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传统评价观是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评定一节课的教学效果。这样容易忽视学生的数学学习行为,忽视教学的心理环境。
根据新课程理念,评价时要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和优势,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既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行为、态度、价值观等发展要素,并应尽可能挖掘这些优势从多角度地的去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课堂评价 激励性评价 引导性评价 亲近式评价 延缓性评价
一、创设和谐氛围,使学生乐评
教育首先是一种赏识教育,在课堂是老师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有能力的人,乐于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并给与学生充分的肯定和欣赏,同时还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意见。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去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令学生如沐春风,人人轻松,个个心驰神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创造出一种和谐的气氛,学生们才不会背负着心理上的包袱去上课。当学生们在课堂遇到疑问时,就敢于向老师提问,及时的解决学生们心中的疑问,而不是以往的“你教我听”的现象,这样才有助于在教学中更好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达到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二、面向全体,多元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价中,评价的主体是教师。课堂中的评价活动几乎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是评价的执法者,学生是评价的被动接受者,教师说什么就是什么,教师没有留给学生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时间。在新课标下的评价要求教师更多成为评价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学生自己、同学都将参与这一活动,可以是反思式的自我评价、学生间的互评或者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这样可以使评价更全面、公正,更有说服力和指导性。 由于每个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必然表现出不同的数学学习倾向。教学评价不应只看学生是否掌握知识,还要看他的能力是否发展了,更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叶澜教授指出:“课堂教学应被看成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下及以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如在教学“年月日”后让学生制作月历,制作月历课后的实践作业,因此在制作活动完成之后进行制作成果的展示与交流,就是一个很好的评价机会,通过生生互评,师生点评,学习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合作,学会交流才是更重要的。在展示中,学生既学会赞赏同学,又能客气的指出别人错的地方,这样,学生在互评中不仅能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而且能学会从知识、表达、情感和态度等方面互相评价、互相欣赏、互相帮助。
三、活用语言,善于评价
1、激励性评价:人都有渴望别人赏识的愿望,因此,评价应以激励为主,例如,当学生的想法是有道理的,但表述得不够清楚,这时教师千万不可全盘否定,可以说“你的想法很有道理,老师已明白了你的意思,如果说得更明确些,那么大家都能明白你的意思了,再试试看”。如果有的学生的想法出乎老师的预料,但很有道理,教师可以欣喜地说:“好!有创新,老师也从你的想法中长了见识。”当然激励的语言要注意恰到好处,千万不要言过其实,给人带来虚假的感觉,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单调枯燥,这样能在学生内心深处形成一股强大的心理推动力,在潜意识里产生向表扬目标努力的追求。
2、引导性评价:任何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都是不同的,在发展过程中总有个性差异。因此,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做到因人而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学习有困验、缺乏主动性的学生来说,教师更应该做好“引导性语言”,给学生一个机会。
3、亲近式评价: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的情感是左右课堂气氛的关键。亲近式评价不仅能缩短师生双方在空间和心理上的距离,使学生得到自我肯定和心理满足,还会激起对教师的信任和爱戴。如采用体态语言或表情对学生进行亲近式的评价,可以创造一种民主平和的气氛,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亲近式评价能使良好的数学课堂效果发挥得更加淋漓盡致。
4、延缓性评价:延缓评价的目的,主要是给学生以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在不知道正确结论之前,进一步发挥想象力,得到更多的不同答案,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正在讨论的问题,不要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判,而应以鼓励的行为方式或语言,或提问或实验,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说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这样可以把评价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去发现、去分析、去论证。说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每当一种意见提出时,教师都请学生给予评判,他们或分析,或争论、或同意,自己来处理。在学生解答问题时,教师对学生解答的评价不是按标准答案,而是用语言提示诱导、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独创性;对学生理解不正确或不完善的地方,教师根据学生错误所在,补充设问,点拨学生引发讨论,引起深入思考,让学生在不断的争辩中明确认识,经历一个自悟自得的创新过程;在学生理解得不够准确,表达不够完整时,教师运用反问,使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产生疑问,引起思考,进行比较,进而排除谬误,获取真知。
根据新课程理念,评价时要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和优势,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既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行为、态度、价值观等发展要素,并应尽可能挖掘这些优势从多角度地的去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课堂评价 激励性评价 引导性评价 亲近式评价 延缓性评价
一、创设和谐氛围,使学生乐评
教育首先是一种赏识教育,在课堂是老师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有能力的人,乐于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并给与学生充分的肯定和欣赏,同时还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意见。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去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令学生如沐春风,人人轻松,个个心驰神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创造出一种和谐的气氛,学生们才不会背负着心理上的包袱去上课。当学生们在课堂遇到疑问时,就敢于向老师提问,及时的解决学生们心中的疑问,而不是以往的“你教我听”的现象,这样才有助于在教学中更好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达到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二、面向全体,多元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价中,评价的主体是教师。课堂中的评价活动几乎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是评价的执法者,学生是评价的被动接受者,教师说什么就是什么,教师没有留给学生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时间。在新课标下的评价要求教师更多成为评价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学生自己、同学都将参与这一活动,可以是反思式的自我评价、学生间的互评或者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这样可以使评价更全面、公正,更有说服力和指导性。 由于每个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必然表现出不同的数学学习倾向。教学评价不应只看学生是否掌握知识,还要看他的能力是否发展了,更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叶澜教授指出:“课堂教学应被看成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下及以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如在教学“年月日”后让学生制作月历,制作月历课后的实践作业,因此在制作活动完成之后进行制作成果的展示与交流,就是一个很好的评价机会,通过生生互评,师生点评,学习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合作,学会交流才是更重要的。在展示中,学生既学会赞赏同学,又能客气的指出别人错的地方,这样,学生在互评中不仅能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而且能学会从知识、表达、情感和态度等方面互相评价、互相欣赏、互相帮助。
三、活用语言,善于评价
1、激励性评价:人都有渴望别人赏识的愿望,因此,评价应以激励为主,例如,当学生的想法是有道理的,但表述得不够清楚,这时教师千万不可全盘否定,可以说“你的想法很有道理,老师已明白了你的意思,如果说得更明确些,那么大家都能明白你的意思了,再试试看”。如果有的学生的想法出乎老师的预料,但很有道理,教师可以欣喜地说:“好!有创新,老师也从你的想法中长了见识。”当然激励的语言要注意恰到好处,千万不要言过其实,给人带来虚假的感觉,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单调枯燥,这样能在学生内心深处形成一股强大的心理推动力,在潜意识里产生向表扬目标努力的追求。
2、引导性评价:任何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都是不同的,在发展过程中总有个性差异。因此,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做到因人而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学习有困验、缺乏主动性的学生来说,教师更应该做好“引导性语言”,给学生一个机会。
3、亲近式评价: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的情感是左右课堂气氛的关键。亲近式评价不仅能缩短师生双方在空间和心理上的距离,使学生得到自我肯定和心理满足,还会激起对教师的信任和爱戴。如采用体态语言或表情对学生进行亲近式的评价,可以创造一种民主平和的气氛,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亲近式评价能使良好的数学课堂效果发挥得更加淋漓盡致。
4、延缓性评价:延缓评价的目的,主要是给学生以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在不知道正确结论之前,进一步发挥想象力,得到更多的不同答案,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正在讨论的问题,不要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判,而应以鼓励的行为方式或语言,或提问或实验,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说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这样可以把评价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去发现、去分析、去论证。说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每当一种意见提出时,教师都请学生给予评判,他们或分析,或争论、或同意,自己来处理。在学生解答问题时,教师对学生解答的评价不是按标准答案,而是用语言提示诱导、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独创性;对学生理解不正确或不完善的地方,教师根据学生错误所在,补充设问,点拨学生引发讨论,引起深入思考,让学生在不断的争辩中明确认识,经历一个自悟自得的创新过程;在学生理解得不够准确,表达不够完整时,教师运用反问,使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产生疑问,引起思考,进行比较,进而排除谬误,获取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