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秦末农民战争的杰出领袖——刘邦与项羽,都有称帝的雄心壮志,但由于性格不同,最后以刘邦“威加海内”、项羽兵败垓下乌江自刎收场。本文重点对比分析刘、项两人不同的性格及其对命运的影响。
关键词: 《鸿门宴》 性格 命运 成败
《鸿门宴》的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人物形象更是在对比映衬下栩栩如生,个性鲜明。本文试从《鸿门宴》中对比分析刘、项两人不同的性格及其对命运的影响。
一、不同在胸怀:刘邦审时度势,胸怀大志;项羽自矜功伐,自尊自大。
刘邦入关的真正意图,范增看得真切:“此其志不在小。”刘邦本是个贪财好色之徒,此时他居然能压制私欲,赢得关中父老的一致好评,从而为称帝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其用意可谓深矣。当刘邦“欲王关中”的意图被识破面临项王进攻时,他自知战必败、逃必溃,果断接受张良“往谓项王”请罪的建议,一个善于审时度势、能屈能伸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一听说刘邦“欲王关中”,触犯了他的尊严,所以项羽决定进攻;而在获悉刘邦“籍吏民,封府库”、待他来处理之后,便放弃了进攻的打算。他不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以为杀之无益。鸿门宴上,项羽设宴时自己特意东向而坐,而让刘邦北向而坐,此时他以诸侯总盟主自诩。而刘邦甘居下坐,他的隐忍不发既满足了项王的自尊心,又掩饰和保全了自己。自矜功伐、自尊自大而最终失败,这就是项羽这一悲剧形象的实质。正是从这一点上,我们才说鸿门宴的斗争虽是刘、项斗争的开始,却已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结局。
二、不同在用人:刘邦善用人才,知人善任;项羽不善用人,昏庸无谋。
刘邦善用人才,致使张良、樊哙等都对他忠心耿耿。同时,他知人善任,用人不疑。鸿门宴前他认真听取张良的意见,并拉拢项伯;在鸿门宴上刘邦再次接受樊哙的意见,逃过了杀头的危机。他的信任唤起谋臣勇士“士为知己者死”的侠肝义胆,“樊哙闯帐”足见其忠勇,“张良留谢”显其胆识。而对陈平、韩信、萧何等人委以重任的故事更彰显了刘邦用人的高妙。
项羽不善用人,有一老谋深算的忠臣范增,尚不能用。鸿门宴上,范增南向坐,一个谋臣的地位居然比不上向敌人告密的项伯,君臣间的嫌隙可见端倪。范增“数目项王”“举玦示之”,项王却“默然不应”,失去杀刘邦的最好机会。至于项伯,项王对其告密亦不加追责,反而尊为上座,其翼蔽沛公,居然视而不见。更为可笑的是,项王竟然会十分愚蠢地出卖朋友曹无伤,自绝敌营内应。项王任人唯亲,昏庸无谋,政治幼稚,真真令人叹惋。
三、不同在遇事态度:刘邦遇事冷静,当机立断;项羽优柔寡断,麻木不仁。
刘邦先行入关后,由于曹无伤的告密,加上范增的煽风点火,项羽勃然大怒,准备第二天就来攻打刘邦。紧急关头,刘邦并未自乱阵脚,他自忖势不力敌。因此,不想逞匹夫之勇,而是沉着冷静,与众谋士商讨之后,当机立断,接受张良意见,并马上施展其危机公关策略——笼络项伯。鸿门宴上当项羽说出是曹无伤的告密后,他不动声色,可等他回到军营后,立即诛杀了叛徒。刘邦的这一当机立断,为他将来的宏伟大业消除了隐患。看到紧张的宴会气氛稍为缓和,刘邦又紧紧抓住有利时机,借口“如厕”,趁机逃走。当想好对策、准备逃走时,又谨慎地交代张良,叫张良拖延时间,稳住项羽,等他回到军营后方进献白璧与玉斗,从这里读者可以再次看到刘邦的遇事冷静和当机立断。
项羽则优柔寡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一声令下,其四十万大军击溃沛公十万大军岂不是轻而易举,可他经不起项伯一番言辞说服,错失了一个消灭对手的好机会;鸿门宴上只要他拔剑出鞘即可立取沛公首级,可他对范增“数目项王”、“举玦示之”,却“默然不应”,又失去了一个机会。殊不知,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沛公离席逃走,范增因为失去最后机会气急败坏,痛骂“竖子不足与谋”,项王依然毫无反应,其麻木不仁可谓到达了极致。
四、不同在勇与谋:刘邦能屈能伸,有勇有谋;项羽刚愎自用,有勇无谋。
为了化解两军对立情绪,也为了自保,刘邦亲临项羽军中释嫌。明知这一去可能有去无回,可他仍能从容赴宴,这既表现了他能屈能伸,又表现了他有勇有谋。为了用言辞进一步打消项羽的戒心,刘邦在鸿门宴上的言辞,可谓尽显其智谋,“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刘邦首先讲到自己和项羽的战友情谊,接着讲到他和项羽的战略分工,再言明自己无意立下大功,却没料自己对项羽的赤胆忠心遭到了小人的离间。寥寥数语,却分析得鞭辟入里,有理有节,使项羽对他的猜忌全部消除。
而项羽自恃兵力强大,骄傲轻敌,没有足够的警惕心,在刘邦一副委曲求全的可怜相面前,他更加硬不起心肠,丝毫听不进范增的进言,对范增在席间欲杀死刘邦的企图迟迟不表态,终于放刘邦安然离去。殊不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项羽的刚愎自用、有勇无谋让他彻底丧失了杀刘邦的最好机会。
五、不同在对奸细的态度:刘邦坚决果断,有奸必肃;项羽敌友不分,养奸为患。
刘邦发现曹无伤为内奸后,立即诛杀,毫不手软,真正做到了坚决果断,有奸必肃。项羽对充当内奸的叔父反而言听计从,毫无怀疑,一直重用。
综上所述,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以上五方面对其性格进行对比分析,脉络清晰,形象鲜明,对比强烈。正所谓性格决定命运,读者可从刘、项的这些个性特征中分析楚汉之争中,刘邦能够最后取胜而项羽最终败北的深层原因,进而在做人做事方面受益匪浅,躬身自省,完善自我性格。
关键词: 《鸿门宴》 性格 命运 成败
《鸿门宴》的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人物形象更是在对比映衬下栩栩如生,个性鲜明。本文试从《鸿门宴》中对比分析刘、项两人不同的性格及其对命运的影响。
一、不同在胸怀:刘邦审时度势,胸怀大志;项羽自矜功伐,自尊自大。
刘邦入关的真正意图,范增看得真切:“此其志不在小。”刘邦本是个贪财好色之徒,此时他居然能压制私欲,赢得关中父老的一致好评,从而为称帝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其用意可谓深矣。当刘邦“欲王关中”的意图被识破面临项王进攻时,他自知战必败、逃必溃,果断接受张良“往谓项王”请罪的建议,一个善于审时度势、能屈能伸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一听说刘邦“欲王关中”,触犯了他的尊严,所以项羽决定进攻;而在获悉刘邦“籍吏民,封府库”、待他来处理之后,便放弃了进攻的打算。他不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以为杀之无益。鸿门宴上,项羽设宴时自己特意东向而坐,而让刘邦北向而坐,此时他以诸侯总盟主自诩。而刘邦甘居下坐,他的隐忍不发既满足了项王的自尊心,又掩饰和保全了自己。自矜功伐、自尊自大而最终失败,这就是项羽这一悲剧形象的实质。正是从这一点上,我们才说鸿门宴的斗争虽是刘、项斗争的开始,却已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结局。
二、不同在用人:刘邦善用人才,知人善任;项羽不善用人,昏庸无谋。
刘邦善用人才,致使张良、樊哙等都对他忠心耿耿。同时,他知人善任,用人不疑。鸿门宴前他认真听取张良的意见,并拉拢项伯;在鸿门宴上刘邦再次接受樊哙的意见,逃过了杀头的危机。他的信任唤起谋臣勇士“士为知己者死”的侠肝义胆,“樊哙闯帐”足见其忠勇,“张良留谢”显其胆识。而对陈平、韩信、萧何等人委以重任的故事更彰显了刘邦用人的高妙。
项羽不善用人,有一老谋深算的忠臣范增,尚不能用。鸿门宴上,范增南向坐,一个谋臣的地位居然比不上向敌人告密的项伯,君臣间的嫌隙可见端倪。范增“数目项王”“举玦示之”,项王却“默然不应”,失去杀刘邦的最好机会。至于项伯,项王对其告密亦不加追责,反而尊为上座,其翼蔽沛公,居然视而不见。更为可笑的是,项王竟然会十分愚蠢地出卖朋友曹无伤,自绝敌营内应。项王任人唯亲,昏庸无谋,政治幼稚,真真令人叹惋。
三、不同在遇事态度:刘邦遇事冷静,当机立断;项羽优柔寡断,麻木不仁。
刘邦先行入关后,由于曹无伤的告密,加上范增的煽风点火,项羽勃然大怒,准备第二天就来攻打刘邦。紧急关头,刘邦并未自乱阵脚,他自忖势不力敌。因此,不想逞匹夫之勇,而是沉着冷静,与众谋士商讨之后,当机立断,接受张良意见,并马上施展其危机公关策略——笼络项伯。鸿门宴上当项羽说出是曹无伤的告密后,他不动声色,可等他回到军营后,立即诛杀了叛徒。刘邦的这一当机立断,为他将来的宏伟大业消除了隐患。看到紧张的宴会气氛稍为缓和,刘邦又紧紧抓住有利时机,借口“如厕”,趁机逃走。当想好对策、准备逃走时,又谨慎地交代张良,叫张良拖延时间,稳住项羽,等他回到军营后方进献白璧与玉斗,从这里读者可以再次看到刘邦的遇事冷静和当机立断。
项羽则优柔寡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一声令下,其四十万大军击溃沛公十万大军岂不是轻而易举,可他经不起项伯一番言辞说服,错失了一个消灭对手的好机会;鸿门宴上只要他拔剑出鞘即可立取沛公首级,可他对范增“数目项王”、“举玦示之”,却“默然不应”,又失去了一个机会。殊不知,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沛公离席逃走,范增因为失去最后机会气急败坏,痛骂“竖子不足与谋”,项王依然毫无反应,其麻木不仁可谓到达了极致。
四、不同在勇与谋:刘邦能屈能伸,有勇有谋;项羽刚愎自用,有勇无谋。
为了化解两军对立情绪,也为了自保,刘邦亲临项羽军中释嫌。明知这一去可能有去无回,可他仍能从容赴宴,这既表现了他能屈能伸,又表现了他有勇有谋。为了用言辞进一步打消项羽的戒心,刘邦在鸿门宴上的言辞,可谓尽显其智谋,“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刘邦首先讲到自己和项羽的战友情谊,接着讲到他和项羽的战略分工,再言明自己无意立下大功,却没料自己对项羽的赤胆忠心遭到了小人的离间。寥寥数语,却分析得鞭辟入里,有理有节,使项羽对他的猜忌全部消除。
而项羽自恃兵力强大,骄傲轻敌,没有足够的警惕心,在刘邦一副委曲求全的可怜相面前,他更加硬不起心肠,丝毫听不进范增的进言,对范增在席间欲杀死刘邦的企图迟迟不表态,终于放刘邦安然离去。殊不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项羽的刚愎自用、有勇无谋让他彻底丧失了杀刘邦的最好机会。
五、不同在对奸细的态度:刘邦坚决果断,有奸必肃;项羽敌友不分,养奸为患。
刘邦发现曹无伤为内奸后,立即诛杀,毫不手软,真正做到了坚决果断,有奸必肃。项羽对充当内奸的叔父反而言听计从,毫无怀疑,一直重用。
综上所述,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以上五方面对其性格进行对比分析,脉络清晰,形象鲜明,对比强烈。正所谓性格决定命运,读者可从刘、项的这些个性特征中分析楚汉之争中,刘邦能够最后取胜而项羽最终败北的深层原因,进而在做人做事方面受益匪浅,躬身自省,完善自我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