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建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是回归教学本源、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流程效益网格图帮助教师理清认识,优化环节,提升效益。
关键词教与学的关系;教学观与学生观;课堂效能;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26-0198-01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在日常教学中,不少教师忽略学生的学,学生学习状态消极被动,课堂成为讲堂,课堂效益低下。那么“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和核心在哪里?答案是教与学关系的根本性调整。”也就是说,要真正地变“师本课堂”为“生本课堂”,建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是根本。这是教学回归本源的需求,更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所在。那么如何构建核心素养下的生本课堂呢?
一、更新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
教学观就是教师对教学的认识或对教学的主张,是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对象等基本问题的认识。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继而必然导致不同的教学效果。用效益网格图研究教学流程,理清了教师对教与学的深刻认识,指导了教师课堂教学环节设计的有效性,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益。
以李远英老师七年级英语听说课为例,由课堂效益网格图看到,学生在自主学习、两人或小组演练、组内或全班展示各个环节都能深度投入,特别是每节课近20分钟左右的多次合作学习活动,表现出明显的效能优势和较好的教学效果。究其原因有如下思考,首先,在合作学习中,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和深入学习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其次,教与学的针对性强。同伴针对性的问答,形成一对一的个别化教学,教与学的效率都很高。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构建学生深度参与的课堂
正确的学生观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本质、特征、成长发展过程等方面要有科学的看法。新课程体系下核心素养的落地,要求教师树立全新的学生观,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精准施教,使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一)丰富学习活动形式,建立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活动
美国爱德加?戴尔提出的“学习金字塔”理論告诉我们,学习方式不同,学习效能不同。其中,听讲是最低的,而学生教别人、动手做或做中学的效能却高达90%、70%。因此,研究课堂效能,改变原有教学流程,创设学生主体的活力课堂,最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效益。
课题组黄艳丽老师执教的《记承天寺夜游》,网格图显示,她特别注重学生朗读课文、自主背诵、两两背诵、两两互查、小组讨论等学习方式,学生参与率高,个性表达交流机会多,“说”和“做”的时间占课堂多半的时间,当堂达标检测课堂优秀率为83.7%。而王老师的网格图显示,全班学生“听”的环节占15分钟,“小组讨论”环节又用了宝贵的10分钟,因为个性关注不够,针对性差,学生参与率低,课堂优秀率仅为62.3%。从网格图效能可以看出,两节课存在明显差异。
(二)合理分配时间,提升课堂效益
学生的学生方式,学生参与课堂的广度、深度、时长,对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起着关键作用。怎样使45分钟的课时分配保证课堂参与度高且效能高,确保教学内容的学习、巩固落实到学生的能力展示和思维提升上,这就需要我们关注课堂时间分配和学生参与度。
课题组董艳涛老师执教的数学学科“二次函数的图像与a、b、c及代数式符号的关系”一课时,在第一个班整堂课先后安排了:复习巩固、四个数学探究活动、课堂小结、课堂练习、堂清等几个环节,整体时间“前松后紧”,其中复习5分钟且内容针对性不够,四个数学探究活动中都有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讨论、同桌纠错、巩固落实,单看一个活动效果不错,但整体上看时间不足,后续活动仓促,当堂检测落空。
对比教学流程的效能,董老师对第二个班课堂时间分配进行了调整:首先,2分钟只复习与本课紧密相关的知识;四个探究活动根据难易程度,压缩前两个活动且学生能独立完成的不再讨论;20分钟左右完成第三、四个较难的活动,且充分展开小组活动突破难点,效果明显,且实现了当堂检测和反馈。
三、深入研析效能,探究核心素养落地的途径
学生的发展是教育的永恒追求,优质高效的课堂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最有效的阵地。佐藤学认为,“学校应成为‘学习共同体’,在教室中要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而研究教学流程,聚焦学生的“学”,改革学生“学”的方式,致力于学生的思维训练、能力发展和品格养成,已经成为核心素养在课堂上落地的重要选择。
核心素养不仅是具体知识的掌握,更是在对知识和方法的学习中形成和内化,并可以在处理各种问题的过程中体现出来。正是深刻认识到核心素养的深刻内涵,在物理学科杨洋老师执教的《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一节实验课中,每个环节中,都有实验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引入、小组讨论、独立实验、同桌纠错、巩固落实,每一步环环相扣,学生始终在专注、亢奋状态下学习。
总之,基于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就是要教师充分认识到,“学是教学的出发点、落脚点,教学的中心、重心在学而不在教,教学应该围绕学来组织、设计、展开。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不仅是教学本质的体现,也是学生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
基金项目:本文是《基于效益网格图的初中课堂教学效能的实践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01).
[2]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07).
[3]刘金玉.课堂教学的革命.高效课堂的理性思考与自觉实践[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05).
关键词教与学的关系;教学观与学生观;课堂效能;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26-0198-01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在日常教学中,不少教师忽略学生的学,学生学习状态消极被动,课堂成为讲堂,课堂效益低下。那么“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和核心在哪里?答案是教与学关系的根本性调整。”也就是说,要真正地变“师本课堂”为“生本课堂”,建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是根本。这是教学回归本源的需求,更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所在。那么如何构建核心素养下的生本课堂呢?
一、更新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
教学观就是教师对教学的认识或对教学的主张,是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对象等基本问题的认识。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继而必然导致不同的教学效果。用效益网格图研究教学流程,理清了教师对教与学的深刻认识,指导了教师课堂教学环节设计的有效性,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益。
以李远英老师七年级英语听说课为例,由课堂效益网格图看到,学生在自主学习、两人或小组演练、组内或全班展示各个环节都能深度投入,特别是每节课近20分钟左右的多次合作学习活动,表现出明显的效能优势和较好的教学效果。究其原因有如下思考,首先,在合作学习中,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和深入学习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其次,教与学的针对性强。同伴针对性的问答,形成一对一的个别化教学,教与学的效率都很高。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构建学生深度参与的课堂
正确的学生观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本质、特征、成长发展过程等方面要有科学的看法。新课程体系下核心素养的落地,要求教师树立全新的学生观,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精准施教,使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一)丰富学习活动形式,建立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活动
美国爱德加?戴尔提出的“学习金字塔”理論告诉我们,学习方式不同,学习效能不同。其中,听讲是最低的,而学生教别人、动手做或做中学的效能却高达90%、70%。因此,研究课堂效能,改变原有教学流程,创设学生主体的活力课堂,最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效益。
课题组黄艳丽老师执教的《记承天寺夜游》,网格图显示,她特别注重学生朗读课文、自主背诵、两两背诵、两两互查、小组讨论等学习方式,学生参与率高,个性表达交流机会多,“说”和“做”的时间占课堂多半的时间,当堂达标检测课堂优秀率为83.7%。而王老师的网格图显示,全班学生“听”的环节占15分钟,“小组讨论”环节又用了宝贵的10分钟,因为个性关注不够,针对性差,学生参与率低,课堂优秀率仅为62.3%。从网格图效能可以看出,两节课存在明显差异。
(二)合理分配时间,提升课堂效益
学生的学生方式,学生参与课堂的广度、深度、时长,对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起着关键作用。怎样使45分钟的课时分配保证课堂参与度高且效能高,确保教学内容的学习、巩固落实到学生的能力展示和思维提升上,这就需要我们关注课堂时间分配和学生参与度。
课题组董艳涛老师执教的数学学科“二次函数的图像与a、b、c及代数式符号的关系”一课时,在第一个班整堂课先后安排了:复习巩固、四个数学探究活动、课堂小结、课堂练习、堂清等几个环节,整体时间“前松后紧”,其中复习5分钟且内容针对性不够,四个数学探究活动中都有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讨论、同桌纠错、巩固落实,单看一个活动效果不错,但整体上看时间不足,后续活动仓促,当堂检测落空。
对比教学流程的效能,董老师对第二个班课堂时间分配进行了调整:首先,2分钟只复习与本课紧密相关的知识;四个探究活动根据难易程度,压缩前两个活动且学生能独立完成的不再讨论;20分钟左右完成第三、四个较难的活动,且充分展开小组活动突破难点,效果明显,且实现了当堂检测和反馈。
三、深入研析效能,探究核心素养落地的途径
学生的发展是教育的永恒追求,优质高效的课堂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最有效的阵地。佐藤学认为,“学校应成为‘学习共同体’,在教室中要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而研究教学流程,聚焦学生的“学”,改革学生“学”的方式,致力于学生的思维训练、能力发展和品格养成,已经成为核心素养在课堂上落地的重要选择。
核心素养不仅是具体知识的掌握,更是在对知识和方法的学习中形成和内化,并可以在处理各种问题的过程中体现出来。正是深刻认识到核心素养的深刻内涵,在物理学科杨洋老师执教的《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一节实验课中,每个环节中,都有实验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引入、小组讨论、独立实验、同桌纠错、巩固落实,每一步环环相扣,学生始终在专注、亢奋状态下学习。
总之,基于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就是要教师充分认识到,“学是教学的出发点、落脚点,教学的中心、重心在学而不在教,教学应该围绕学来组织、设计、展开。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不仅是教学本质的体现,也是学生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
基金项目:本文是《基于效益网格图的初中课堂教学效能的实践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01).
[2]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07).
[3]刘金玉.课堂教学的革命.高效课堂的理性思考与自觉实践[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