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中夏与李启汉:并肩书写工人运动的不朽篇章

来源 :百年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9501on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左:邓中夏。右:李启汉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共有50多名成员(党员),邓中夏、李启汉名列其中。他们是同乡,是郎舅,更是并肩战斗的亲密战友,共同用生命和热血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书写了不朽篇章。

早期黨员


  邓中夏,1894年出生于湖南宜章太平里乡邓家湾村一个清末举人家庭。他从小勤奋好学,1915年考入长沙湖南高等师范文史专修科,1917年考进北京大学文科学习国文。李大钊应聘来北大担任经济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后,邓中夏有幸与之结交。在阅读李大钊的《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庶民的胜利》等文章后,他很快觉醒,确信共产主义是中国的一条光明大道。
  1918年底,按照李大钊“学生走向社会”的教诲,邓中夏邀约几位同学利用寒假到唐山矿区调查,了解工人生产生活状况。翌年3月,邓中夏发起组织北京大学平民教育演讲团,四五月间,他率平民教育讲演团成员到北京东便门、长辛店等地讲演,唤醒民众特别是工人的觉悟。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邓中夏成为运动骨干。教育部一位次长对游行学生说:“学生就是好好读书,国家大事可以交政府去办。”他上前怒斥:“政府会办什么?政府就会卖国!”并质问:“你身为教育次长,自己不爱国,还不准学生爱国,你还是中国人吗?”为了反抗军阀的镇压,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宣告成立,邓中夏任该会宣传股主任。
  5月23日,邓中夏作为北京学联代表前往长沙,发动组织湖南学联,以策应北京的学生运动。在楚怡学校召开的长沙学生大会上,邓中夏结识了岳云中学学生会代表李启汉。
  李启汉,1898年出生于湖南江华县码市镇李家村的一个贫农家庭。在亲戚的资助下,他在江华、衡阳读完小学、初中,之后于1917年考入长沙岳云中学,结识了毛泽东等进步青年,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新民学会。
  李启汉与邓中夏一见如故,他们同毛泽东等一道,经过联络、协商,于5月28日在长沙成立湖南学生联合会。6月3日,长沙20多所学校的学生举行总罢课。李启汉与同学们走上街头,进行爱国宣传,反对军阀卖国贼,支持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
  长沙学生的爱国运动遭到湖南军阀张敬尧的蛮横压制。李启汉积极参加了毛泽东发起的“驱张运动”。10月,李启汉随毛泽东率领的湖南学生请愿代表团北上赴京请愿。在京期间,李启汉住在邓中夏的宿舍里,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李启汉与毛泽东一同到湖南会馆演讲,一同赴新华门请愿,一同联名通电全国,揭露张敬尧在湖南的累累罪行,得到各界人民的支持,最终迫使张敬尧逃离长沙。
  驱张运动后,李启汉留在了北京,在邓中夏的帮助下,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当了一名旁听生。邓中夏对李启汉后来致力于工人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李大钊的指导下,1920年3月,邓中夏等19人发起成立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以“亢慕义斋”为阵地,学习、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在邓中夏的影响下,李启汉阅读了大量有关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的书刊,思想不断进步。
  5月,经邓中夏推荐,李启汉到上海华俄通讯社工作,住在渔阳里六号。此时来华指导建党的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等人也住在这里。李启汉很快与他们结识,并通过他们接触了陈独秀。陈独秀向他深入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当时中国和国际的形势,这使他的思想认识得到升华。8月,陈独秀等在上海渔阳里二号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社会共产党,接着在渔阳里六号成立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李启汉成为最早的团员之一,不久转为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
  陈独秀把上海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情况向李大钊作了通报,李大钊立即响应,于1920年10月发起成立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共产党小组,邓中夏成为第一批成员。
  从北大毕业后,邓中夏拒绝了父亲在农商部为他谋到的差事,立下“不当官,要做公仆”的志向。受组织委派,他以长辛店为据点,开始从事工人运动,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道路。1921年1月1日,邓中夏发起成立了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他用通俗的语言告诉工人们“大家抱个团,五人团结是只虎,十人团结是条龙,百人团结像泰山,谁也搬不动”,启发工人的政治觉悟。5月1日,成立具有工会性质的长辛店工人俱乐部,开始了党领导工人运动的探索。
  1921年上半年,邓中夏积极参与中共一大的筹备工作。6月初,邓中夏主持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会议,会议决定张国焘、刘仁静出席党的一大。6月下旬,邓中夏与刘仁静集中四天时间精心写作“北京党组织的报告”,后由张国焘在一大上宣读。
  在一大召开前,邓中夏来到上海,和已到会的一大代表共商建党大业,并参与一大文件的制定。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吸收了邓中夏工人运动的思想。
  建党初期党的主要工作是开展工人运动。在沪期间,邓中夏见到工人装束的李启汉。得知李启汉已经成为党内同志,邓中夏非常兴奋。他们交流了创办工人学校的情况。邓中夏开办的长辛店工人补习学校如火如荼,被誉为“北方劳动界的红星”,李启汉在上海小沙渡创办的中国第一所工人半日制学校也有声有色,二者成为“中国共产党最初职工运动的起点”。

工运健将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于8月11日在上海成立了领导工人运动的机关—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邓中夏担任北方分部主任,负责领导北方工人运动。李启汉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秘书兼《劳动周刊》编辑,在上海开展工人运动。
1920年1月18日,毛泽东、邓中夏等在陶然亭慈悲庵合影
《劳动周刊》

  1921年7月20日,上海英美烟厂工人不堪忍受虐待,8000多工人举行罢工。当时正值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李启汉受上海党组织委派到厂指导,组织罢工领导机构,提出增加工资、撤换虐待工人的监工等八项条件。遭厂方拒绝后,8月5日,李启汉组织工人手执“还我血汗”“增加工资”等旗帜上街游行,迫使厂方接受条件。这是党领导的第一次取得胜利的工人罢工。
  在李启汉的协调下,8月下旬上海烟草工会成立。当时上海流传这样一句话:“工人不出头,出头便入土。”李启汉到工人中间与他们座谈,写下“工人”二字,然后再叠加组成“天”字,说:“工人两字合起来,是一个天字,所以工人就是天。”这一新的解释,让工人们认识到,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成为天下的主人。
  1922年1月,香港海员举行大罢工,香港海员工会发电报向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求援。李启汉奉命组织“香港海员罢工后援会”,把募集的现款汇寄香港,并亲到香港、广州等地慰问罢工海员。返沪后,他带人深入工人中做工作,使许多人退出赴港做工的行列,支援了香港海员罢工。
  3月19日,上海浦东纺织工会召开成立会,李启汉、陈独秀先后在会上发表演说。4月17日,在李启汉的领导下,浦东日华纱厂4000余名工人举行为期九天的罢工,迫使日商接受工人的条件,并承认工会的存在,两三天内有3500多名工人加入工会。
  4月24日,李启汉等组织中国邮政史上的第一次罢工。上海邮局800多名工人走上街头,要求改善待遇。罢工的第二天,有暗探向上海租界工部局密报:“上海工潮的主要组织者李启汉。待有完整证据发现,他将受到控告。”李启汉不顾个人安危,继续指导罢工,迫使邮局最终让步。
  罢工胜利后,李启汉、邓中夏分别作为劳动组合书记部、京汉铁路工会的代表,一同乘船从上海出发,到广州参加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在会上,邓中夏提交的《全国总工会组织原则案》和李启汉提交的《八小时工作制案》《援助罢工案》在大会上获得一致通过,邓中夏当选为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主任。
  7月,邓中夏出席中共二大,被选为中央委员。8月,书记部迁至北京,邓中夏领导书记部利用直奉战争结束、吴佩孚控制的北京政府宣布“重开国会,制定宪法”的机会,向众议院发出一份《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总部邓中夏等的请愿书》,并提出了劳动法案大纲19条,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劳动立法运动。
  唐山、郑州、长沙等地的铁路、煤矿、紗厂工人率先起来响应,组织劳动立法大同盟,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通电北京政府、国会,要求将劳动立法列入宪法之中。由于北京当局根本无意制宪,劳动法案大纲未能列入宪法。但劳动法案大纲19条,成为即将兴起的工运高潮的斗争纲领。
  在邓中夏领导下,长辛店铁路工人提出增加工资等要求,被铁路局拒绝,8月24日,3000多名工人举行大罢工。根据邓中夏的建议,工人们到火车站阻断南北交通,虽有军队干涉,但工人毫无畏惧,终使路局屈服。长辛店工人罢工胜利的消息,很快传到京汉、京绥、京奉、粤汉、津浦等几条铁路干线,鼓舞了铁路工人的斗志。
  10月,邓中夏参与领导了开滦煤矿工人大罢工。由于罢工进行得不顺利,个别领导人思想动摇,工人士气涣散。邓中夏咬破手指写下血书:“一定要同英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斗争到底,争取罢工的胜利!”并派人把血书送到现场,以鼓励罢工工人的勇气和信心。但因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开滦罢工终至失败。
  1923年初,随着京汉铁路大罢工的失败,全国工运转入低潮。书记部又迁至上海,邓中夏也转移到上海。经李大钊推荐,他任上海大学校务长,主持行政工作,聘请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来校任教。他带领学生深入工人群众,恢复和组织工会,培养了一批领导工运的骨干。
  让邓中夏十分揪心的是,李启汉在上海被捕入狱了。1922年5月,李启汉参加劳动大会返沪后,领导了浦东日华纱厂第二次罢工。6月1日,租界巡捕房以“多次煽动罢工”罪,将他逮捕入狱,后又引渡给上海军阀的官厅,关进龙华监狱。
  邓中夏想方设法营救李启汉。直到1924年10月13日,李启汉被关押两年零四个月后终于出狱。邓中夏、李立三等一起去迎接,邓中夏动情地说:“你是我党坐牢最早最苦的第一位同志。”还为他赠诗《启汉出狱—喜极而泣,诗以志之》,诗中写道:
  你出来了,我们的责任更大了!
  你看——
  猛虎一样的军阀呀,
  巨蟒一样的帝国主义呀,
  蛇蜥一样的资本家呀,
  他们联合着,而且紧密地联合着,
  长蛇般地向我们进攻了,
  铁桶般地向我们包围了,
  磐石般地向我们压榨了。
  哦哦,我们的战士,
  准备着迎战!
  准备着厮杀!
  创刊不久的《中国工人》杂志盛赞李启汉是“无产阶级的先锋,劳动运动的健将”。
  考虑到李启汉不宜留在上海工作,组织决定派他去湖南水口山、锡矿山开展工人运动。邓中夏说:“你从狱中出来,头发长得像森林一样。工人阶级也要像森林一样茂密扎根,生生不息。我建议你改名李森。”尔后,李启汉即用“李森”的名字。
  送走李启汉,邓中夏领导了震动全国的上海工人“二月罢工”。1925年2月,邓中夏、李立三到上海内外棉八厂组织工人罢工,提出了不准打人、增加工资等要求。邓中夏在苏州河北岸潭子湾召开罢工工人大会,被大批军警包围,他临危不惧,站在一个坟堆上振臂高呼:“我们被东洋人压迫了,中国人不要压迫中国人!”邓中夏等50余人当场被捕,他鼓励一起被捕的工友:“他们能抓住我们,但他们打不败我们!”经党组织营救出狱后,他和李立三等继续领导大罢工,至2月19日,上海22家日商纱厂近四万工人加入罢工行列,迫使日商接受了不虐待工人等四条要求。“二月罢工”的胜利,成为五卅运动的序幕。

罢工领袖


  1925年5月1日,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决定成立中华全国总工会,取代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邓中夏、李启汉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会委员。会后,他们一同留在广州,邓中夏任全总秘书长和宣传部部长,李启汉任全总组织部部长,共同主持全总日常工作。
  5月30日,上海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为支援上海人民的反帝爱国斗争,苏兆征、邓中夏、李启汉等领导了省港大罢工。邓中夏等先来到香港发动罢工,香港当局企图强行阻止,邓中夏冲到斗争最前线,率先发动海员、电车、印务等工会举行罢工。6月19日,省港大罢工在香港拉开序幕。6月21日,在李启汉等的组织下,广州沙面的数千洋务工人也举行罢工。
参加省港大罢工的工人游行队伍

  6月23日,香港、沙面工人和广州市民十万余人,为悼念五卅惨案死难者举行游行,途经沙基时,突遭沙面租界英国军警的排枪射击,发生了死伤200余人的“沙基惨案”。省港罢工迅速扩大到近20万人,形成强大的反帝洪流。
  在分析罢工局势时,邓中夏指出,省港大罢工不是一般的经济斗争,而是为了反对帝国主义,求得民族解放的政治斗争,必然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斗。为此,7月3日,成立了中华全国总工会省港罢工委员会,邓中夏任罢委会党团书记,李启汉任副书记。设干事局处理日常事务,李启汉任局长。邓中夏强调,省港罢工委员会不啻一个政府,可以处置一切与罢工相关之事,广东政府不得过问。
  干事局是处理罢工日常事务的中枢机构,李启汉聘请了一批主持正义、办事公道、精明能干的职员,迅速组成文书、招待、庶务、宣传、交际、交通、游艺等部门开展工作,成为苏兆征、邓中夏的得力助手。
  当时,常聚集于广州的香港罢工工人达七万多人,安排好他们的食宿问题,是一项艰巨任务。邓中夏花很大精力到各个工人住宿区,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各种问题,还特地委托李启汉专门负责此项工作。李启汉学说广东话,穿上蓝色工装,脚蹬一双旧胶鞋,携带一张草席和一顶破蚊帐,工作到哪里,夜晚就铺开草席睡在哪里。在他的领导下,各住宿区办起了工人食堂、工人游艺室,给缺衣少被的工人发放了4万件棉衣、2万条棉被、1.5万条土布褥子。工人们看病吃药、女工怀孕流产诸事,他均一一妥为安排。工人称干事局是“工人内阁”,李启汉就是“内阁总理”。邓中夏高兴地说,解决了罢工工人回广州后的生活问题,等于打赢了与帝国主义战斗的第一个回合。
1925年7月3日,省港罢工委员会成立,图为委员会部分成员合影。左六为邓中夏

  7月5日,邓中夏牵头组建了工人纠察队。它担负着封锁香港、澳门和沙面的交通,截留粮食,查缉私货,逮捕工贼,维持罢工秩序等任务。邓中夏兼任纠察队训育长,通过党组织从黄埔军校抽调一批优秀军事干部充任教练和骨干,将2000多名队员编为5个大队,配备枪支200多条。这支工人武装力量在邓中夏等的领导下,在东自汕头、西到北海的漫长海岸线上的各港口设卡,扣押英国货物,严禁粮菜外流,香港顿时交通瘫痪、商务停顿、商店关门、食品奇缺,成为“臭港”“死港”。
  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威胁要以10万大军进攻中国。邓中夏针锋相对地撰写《欢迎英国十万大军进攻中国》一文,发表在中共广东区委机关报《人民周刊》上,尖锐指出“这不过是恫吓中国人民的伎俩”。后来,英国不仅未派兵来华,反而把驻港部分英军调回国内。于是,“邓顾问(罢委会顾问)智屈张伯伦”在罢工工人中传为美谈。
  封锁香港两个月之后,英国在港利益受到很大打击,但一如邓中夏分析的那样:“这种封锁不只封锁了香港,而且封锁了我们自己。”广州对外贸易、政府财税收入也受到影响。邓中夏、李启汉等开会商定调整斗争策略,制定了“单独对英”“凡不是英国货英国船及经香港者可准其直来广州”的政策,美、法、日、德等国对此表示欢迎,其轮船公司纷纷申请与广州通航,原在香港及广州沙面的各国商人也纷纷迁至广州营业。这个政策瓦解了帝国主义的联合战线,广州的工商业、航运业等迅速恢复,财政税收也大幅增加。相反,港英当局在经济上每天损失400万元,英国政府不得不将任期未满的香港总督史塔士撤职。
  为做好省港大罢工的舆论宣传,邓中夏主编省港罢工委员会的机关报《工人之路》,亲自拟定宣传方针和编辑计划,并审定重要稿件,使报纸成为团结省港罢工工人并肩斗争的旗帜。港英當局派卖国贼陈廉伯用重金收买不肖分子破坏大罢工,李启汉及时在《工人之路》发表《世界革命的潮信到了》《帝国主义者之阴谋》等文,列举世界各地声援省港大罢工的消息,揭露港英政府派人到广州破坏罢工的阴谋活动,大声疾呼工友们“绝不要中敌人的毒计”“不可受人愚弄”“要全体一致对外”,增强了工人的团结,促进罢工斗争持续推进。
  1926年10月,为了配合北伐战争,省港罢工委员会转变策略,持续16个月的省港大罢工结束。1927年2月,全总北迁武汉。李启汉被留在了广州,接替邓中夏任省港罢工委员会党团书记,主持罢工的善后工作。他组织3000名罢工工人参加运输队,运送辎重弹药支援前线;组织随军宣传队,唤起农友的支援;组织卫生队到前线救护了成千伤员,有力地支援了北伐。

郎舅英烈


  在领导省港大罢工期间,李启汉于1926年初与薛英华结婚,不久,他把在湖南老家的母亲和妹妹李惠馨(原名李英)接到广州一起生活。当时,李启汉一家住在广州贤思街一栋叫作“龚寓”的楼房里。32岁的邓中夏住在楼下,时常到李启汉家蹭饭,他的浆洗衣物诸事也落到李母、李惠馨身上。邓中夏与李惠馨逐渐相熟了。   邓中夏在百忙中抽时间教李惠馨读书、识字,给她讲革命道理,建议她走出“龚寓”。在邓中夏、李启汉的影响下,李惠馨投身到省港大罢工的洪流之中,帮邓中夏送文件、送稿子。在李惠馨眼里,邓中夏英姿勃勃,满腹经纶,两颗心逐渐靠近了。李启汉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为他们当了“红娘”。
  1926年8月,邓中夏与李惠馨喜结连理。他比她大15岁,故对她以“妹妹”相称。结婚那天,刘少奇、何宝珍夫妇作为证婚人来到“龚寓”,却不见新郎新娘。原来,一大早新郎就带着新娘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凭吊。邓中夏意味深长地对她说:“妹妹,要斗争就会有牺牲,不要忘记死去的先烈。”婚后,李惠馨更加积极地投身罢工斗争,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邓中夏、李启汉成为战友加郎舅,亲上加亲。1927年2月,他们于广州依依惜别,没想到这竟是他俩的生死离别。
  留守广州的李启汉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局势,国民党右派开始压制工人运动。李启汉和广州工人代表大会主席刘尔嵩等紧急磋商,3月16日,以中共广东区委、中华全国总工会广州办事处、省港罢工委员会等八个团体的名义,发表《对时局的宣言》,呼吁国民政府“实行民族革命的工农政策,实行进步的农村政策,消弭军事势力腐败的危险”。
  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李启汉连夜召开会议,研究紧急应变计划。但应变计划尚未及实施,广州军阀步蒋后尘,提前举起了屠刀。4月15日凌晨,大批军警搜查和封闭了中华全国总工会广州办事处、省港罢工委员会、广州工人代表大会等处,大肆搜捕共产党人和工农领袖,李启汉不幸被捕。
  在被押往拘留所的途中,李启汉昂首阔步,大声斥责反动派卑鄙无耻。4月22日,他又被押往南石头监狱。面对敌人的审讯,他大义凛然地回答:“我是做工人运动的,你说我是共产党,那么所有的工人都是共产党了!”不久,李启汉被秘密杀害,时年29岁。
邓中夏最后的全家福

  邓中夏、李惠馨继续为革命出生入死,四处奔波。1927年8月,邓中夏参加党的八七会议,被选为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1928年赴莫斯科,任中华全国总工会驻赤色职工国际代表。1930年回国后,先担任全国总工会党团成员兼宣传部部长。接着,他又被任命为中央代表,前往湘鄂西根据地,同贺龙、周逸群一起领导湘鄂西的武装斗争,任湘鄂西特委书记和红二军团政治委员。
  1931年春,邓中夏被王明撤掉全部职务,后转移到上海。因几个月没有安排工作,只能靠李惠馨在工厂做工每月七块钱收入艰难度日。直到1932年秋,他担任全国赤色互济总会主任兼党团书记,情况才有好转。
  1932年11月,担任交通员的李惠馨因叛徒出卖,在送文件途中不幸被捕,囚禁于上海法租界监狱。为了不暴露邓中夏踪迹,她一度拒绝任何探监者。半年后,邓中夏才探明妻子的下落,马上书写一信,仍以“妹妹”相称,落款为“哥哥书”。信中他深情地表示“我是多么挂心啊!”鼓励她“牢狱是极好的研究室呀!每天读书,又可以消却寂寞烦恼!”还托人给她送去书籍和日用品,并设法营救她。
  可此信发出不久,邓中夏也被捕了。1933年5月15日,邓中夏到上海法租界与互济总会援救部长林素琴商量工作时,一众巡捕突然闯入将他们逮捕。邓中夏一口咬定自己叫“施义”,在湖南当教员,是来上海访友的,并带信给互济总会律师史良,请她出面营救。
  5月16日、23日,设在法租界的法院两次开庭审讯,上海公安局要求“引渡”施义。史良表示反对,并驳斥了他们的无理要求。法庭作出对施义“不准移提”的裁定,但又裁定将林素琴移交上海公安局。
  上海公安局立即将林素琴交给国民党特务机关。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下,林素琴叛变,供出施义就是邓中夏。国民党花重金买通法租界官员,将邓中夏“引渡”到上海公安局,随后押往南京宪兵司令部监狱。
  在狱中,邓中夏以坚定的信念和钢铁般的意志,顶住了反动派的利禄引诱和严刑拷打,他写道:“一个人能为了最多数中国民众的利益,为了勤劳大众的利益而死,这是虽死犹生,比泰山还重。人只有一生一死,要死得有意义,死得有价值。”在同狱中难友谈心时说:“我邓中夏化成灰还是共產党党员!”在临就义的前两天,他给党写下最后一封信,信中说:“同志们,我快要到雨花台去了。你们继续努力奋斗吧!最后的胜利终究是属于我们的!”
  1933年9月21日黎明,邓中夏被押到雨花台刑场。临刑前,宪兵问:“你还有话吗?”邓中夏说:“你们想一想,杀死了为工农兵谋福利的人,对你们自己有什么好处?”监斩官气急败坏,下令开枪。邓中夏血洒雨花台,献出了39岁的宝贵生命。
  1936年,李惠馨经党组织营救出狱,她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李夏明,以示继承邓中夏的遗志。此后,她先后在西安、延安、太行山等地工作。1945年3月1日,毛泽东为李夏明题词“继启汉、中夏之遗志”,以资纪念。
  新中国成立后,李夏明先后在国家劳动部、轻工业部工作。此时她已另组家庭,但仍以邓家媳妇的身份,三次前往祭奠邓中夏。她与邓中夏生养了四个孩子,其中两个孩子不幸夭折,另两个孩子寄养在老乡家里。后来她曾多方寻找,可惜一无所获。1987年,李夏明离世,享年78岁。
  (责任编辑 张利军)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中,童化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法,具体可以通过童化计算结构、童化操作、童化情境等方式,激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心理,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关键词】童化教学;数学课堂;学生思维;心理需求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33-0046-03  【作者简介】谢朝霞,江苏省宜兴市实验小学(江苏宜兴,214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与信息社会的今天,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大学的的建设和规模在不断的扩大。校园环境景观作为校园的主要载体,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有着直接的影响力,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一直是一个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课题,校园景观设计如何才能满足师生的生理和心理方面需求,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以环境心理学为基础,从师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着手,对大学校园环境中不同性质的校园空间环境进行分析与总结,试图探寻出
【摘要】香港这座城,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深厚的历史渊源、多元的时代文化,铸造了香港电影独有的影像内涵。2016年,恰逢杜琪峯和韦家辉所创办的银河映像电影制作公司成立二十周年,回望1996年正是香港电影走向没落的开始,然而就在这一艰难时刻,杜琪峯带领银河映像在风雨飘摇的香港杀出一条血路,以其独特的杜氏影像风格、标新立异的叙事内容、深厚的历史文化表达使得银河映像出品成为香港警匪电影的品质担当,二十年间
【摘要】儿童与家具的互动方式是游戏,游戏是促进儿童发展智力与学习能力的途径,并具有促进儿童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的功能。让儿童通过攀爬、翻滚、旋转等行为来完成不同的体验和感受,借由组装或拆分拼出想要的形状,引起儿童发挥想象力,训练创造能力,在多样的互动方式中可以获得较多的游戏行为活动。我们对互动式家具的设计方法进行总结归纳,旨在对儿童家具中互动方式的创新做出肯定,也希望启迪更多的儿童家具设计者创造出
【摘 要】大学生性健康教育与课程思政之间存在内在耦合性,以思政驱动的大学生性健康教育能够体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基于“性教育概论”的课程教学,从课程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及成绩考核的评定等方面,探寻大学生性健康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路径,存在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课程思政;大学生;性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
【摘要】自古以来,中国就对墓葬比较讲究,这一点在迄今为止发掘的一些古代陵墓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古人对墓葬的讲究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陵墓的雕塑上,而墓室随葬俑作为陵墓雕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受到了现代社会极大的关注,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文章主要从陵墓雕塑中陶俑艺术的文化含义着手,进一步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陵墓雕塑中陶俑艺术的发展特点,并对一些具有特色的陶俑进行赏析。  【关键词】陵墓雕塑;陶俑艺术;魏晋南北朝
【摘要】《西洲曲》自问世以来,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受到了历代欣赏者的喜爱。这首流传至今、脍炙人口的抒情诗,通过抒写一位江南女子从春到秋对恋人一往情深的执著、缠绵相思,大胆地展示出少男少女最内在最真挚的感情。《西洲曲》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恒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清新典雅的语言、声情摇曳的音韵、巧妙精当的修辞,构成了《西洲曲》独特的语言风格,使读者获得“杏花春雨江南”般的审美享受。  【关键词】语言;音
【关键词】破解谣言;心理辅导;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24-0036-03  【作者简介】李虹,海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海南海口,570000)教师,二级教师。  【设计理念】   在全国上下齐心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时,各类谣言滋生,如开窗通风会把病毒带进家引发新冠肺炎、武汉火神山医院是日本人设计的、吃槟榔可以预防新型冠状
【摘要】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最具古典主义气息的德国音乐家,被称为“德奥最后一位古典音乐大师”。钢琴间奏曲Op.118 No.2是处在他创作的晚期,于1892年-1893年之间完成,此时的勃拉姆斯在创作上已经达到了成熟时期,克拉拉称这些小品为“珍珠似的钢琴作品”。  【关键词】勃拉姆斯;Op.118;分析  【中图分类号】J6
【关键词】青春期;异性交往;心理辅导课;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88-0069-03   【作者简介】孙中霞,江苏省镇江第一中学(江苏镇江,212000)教师,一级教师。   【设计理念】   青春期是一个重要时期,青少年的身体快速发育,出现了第二性征,心理上也逐渐成熟,经历了异性排斥和异性相吸两个阶段,异性情感快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