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熏风荡荡的6月开始,全中国就进入了“烤(考)人时节”:先是兩天大考,继而抓心挠肝地等待分数,继而全家总动员填报志愿,继而没招没落儿地盼着通知,继而……
有些阅历者都知道,国人古来有“人生四大喜”: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
中国文字是奇妙的。这“人生四大喜”,每则后面加缀两个字,便成了“人生四大悲”:
金榜题名时——重名;
洞房花烛夜——隔壁;
久旱逢甘霖——几滴;
他乡遇故知——仇敌。
不必细究这“人生四大喜”的“后缀”是否“合辙押韵”,引发世人兴致的是,金榜题名或重名所带来的冰火两重天的境遇(这可是当今社会尤其是横亘整个夏季的最大热点呢)。
未能金榜题名,便有了另一句成语:名落孙山。
打从隋唐开科取士,宋明以降,“高考”似乎越来越影响江山社稷了。到了当下,每年的高考都似乎在画学子的“理想前景图”,也在圆天下父母的“望子成龙梦”——一进6月,老天爷悬下一张考卷,要考莘莘学子,也在考为人父母者,考整个社会。
高考似乎成了独木桥,考得好奖励旅游,天上水下,可以疯个天南地北;考不中天的颜色都是黑的,称“黑六月”。
为了消解六月的“黑色”,近年来,社会各界动了不少脑筋,为“状元及第”降温甚至“重新估价”,便在高考后成了平面媒体和各种媒介一个阶段的“主打内容”。
有引经据典者,伴之“有多少状元能够成才”的诘问。据称,从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正式开科取士到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废止科举的近1300年间,有案可稽、有名有姓的状元共计552人(有歧义),但真正留名青史者屈指可数。武状元名世者唐代的郭子仪,文状元则属明代的文天祥,再有清朝二三人,而绝大多数的状元,的确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湮没无闻了。
有总结现实者,一份《中国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调查报告》得出的结论有点骇人听闻:32年来高考状元全军覆没,竟无一人成才!
怎么叫成才呢?“报告”称,在杰出企业家中没有一位是高考状元;中国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等专家中也难觅状元身影……
其实,状元及第与名落孙山,看似两极,却是一事之两面。鼓励落榜者尽早走出阴霾,告之“条条道路通罗马”,没必要贬损“科科出状元”。
在中国,状元总是一个闪着灵光、令人目眩的词。“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因此人们希望状元常胜不败,“高考状元”顺理成章变成“职场状元”。可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一旦发现状元大热天也光膀子,路遇美色也频频注目,便非议丛生,甚至愤懑抨击,实在没有什么理由。
当然,现在对金榜题名者的“捧杀”确实成为一个问题,甚至是一个痼疾。但是,在这一问题上分明又显现出国人的一个老毛病:往往以一个倾向掩盖另一个倾向,为高考失意者解脱,便炒作状元往往“江郎才尽”,是高分低能的代表……
而细翻上述“报告”可见,大部分状元其实在各自岗位上还是做出了不错的成绩的,只不过没能做成所谓“杰出企业家”或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等等罢了。
高考不是“病”,即使带来“社会病”,亦足可医之。一方面,将高考状元请下神坛,以平常心待之;另一方面,让高考落榜者放松心情,尽早开启自己的选择,追求自己另途的辉煌。如此,我们大家方可真正谈谈生活幸福指数,别再受这六月的炙烤之苦了吧。
【佚 名/图】
有些阅历者都知道,国人古来有“人生四大喜”: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
中国文字是奇妙的。这“人生四大喜”,每则后面加缀两个字,便成了“人生四大悲”:
金榜题名时——重名;
洞房花烛夜——隔壁;
久旱逢甘霖——几滴;
他乡遇故知——仇敌。
不必细究这“人生四大喜”的“后缀”是否“合辙押韵”,引发世人兴致的是,金榜题名或重名所带来的冰火两重天的境遇(这可是当今社会尤其是横亘整个夏季的最大热点呢)。
未能金榜题名,便有了另一句成语:名落孙山。
打从隋唐开科取士,宋明以降,“高考”似乎越来越影响江山社稷了。到了当下,每年的高考都似乎在画学子的“理想前景图”,也在圆天下父母的“望子成龙梦”——一进6月,老天爷悬下一张考卷,要考莘莘学子,也在考为人父母者,考整个社会。
高考似乎成了独木桥,考得好奖励旅游,天上水下,可以疯个天南地北;考不中天的颜色都是黑的,称“黑六月”。
为了消解六月的“黑色”,近年来,社会各界动了不少脑筋,为“状元及第”降温甚至“重新估价”,便在高考后成了平面媒体和各种媒介一个阶段的“主打内容”。
有引经据典者,伴之“有多少状元能够成才”的诘问。据称,从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正式开科取士到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废止科举的近1300年间,有案可稽、有名有姓的状元共计552人(有歧义),但真正留名青史者屈指可数。武状元名世者唐代的郭子仪,文状元则属明代的文天祥,再有清朝二三人,而绝大多数的状元,的确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湮没无闻了。
有总结现实者,一份《中国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调查报告》得出的结论有点骇人听闻:32年来高考状元全军覆没,竟无一人成才!
怎么叫成才呢?“报告”称,在杰出企业家中没有一位是高考状元;中国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等专家中也难觅状元身影……
其实,状元及第与名落孙山,看似两极,却是一事之两面。鼓励落榜者尽早走出阴霾,告之“条条道路通罗马”,没必要贬损“科科出状元”。
在中国,状元总是一个闪着灵光、令人目眩的词。“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因此人们希望状元常胜不败,“高考状元”顺理成章变成“职场状元”。可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一旦发现状元大热天也光膀子,路遇美色也频频注目,便非议丛生,甚至愤懑抨击,实在没有什么理由。
当然,现在对金榜题名者的“捧杀”确实成为一个问题,甚至是一个痼疾。但是,在这一问题上分明又显现出国人的一个老毛病:往往以一个倾向掩盖另一个倾向,为高考失意者解脱,便炒作状元往往“江郎才尽”,是高分低能的代表……
而细翻上述“报告”可见,大部分状元其实在各自岗位上还是做出了不错的成绩的,只不过没能做成所谓“杰出企业家”或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等等罢了。
高考不是“病”,即使带来“社会病”,亦足可医之。一方面,将高考状元请下神坛,以平常心待之;另一方面,让高考落榜者放松心情,尽早开启自己的选择,追求自己另途的辉煌。如此,我们大家方可真正谈谈生活幸福指数,别再受这六月的炙烤之苦了吧。
【佚 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