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浪漫主义音乐与古典主义音乐所不同的是,它承袭古典乐派作曲家的传统,在此基础上也有了新的探索。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是继承古典乐派,但内容上却有很大的差异,夸张的手法也使用的特别多。在音乐形式上,它突破了古典音乐均衡完整的形式结构的限制,有更大的自由性。本文从社会背景出发,详细的论述了早期、中期、末期的音乐特征,并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概括,为今后浪漫主义的探索起到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浪漫主义音乐;19世纪;风格
一、社会背景
自古希腊罗马以来就一直被人们不断重现,为文艺家们所钟爱,19 世纪早期,诗和乐开始相结合,浪漫主义从文学作品中去寻找题材,作曲家从文学作品中获得灵感,这是普遍现象,出现了浪漫主义思潮与风格的形成与发展,欧洲浪漫主义思潮首先反映在文学中,后来扩及到包括音乐在内的整个艺术领域。早期的浪漫主义音乐,音乐给文学诗歌插上了音乐的翅膀。1814年拿破仑失败后,应该说德国的浪漫主义是在一个倒退的时代出现的,人们特别是青年人彷徨、苦闷的心情在音乐和文学中得以反映。在19世纪的下半叶,在漫长的神秘的中世纪基督教文化中,后来的浪漫主义音乐家受其影响将目光投向中世纪,他们从这古老的土壤中吸取了许多激发灵感和想象的力量,特别是在后期受到叔本华的消极哲学思想的影响,浪漫主义音乐家将目光投向中世纪,在资本主义不断发展的社会中,艺术家们处于社会机制与个人理念的激烈矛盾中,他们试图以主张标新立异的音乐结构,和声语言和调式思维来表达内心苦闷、叛逆的主观感受。一直到世纪末,叔本华哲学思想给晚期浪漫主义音乐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纱。
二、音乐特点
1. 浪漫主义初期
19世纪20年代,德国的狂飙运动风起云涌,浪漫主义思潮从德国的文学诗歌开始,浪漫主义是一场文学运动,韦伯,舒曼,柏辽兹,李斯特首先都是在文学和哲学方面很有成就的人,他们音乐创作的主要题材来自于浪漫主义的诗歌文学作品,拉马丁、雨果、歌德的文学和诗歌文本都是交响诗音乐的灵感来源。代表人物有韦伯和舒伯特,浪漫主义音乐兴起于德国和奥地利,而在浪漫主义早期,德国的韦伯和奥地利的舒伯特作为这一时期的音乐家,创作了最早的浪漫主义歌剧,标题音乐,器乐以及大量的艺术歌曲。韦伯一方面继承了莫扎特,贝多芬歌剧创作的经验,一方面尝试着浪漫主义色彩的手法。在歌剧的序曲中,韦伯使用了“主导动机”,预示出了整部歌剧的主题,为后来瓦格纳的歌剧提供了经验。他的第一部歌剧《自由射手》显现了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民族风格;他的第二部歌剧《欧丽安特》,他丰富了重唱和合唱,和声配器也有了发展,韦伯以他突出的民族特色,新鲜的语言的手法,为后人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2.浪漫主义中期
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号角的吹响,音乐家舒曼、李斯特、肖邦、柏辽兹等等的作品散发着积极、豪放、战斗的精神,他们都是在贵族的“保护”下生存的,这时他们处于依附他人的社会地位。这一时期音乐家社会地位的变化促进了作曲技法和演奏技巧的发展。他们凭借“内心的冲动”创作,这一时期音乐尤其能反映人的这种精神冲突,让情绪得以宣泄。代表人物还有门德尔松与舒曼。门德尔松的《无词歌》说明了他的灵感并没有具体的来源,表现了浪漫主义音乐抒情性的特征,诗的意义是何其的重要,这些作品的高度价值就在于作曲家们都是在大自然中歌唱,他们从不懂得如何去刻意,他们认为自然天成是何其的美好,这些正好对应了舒曼的一句名言:“我不愿意为任何人所理解”。在创作技巧上,他们能运用钢琴伴奏对歌词进行一些细节描绘,用旋律准确地抓住几乎每一种情绪,运用同主音大小调的色彩变化,来区分古典风格的厚重。
3.浪漫主義末期
1848年革命失败,一直到世纪末,在这个社会充满动荡,艺术不断变革的世纪里,一大批才华横溢的音乐家集合在浪漫主义的大旗下,以空前的热忱和勇气,为实现浪漫主义的艺术理想而奋斗不懈,这个时期,可以说浪漫主义的音乐从思想内容到创作技巧真正开始实质性的裂变。瓦格纳认为乐剧不是一种体裁,而是一种创作理念,体现了他的戏剧思想和美学追求。在乐剧创作手段上,他借用交响乐的写作方式,运用“无终旋律”和“主导动机”手法。瓦格纳所运用的“主导动机”指以一个性格化的音乐乐句或乐段象征着某个具象的或抽象的概念,在瓦格纳的作品《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如“欲望动机”,“难以抑制的诱惑”动机,以及“爱情动机”。这些动机的反复出现,暗示着在剧中贯穿始终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那由来已久的爱情以及至死不渝的对爱情的憧憬和强烈的渴望。这些动机既独立又相互缠绕着共同提示、推动情节的发展。在瓦格纳的后期音乐创作当中,叔本华非理性主义的哲学理念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而在世纪末反映在音乐里的悲观情绪强烈而持久,这种倾向导致了20世纪以勋伯格为首的新维也纳乐派的出现,无调性音乐的创作越来越强劲,浪漫主义开始走向衰弱。
结语
浪漫主义音乐在错综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得以演变,浪漫主义时期是一个打着“艺术的自由”旗号的时代,浪漫主义鲜明的色彩性让人们无数次的陷入了梦境中,丰富多彩的旋律确实让人很销魂,但是也会让人头晕目眩。因此,在看到浪漫主义美好的同时,也有难以解决的问题存在。浪漫主义音乐总是带有随意性和幻想性以及“自我”性,使得浪漫主义音乐发展到末期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便产生,它变化多端的调性,强弱拍的颠倒和夸张的情绪表达等都造成了浪漫主义时期奏鸣曲和交响曲的衰落。浪漫主义的奏鸣曲不再具有奏鸣曲本身所具有的特征,浪漫主义似乎要将其解体,浪漫主义的抒情性会阻止奏鸣曲原来主题材料的发展,使其主题材料只能处于次要地位,失去了奏鸣曲的扩展性。回头看看,这一百多年的西方音乐历史,涵盖了从贝多芬晚期的作品到勋伯格“不协和音解放”之前初期作品,以及那些被“现代主义”拒绝的作品,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整个演变过程已经有了一个很清晰的脉络,音乐上的浪漫主义经历了兴起,繁荣与衰颓的过程。与此同时,已经预示着一种20世纪“新音乐”的到来。
参考文献:
[1]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M].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
[2][美]保罗·亨利·朗著,顾连理译.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3]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
【关键词】:浪漫主义音乐;19世纪;风格
一、社会背景
自古希腊罗马以来就一直被人们不断重现,为文艺家们所钟爱,19 世纪早期,诗和乐开始相结合,浪漫主义从文学作品中去寻找题材,作曲家从文学作品中获得灵感,这是普遍现象,出现了浪漫主义思潮与风格的形成与发展,欧洲浪漫主义思潮首先反映在文学中,后来扩及到包括音乐在内的整个艺术领域。早期的浪漫主义音乐,音乐给文学诗歌插上了音乐的翅膀。1814年拿破仑失败后,应该说德国的浪漫主义是在一个倒退的时代出现的,人们特别是青年人彷徨、苦闷的心情在音乐和文学中得以反映。在19世纪的下半叶,在漫长的神秘的中世纪基督教文化中,后来的浪漫主义音乐家受其影响将目光投向中世纪,他们从这古老的土壤中吸取了许多激发灵感和想象的力量,特别是在后期受到叔本华的消极哲学思想的影响,浪漫主义音乐家将目光投向中世纪,在资本主义不断发展的社会中,艺术家们处于社会机制与个人理念的激烈矛盾中,他们试图以主张标新立异的音乐结构,和声语言和调式思维来表达内心苦闷、叛逆的主观感受。一直到世纪末,叔本华哲学思想给晚期浪漫主义音乐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纱。
二、音乐特点
1. 浪漫主义初期
19世纪20年代,德国的狂飙运动风起云涌,浪漫主义思潮从德国的文学诗歌开始,浪漫主义是一场文学运动,韦伯,舒曼,柏辽兹,李斯特首先都是在文学和哲学方面很有成就的人,他们音乐创作的主要题材来自于浪漫主义的诗歌文学作品,拉马丁、雨果、歌德的文学和诗歌文本都是交响诗音乐的灵感来源。代表人物有韦伯和舒伯特,浪漫主义音乐兴起于德国和奥地利,而在浪漫主义早期,德国的韦伯和奥地利的舒伯特作为这一时期的音乐家,创作了最早的浪漫主义歌剧,标题音乐,器乐以及大量的艺术歌曲。韦伯一方面继承了莫扎特,贝多芬歌剧创作的经验,一方面尝试着浪漫主义色彩的手法。在歌剧的序曲中,韦伯使用了“主导动机”,预示出了整部歌剧的主题,为后来瓦格纳的歌剧提供了经验。他的第一部歌剧《自由射手》显现了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民族风格;他的第二部歌剧《欧丽安特》,他丰富了重唱和合唱,和声配器也有了发展,韦伯以他突出的民族特色,新鲜的语言的手法,为后人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2.浪漫主义中期
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号角的吹响,音乐家舒曼、李斯特、肖邦、柏辽兹等等的作品散发着积极、豪放、战斗的精神,他们都是在贵族的“保护”下生存的,这时他们处于依附他人的社会地位。这一时期音乐家社会地位的变化促进了作曲技法和演奏技巧的发展。他们凭借“内心的冲动”创作,这一时期音乐尤其能反映人的这种精神冲突,让情绪得以宣泄。代表人物还有门德尔松与舒曼。门德尔松的《无词歌》说明了他的灵感并没有具体的来源,表现了浪漫主义音乐抒情性的特征,诗的意义是何其的重要,这些作品的高度价值就在于作曲家们都是在大自然中歌唱,他们从不懂得如何去刻意,他们认为自然天成是何其的美好,这些正好对应了舒曼的一句名言:“我不愿意为任何人所理解”。在创作技巧上,他们能运用钢琴伴奏对歌词进行一些细节描绘,用旋律准确地抓住几乎每一种情绪,运用同主音大小调的色彩变化,来区分古典风格的厚重。
3.浪漫主義末期
1848年革命失败,一直到世纪末,在这个社会充满动荡,艺术不断变革的世纪里,一大批才华横溢的音乐家集合在浪漫主义的大旗下,以空前的热忱和勇气,为实现浪漫主义的艺术理想而奋斗不懈,这个时期,可以说浪漫主义的音乐从思想内容到创作技巧真正开始实质性的裂变。瓦格纳认为乐剧不是一种体裁,而是一种创作理念,体现了他的戏剧思想和美学追求。在乐剧创作手段上,他借用交响乐的写作方式,运用“无终旋律”和“主导动机”手法。瓦格纳所运用的“主导动机”指以一个性格化的音乐乐句或乐段象征着某个具象的或抽象的概念,在瓦格纳的作品《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如“欲望动机”,“难以抑制的诱惑”动机,以及“爱情动机”。这些动机的反复出现,暗示着在剧中贯穿始终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那由来已久的爱情以及至死不渝的对爱情的憧憬和强烈的渴望。这些动机既独立又相互缠绕着共同提示、推动情节的发展。在瓦格纳的后期音乐创作当中,叔本华非理性主义的哲学理念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而在世纪末反映在音乐里的悲观情绪强烈而持久,这种倾向导致了20世纪以勋伯格为首的新维也纳乐派的出现,无调性音乐的创作越来越强劲,浪漫主义开始走向衰弱。
结语
浪漫主义音乐在错综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得以演变,浪漫主义时期是一个打着“艺术的自由”旗号的时代,浪漫主义鲜明的色彩性让人们无数次的陷入了梦境中,丰富多彩的旋律确实让人很销魂,但是也会让人头晕目眩。因此,在看到浪漫主义美好的同时,也有难以解决的问题存在。浪漫主义音乐总是带有随意性和幻想性以及“自我”性,使得浪漫主义音乐发展到末期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便产生,它变化多端的调性,强弱拍的颠倒和夸张的情绪表达等都造成了浪漫主义时期奏鸣曲和交响曲的衰落。浪漫主义的奏鸣曲不再具有奏鸣曲本身所具有的特征,浪漫主义似乎要将其解体,浪漫主义的抒情性会阻止奏鸣曲原来主题材料的发展,使其主题材料只能处于次要地位,失去了奏鸣曲的扩展性。回头看看,这一百多年的西方音乐历史,涵盖了从贝多芬晚期的作品到勋伯格“不协和音解放”之前初期作品,以及那些被“现代主义”拒绝的作品,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整个演变过程已经有了一个很清晰的脉络,音乐上的浪漫主义经历了兴起,繁荣与衰颓的过程。与此同时,已经预示着一种20世纪“新音乐”的到来。
参考文献:
[1]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M].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
[2][美]保罗·亨利·朗著,顾连理译.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3]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