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是伴随着人类文明史出现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抽象美和逻辑美,使数学的层次远高于其他自然学科。数学中的计算、运用、推理等概念对于年龄偏小、生活经验不足的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因此,教师要从小学生年龄实际出发,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打好数学概念的核心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方法 概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8.073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数学课堂教学也渐渐变得更加灵活、更加生动。华罗庚曾说:“新的数学方法和概念,常常比解决数学问题本身更重要”,怎么样才能打开思维的大门、诱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其思维呢?本文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教学方法和建议,希望对辅导小学生数学学习有所帮助。
一、把握重点,举一反三
数学教学重点的掌握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水平和能力,而难点的突破则是教学成功的一大关键因素。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知识的收获情况,直接衡量了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在数学教学中,知识点相对较细,涉及面广,教师常常担心某个知识点讲解的不透彻,使得学生不能全面理解知识,便会刻意重复强调,对于每个知识点都进行讲解。这样一来,就会导致教学进度缓慢,学生难以把握重点,学习吃力,教学效果不佳。例如,分数的概念: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在教学时,教师在讲解1/3=2/6=4/12的变化时,如果一遍又一遍的描述从左到右的演变过程,想要让学生深入体会这一规律,但学生未必能理解。教师应该精炼语言,在讲解知识点的时候结合学生的理解范围,可总结为“变化前后商不变”,再适当引申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样合理归纳教学难点,不仅揭示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还能教会学生联系前后所学知识、做到融会贯通,真正把知识理解透彻,举一反三。
二、回顾知识,化繁为简
回顾知识要求做到全面复习,帮助学生建立有序的知识体系。回顾知识全面复习,不是要求学生死记每一个知识点,而是要求学生抓住每章节知识的相关联系,根据所学知识将复杂的公式进行简化记忆。正所谓“会做数学题,不代表掌握了数学”。如小学阶段中“鸡兔同笼”问题接触较多,如果学生没有理解题目真正考查的知识点,只是一味的死记硬背,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量,而且假如在此问题上稍加变形,学生就遇到了困难。“鸡兔同笼”的关键在于确定对象的总数和总的组数。如果老师在平时练习的过程中,对学生加以具体点拨、指导,教给学生深入理解题目的方法,将知识化繁为简,每章节理解相互联系,那么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就会得到一定的提高。
三、反复进行基础训练
学习数学,不力求于学生解出难度颇高的题目,而在紧抓学生的基础掌握和对题意的理解程度。众所周知,无论题型难易,都是由一个个基础的小知识点组成的,如果学生知识基础扎实,掌握了分析题干的方法,那么做题时就会觉得轻松自如,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在以往的教学中,有的教师想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拿一些难度偏高的题型让学生尝试,这种急于求成的方法是错误的。地基不扎实就无法建造高楼,数学学习也是一样,只有将基本题型熟练掌握,才能做好由基本题“组装”出来的综合题。小学生尤其需要反复练习心算、笔算的能力。基础题固然简单,如若不加强练习,特别是小学生往往会忽略细节,形成眼高手低的坏习惯,做事粗心,做题漏洞百出,教师要着重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做好基本题是关键,反复练习,学生就如下盲棋的棋手,只需稍作思考,就能得出正确答案,这就是教师訓练的最终目标。
四、敦促学生做到“三多”
(一)多看
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学习数学的好习惯。
1.课前多看。特别是预习数学课本时,要准备纸、笔,对于书中的公式、计算等,必要时及时勾画,将不懂的地方做出标记,课堂上就会有重点的听课,上课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2.课堂多看。在课堂上,老师要引导学生跟随着讲课的节奏,掌握本节重点,做好笔记和相关题型的自我认识以及解决方法。多看笔记,回顾复习自己的思维过程,将知识生动的记忆在脑海中。
3.课后复习多看。课后复习延伸了课堂学习,学生利用课后学习不仅能发现并解决在预习和课堂中仍未解决的问题,还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知识系统化。课后,教师应提倡学生自我查漏,及时总结。只有熟练掌握知识才能更好地完成课后作业,在发现问题时也要及时向老师请教。
(二)多想
数学的学习重在对概念的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多想、多问,学生在问“为什么”的同时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活跃思维。教师在出题时,应该有选择性的挑选一些难度适合当下年龄阶段学生的题型,在掌握好数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发散学生思维,正确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通过对其思维产物的欣赏、肯定,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三)多问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发挥着主体作用,在讲台上一味的讲授知识,学生作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可能还无法将知识完全消化吸收,班上同学性格各异,有的不爱发言,有的学习被动,在课堂上老师不能完全顾及到每个学生的感受。课改后强调学习的积极、自主,学生应该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采用小组讨论或课堂举手提问的方法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后要积极进行独立思考,思考过后如果尚未解决就要学会向组内成员请教。在平时的教学理念灌输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勤动脑,不要害怕错误,勇敢面对自己学习上的问题并努力解决。当老师面对学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时要学会仔细聆听,帮助学生分析其存在的不足,而不是单纯的回答学生的问题。如发现学生的计算错误,应注意强调正确加和、进位,而不是再次的和学生一起进行计算。教师的态度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特别是敏感的小学生,所以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轻声细语、有耐心,给予其积极思考的肯定,适时鼓励,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千百年来,数学魅力不减,它的博大精深令人心驰神。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可见数学魅力无穷,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培养学生对数学浓厚的兴趣。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学生学习数学的状态也变得积极。教师要不断的探索并改进教学方法,以上教学方法初探望与广大数学教学工作者一起分享,希望可以对大家的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方法 概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8.073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数学课堂教学也渐渐变得更加灵活、更加生动。华罗庚曾说:“新的数学方法和概念,常常比解决数学问题本身更重要”,怎么样才能打开思维的大门、诱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其思维呢?本文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教学方法和建议,希望对辅导小学生数学学习有所帮助。
一、把握重点,举一反三
数学教学重点的掌握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水平和能力,而难点的突破则是教学成功的一大关键因素。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知识的收获情况,直接衡量了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在数学教学中,知识点相对较细,涉及面广,教师常常担心某个知识点讲解的不透彻,使得学生不能全面理解知识,便会刻意重复强调,对于每个知识点都进行讲解。这样一来,就会导致教学进度缓慢,学生难以把握重点,学习吃力,教学效果不佳。例如,分数的概念: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在教学时,教师在讲解1/3=2/6=4/12的变化时,如果一遍又一遍的描述从左到右的演变过程,想要让学生深入体会这一规律,但学生未必能理解。教师应该精炼语言,在讲解知识点的时候结合学生的理解范围,可总结为“变化前后商不变”,再适当引申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样合理归纳教学难点,不仅揭示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还能教会学生联系前后所学知识、做到融会贯通,真正把知识理解透彻,举一反三。
二、回顾知识,化繁为简
回顾知识要求做到全面复习,帮助学生建立有序的知识体系。回顾知识全面复习,不是要求学生死记每一个知识点,而是要求学生抓住每章节知识的相关联系,根据所学知识将复杂的公式进行简化记忆。正所谓“会做数学题,不代表掌握了数学”。如小学阶段中“鸡兔同笼”问题接触较多,如果学生没有理解题目真正考查的知识点,只是一味的死记硬背,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量,而且假如在此问题上稍加变形,学生就遇到了困难。“鸡兔同笼”的关键在于确定对象的总数和总的组数。如果老师在平时练习的过程中,对学生加以具体点拨、指导,教给学生深入理解题目的方法,将知识化繁为简,每章节理解相互联系,那么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就会得到一定的提高。
三、反复进行基础训练
学习数学,不力求于学生解出难度颇高的题目,而在紧抓学生的基础掌握和对题意的理解程度。众所周知,无论题型难易,都是由一个个基础的小知识点组成的,如果学生知识基础扎实,掌握了分析题干的方法,那么做题时就会觉得轻松自如,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在以往的教学中,有的教师想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拿一些难度偏高的题型让学生尝试,这种急于求成的方法是错误的。地基不扎实就无法建造高楼,数学学习也是一样,只有将基本题型熟练掌握,才能做好由基本题“组装”出来的综合题。小学生尤其需要反复练习心算、笔算的能力。基础题固然简单,如若不加强练习,特别是小学生往往会忽略细节,形成眼高手低的坏习惯,做事粗心,做题漏洞百出,教师要着重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做好基本题是关键,反复练习,学生就如下盲棋的棋手,只需稍作思考,就能得出正确答案,这就是教师訓练的最终目标。
四、敦促学生做到“三多”
(一)多看
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学习数学的好习惯。
1.课前多看。特别是预习数学课本时,要准备纸、笔,对于书中的公式、计算等,必要时及时勾画,将不懂的地方做出标记,课堂上就会有重点的听课,上课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2.课堂多看。在课堂上,老师要引导学生跟随着讲课的节奏,掌握本节重点,做好笔记和相关题型的自我认识以及解决方法。多看笔记,回顾复习自己的思维过程,将知识生动的记忆在脑海中。
3.课后复习多看。课后复习延伸了课堂学习,学生利用课后学习不仅能发现并解决在预习和课堂中仍未解决的问题,还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知识系统化。课后,教师应提倡学生自我查漏,及时总结。只有熟练掌握知识才能更好地完成课后作业,在发现问题时也要及时向老师请教。
(二)多想
数学的学习重在对概念的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多想、多问,学生在问“为什么”的同时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活跃思维。教师在出题时,应该有选择性的挑选一些难度适合当下年龄阶段学生的题型,在掌握好数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发散学生思维,正确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通过对其思维产物的欣赏、肯定,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三)多问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发挥着主体作用,在讲台上一味的讲授知识,学生作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可能还无法将知识完全消化吸收,班上同学性格各异,有的不爱发言,有的学习被动,在课堂上老师不能完全顾及到每个学生的感受。课改后强调学习的积极、自主,学生应该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采用小组讨论或课堂举手提问的方法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后要积极进行独立思考,思考过后如果尚未解决就要学会向组内成员请教。在平时的教学理念灌输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勤动脑,不要害怕错误,勇敢面对自己学习上的问题并努力解决。当老师面对学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时要学会仔细聆听,帮助学生分析其存在的不足,而不是单纯的回答学生的问题。如发现学生的计算错误,应注意强调正确加和、进位,而不是再次的和学生一起进行计算。教师的态度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特别是敏感的小学生,所以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轻声细语、有耐心,给予其积极思考的肯定,适时鼓励,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千百年来,数学魅力不减,它的博大精深令人心驰神。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可见数学魅力无穷,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培养学生对数学浓厚的兴趣。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学生学习数学的状态也变得积极。教师要不断的探索并改进教学方法,以上教学方法初探望与广大数学教学工作者一起分享,希望可以对大家的教学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