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观课后评课是教育工作者经常谈论的话题。由于参与教学评课的人数多,学科也多,对于教学评课出现了很多不同的观点和声音,在教改春风劲吹的今天,教师评课成了看似简单却使人迷茫的理由,总是仿佛“雾里看花”。评课是一门艺术,其评课恰到好处不仅使上课评课双方都受益匪浅,同时又能增进同事之间的情谊。反之,非但不能达到评课的目的,还会影响同事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评课时心中把握一个“度”就成为了成功评课的前提条件。下面我谈谈对此的几点看法。
1. 评课只是一种教学活动的评价、讨论和交流活动,不应涉及人情世故等不必要的外在因素。评课时,要以课堂的真实情况为基础,以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为依据,不带任何偏见,恰如其分地进行评议。评课者要本着公平、公正,尊重客观事实,只对课堂本身和教师本人负责的态度,做到“一碗水端平”,絕不能因为顾及面子、资历等因素,有所保留和隐瞒,从而降低甚至失去评课本身的价值。如果脱离实际情况,做出不切实际的评价,教师就会感到不公平、不服气,甚至影响工作情绪。一般来讲,应当首先对于课的优点给予充分的具体的肯定,随后,再提出有待改善的机会点。优点要找足,使执教者信心更足;缺点要商榷,说明理由,指出应当如何改善。
2. 我们之所以会进行评课,最主要的目的应该是发现执教者的理由,并帮助他去改正,以得到切实的提高。应该承认,课堂上的每一节课,都是经过执教者精心准备。每位教师当然都希望自己的成果可以十全十美,无懈可击。但是,在实际评课中,由于教师个体差异和评课者的眼光各异,这始终只能是个理想的状态。因此,在评课时,我们应当站在执教者的角度,怀揣一颗同理心,给他一个中肯的指导意见。同理心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感同身受,意味着深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意味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味着己所欲也不一定能施于人,意味着推己及人,推心置腹。让执教者在一种融洽的气氛中、在充满“轻松”的心理状态下感觉到你的善意,在春风化雨般的评语中得到信心,从而接受你的意见。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评课的目的,让执教者与评课者相得益彰,教学相长。
3. 美国前总统威尔逊曾经说过:“要有自信,然后全力以赴,假如具有这种观念,任何事情十之九都能成功。”不难看出,自信对于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性。在教学上,同样如此,激励正是帮助执教者建立自信心的不二法门。对于这个事情,我们应该从评课的目的出发考虑。一些学者提出了评课首先要理解最终目的是为了激励授课者,而不是挑毛病。要让执教者听了你的评课后更有信心,更有勇气,而不要让他听后感叹:这辈子再也不上公开课了!还有一些学者则认为观课与评课的目的是推动上课人和观课人的共同进步,特别是学校教研组内的听评课,是针对本校的教师发展而开展的工作,是发现教师教学特色和存在理由的重要方式。笔者认为,任何一节课,都不会一无是处,即使效果一般,只要评课者用心,也总是能挖掘出授课老师很多的优点和亮点。评课时,要将这些积极的因素传达给受评者,然后再委婉地指出课堂上的不足之处,比如:“您的声音很洪亮,特别好,但是,如果能再注意一下抑扬顿挫和语速,就更完美了。”但凡事都有个度,坚持评课时的鼓励性,不是说必须做个“滥好人”,尽拣好听的讲,假话空话满天飞。对于课堂教学中的知识性错误还是要一针见血地指出来。而对于小小的失误,如口误或笔误的过错,授课人已意识到或马上纠正了的错误,评课时能不提及的,不提也罢。以优点的发扬带动缺点的改正,以长处的发展带动短处的弥补。
4. 正如上面所谈到的,评课者不能做“滥好人”,因为那样毫无价值,对受评者教学技能的提高起不到任何积极作用。与此同时,一些学者认为,评课更要切忌乱侃,瞎扯乱侃,这样的评课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还真不如不评,简直就是在浪费大家的宝贵时间。但是不是杜绝了以上两种现象就可以说评课具备针对性,避开以上两个理由只能说具备了评课针对性的前提,评课的针对性关键在于不同情况,不同要求,不同分析,我称之为“三不”原则;同时要做到重点突出,有的放矢。
首先,从教师自身情况出发,我们的“三不”原则具体表现为:对于实习教师,评课时要保持宽容的心态,评课语言以赞扬、鼓励、倡议为主。对其不足和弱点及失误,要考虑实习教师的承受能力,中肯的提出,在不伤及自尊的前提下,使之能够明确自己的不足,在以后的授课中做到有的放矢。对新教师要抓好以下方面:一是教学目的是否明确;二是教学重点难点是否突出,讲解是否清晰、透彻;三是对于讲授知识的随堂练习是否有针对性。对一些胜任的教师,应侧重在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改革教学策略上多做评课。根据教材的内容,设计教法,指导学法,以及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揭示规律等方面,有意识地多去发现,多指导,多帮助,总结提高。对于已形成自己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师,不只要求把课讲明白,还要侧重于他的擅长之处及独到见解,还要侧重在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改革教学策略上多做评课。根据教材的内容,设计教法,指导学法,以及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揭示规律等方面,有意识地多去发现,多指导,多帮助,总结提高。
另外,在对所评课程内容的把握上,“三不原则”要求评课者决不能“赤膊上阵”,而是要对教学内容研究深透。比起其他一些教研方式,评课是很“日常化”的,但是,“日常化”不等于“随意化”。有些评课者认为对课堂内容不熟悉无所谓,心中有个“万能标准”,评课时直接照搬就万事大吉。殊不知,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年级、不同的教师那里,面貌也可以千差万别,所谓“教法”如果脱离了内容,就成了无源。
1. 评课只是一种教学活动的评价、讨论和交流活动,不应涉及人情世故等不必要的外在因素。评课时,要以课堂的真实情况为基础,以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为依据,不带任何偏见,恰如其分地进行评议。评课者要本着公平、公正,尊重客观事实,只对课堂本身和教师本人负责的态度,做到“一碗水端平”,絕不能因为顾及面子、资历等因素,有所保留和隐瞒,从而降低甚至失去评课本身的价值。如果脱离实际情况,做出不切实际的评价,教师就会感到不公平、不服气,甚至影响工作情绪。一般来讲,应当首先对于课的优点给予充分的具体的肯定,随后,再提出有待改善的机会点。优点要找足,使执教者信心更足;缺点要商榷,说明理由,指出应当如何改善。
2. 我们之所以会进行评课,最主要的目的应该是发现执教者的理由,并帮助他去改正,以得到切实的提高。应该承认,课堂上的每一节课,都是经过执教者精心准备。每位教师当然都希望自己的成果可以十全十美,无懈可击。但是,在实际评课中,由于教师个体差异和评课者的眼光各异,这始终只能是个理想的状态。因此,在评课时,我们应当站在执教者的角度,怀揣一颗同理心,给他一个中肯的指导意见。同理心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感同身受,意味着深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意味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味着己所欲也不一定能施于人,意味着推己及人,推心置腹。让执教者在一种融洽的气氛中、在充满“轻松”的心理状态下感觉到你的善意,在春风化雨般的评语中得到信心,从而接受你的意见。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评课的目的,让执教者与评课者相得益彰,教学相长。
3. 美国前总统威尔逊曾经说过:“要有自信,然后全力以赴,假如具有这种观念,任何事情十之九都能成功。”不难看出,自信对于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性。在教学上,同样如此,激励正是帮助执教者建立自信心的不二法门。对于这个事情,我们应该从评课的目的出发考虑。一些学者提出了评课首先要理解最终目的是为了激励授课者,而不是挑毛病。要让执教者听了你的评课后更有信心,更有勇气,而不要让他听后感叹:这辈子再也不上公开课了!还有一些学者则认为观课与评课的目的是推动上课人和观课人的共同进步,特别是学校教研组内的听评课,是针对本校的教师发展而开展的工作,是发现教师教学特色和存在理由的重要方式。笔者认为,任何一节课,都不会一无是处,即使效果一般,只要评课者用心,也总是能挖掘出授课老师很多的优点和亮点。评课时,要将这些积极的因素传达给受评者,然后再委婉地指出课堂上的不足之处,比如:“您的声音很洪亮,特别好,但是,如果能再注意一下抑扬顿挫和语速,就更完美了。”但凡事都有个度,坚持评课时的鼓励性,不是说必须做个“滥好人”,尽拣好听的讲,假话空话满天飞。对于课堂教学中的知识性错误还是要一针见血地指出来。而对于小小的失误,如口误或笔误的过错,授课人已意识到或马上纠正了的错误,评课时能不提及的,不提也罢。以优点的发扬带动缺点的改正,以长处的发展带动短处的弥补。
4. 正如上面所谈到的,评课者不能做“滥好人”,因为那样毫无价值,对受评者教学技能的提高起不到任何积极作用。与此同时,一些学者认为,评课更要切忌乱侃,瞎扯乱侃,这样的评课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还真不如不评,简直就是在浪费大家的宝贵时间。但是不是杜绝了以上两种现象就可以说评课具备针对性,避开以上两个理由只能说具备了评课针对性的前提,评课的针对性关键在于不同情况,不同要求,不同分析,我称之为“三不”原则;同时要做到重点突出,有的放矢。
首先,从教师自身情况出发,我们的“三不”原则具体表现为:对于实习教师,评课时要保持宽容的心态,评课语言以赞扬、鼓励、倡议为主。对其不足和弱点及失误,要考虑实习教师的承受能力,中肯的提出,在不伤及自尊的前提下,使之能够明确自己的不足,在以后的授课中做到有的放矢。对新教师要抓好以下方面:一是教学目的是否明确;二是教学重点难点是否突出,讲解是否清晰、透彻;三是对于讲授知识的随堂练习是否有针对性。对一些胜任的教师,应侧重在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改革教学策略上多做评课。根据教材的内容,设计教法,指导学法,以及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揭示规律等方面,有意识地多去发现,多指导,多帮助,总结提高。对于已形成自己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师,不只要求把课讲明白,还要侧重于他的擅长之处及独到见解,还要侧重在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改革教学策略上多做评课。根据教材的内容,设计教法,指导学法,以及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揭示规律等方面,有意识地多去发现,多指导,多帮助,总结提高。
另外,在对所评课程内容的把握上,“三不原则”要求评课者决不能“赤膊上阵”,而是要对教学内容研究深透。比起其他一些教研方式,评课是很“日常化”的,但是,“日常化”不等于“随意化”。有些评课者认为对课堂内容不熟悉无所谓,心中有个“万能标准”,评课时直接照搬就万事大吉。殊不知,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年级、不同的教师那里,面貌也可以千差万别,所谓“教法”如果脱离了内容,就成了无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