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唯物辩证法思想的多重向度

来源 :上海党史与党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viane_px3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精辟阐述, 是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典范。在理论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水平;在实践上,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扎实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了基本遵循。
  [关键词]邓小平;唯物辩证法;社会主义本质论
  [中图分类号] A4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5)05-0015-03
  马克思唯物辩证法是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其是由量变质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整体与部分、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偶然与必然、可能与现实等一系列范畴所构成的理论体系。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邓小平非常鲜明而精辟地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这一理论概括是其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典范。
  一、事实与现实
  按照唯物辩证法观点,“事实”属于实存范畴。而“现实”是既从肯定的方面、又从否定的方面和否定之否定的方面理解的事实的总和。“现实”具有历史性和总体性的特征,它表征了事物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冲突。
  邓小平深谙唯物辩证法,他从改革开放前人们思想保守僵化、生产力发展停滞不前的这一事实出发,深入思索社会主义的现实必然性。他说:“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2]回顾我国传统的关于社会主义的观念,其来源主要是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就是公有制、按劳分配和计划经济。基于这样的认识,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逻辑结论必然是:就是要努力扩大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和计划经济的范围,努力提高公有化的程度和计划经济的水平。实践证明,这未能带来预期效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和需要,实行改革开放。但是改革开放每前进一步,人们都会产生一些不同的意见。原因在于这些改革开放政策不同于过去关于社会主义的传统观念。若要真正破除人们的疑惑,把改革开放向前推进,必须从理论上对改革开放的路线、政策的正确性做出科学说明。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正是为了使我们能够不仅仅是从表现社会主义的简单事实出发,而应从社会主义现实必然性的视角去看待社会主义,从而建设一个真正能够显示出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回过头来看,我们对邓小平同志这番话就有更深的理解了。”[3]
  二、本质与现象
  本质与现象是揭示事物内在联系和外在表现的一对范畴。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
  基于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邓小平指出:“现在我们搞经济改革,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年轻一代尤其要懂得这一点。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4]而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理解如果没有同建立社会主义所要达到的目标有机地联系起来,就不能认为对这个问题已经完全搞清楚了。邓小平之所以在传统的关于社会主义理解以外,提出一个比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更为一般从而具有更高的概括性的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范畴,理论上说是因为事物的特征虽然反映了事物的本质,但它毕竟是本质的进一步展开,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邓小平的本意是为了使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牢牢把握住社会主义的本质,以免过分突出特征而偏离本质。原因在于如果人们认识社会主义只是停留在社会主义特征或基本特征的层次上,优点是可以清楚地把社会主义社会同其他的社会形态区分开来,不足之处在于改革开放前我们只注重于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把形成这种特征当作目的本身,而忽视了比形成这种基本特征更为根本的目的和目标。历史已证明,在中国的具体条件下,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的某些外部特征,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结果是与社会主义的目标渐行渐远。因此,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正是为了寻找一种能够从更深层次把握住社会主义的本质,从而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出一条发展更快,人民享受到发展成果更多,能够充分体现出对资本主义优越性的道路。“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是要大幅度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5]
  三、内容与形式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相较于生产力这一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内容而言,生产关系就是生产力诸要素相结合的社会形式,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一改过去仅从生产关系特别是社会制度定义社会性质的传统,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从生产力方面,强调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特别强调社会主义发展的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6]这一重要论断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认识。它启示我们,要实现社会主义本质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最重要的存在形式。但社会主义制度是以一系列具体形式系统地体现出来的,这就构成了体制。相对于制度而言,体制具有具体灵活性和变动性。社会主义改革所要解决的是阻碍和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   二是从生产关系方面,突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7]“富裕”反映了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丰富,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生产水平的重要体现;“共同”则反映了社会成员对社会财富占有关系和占有方式,它是社会生产关系的体现。对社会主义来说,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发展生产力,就不能摆脱贫穷,建不成社会主义;而只讲生产力,不讲生产关系,离开共同富裕这个目标,导致两极分化,也不能建成社会主义。因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也很好地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的统一,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与改革社会主义体制的统一。
  四、目的与手段
  目的是指实践主体(人)根据自身需要,借助意识、观念的中介作用,预先设想的行为目标和结果。它反映了人对客观事物的实践关系。手段则是由其派生的并处于从属地位。一定的目的必须借助一定的手段来实现,一定的手段总是为了一定的目的。[8]目的与手段的辩证关系内在地体现于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中。
  一是在论及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时,邓小平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9]这一论述破除了长期以来人们将计划与市场作为区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标志的僵化观念,指出计划与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二者都可以为社会主义或资本主义所用,从而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要,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目的。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都是为了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从这个意义上说,建立公有制、消灭剥削,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它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中,邓小平并没有直接提到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但这并不像一些人所认为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之于社会主义是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其实,倘若我们基于目的与手段的辩证关系去考察,就可以发现邓小平没有直接提到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并不意味着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对于社会主义来说不重要,也不等于否定它们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原因在于邓小平没有提及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由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目的所决定。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相对于社会主义根本目的这个更高层次的本质来说,它们是实现本质的手段。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只能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前提;达到共同富裕这个最终目的只能产生于公有制和按劳分配这种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而不能依靠私有制和与之相适应的分配方式去实现。“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10]换言之,离开实现目的的手段,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也就无法实现。
  五、结果与过程
  结果是指在事物历经一定发展阶段或过程后,所达致的最后状态。过程是指事物发展所历经的程序、阶段。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是确定的。过程必然产生结果,结果是过程的必然。结果往往以新的形式与内容肯定了先前的过程。
  社会主义本身是一种现实的运动,是过程与结果的辩证运动。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体现了结果与过程的辩证统一关系。按照邓小平的观点,社会主义是一条达到理想社会状态的道路。作为一条道路,衡量标准同社会状态是不一样的。邓小平之所以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方面,恰恰是要说明社会主义道路相对于资本主义道路的优越性。因为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不是单凭人们的主观愿望可以实现的,它们需要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作为其物质基础。在这种物质基础创造出来以前,仍然会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存在剥削现象和出现两极分化的可能性。因此,邓小平在表述社会主义本质的时候,把社会主义的目的确定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并使用了“解放”、“发展”、“消灭”、“消除”、“达到”这样的具有动态性质的词,表明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优越性将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而逐步地得到充分体现。这也同时启示我们,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认识和把握好两大任务: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极大地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一是逐步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极大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促进社会和谐。上述两大任务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统一的整体,并且贯穿不同发展阶段的长久进程中。
  邓小平对中国在改革发展过程中所必然遭遇到的种种困难与风险有着充分的认识与清醒的估计。他曾告诫道:“中国人能干,但是问题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随时都会出现新问题。”“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11]面对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的形势,习近平强调:“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12]因此,科学认识和全面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对于我们今天扎实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部署,提供了基本的路向遵循。
  参考文献:
  [1][4][6][7][9][10]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116.370.364.373.142.
  [2][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3.251.
  [3][12]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3-11-15.
  [8]黑格尔:逻辑学(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438.
  [11]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364.
  本文系2014年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江西红色文化教育效用及限度研究”(YG2014136)成果
  作者单位:井冈山大学政法学院
  责任编辑:卞吉赋
其他文献
三月  1日至5日,第25届中国华东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在上海举行。  2日,由中组部、中宣部、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和中共上海市委联合举办的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3日至15日,上海代表、委员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上海代表团的审议,强调上海要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
期刊
[摘 要]基层党组织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过程中,既要联系、服务群众,更要教育、引导群众。上海市金山区的“用身边事教育身边的人”、“让群众自己教育自己”等群众工作理念方法和“三访四步工作法”、“两个六点半”等工作品牌,正是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实践的生动体现。  [关键词]上海市金山区;群众路线;检验标准;基本经验  [中图分类号] D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
期刊
[摘 要]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农村基层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创新社会治理、夯实基层基础,需针对当前存在问题,从健全领导统筹体系、形成基层队伍工作合力,拓宽选人用人渠道、选优配强村居干部队伍,增强教育培训实效、提升基层干部能力素质,完善监督考核机制、促进基层干部履职尽责,落实激励保障措施、激发基层干部工作干劲等方面入手,着力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队伍建设。  [关键词]农村;基层组织;队伍建设  [中图分
期刊
记者:甄院长,您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并将“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那么,怎样认识“全面从严治党”在这一战略布局中的重大意义?  甄小英:中央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事关中国全局发展。其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是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强大动力;“全面依法治
期刊
记者:高教授,您好!今年恰逢第一个国际工人阶级的联合组织——第一国际成立150周年,能否请您谈谈有关第一国际成立的历史情况?  高放:好的。第一国际全名是国际工人协会。它于1864年9月28日在伦敦成立,1876年7月15日在美国费城宣布解散,前后存在活动近12年。在其文献中曾经简称“国际”或“协会”,从未自称或被称为第一国际。直到1889年建立国际工人阶级的第二个国际联合组织后,据我考证,从18
期刊
[摘 要]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打破国民党当局的造谣、歪曲及新闻封锁,为了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加强与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积极推动国际友人对红色中国的探访;主动为国际友人了解红色中国提供支持;借助国际友人向世界传播红色中国故事。  [关键词]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国际友人;世界沟通  [中图分类号] D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
期刊
[摘 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乡社区内各类社会矛盾凸显,公众诉求日趋多元,社会管理难度加大,创新基层社区治理尤为迫切。这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也是治理现代化的需要。因此,本文以上海市浦东新区北蔡镇为例,探讨如何从管理主体和内容、管理方法、管理手段以及管理机制等方面探索基层社区治理的新模式。  [关键词]社区治理;基层创新;网格化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期刊
记者:韩教育长,您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治国理政理念方面看,这个重要论断中蕴含着怎样的深意?  韩庆祥:习近平总书记把“公平正义”与全面深化改革紧密联系起来。对此,我们可以从他的多次讲话中看出。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说明中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是要进一步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进一
期刊
[摘 要]上海市嘉定区马陆镇面对快速城市化给基层社会治理带来的新挑战,积极探索“镇管社区”模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做法,为上海市城郊区人口大镇加强社会治理探索了一条新路径,带来了许多启示与思考。  [关键词]城市化;镇管社区;基层治理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5)11-0033-03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期刊
村基层党组织书记是农村领导班子的带头人,是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选准一个人,就能带好一班人、致富一个村。近年来,崇明县通过实施“班长工程”,加强了农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的素质、能力、作风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进一步配备、管理和带领好农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对于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下派书记;队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