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会见陌生的客人之前,人们习惯上要打扮一下,目的是希望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写文章也一样,优美的文章开头“有如春之初展,鲜花含露”,叫人“一见钟情”。因此,要花一些力气把开头写好,争取给读者留下一个好的印象。
一、开头的基本原则
1.开头的句子或段落是文章当中较为特殊的层次。开头的作用一方面是引出文章的话题,另一方面是要提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这两个目的都要求文章的开头要简短有力。古人用“凤头”来形容,是说开头要像凤凰的头那样漂亮、精神、短小而有吸引力,用三言两语就进入正题,不拖泥带水。有的学生可能因为担心作文的字数不够,想在开头多写一点凑数,于是东拉西扯的一大堆,后面应该突出的重点却草草了事,这不仅混淆了轻重主次的关系,还很容易使题目偏离文题。还有的学生喜欢这样开头:“看到某某这个题目,我一时不知道写什么好,想了半天,终于想起一件事来……”看到题目半天还没动笔,说明你的作文水平有限,这样写正好暴露了你的短处,是吃力不讨好的事。因此,建议大家最好不要用“看到这个题目……”这样的开头。
2.开头要与题目想呼应,并且最好能指向文章的主要内容。初中生的作文一般都只要求写六七百字,文章的中心要在这么短的篇幅中凸出来,需要很多因素,诸如选材、结构等。而在开头呼应标题,就能给读者一种强烈的感受:文章入题很快!这也就意味着文章的推进快,表达主要的意思文字效率高。如果结尾处再呼应题目,文章就如同一个环,自成一体(至少给人的整体感觉上是这样)。同样的道理,开头的内容还能让读者隐隐约约知道你接下来要写的内容,这样一环套一环,前后的文氣紧紧相连,结构就会严谨起来。
二、常见的开头方法
虽然说文章的开头贵在创造和变化,但是在大方向上也还是有一些规律可循的。在这里,我仅举几种常见的开头技巧,以供大家参考。
开门见山法。即不绕弯子,起笔就把要写的人、事、景、理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一目了然。“开门见山”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指的是写文章直截了当入题的一种写法。例如:“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老师蔡芸芝先生”;(巍巍《我的老师》)“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叫百草园”;(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吴晗《谈骨气》)“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要赞美白杨树”(茅盾《白杨礼赞》)等。这种写法干脆利落,入题快捷,不枝不蔓,是考场作文开头的首选方法。
循序渐进法。即开头先不描写文章的对象,而是从一个有关的话题入手,一步一步地接近。可以从时间、地点、场景、人物、事物等开始,逐渐引出主题的对象和话题。例如:“这是十几年以前的事了”(冰心《小橘灯》)是时间接近;“东胜神州,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吴承恩《西游记》)是空间接近;老舍的《再烈日和暴风雨下》开头“六月十五那天,天热的发了狂!”开头则是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节令、气候。
描绘特征法。即从最有特征、最扣人心弦的人物或情节入手,以取得引人入胜的效果。如“山,好大的山呵!起伏的青色群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彭荆风《驿路梨花》)“天刚黎明,火箭发射场区一片紧张的战斗气氛……高大的发射塔架,环抱着乳白色的巨型运载火箭,耸立在发射场上”。(《 飞向太平洋》)
议论点题法。即以精辟的议论引出话题。如“种花好,种菜更好。花种得好,姹紫嫣红,满园芬芳,可以欣赏;菜种得好,嫩绿的茎叶,肥硕的块根和果实,却可以食用。俗话说:‘瓜菜半年粮。’我想起在延安蓝家坪我们种的菜园来了”;(吴伯萧《菜园小记》)“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彭端淑《为学》)
引用开篇法。开头引用警句、名言、诗句或俗语、谚语等,可以起到吸引读者和突出中心的作用。如《怀疑与学问》开头就引用了程颐的话:“学者先要会疑。”这种开头法,很容易掌握,效果很好。名言警句式开头往往能增强开端的气势,使人感到意境高远。当然,引用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力求准确,避免出现错误;二是要有一定的陌生感,不能给老师“熟面孔”的印象。
借用辞格法。开头设喻,能引起读者的兴趣,能使读者更加关注要记叙的对象、说明的事物或议论的道理。如《中国石拱桥》的开头:“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这个开头自然就激发了人们对石拱桥的喜爱。运用比喻要注意喻体与本体之间的相似之处,不能牵强附会。
设置疑问法。先截取一个精彩的片段,或者倒叙事情的结果,来设置悬念;或者先设问点题,引起说明或议论。例如《万紫千红的花》开头设问:“花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美丽鲜艳的色彩呢?”开端就设置悬念,引发了读者的思考,同时又增加了文章的波澜。
其实,水无常形,兵无常势。开头的技巧多种多样,不拘一格,最重要的原则是既新颖又快速入题,激起人们进一步读下去的兴趣。不管哪种方法,说到底,都是为了吸引人。
一、开头的基本原则
1.开头的句子或段落是文章当中较为特殊的层次。开头的作用一方面是引出文章的话题,另一方面是要提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这两个目的都要求文章的开头要简短有力。古人用“凤头”来形容,是说开头要像凤凰的头那样漂亮、精神、短小而有吸引力,用三言两语就进入正题,不拖泥带水。有的学生可能因为担心作文的字数不够,想在开头多写一点凑数,于是东拉西扯的一大堆,后面应该突出的重点却草草了事,这不仅混淆了轻重主次的关系,还很容易使题目偏离文题。还有的学生喜欢这样开头:“看到某某这个题目,我一时不知道写什么好,想了半天,终于想起一件事来……”看到题目半天还没动笔,说明你的作文水平有限,这样写正好暴露了你的短处,是吃力不讨好的事。因此,建议大家最好不要用“看到这个题目……”这样的开头。
2.开头要与题目想呼应,并且最好能指向文章的主要内容。初中生的作文一般都只要求写六七百字,文章的中心要在这么短的篇幅中凸出来,需要很多因素,诸如选材、结构等。而在开头呼应标题,就能给读者一种强烈的感受:文章入题很快!这也就意味着文章的推进快,表达主要的意思文字效率高。如果结尾处再呼应题目,文章就如同一个环,自成一体(至少给人的整体感觉上是这样)。同样的道理,开头的内容还能让读者隐隐约约知道你接下来要写的内容,这样一环套一环,前后的文氣紧紧相连,结构就会严谨起来。
二、常见的开头方法
虽然说文章的开头贵在创造和变化,但是在大方向上也还是有一些规律可循的。在这里,我仅举几种常见的开头技巧,以供大家参考。
开门见山法。即不绕弯子,起笔就把要写的人、事、景、理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一目了然。“开门见山”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指的是写文章直截了当入题的一种写法。例如:“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老师蔡芸芝先生”;(巍巍《我的老师》)“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叫百草园”;(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吴晗《谈骨气》)“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要赞美白杨树”(茅盾《白杨礼赞》)等。这种写法干脆利落,入题快捷,不枝不蔓,是考场作文开头的首选方法。
循序渐进法。即开头先不描写文章的对象,而是从一个有关的话题入手,一步一步地接近。可以从时间、地点、场景、人物、事物等开始,逐渐引出主题的对象和话题。例如:“这是十几年以前的事了”(冰心《小橘灯》)是时间接近;“东胜神州,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吴承恩《西游记》)是空间接近;老舍的《再烈日和暴风雨下》开头“六月十五那天,天热的发了狂!”开头则是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节令、气候。
描绘特征法。即从最有特征、最扣人心弦的人物或情节入手,以取得引人入胜的效果。如“山,好大的山呵!起伏的青色群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彭荆风《驿路梨花》)“天刚黎明,火箭发射场区一片紧张的战斗气氛……高大的发射塔架,环抱着乳白色的巨型运载火箭,耸立在发射场上”。(《 飞向太平洋》)
议论点题法。即以精辟的议论引出话题。如“种花好,种菜更好。花种得好,姹紫嫣红,满园芬芳,可以欣赏;菜种得好,嫩绿的茎叶,肥硕的块根和果实,却可以食用。俗话说:‘瓜菜半年粮。’我想起在延安蓝家坪我们种的菜园来了”;(吴伯萧《菜园小记》)“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彭端淑《为学》)
引用开篇法。开头引用警句、名言、诗句或俗语、谚语等,可以起到吸引读者和突出中心的作用。如《怀疑与学问》开头就引用了程颐的话:“学者先要会疑。”这种开头法,很容易掌握,效果很好。名言警句式开头往往能增强开端的气势,使人感到意境高远。当然,引用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力求准确,避免出现错误;二是要有一定的陌生感,不能给老师“熟面孔”的印象。
借用辞格法。开头设喻,能引起读者的兴趣,能使读者更加关注要记叙的对象、说明的事物或议论的道理。如《中国石拱桥》的开头:“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这个开头自然就激发了人们对石拱桥的喜爱。运用比喻要注意喻体与本体之间的相似之处,不能牵强附会。
设置疑问法。先截取一个精彩的片段,或者倒叙事情的结果,来设置悬念;或者先设问点题,引起说明或议论。例如《万紫千红的花》开头设问:“花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美丽鲜艳的色彩呢?”开端就设置悬念,引发了读者的思考,同时又增加了文章的波澜。
其实,水无常形,兵无常势。开头的技巧多种多样,不拘一格,最重要的原则是既新颖又快速入题,激起人们进一步读下去的兴趣。不管哪种方法,说到底,都是为了吸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