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究分析赣地区《普庵咒》曲牌与仪式之间的关系,具有十分必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是探讨《普庵咒》曲牌的仪式功能,结果显示《普庵咒》曲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且可以作为祭祀音乐。此外,《普庵咒》曲牌与祭祀行为,崇拜对象之间存在较大的关联性,可以共同起到促进仪式的作用,同时,《普庵咒》等仪式音乐可以促进居民的团结友好,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赣地区《普庵咒》;曲牌;仪式;
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研究领域一直重视对于宗教音乐文化的研究。宗教音乐文化作为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一部分,它的流传发展,都为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发展以及特征形成注入了一定的力量与影响。
普庵咒不仅是著名的宗教音乐同时也是中国古琴著名的曲目,在《神奇秘谱》中是不同于《释谈章》的独立曲目,近代著名古琴演奏家溥雪斋是演奏普庵咒的代表人物。普庵咒作为宗教音乐文化唱诵的经典代表作品之一,其在唱诵过程中的旋律手法以及表现特征,都是对宗教音乐唱诵文化的集中体现。因此,本文对其曲牌与仪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析。
一、普庵咒音乐文化背景
普庵咒是寺庙唱诵的经典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世界范围内多数寺庙唱诵的主要内容,它的全名为《普安大德禅师释谈章神咒》,最早流传于我国的南宋。南宋时期,在我国的江西省宜春地区有一座慈化寺,该寺庙中的高僧,也就是普庵禅师,他根据佛教梵文的发声特点以及韵调旋律等,亲自调整制作形成。根据当时的人们传说,普庵咒具有一定的神力作用,能够“普安十方、安定丛林”。普庵咒流传兴起后,每当溯望之日,就会有寺庙的和尚在寺庙中齐坐唱诵,这也是但是佛教文化由汉代传入我国之后,在佛教文化流传影响下,由我国人民制定形成并且影响最大一首神咒代表作品,对当时佛教文化的发展以及盛行状况,都是很好的反映和体现。
普庵咒的创作者,也就是普庵禅师,他出生在宋徽宗时期,20岁左右就出家为僧,继承在禅宗临济的门下,是其第十三代祖师,39岁时成为江西宜春慈化寺的主持,55岁时圆寂。根据历史记录,对于普庵咒的具体创作年月无详细记载,但是,根据普庵禅师的生平经历来看,普庵咒的创作至今,已经至少有850年以上的历史。综观当时寺庙唱诵的特点,以赞呗、偈颂为主的唱诵内容在当时十分盛行,而普庵咒的唱诵内容与当时盛行的寺庙唱诵内容不同,它是以咒语作为唱诵内容,是寺庙早晚修行课程上以及溯望之日仪式中进行唱诵的主要内容之一。当时,随着普庵咒的创作流传,除了在江西宜春的慈化寺中进行唱诵外,比较有名四川文殊院、昭觉寺以及南昌的佑民寺、宝峰寺等,在全国大多数地方,甚至国外的日本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地区,都有传唱流行,这些地区的寺庙纷纷将普庵咒作为唱诵的主要内容。
随着普庵咒在寺庙唱诵的流传盛行,在我国文化艺术领域中,当时根据普庵咒的韵调进行改编制作的乐曲类型,不仅包括了琴曲、筝曲、琵琶曲以及三弦曲、弦索曲、八大套等等各类乐器曲调,并且形成了当时以古琴曲最为典型的,由古琴大师查阜西谱曲制作的著名古琴曲普庵咒,在当时的影响最为突出,其中,古琴大师查阜西谱曲制作的这种古琴曲普庵咒,也被称为是《释谈章》。由此可见,寺庙唱诵普庵咒与后期盛行流传的同名器乐曲之间有着必然的特定关系,它对于后期艺术文化发展以及我国传统文化形成之间,都有着一定的作用影响。
二、《普庵咒》曲牌在仪式当中的作用
赣地区《普庵咒》音乐文化属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全面深化的研究分析,这样可以促进其有效传承。《普庵咒》是赣地区演奏频次较多的曲牌之一,该乐曲最早是由南宋禅师普庵做创作,巧妙结合民间音乐,《普庵咒》与当地民俗之间产生较大的关联性,其作用主要表现在驱邪,安神以及娱神等方面,并且承担着重要的仪式功能,例如祭神仪式和丧葬仪式当中。
民间祭祀礼仪主要的组成部分在于祭祀音乐,观念信仰,祭祀场所以及崇拜对象等,以上四个方面在仪式进行当中相互联系,共同促进仪式的有效记进行。
《普庵咒》不仅仅作为音乐价值存在,并且具有强大的优势特点,主要表现在通神,惩治“恶鬼”,能够对当地百姓起保佑作用,正是基于以上优势特点,《普庵咒》乐曲受到大范围的青睐和追捧,不仅体现了该乐曲的实用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功利性特点。人们在选择祭祀神灵时,主要是按照自身不同需求进行选择。
某些研究学者认为,《普庵咒》音乐性质属于佛性,并且可以安神,驱邪,驱鬼。民间在举行信仰仪式时,如果需要用《普庵咒》乐曲,则需要严格规定该乐曲的使用阶段以及场合,充分凸显了宗教观念信仰,这样就可以将《普庵咒》乐曲作为核心曲目。
三、“两级变量思维”中的《普庵咒》曲牌
“两级变量思维”主要是由曹本冶提出的,主要采用该思维方式分析探讨《普庵咒》乐曲,这样有利于明确《普庵咒》乐曲的重要性地位。
首先就是在仪式当中《普庵咒》乐曲的“近--远”,这主要是指乐曲与其相关的对立概念保持远近关系。比如,在仪式举办期间,可以将世俗与宗教作为对立概念,基于此上两方面分别分析《普庵咒》乐曲。这样就可以发现该乐曲的最早诞生地区为佛门,并且充分体现出佛门的观念,信仰。
其次,可以将《普庵咒》乐曲的功能划分为“局外”与“局内”两种观念进行探讨,这主要是因为以上两种观念对《普庵咒》乐曲曲牌的功效存在不同的见解。局外人认为,《普庵咒》乐曲仅仅作为音乐,不具有显著的神效,只能反映出仪式参与者的心理活动以及生理特征,并基于以上封面表现出音乐的审美功能,教育功能,抒情功能,以及凝聚功能等。局内人则表示,《普庵咒》樂曲具有较大的神效,可以安神,曲协以及驱鬼。以上两种观念不能直接认定为对立观点,可以全面深入地对《普庵咒》乐曲进行探讨分析。
最后就是《普庵咒》乐曲的演奏特点,可以将其分为非固定因素和固定因素两种。比如,在“后土皇帝”仪式过程中就需要演奏和传唱《普庵咒》乐曲,这就可以将其认定为固定因素,如果在祭神期间或者其他仪式活动中,可以在《普庵咒》音乐当中选取重要的部分进行演奏,由乐师决定乐曲的演奏次数。从以上举例可以看出,《普庵咒》乐曲的固定因素包含非固定因素。
《普庵咒》的神效功能主要是由于观点不同所产生的问题,在仪式参与者眼中,该乐曲可以促进仪式活动的举行,取得圆满的结果。这种观念在仪式举行过程中具有较大的主导性,通俗地讲就是在仪式参与者眼中,如果认为乐曲能够对活动仪式产生效果,那么在整个仪式举行过程中就会受到乐曲的指导影响,产生一系列相应的音乐行为。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赣地区经常演奏的曲目之一就是《普庵咒》曲牌,在实际的活动期间,活动参与者认为该乐曲能够起到安神,驱邪,驱鬼等作用,这就将《普庵咒》曲牌在特定的仪式活动当中被程序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该乐曲的神秘程度,这就导致在实际的仪式活动举行过程中凸显了音乐的重要性,并且有助于仪式的顺利举行。
参考文献:
[1]苏毅苗.地域性非遗音乐的“多维”传承体系解读——滇南彝族尼苏·花腰“祭竜”仪式音乐的传承方式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7,(02):90-97.
[2]万光治.民歌声词关系与词牌、曲牌的产生——以四川民歌《月儿落西下》为例[J].中华文化论坛,2017,12(01):133-141.
【关键词】:赣地区《普庵咒》;曲牌;仪式;
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研究领域一直重视对于宗教音乐文化的研究。宗教音乐文化作为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一部分,它的流传发展,都为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发展以及特征形成注入了一定的力量与影响。
普庵咒不仅是著名的宗教音乐同时也是中国古琴著名的曲目,在《神奇秘谱》中是不同于《释谈章》的独立曲目,近代著名古琴演奏家溥雪斋是演奏普庵咒的代表人物。普庵咒作为宗教音乐文化唱诵的经典代表作品之一,其在唱诵过程中的旋律手法以及表现特征,都是对宗教音乐唱诵文化的集中体现。因此,本文对其曲牌与仪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析。
一、普庵咒音乐文化背景
普庵咒是寺庙唱诵的经典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世界范围内多数寺庙唱诵的主要内容,它的全名为《普安大德禅师释谈章神咒》,最早流传于我国的南宋。南宋时期,在我国的江西省宜春地区有一座慈化寺,该寺庙中的高僧,也就是普庵禅师,他根据佛教梵文的发声特点以及韵调旋律等,亲自调整制作形成。根据当时的人们传说,普庵咒具有一定的神力作用,能够“普安十方、安定丛林”。普庵咒流传兴起后,每当溯望之日,就会有寺庙的和尚在寺庙中齐坐唱诵,这也是但是佛教文化由汉代传入我国之后,在佛教文化流传影响下,由我国人民制定形成并且影响最大一首神咒代表作品,对当时佛教文化的发展以及盛行状况,都是很好的反映和体现。
普庵咒的创作者,也就是普庵禅师,他出生在宋徽宗时期,20岁左右就出家为僧,继承在禅宗临济的门下,是其第十三代祖师,39岁时成为江西宜春慈化寺的主持,55岁时圆寂。根据历史记录,对于普庵咒的具体创作年月无详细记载,但是,根据普庵禅师的生平经历来看,普庵咒的创作至今,已经至少有850年以上的历史。综观当时寺庙唱诵的特点,以赞呗、偈颂为主的唱诵内容在当时十分盛行,而普庵咒的唱诵内容与当时盛行的寺庙唱诵内容不同,它是以咒语作为唱诵内容,是寺庙早晚修行课程上以及溯望之日仪式中进行唱诵的主要内容之一。当时,随着普庵咒的创作流传,除了在江西宜春的慈化寺中进行唱诵外,比较有名四川文殊院、昭觉寺以及南昌的佑民寺、宝峰寺等,在全国大多数地方,甚至国外的日本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地区,都有传唱流行,这些地区的寺庙纷纷将普庵咒作为唱诵的主要内容。
随着普庵咒在寺庙唱诵的流传盛行,在我国文化艺术领域中,当时根据普庵咒的韵调进行改编制作的乐曲类型,不仅包括了琴曲、筝曲、琵琶曲以及三弦曲、弦索曲、八大套等等各类乐器曲调,并且形成了当时以古琴曲最为典型的,由古琴大师查阜西谱曲制作的著名古琴曲普庵咒,在当时的影响最为突出,其中,古琴大师查阜西谱曲制作的这种古琴曲普庵咒,也被称为是《释谈章》。由此可见,寺庙唱诵普庵咒与后期盛行流传的同名器乐曲之间有着必然的特定关系,它对于后期艺术文化发展以及我国传统文化形成之间,都有着一定的作用影响。
二、《普庵咒》曲牌在仪式当中的作用
赣地区《普庵咒》音乐文化属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全面深化的研究分析,这样可以促进其有效传承。《普庵咒》是赣地区演奏频次较多的曲牌之一,该乐曲最早是由南宋禅师普庵做创作,巧妙结合民间音乐,《普庵咒》与当地民俗之间产生较大的关联性,其作用主要表现在驱邪,安神以及娱神等方面,并且承担着重要的仪式功能,例如祭神仪式和丧葬仪式当中。
民间祭祀礼仪主要的组成部分在于祭祀音乐,观念信仰,祭祀场所以及崇拜对象等,以上四个方面在仪式进行当中相互联系,共同促进仪式的有效记进行。
《普庵咒》不仅仅作为音乐价值存在,并且具有强大的优势特点,主要表现在通神,惩治“恶鬼”,能够对当地百姓起保佑作用,正是基于以上优势特点,《普庵咒》乐曲受到大范围的青睐和追捧,不仅体现了该乐曲的实用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功利性特点。人们在选择祭祀神灵时,主要是按照自身不同需求进行选择。
某些研究学者认为,《普庵咒》音乐性质属于佛性,并且可以安神,驱邪,驱鬼。民间在举行信仰仪式时,如果需要用《普庵咒》乐曲,则需要严格规定该乐曲的使用阶段以及场合,充分凸显了宗教观念信仰,这样就可以将《普庵咒》乐曲作为核心曲目。
三、“两级变量思维”中的《普庵咒》曲牌
“两级变量思维”主要是由曹本冶提出的,主要采用该思维方式分析探讨《普庵咒》乐曲,这样有利于明确《普庵咒》乐曲的重要性地位。
首先就是在仪式当中《普庵咒》乐曲的“近--远”,这主要是指乐曲与其相关的对立概念保持远近关系。比如,在仪式举办期间,可以将世俗与宗教作为对立概念,基于此上两方面分别分析《普庵咒》乐曲。这样就可以发现该乐曲的最早诞生地区为佛门,并且充分体现出佛门的观念,信仰。
其次,可以将《普庵咒》乐曲的功能划分为“局外”与“局内”两种观念进行探讨,这主要是因为以上两种观念对《普庵咒》乐曲曲牌的功效存在不同的见解。局外人认为,《普庵咒》乐曲仅仅作为音乐,不具有显著的神效,只能反映出仪式参与者的心理活动以及生理特征,并基于以上封面表现出音乐的审美功能,教育功能,抒情功能,以及凝聚功能等。局内人则表示,《普庵咒》樂曲具有较大的神效,可以安神,曲协以及驱鬼。以上两种观念不能直接认定为对立观点,可以全面深入地对《普庵咒》乐曲进行探讨分析。
最后就是《普庵咒》乐曲的演奏特点,可以将其分为非固定因素和固定因素两种。比如,在“后土皇帝”仪式过程中就需要演奏和传唱《普庵咒》乐曲,这就可以将其认定为固定因素,如果在祭神期间或者其他仪式活动中,可以在《普庵咒》音乐当中选取重要的部分进行演奏,由乐师决定乐曲的演奏次数。从以上举例可以看出,《普庵咒》乐曲的固定因素包含非固定因素。
《普庵咒》的神效功能主要是由于观点不同所产生的问题,在仪式参与者眼中,该乐曲可以促进仪式活动的举行,取得圆满的结果。这种观念在仪式举行过程中具有较大的主导性,通俗地讲就是在仪式参与者眼中,如果认为乐曲能够对活动仪式产生效果,那么在整个仪式举行过程中就会受到乐曲的指导影响,产生一系列相应的音乐行为。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赣地区经常演奏的曲目之一就是《普庵咒》曲牌,在实际的活动期间,活动参与者认为该乐曲能够起到安神,驱邪,驱鬼等作用,这就将《普庵咒》曲牌在特定的仪式活动当中被程序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该乐曲的神秘程度,这就导致在实际的仪式活动举行过程中凸显了音乐的重要性,并且有助于仪式的顺利举行。
参考文献:
[1]苏毅苗.地域性非遗音乐的“多维”传承体系解读——滇南彝族尼苏·花腰“祭竜”仪式音乐的传承方式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7,(02):90-97.
[2]万光治.民歌声词关系与词牌、曲牌的产生——以四川民歌《月儿落西下》为例[J].中华文化论坛,2017,12(01):133-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