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仗

来源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guoqw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访谈嘉宾简介] 颜晓峰,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原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兼社会主义现代化研究会会长,全国党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国家出版基金评审专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及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研究”首席专家,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立二等功一次。入选中宣部“学习理论文库·理论家自选集”。
  [访谈人简介] 常悦,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中,清醒看到前进道路上光明前景与风险隐患并存的客观态势,始终强调要增強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防范风险挑战、维护国家安全、进行伟大斗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为党和国家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特别是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指明了方向。围绕这个主题,我们采访了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颜晓峰教授,现将访谈记录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访谈人: 颜教授,您好!《红旗文稿》2019年第4期发表了您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打好战略主动仗》一文。今年疫情防控以来,您在《光明日报》发表了《在抗疫中增强民族忧患意识》一文,在《解放军报》发表了《增强忧患意识 应对风险挑战》一文,在《毛泽东研究》发表了《在疫情防控中增强抗击重大风险能力》一文。您认为新时代我们面临哪些风险和挑战,以及如何应对这些风险和挑战?
  颜晓峰: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的战略判断。这为我们深入分析新时代忧患意识的根源和风险挑战的特性提供了基本依据,为我们准确把握伟大斗争的方向、防患未然的根本提供了科学指引。必须从民族复兴关键期与世界百年大变局的历史交汇中,正确认识和有效应对各种重大风险。
  党的十八大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一个新的关键时期,一个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包含新的风险挑战的关键时期。一是从全面小康向全面现代化跨越必须防范的不确定性风险。在30多年的时间里完成“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三个阶段任务,通向未来的道路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将会遇到的困难障碍和风险挑战既具有可预料性又具有难以预料性。实现奋斗目标需要良好的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但重大战略机遇期和国家安全风险期同时存在,随着国家安全领域不断拓展,不会处处平平安安、事事称心如意。二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必须解决的增长风险。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与发展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化解或缓解了落后的社会生产状态带来的经济社会风险,是一大进步。正如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会比发展起来以前要少,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会带来新的风险。例如,资源需求剧增带来的环境可持续风险。我国14亿人口都在追求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这些需要无论是什么性质和类型,都不是无米之炊,都不是零消耗,都要以相应的资源供给为支持。我国许多资源的人均水平在世界处于较低水平,生态环境脆弱,即使依靠国际贸易进口能源资源,资源紧缺的风险也是始终存在的。三是百年大党必须警觉的长期执政风险。我们党即将走向第二个百年,是世界第一大党,已经连续执政70年,在苏东剧变近30年后仍然岿然屹立,显示出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强大生命力。同时,我们党清醒地认识到面临的“四大考验”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面临的“四种危险”极具尖锐性和严峻性。2019年6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以“牢记初心使命,推进自我革命”为题进行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开宗明义:“我们党作为百年大党,如何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青春活力,如何永远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如何实现长期执政,是我们必须回答好、解决好的一个根本性问题。”[1]这“三个如何”是百年大党不可回避、不可轻视的要害问题。提出这三个根本性问题,实际上也就是要求我们党防止停滞僵化、脱离群众、失去政权的危险。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是深受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影响的关键时期。世界大变局既充满希望,又充满风险。一是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必须抗击的遏制风险。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提高了,改变了世界格局,同时在世界上担起的责任、受到的关注、承受的压力也随之加重加大。美国等西方国家处心积虑对我国加以遏制的风险,不是缓和了,而是加剧了。二是全球网络化、命运共同体必须应对的共同体风险。新型全球化在给世界各国带来新的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全球化,形成了风险共同体,风险具有强烈的震荡和联动效应。全球不仅命运与共、利益相关,而且风险与共、风雨同舟。“黑天鹅”既可以从本土飞往他国,也可能从他国飞来本国;“灰犀牛”既可以潜伏在一国,也可能潜伏在多国。风险全球化、风险共同体的趋势,使得忧患意识、风险意识的视野不能仅仅局限于本国之内,还要高度关注国际风险,防止其演化为国内风险,防止他国风险传导为本国风险,防止本国风险扩散为全球风险。三是大国竞争必须重视的制胜权风险。和平发展并没有排除战争作为解决国家间冲突的必要手段。当代战争形式多样化,传统战争形式向非传统战争形式转变,这就使得传统战争的风险减少了,而非传统战争的风险加大了,网络空间、金融系统、太空卫星、生物基因等都可能成为被攻击摧毁的对象。这就要求树立新的战争风险观,牢牢掌握战争制胜权,在多维战争空间、多样战争形式中防范战争风险。
  民族复兴关键期与世界百年大变局,就是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当前,我国面临着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这种复杂局面的形成,同样要放到两个大局交汇碰撞的视野下来看待。要看到世界大变局影响民族复兴进程的外部环境风险。我们的民族复兴,需要一个相对稳定、可预期可控制的环境。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相比,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有可能干扰冲击我们民族复兴的进程。即使我们有应对外部环境风险的思想准备和相应对策,但还不能完全精准测定这种风险爆发的类型、缘由、时间、空间、危害等,不容易完全做到防患未然,可能会因外部环境风险如气候变化、生态灾难、全球疫情、战争状态等的影响而不同程度地改变民族复兴的预定轨道和进程。此外,还要看到民族复兴进程影响世界大变局的复杂性风险。中国可以通过战略运筹影响甚至改变世界大变局的走向和走势,使之朝着有利于中国和世界的方向转变。中国面对整个世界,面对世界各国,面对不同的种族、宗教、文化、民族、国家、制度。世界的复杂性决定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复杂性,要防止简单性应对带来的后患。因此,必须运用复杂性思维对待复杂性风险,在国际关系中始终处于主动和有利地位。   访谈人: 风险是一种现实的可能、可能的现实,防范和化解风险需要我们具备忧患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曾反复强调要增强忧患意识,在此次疫情防控过程中又再次强调。您对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增强忧患意识的系列论述有什么认识和体会?
  颜晓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高远的战略眼光、辩证的思维方式,提出一系列重要观点和论述,体现了新时代增强忧患意识的战略思维、战略运筹、战略格局,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运用。
  一是贯穿着统观古今中外兴亡成败的历史视野。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和警示录。新时代增强忧患意识,建立在通晓历史上统治者沉浮更替的经验教训基础上。从我国历史看,一个政权建立起来后,要保持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是很不容易的。如果不自省、不警惕、不努力,再强大的政权都可能走上穷途末路。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宗旨同封建王朝有着本质区别,不可简单类比,但也要懂得历史规律。从我们党的历史看,有危难之际的绝处逢生,有挫折之后的毅然奋起,有失误之后的拨乱反正,有磨难面前的百折不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沉着应对国际风云变幻和国际关系变化,战胜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领域出现的困难和风险,带领人民应变局、平风波、战洪水、防非典、抗地震、化危机、控疫情,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经受住一次又一次考验。这些都积淀为需要深入领悟的历史启示。
  二是贯穿着运筹当代中国和当代世界发展大势的战略格局。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要增强统筹两个大局的制度优势,以治理能力抗击风险挑战。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应对风险挑战的最大优势,加强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坚定制度自信,充分发挥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多方面的显著优势,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是统筹两个大局的制度基础和治理基石。
  三是贯穿着把握危与安、险与机、弊与治等相辅相成关系的辩证认识。“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危机、风险、挑战、磨难等都是客观存在或客观可能,必须实事求是看待、辩证转化对待。有困难、有风险、有危机、有曲折,都不可怕,关键在于要勇于面对,善于克服和战胜它们。一旦战胜了,就会峰回路转,光明在前。不能怕危机,越怕越危险。要学会利用危机,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创造机遇、化危为机、转危为安。所谓机遇,从来都是由成功应对一系列危机、成功实现危机转化而来的。因此,危和机同生并存,克服了危即是机,失去了机即是危。
  四是贯穿着在困难局势中化风险为机遇、化挑战为动力、化被动为主动的主体意识。我们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战胜风险挑战中壮大,是生于忧患、成长于忧患、壮大于忧患的政党,始终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就是一种化忧解患的主体意识,时刻保持警醒、不断振奋精神。这种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面对各种内忧外患、风险挑战,更要保持清醒头脑,有如履薄冰的谨慎,绝不能犯战略性、颠覆性的错误。这就要求树立危机应对和风险管控意识,努力排除风险因素,增强驾驭风险本领,健全各方面风险防控机制,及时发现和果断处理可能发生的各类矛盾和風险,防止发生各种各样的“蝴蝶效应”。各种矛盾风险挑战源、各类矛盾风险挑战点是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如果防范不及、应对不力,就会传导、叠加、演变、升级。要加强对各种风险源的调查研判,提高动态监测、实时预警能力,推进风险防控工作科学化、精细化,综合分析风险因素,提高对风险因素的感知、预测、防范能力,对各种可能的风险及其原因都要心中有数、对症下药、综合施策,出手及时有力,力争把风险化解在源头。
  五是贯穿着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党人不畏压力、不惧阻力、不怕困难的斗争精神。应对危机、困难、风险、挑战等,属于解决重大矛盾,必须通过积极有效的斗争解决矛盾,必须发扬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的斗争精神。我们党从成立之时就与斗争同行,就是在斗争中生存、发展、胜利的。全党要充分认识新的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越是面对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越是要发扬披荆斩棘、破浪前进的勇气、智慧和力量,坚决战胜一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挑战。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关键看我们有没有克服它们、战胜它们、驾驭它们的本领。进行伟大斗争,要敢于亮剑,有充沛顽强的斗争精神。敢不敢斗争、能不能亮剑,说到底还是敢不敢担当、能不能献身的问题。只有担当起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对未来的历史责任,才能顶得住压力、攻得破阻力、斗得过困难,战胜惊涛骇浪、勇渡沧海横流。
  访谈人: 2020年4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2]底线思维是防范风险的必然要求,请问您对坚持底线思维有什么理解?
  颜晓峰: 风险意识与底线思维密不可分。底线思维能力,就是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能力。坚持底线思维,就是有备无患,立足最困难局面、争取最有利结果的思维方式。强化底线思维,就是要求把难点和复杂性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各种风险想得更深入一些,把解决问题的措施想得更周全一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扎实一些,不要因为估计不足而在危机发生时陷于被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种风险我们都要防控,但重点要防控那些可能迟滞或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全局性风险,这是我一直强调底线思维的根本含义。”[3]这就告诉我们,进入新时代,既要看到国际国内形势好的一面,也要看到形势复杂的一面、严峻的一面,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积极主动、未雨绸缪、处盛虑衰,做好应对任何形式的矛盾风险挑战的准备,做好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社会上、外交上、军事上各种斗争的准备,坚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必须增强谨慎之心,对风险因素要有底线思维。坚持底线思维,就是要防范系统性风险,避免颠覆性危机,从而赢得战略主动。只有居安思危,才有可能把握未来的变化,才可能在危机来临时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既要善于补齐短板,更要注重加固底板。对存在的风险点,一定要胸中有数,做好风险评估,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不忽视一个风险,不放过一个隐患,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   底线思维是一种哲学思维方式,从哲学思维方式理解底线思维,才能更加深透。
  一是底线思维内含着精准确定事物边界的度量思维。底线思维基于事物的性质是由一定数量的度所决定这一原理,底线即处于下限的度。度是临界点、关节点、转折点,适度才能保持事物性质,过度就要改变事物性质。底线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划清底线、守住底线、控制底线,就是一种度量思维。度量思维是当需要推动事物发生质的变化时,通过增量或减量、加力或减力,促成量变超越度的界限,产生新的事物、新的关系、新的方式;当需要保持事物的性质不发生改变时,就要控制量的变化、维护度的边界,防止突破底线、遏制量变失控。底线思维就是界限清楚、守卫边界、不逾极限的行为方式。同时,底线思维承认自由空间、享有活动范围、允许变化幅度,从心所欲但不逾矩、收放自如尽在掌中。度量思维让人的活动有了边、有了底、有了顶,让事物的性质状态符合客观规律与人的目的。
  二是底线思维内含着准确把握度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科学思维。底线思维的前提是确定边界、确定底线。度的界限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从事物本身的复杂性来看,每一种质都有无限多的量的等级,这就要求取其主要、取其需要。从事物发展的过程性来看,辩证的思维方法同样不承认什么僵硬和固定的界线,事物的分界线是历史的,这就要求因时而定、因势而立。从不同主体的差异性来看,同一事物的度量掌握标准不同,这就要求尊重实际、实践检验。从事物度量的精确性来看,很多情况下界限也是一个区间,这就要求保留弹性、严守极限。这就告诉我们,坚持底线、坚守底线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不可动摇的;在确定底线的问题上,又是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体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底线思维是一种科学思维,这就是客观地认识事物的界限,辩证地看待界限的变化,准确地确定现实的界限。
  三是底线思维内含着防误求正、避害趋利的价值思维。度是客观标准,也是价值标准,温度高于或低于一定阈值,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甚至危及生命。在事物的边界中,底线就是从对到错、从好到坏、从利到害的边界,是从可以接受到不能接受、从可以容忍到不能容忍、从可以平衡到不能平衡的边界。越过底线,不仅事物的性质会发生根本变化,而且对于主体也会产生极大的危害效应。因此,底线思维建立在价值思维的基础上,着力防止落入错误的陷阱,尽力保证正确的方向;着力避免灾难性后果,尽力形成良性后果;着力预防损害,尽力维护利益。价值思维既讲是与非、也讲利与害,因此在底线问题上慎之又慎、严之又严,不后退、不妥协、不含糊。
  四是底线思维内含着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的创造思维。底线思维并不是消极守成、画地为牢,而是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底线思维能力不仅是教人们不失足、不失策、不失守,而且是鼓励人们在保底的前提下,取得利益、权益、效益的最大化,追求实践的最佳效果。底线思维作为一种创造思维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懂得事物的边界构成人的活动空间,但凭借有限的舞台,仍然可以导演出许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活剧来;它懂得战争胜利不能有后方之忧,火箭腾飞不能有基座之患,经济增长不能有资源之短。欲成大事,先守底线。事实表明,底线思维能力越强,发展步伐就越稳,发展空间就越大,发展前景就越好,发展持续就越久。
  五是底线思维内含着认识源于实践、先于实践的预见思维。设定底线是为了防卫底线。底线思维并不是仅仅要知道底线是什么、底线在哪里,而是要把科学设定底线与有效防卫底线统一起来,围绕防卫底线做好筹划、付诸实施,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围绕防卫底线的工作做得越到位,底线就越巩固、越难突破。可以说,底线思维也是一种预见思维,不仅预见到突破底线可能带来的危害,而且预见到什么样的举措可以防止突破底线。有了底线思维,就能够见微知著,增强前瞻意识,把工作预案准备得更充分、更周详,做到心中有数、处变不惊。预见思维是对现实世界多种可能性的反映,同时又能够在某种可能性变为现实之前,通过人的主动作为,堵住漏洞、消除隐患、防范恶果。
  六是底线思维内含着掌握大势、驾驭风险的全局思维。底线事关大局、事关大势、事关大业,底线思维是与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同样重要,并且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科學思维方法,增强底线思维能力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迫切要求。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我们的底线更加凸显、敏感、多样、交织,这就更要运用好底线思维,规避多种风险,应对严峻挑战,化解复杂矛盾。
  访谈人: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维护国家总体安全提供了指导。您认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和意义是什么?
  颜晓峰: 党的十八大后,国家安全呈现拓展深化的新需求,安全态势呼唤掌控全局的新观念。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思考新时代国家安全治理这一重大战略课题,创造性地提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安全观的最新成果。
  保障实现中国梦的国家安全需求,把握更加丰富宽广复杂的国家安全特征,总体国家安全观提供了赢得新的伟大斗争所要求的时代安全观,是确保民族复兴的国家安全总战略。总体国家安全观建立在清醒认识国家安全环境深刻变化、准确把握国家安全面临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是综合国家安全需求与国家安全形势于一体、谋划夯实国家安全基石的战略决策。习近平总书记科学分析我国国家安全的时代特征,深刻揭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实践底蕴,显示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深谋远虑。一是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国家安全总体更新。二是国家安全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国家安全总体增容。三是国家安全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国家安全总体难控。总体国家安全观谋求国家总体安全,把握国家安全在世界大势中的总体性,具有谋求国家安全的国际视野;把握国家安全在民族复兴中的总体性,具有谋求国家安全的大局意识;把握国家安全在各个领域中的总体性,具有谋求国家安全的整体观念。总体国家安全观把国家安全作为一个紧密相关、相互依存的系统,通过各领域的安全治理来达成国家总体安全的效果,又通过国家总体安全状态的保持来推动各领域的安全治理。   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安全准则,确定维护国家根本利益、促进发展大局的国家安全道路,总体国家安全观提供了保证我国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科学安全观,是坚持中国道路的国家安全总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彰显国家安全本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守护国家安全命脉;以经济安全为基础,夯实国家安全根基;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完善国家安全布局;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改善国家安全环境。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核心要义,反映了我国国家安全的内在规律,是保证国家安全的正确道路。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入总结我国历史上治乱兴亡的经验教训,特别是近代史上屡遭侵略、内乱不已、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惨痛教训,植入了强烈的安全意识;继承发展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决维护国家安全稳定的宝贵经验,把决不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作为国家安全的最高准则;认真研究新时代保证国家安全的特点和规律,妥善处理好维护国家安全的多种关系,增强了国家安全观的科学性、实践性、指导性。总体国家安全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框架内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丰富和拓展了中国道路,同时又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作为国家安全治理的总构建,规定了国家安全治理的方向和路径。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下的国家安全治理,统筹多层次多类型多领域国家安全体系,总体国家安全观提供了协调运转、互利互进的系统安全观,是全面治国理政的国家安全总指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处理好五对关系,实际上也是掌握好国家安全体系的五组支架。一是实现外部安全与内部安全的良性互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营造外部安全,建设平安中国筑牢内部安全。外部安全有利于内部安全,和衷共济、合作共赢的世界是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环境条件;内部安全有利于外部安全,我国作为一个新兴大国,国泰民安是世界的福音。二是实现国土安全与国民安全的共同巩固。国土是国民的家园,国民是国土的儿女,二者密不可分。捍卫领土主权就是保卫国民安全,保卫国民安全就要誓守国土安全。三是实现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的统筹治理。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没有孰大孰小、孰重孰轻的区分。既不能因传统安全历史长、影响深而忽视非传统安全,也不能因非传统安全现实性强、威胁大而忘却传统安全。四是实现发展问题与安全问题的有机统一。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富国才能强兵,强兵才能卫国。五是实现自身安全与共同安全的相辅相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世界各国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相向而行。
  构建捍卫国家总体安全利益的国家安全力量,依靠富国强军保持维护和平、遏制战争的军事安全态势,总体国家安全观提供了大视野大格局中的国防安全观,是推动强军实践的国家安全总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统筹国家总体安全,着眼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巩固国防的安全保证和强大军队的力量支撑,强调国防和军队建设是国家安全的坚强后盾,提出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深化了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拓展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视野。军事安全在国家安全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军事手段在维护国家安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虽然维护国家安全的手段和选择增多了,我们可以灵活运用、纵横捭阖,但军事手段始终是保底的手段。总体国家安全观促进提升了打赢制胜的能力标准。国家安全形势越是严峻和复杂,国家安全需求越是增长和迫切,对军事安全和军事能力的要求和标准就越高。当代安全问题的广泛性和安全领域的交叉性使得国防和军队建设不仅要保障军事和国防安全,而且要保障其他安全领域,如社会安全、信息安全、资源安全、生物安全等。要以国家核心安全需求为导向,全面提高我军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充分发挥军事力量在塑造态势、管控危机、遏制战争、打赢战争方面的战略功能。
  访谈人: 2019年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4]今年疫情防控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要“善于从眼前的危机、眼前的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5]请问您如何理解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化危为安、转危为机的风险辩证法?
  颜晓峰: 我谈谈自己的理解。一是牢牢把握战略机遇,以复兴成就化解重大风险。当前我国面临形势的基本面,仍然是机遇大于挑战。机遇与挑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全力推进民族伟大复兴,善于运用世界大变局的机遇空间,就能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建设发展、改革创新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根本之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防控重大风险提供战略支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应对风险的社会力量;全面深化改革,构筑防范风险的制度力量;全面依法治国,建设化解风险的法治力量;全面从严治党,强化抗击风险的领导力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防控风险强化安全网络。推动高质量发展,防范经济风险;保证人民当家作主,防范政治风险;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防范文化风险;打造共建共享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防范社会风险;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防范生态风险。“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力贯彻,“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扎实推进,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为防控重大风险强固战略支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能够“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二是积极创造有利态势,以主动作为应对重大风险。无论是社会风险还是自然风险,人们都不是被动接受、任其肆虐,而是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尽力形成冲击更小、更为有利的结果,能够在困难局势中化风险为机遇、化挑战为动力、化被动为主动。
  主动运筹、化险为夷,不仅要面对各种可以预见的重大风险,还要准备面对难以预见的重大风险;不仅要应对分散发生的重大风险,还要准备抵御集中显露的重大风险。   三是切实解决重大矛盾,以新的斗争战胜重大风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不是风平浪静、岁月静好的关键时期,而是潜藏着系统性矛盾和风险的关键时期。只有进行新的伟大斗争,才能顺利度过这个关键时期。全面深化改革,解决深层次矛盾,破除利益关系的弊端,如果不疼不痒、不动真格,是深化不下去的。全面依法治国,面对各种潜规则、关系网、人情链,如果不能坚持法制权威,不敢维护法治原则,最后只能败下阵来。全面从严治党,只有以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勇气,才能震慑住腐败分子、遏制住腐败现象。不愿斗争、不敢斗争、不会斗争,就会延误甚至中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决不能排斥斗争,不能一味忍让退让、委曲求全。面对风险挑战,消极被动、回避退缩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错误的,只能导致风险升级、挑战加剧。面对严峻形势和斗争任务,要敢于出击、敢战能胜,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在斗争中发展壮大。
  四是努力强化制度优势,以治理能力抗击重大风险。无论是未雨绸缪,还是亡羊补牢,制度建设是防控风险的基石,制度稳固则抗击风险的能力就强。制度优势要通过治理效能体现出来,抗击重大风险很大程度上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检验和考验。防控重大风险,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事情,而是完善国家制度、提升国家治理的大事。防控重大风险,必须充分发挥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就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决定,具有政治意义、全局意义、战略意义、长远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运用制度威力应对风险挑战的冲击。”[6]制度优势是国家防控重大风险最重要的优势,制度稳固是国家在重大风险冲击面前保持稳定有序可持续最基本的保证。
  访谈人: 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是一次危机,也是对国家风险治理体系和风险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您认为此次疫情防控是怎样锤炼和增强我国抗击风险能力的?
  颜晓峰: 今年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和人民,开展了一场全党总动员、全国齐部署的打赢疫情防控总体战,展现了一幅众志成城、共战“疫魔”、共克时艰的神州抗疫图,谱写了发挥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显著优势战胜重大风险考验的壮丽篇章,提供了新时代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生动教科书和历史启示录。
  新冠肺炎疫情的风险不同于其他类型的风险,具有隐蔽性强、传染性强、蔓延迅速、危害面广等特点。对这次疫情风险的察觉、认知、判断、应对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关键前提。关键是要坚持以科学和事实为依据,作出及时准确的判断。从2019年12月初武汉出现首例不明原因肺炎,继而发现新型冠状病毒,再到2020年1月过后确诊病例、重症病例、死亡病例和疑似病例急剧上升,1月23日10时起武汉“封城”,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党中央高度重视,密切关注疫情走势,准确判断、果断决策,非常时期、非常处置,在迎新春、度佳节期间采取全国性的防控疫情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管控举措,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努力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死率。中国不仅有力有效地阻断了疫情,而且为国际社会赢得了宝贵时间,为全球防疫作出了重大贡献。
  这次公共卫生安全重大事件及其严重危害后果,起源于微小病毒,发端于个别病例,起初不像地震那般山崩地裂、海啸那样狂风巨浪,应对疫情风险的决策本身就带有决策的风险。新型冠状病毒不同于17年前的非典病毒,医学对新型病毒的生物特性、致病机理、传播机制、易感人群等了解还不够,加上常人看不见、摸不着,病情发作有一定潜伏期,确诊需要专门技术手段,更是增加了风险决策的难度。如不在疫情风险出现苗头或开始放大之际痛下决心,采取最严厉措施、推行最严格标准,就不能有效阻止疫情形势恶化,就会产生风险“裂变”效应。这次疫情发生以后,党中央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加强工作。各党政军群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等紧急行动、全力奋战,广大医务人员无私奉献、英勇奋战,广大人民群众众志成城、团结奋战,全国形成了全面加强疫情防控的工作局面。事实证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见事早、动作快,决心坚定、决策果断,正确领导、科学部署,是打赢疫情防控总体战的总指挥部。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领导核心,党的坚强领导保证了我国治理体系的高效运转,促使了治理能力的充分激发,也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最大优势。我们看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领导、全面部署、全面组织这场重大战役,各级党委和政府坚决服从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做到令行禁止,保证了疫情防控紧张有序、持续深入进行。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顽强拼搏、维护秩序、尽职尽责,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湖北省特别是武汉市是全国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急中之急、難中之难。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湖北和武汉疫情防控关系全局。只有集中力量把重点地区的疫情控制住,才能从根本上尽快扭转全国疫情蔓延局面。我们看到,党中央、中央军委一声号令,各地和军队医务人员驰援武汉,滚滚车流满载救援物资支援武汉,把救治资源和防护资源集中到抗击疫情第一线,优先满足一线医护人员和救治病人需要。这次疫情防控,全国支援湖北,采用19个省份对口支援湖北省除武汉市以外地市的机制,集中体现了全国一盘棋的制度优势。
  我国国家治理能力和抗击风险能力的根基存在于人民之中,国家能力说到底是人民能力。我们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深得人民拥护和信任,人民中蕴藏的民族精神必然转化为共抗风险的力量,转化为战胜疫情的强大力量。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是近14亿中国人民的共同责任和共同利益,必须全民动员,打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夺取这场人民战争胜利的力量,蕴藏在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之中,蕴藏在全体人民的积极参与、大力支持、主动配合之中。最为可敬最为可爱的人,是我们的医务工作者,4万多名来自各地和军队的医务工作者奔赴湖北和武汉救死扶伤。他们是勇敢的逆行者,义无反顾冲向疫区;他们是无畏的救援者,不顾安危抢救重症;他们是虔诚的守护者,高度风险不离岗位。疫情发生以来,数千名医护人员、公安干警和基层工作者在工作岗位上献出了宝贵生命,被评定为烈士。他们是我们的时代楷模。事实说明,我国国家治理能力和抗击风险能力的精神根基,存在于伟大的中国人民之中。伟大的中国人民,是抗击疫情伟大斗争取得最后胜利的真正铜墙铁壁。
  疫情带来的次生灾害和连带风险,最直接最明显的就是经济下行。化解疫情风险,不能坐吃山空,必须与疫情防控形势相适应,抓紧发展经济、及时复工复产、复市复学。党中央多次召开会议,部署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统筹疫情防控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部署统筹国内防控和国际防控。面对重大风险,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是要树立信心、发掘潜力、开拓空间、创造条件,确保决胜决战目标如期实现,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顺利推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牢记初心使命,推进自我革命[J].求是,2019(15):4-8.
  [2]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 分析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运行形势 研究部署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举措全面推进复工复产工作[N].人民日报,2020-04-09(1).
  [3]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318-319.
  [4]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大局稳定[N].人民日报,2019-01-22(1).
  [5] 习近平在浙江考察时强调 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 奋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N].人民日报,2020-04-02(1).
  [6]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50.
  (编辑:肖贵清)
其他文献
摘 要:在现代中学阶段的教学中,信息技术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结合教学实际以及学生的兴趣点来优化教学方式。游戏化教学方式应用于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符合当前信息技术教学实际状况,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基于此,本文对游戏化教学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展开了分析。  关键词:游戏化教学;中学;信息技术;应用实践  游戏化教学是当前中学阶段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由于游戏
期刊
摘 要:高中语文教师为顺应新课程改革不断发展的要求,不断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的内容,在课堂中尝试运用新鲜的教学方式,结合核心素养思想推动学生的总体进步和发展。文章中主要分析了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主要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分析  前言:在中华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传统文化包含着深刻的内涵,对于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思想意识的形成会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课
期刊
摘 要:“翻转课堂”是开拓、延展传统课堂空间的一种新模式,它能够最大限度的丰富“课堂”的内容,让学生有自主选择学习的机会,达到教学中“角色互换”的创新效果。高中生物在课程安排上更侧重于“实用性”知识,而且对兴趣培养、意识与思维的培养教育都很关注,所以更适合引入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本文以“翻转课堂”的全新教学模式为基础,探究其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并提出好的建议想法  关键词:反转课堂;高中生
期刊
摘 要: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过程中,能够把较复杂、较难的知识点直观化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的掌握质量与效率大幅度提升。高中英语教学中也注重起信息技术的运用,让学生的英语掌握能力不断提高。在运用信息技术时,运用的方法决定着此教学策略的质量,需要英语教师不断研究如何运用,才能保障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质量。  关键词:高中英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是现时代下及未来普遍应用的技术之
期刊
摘 要:本文就黔南州高中就核心素养视域下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应用状况进行调查,并初步探讨其成因,形成其相应对策,以引起各教育部门、学校、教师等的关注。  关键词: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核心素养;现状分析  1.引言  2018年,教育部正式颁布了《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课标凝练了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是落实新课标和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资源和提前,做好准备才能更好适应新课改,
期刊
摘 要:现如今的高中生学习数学是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对数学文化的内容了解不多。高中数学的难度还是很大,所以想要学生学好数学,掌握数学知识,首先就需要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启蒙老师。”当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时,学生就会自己主动学习。长期积累,学生的成绩就会提高,课堂气氛也会活跃,学生对学习也会有很高的积极性。数学文化展现了伟人们对数学作出的贡献,蕴含深厚的内涵,让学生了解
期刊
摘 要:高中生物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在具体的教学中却呈现出了枯燥乏味的状态。而新课改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高中生物需要学生大量的记忆,但知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较大困难。本文以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反思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教师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并针对性的提出了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推动高中生物课堂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反思;重要性;合理运用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
期刊
摘 要:本文在简要阐述课堂讨论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价值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际,从三方面入手分析了其具体的运用对策,希望可以为广大同仁提供有益借鉴与教学参考。  关键词:课堂讨论;高中地理;应用价值;运用对策  课堂讨论法,就是为实现既定教学任务和目标而开展的师生、生生多维互动课堂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课堂讨论法能够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这两大课堂主体的积极性,是实现课堂教学高效性的重要手段,也是当前落
期刊
摘 要:与社会的快速发展相对应的是人民对教育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而在当今社会,各行各业更加需要的是高标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学校不能仅仅将视线聚焦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更要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放在首位。在教学过程中,课堂上只有两个主体,作为教师,我们不应该将“主体”这个称号戴在自己头上,而是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思考,激发其主体性,真正意义上成为课堂的“主体”。本文从高中数学教学现状出发深入探讨如何在教学过
期刊
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应该提高课堂的效率和质量,尽可能实现高效的课堂,这样才能有效地推进新课程英语改革的工作。为此,本文结合高中英语教学有关内容,谈一谈如何实现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高效课堂”。  关键词:高中英语;高效;课堂;研究  前言:高中英语是一门语言类教学科目,它不同于其它理论学科教学,学生不仅要掌握英语知识,还应该学会运用英语展开交流和互动,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而教师应该做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