人已经抛弃了欧洲旧有的思想体系。对自由的向往是欧洲人移民的推动力。准确地说,早期的移民来到北美大部分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机会,但是对自由的渴望使他们横渡大西洋的决心更为强烈了。[2]这一旅程是九死一生的,如果仅仅是为了获得财富根本不值得他们冒着生命的危险踏上前途莫测的征程。1618年,有200名英国分离主义者乘船前往弗吉尼亚,途中有150人死亡,原因是在这几个月的航行中缺乏维他命,并且,在污秽狭窄的空间中,传染病也是致命的。这样的牺牲十分可怕,以后在远航的船上移民就坚持要有合适的条件和营养充分的饮食,但是,由各种不适引起的死亡仍然是相当多的。1710年有3000名德国人分别乘坐10艘船前往纽约,其中470人在航行过程中死亡,另有250人在登陆后不久也死去了。[3]即便如此,仍有源源不断的移民从欧洲前往北美,是自由的信念让他们有如此的勇气。一般说来,这些移民没有谁比谁更优越的想法,幸福和有权的人不会流亡,平等在不幸和贫穷的人中间显得更有保障。他们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雄心勃勃地要在这里重建理想的家园。
  第二,新世界也为开拓者准备了理想的空间。在大西洋的西岸,从苏格拉底时代开始,特别是基督教的地位确立以后,思想冒险就有了负担。[4]而海洋的另一面情况就大为不同,这是一片真正的荒野,满目青山、草原和沙漠,就像大海一样对探险者敞开了怀抱。面对广阔无垠的土地,欧洲移民的生活状态一下发生了改变。威廉•佩恩描述道:“他们从迷失的人群中出来,站在那一片高地上,……(觉得)凡是可以拿到手的东西都是他们的天赋权利。”[5]这里的原住居民印第安人还处于原始阶段。北美没有像欧洲国家那样经历漫长的封建社会,没有遗留的土地贵族和君主制度,因此也几乎没有思想自由的障碍。欧洲人一踏上这块土地,就觉得豁然开朗,开始忘却旧日的卑贱和依顺。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发展状态决定了美国是一个先有社会后有政府的国家。总起来说,地理上的自由、历史传统的空白和社会控制的缺乏更容易造就思想上的自由。人们有条件摆脱旧大陆及其风尚,有机会从容地利用广袤无边的青山绿水和机会的相对自由去塑造一个新兴的社会。如同歌德所说:“美国,你拥有比我们旧大陆优越的条件,没有破败的宫殿和玄武岩。你展现的是有活力的时代,不受无用的回忆和徒劳的争论所困扰。”[6]
  可以说,欧洲是一所保守的学校,学生只能试着领会已经被接受的方法,而北美则是一所自由的学校,鼓励学生寻找自己的道路。来到新世界的移民试着忘掉旧的道德标准并寻找新的标准去代替它。在这样的环境中,新教思想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新教思想在宗教领域启蒙了北美人民的个人主义思想。新教是对倡导宗教改革的教派的统称。早期的北美移民绝大多数是为逃避迫害的新教徒。美国的个人主义就是由占主导地位的新教思想启蒙的。个人主义是关于以人为中心和强调个人价值的理论,这必然要求人的自由和平等。[7]自由平等是个人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个人价值的保证。正是新教将人们从旧教会的统治中解放出来,认识到了个人价值,明白了自由与平等是每个人都应该争取的权利。
  第一,新教中的个人主义因素。
  新教思想家普及了圣经的阅读范围,推翻了天主教会对圣经的垄断,改变了圣经备受曲解,被用来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局面。在欧洲,旧的天主教会长期以宗教权威的面目出现,由教士向教徒传达圣经的教义。“撒旦哄骗世人的一个主要办法就是让人们远离圣经的知识。”[8]大部分教徒由于没有足够的文化阅读拉丁文版的圣经所以很容易被蒙蔽。路德将圣经译成了德文,把理解教义的权力转移到了普通信教者手中,力图拉近人与上帝的距离。
  改革者从基督教的原始教义中找到了关于个人价值以及自由平等的依据。在圣经中可以看到这样的论述:基督与保罗先后教导说,基督徒是“与上帝相关联的个体”,[9]上帝创造了人,并赋予每个人灵魂,这给了人存在的意义以及作为人的基本权利,肯定了个人的价值。每个人都有原罪,这给了人平等的基础。路德说:“基督徒的自由存在于这种信念:我们的虔诚和得救无需借助于机构来实现。”[10]新教思想主张个人有选择信仰的权力。
  加尔文认为世俗世界应由个体价值统治。他的预定论表明,一致的最高权力是上帝,教会无权统治教徒的思想和决定个人的救赎。信仰应建立在个人的主观意愿和自我确信的基础上。这样个体就走到了教会前面。教会的权威已经没有了理论根据,它不再是救赎机构,而只是个体组成的结合体,是颂扬上帝的工具。就这样,新教把信仰个人主义化了,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方法论,即个人是最后的仲裁者。史蒂文•卢克也认为“一个人的信仰不需要中介,个人有权选择自己的信仰及信仰方式”,[11]个人信仰成为唯一得救的手段,并且提出了思想宽容的核心问题,确保信教者的自由平等。这些都是宗教个人主义的表现。就如同路德所说的:正像别人不能为我下地域或进天堂一样,他也不能为我打开或关上地狱之门,不能强迫我信仰或不去信仰。[12]
  第二,新教中个人主义因素在北美的发展。
  北美的环境和人民的心态都与欧洲迥然不同,新教中的个人主义思想在北美有了驰骋的空间,北美成为新教思想和宗教个人主义的试验田。
  首先是北美人民阅读能力的普遍提高。宗教个人主义若要在北美真正实现,普通人就得有阅读圣经的能力,否则宗教垄断很难避免。同样的,只有每个人都能阅读圣经,新教改革者所指出得有关个人价值和自由平等的教义,才能真正地被广大教徒所领会。哈耶克指出,个人是否自由, 取决于他人是否有权力操纵各种条件以使他按照他人的意志而非本人的意志行事。[13]只有在人民中间普及知识才是维护自由和平等的最扎实基础,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消除宗教垄断出现的可能性。马萨诸塞的学校法在1647年出台,规定,有50户或超过50户的镇就该雇用一名老师来指导年轻人学习;有100户或超过100户的镇应该建一所语法学校。虽然法令没有规定父母有义务送孩子去这些学校,但如果他们不送孩子去,父母就该亲自教孩子读写。[14]违者会被处以5英镑的罚款,后来又增加到了10英镑。[15]这一法令成为日后其它殖民地教育法的范本。1650年康涅狄格学校法令、1671年普利茅斯学校法令以及1689年新罕布什尔学校法令等都大体相仿。[16]这样,路德与加尔文所说的教徒的个体价值以及教徒间自由平等就有了基本的制度保证。
  其次是北美宗教的世俗化。北美的牧师不像欧洲的教士那样对普通教徒有绝对的权威,他们只是为信教者服务的神职人员。在弗吉尼亚,牧师按一年一度的合同任职,人们称之为 “雇佣牧师”。[17]受新世界现实情况的制约,旧世界的教会哄骗世人的繁文缛节变得不再重要也不可能实现,个人的选择得到了更多的尊重。在北美,牧师非常少,1761年弗吉尼亚有大约60名牧师,却要服务于两万多人,[18]仪式简洁化是必要的。人们习惯于在家里举行葬礼布道,如果牧师坚持要在教堂举行,那么他们会说不举行就算了,除非完全按照他们那一套办。在早期殖民地,不再是教会塑造人,而是教徒自己组织宗教集会。集会都是自愿的,去教堂成了很便利的事情。在教堂你可以寄信收信、阅读广告、讨论烟草和谷物的价格等。在礼拜结束后你也可以借机邀请别人共进晚
  餐。[19]在北美,宗教不再是神秘的领域,它变得世俗化了。
  再次是北美实现了宗教自由。宗教的世俗化有利于形成宗教自由,而宗教自由是“近代西方世界的宝贵财富,是个人主义价值观和世俗自由最深处的潜流”。[20]1786年弗吉尼亚便率先通过了宗教自由法案,规定:“不得强迫任何人举行任何宗教礼拜仪式,或资助任何圣地及牧师,也不得由于其宗教见解或信仰而对其人身或财产施加限制、强制或折磨,一切人均可自由表明并通过说理坚持其宗教见解,决不可因此而缩小、扩大或影响其公民权。这一法案维护的乃是人类的天赋权利,如果今后将通过任何一个法案撤销本法案或限制其有效范围,那么此类法案将是对天赋权利的侵犯。”[21]到1800年,除了3个州,其它州都仿效了弗吉尼亚。宗教自由在美国蔚然成风。在宾夕法尼亚,有一位瑞典妇女因为施展巫术被带到了治安法官的面前。法官问:“你是女巫吗,能骑扫帚穿过空中吗?”在得到肯定回答后,他说那是她的权力,因为没有法律禁止这些。后来调查得知她仅仅是拥有女巫的名声而不是事实上的女巫后就把她放了。[22]这种自由的氛围是十分可贵的。宗教自由带来了思想上的自由,思想的自由鼓励行动上的自由,鼓励个人积极参与人生的全过程,而不盲从他人。
  在宗教领域,新教启蒙了北美个人主义信念中自由平等的观念。信仰自由是基本权利,它是人权实现和扩大的保证。而且宗教在美国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在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像美国那样,基督教对其国民的灵魂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23]有了它做坚实的支撑,新教中重视个人价值,主张自由平等的信条才会在美国生生不息,并积淀成一种深厚的文化心理根基。
  
  [参考文献]
  [1]HenryB.Parkes,The American Experience,New York:Vintage Books,1959,p.x
  [2]齐文颖:《美国史探研》.[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第43页
  [3]J. C. Furnas ,The Americans : A Social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1587-1914,New York : Putnam, 1969,p47
  [4]George. Santayana ,Character and Opinion in the United States,New Brunswick, N.J. : Transaction Publishers, c1991.p10
  [5][美]梅里亚姆:《美国政治学说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第18页
  [6][美]路易斯•哈:《美国的自由主义传统:独立革命以来美国政治思想阐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第56页
  [7]严希洪、顾有富:《个人主义析》. [J]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5期,第28页
  [8]John.R.M.Wilson,Forging the American Character,Englewood Cliffs, N.J. : Prentice Hall, c1991. p24
  [9][法]路易•迪蒙:《论个体主义:对现代意识形态的人类学观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第33页
  [10]金相文:《论宗教个人主义的世俗意义》. [J] .《学海》2002年第4期,第148页
  [11]Elhanan Winchester,An Oration on the Discovery of America,London,1792, p.27-28
  [12]William Eberstein ,Great Political Thinkers,New York:Holt,Rinehart and Winston,1969(4th ed),p317
  [13]金相文:《论宗教个人主义的世俗意义》. [J] .《学海》2002年第4期,第157页
  [14]Wilson•John•R•M ,Forging the American Character , Englewood Cliffs, N.J. : Prentice Hall, c1991. p24
  [15]齐文颖:《美国史探研》.[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第194页
  [16]Rachard B.Morris,Encyclopedia of American History,N.Y.1976,P555
  [17][美]丹尼尔•布尔斯廷:《美国人——开拓的历程》.[M]. 北京: 三联书店1958,第151页
  [18]J. C. Furnas,The Americans : a Social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1587-1914.,New York : Putnam, 1969,p185
  [19]J. C. Furnas ,The Americans : a Social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1587-1914,New York : Putnam, 1969,p184
  [20]朱平:《美国个人主义析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第44页
  [21][美]托马斯•杰斐逊:《杰斐逊选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第297页
  [22]J. C. Furnas ,The Americans : a Social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1587-1914,New York : Putnam, 1969,p78
  [23][美]H•S•康马杰:《美国精神》.[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第249页
  第4卷第10期2010年10月
其他文献
摘 要:在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创新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对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本文在概述博士后人才的内涵、特征和博士后人才培养的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博士后创新的因素,提出了提升我国博士后创新水平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博士后;创新;培养    创新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对博士后的必然要求。博士后为国家的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的大小与
期刊
摘 要:全国重点师范大学本科毕业生是一个庞大的就业群体。本文从华中师范大学本科毕业生2007——2009年的就业情况入手,从总体情况、就业形式、就业行业、就业区域、供需比等5个维度分析其就业状况,并作主因探讨,最后对如何促进重点师大本科毕业生更为充分、优质就业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重点师范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对策    在我国100余所师范院校中,进入“211”工程建设的重点高师院校
期刊
摘 要:教育的实质是人与文化的互动。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极为倚重的一种人才培养途径和模式,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需要来自文化的观照,通过校企文化互动促使校企双方在文化的深层次上展开交流与合作,文化互动是校企合作纵深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本质体现。通过文化的互动,校企双方的“人”得以完成重新构建并进而获得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文化互动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所谓“以文化人”,文化既是
期刊
摘 要: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论语》中的思想内涵博大精神。本文从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学习的内容与目的等几个方面探析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及启示。  关键词:学习;学习观;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学习目的;理想人格    《论语》的思想内涵博大精神,其中关于学习的论述,发人深省。学习不仅使人取得经验和知识,更是成为理想社会人的一种途径。本文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内容与目的
期刊
摘 要: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要注意其得体性。要做到翻译得体,礼貌是一个应该关注的重要方面。本文认为顾曰国提出的礼貌准则比较符合中国传统的礼貌习惯,在英译汉中可以作为我们翻译的标准。  关键字:得体性;礼貌准则;翻译    1. 引言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为了达到交际的成功,英汉翻译时要根据两种文化的差异来进行适当的调整,以符合英汉两国人民的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做
期刊
摘 要:高校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人才,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心理是否健康,决定着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大量的调查表明,当代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形势比较严峻,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理上存在各种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有的甚至到了较严重的程度。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积极运用一切方法和手段开展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工作,是全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自然构建成了
期刊
摘 要:基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和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提出一个适合本科数学师范专业的全程教学实习模式。其特点是体现数学学科的专业性,并对实习过程进行及时反思,采取全程评价方式对实习情况进行评价。  关键词:数学课程标准;数学教师专业化;教学实习;全程评价    1、问题的提出    教育实习是师范生特有的实践活动课程。近几年,各高校对教育实习模式的改革作了多方试验及探
期刊
摘 要:本文在揭示职业规划教育含义的基础上,比较了国内外的职业规划教育,分析了我国当前高校职业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对高校职业规划教育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就业    一、职业规划教育的基本含义    在西方,职业规划理论以1908 年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先驱弗兰克帕森斯( F.Parsons) 出版《选择职业》( Choosing a Vocation)一书为标志,至今已有
期刊
摘 要: CDIO,即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作(Operate),是以现代工业产品从构思、研发到运行乃至终结废弃的全生命周期为蓝本的、旨在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的一种方法。本文介绍基于CDIO教育工程模式下的“数据库原理”授课体系,将该理念贯穿在课程学习的全过程,运用CDIO 教育模式对该课程的教与学进行探讨和实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期刊
摘 要:针对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的现状,分级教学成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并符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是大学英语改革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的输入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的探讨,指出该理论为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并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启发作用,旨在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关键词:大学英语; 分级教学; 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 输入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