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者:高教授,您好!今年恰逢第一个国际工人阶级的联合组织——第一国际成立150周年,能否请您谈谈有关第一国际成立的历史情况?
高放:好的。第一国际全名是国际工人协会。它于1864年9月28日在伦敦成立,1876年7月15日在美国费城宣布解散,前后存在活动近12年。在其文献中曾经简称“国际”或“协会”,从未自称或被称为第一国际。直到1889年建立国际工人阶级的第二个国际联合组织后,据我考证,从1892年起恩格斯才把历史上的国际工人协会称为“第一国际”。第一国际主要是欧美两洲多国工人阶级的国际工人联合组织。其活动可分前期、中期和后期,前期、中期活动中心主要在欧洲。
第一国际时期最重大的事件就是在第一国际精神培育下1871年巴黎工人革命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阶级政权——巴黎公社。巴黎公社失败后,欧洲革命又陷入低潮,欧洲各国加紧迫害第一国际,加上第一国际内部无政府主义派造成的分裂,使它难以继续在欧洲立足。1872年第一国际本想金蝉脱壳,把其核心领导机关总委员会从伦敦迁到纽约,持续推进国际工人运动。可脱离了作为国际工人运动中心的欧洲之后,总委员会就难以有大作为了。于是第一国际就进入它活动的后期,即衰落期,最终于1876年被迫自行解散。
记者:我们知道,第一国际的纲领和章程出自马克思手笔。那么,马克思是如何草拟第一国际的纲领和章程的?
高放:第一国际建立后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制定纲领和章程,以统一全体会员的指导思想和组织行动。1864年10月5日中央委员会从其55个委员中推举出9人组成专门委员会,或称小委员会,负责起草纲领和章程。其中英国人有奥哲尔、克里默、韦尔顿等5人,还有法国人吕贝,德国人马克思,意大利人沃尔弗和波兰人霍尔托普。
1864年10月8日提交小委员会的有英国人韦尔顿起草的原则宣言和沃尔弗译为英文的意大利工人团体兄弟联合会章程。前者内容极其混乱,文字异常冗长,后者是把国际工人协会变成松散的联合互助会,而不是把国际规定为肩负革命战斗任务的严密组织。小委员会多数人对这两份文件都不满意。随即由法国人吕贝统一加工成一个文件草案后,提交10月15日小委员会重新讨论认可,然后送交中央委员会于10月18日开会审批。此前,马克思因病或未收到通知,均未出席小委员会会议参与讨论。这次他第一次参加中央委员会审议时,才看到吕贝提交的草案。10月18日这一次中央全会开得相当热烈,很多人都对这个文件草案提出了意见,马克思巧妙而委婉的发言博得众人啧啧称赞。会上决定此件退交小委员会重新修改。10月20日小委员会在马克思家中开会,大家一致同意约请马克思执笔修改。
从10月21日至27日这一周中,马克思亲笔另写了《国际工人协会宣言》作为第一国际的纲领文献,用以代替原来章程草案前面的“原则宣言”。同时对章程草案做了很大修改,作为《协会临时章程》。11月1日马克思在中央委员会上用英语宣读了他精心撰写的《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和《协会临时章程》,会议一致通过了这两个文件。
记者:如何理解和把握第一国际的纲领和章程的精神实质和精髓奥秘?
高放:先看《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以下简称《协会宣言》),全文不足7000字,是第一国际的纲领。纲领是一个组织分析形势、规定奋斗目标和具体任务的简要文件。其精神实质和精髓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认识:其一,以告工人书的形式出现,向全欧洲的工人发出最强音,揭示了1848年革命失败后欧洲进入黑暗时代给工人阶级造成的灾难,同时也指出了在这个时代工人阶级经过顽强的斗争取得新进展。其二,开宗明义对欧洲1848-1864年所处时代特征,对当时欧洲工人所处逆境和工人运动所取得两大成就作出了精辟概括和分析。用现在的语言可以说,《协会宣言》是马克思在把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本国化和大众化方面作出的经典文献。其三,提出了国际工人运动的根本任务。包括六个要点:即夺取政权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伟大使命;要夺取政权必须要有工人政党的正确领导;工人政党的正确领导还必须有大量工人群众的自觉行动;各国工人不能孤军独战,必须要有国际联合和互相支援才能取胜;工人阶级夺取政权后必须遵循科学理论采取正确的对内政策等。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马克思是旨在把国际工人协会建设成为政党性的国际工人联合组织。
再来看《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马克思定稿的《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包括近400字的导言和十三条规定。导言开宗明义指出了工人阶级解放斗争的伟大目标“不是要争取阶级特权和垄断权,而是要争取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并消灭一切阶级统治”;要争取摆脱“在经济上受劳动资料即生活源泉的垄断者的支配”,也就是要实现工人阶级自己支配劳动资料。马克思在这里实际上把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论主张的实现生产资料归社会占有作为第一国际的伟大目标。从章程规定可以看出:全协会工人代表大会是协会的权力中心和最高权力机关,它实行年会制;总委员会是协会的领导机构和执行机关,它要由全协会工人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并向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各个基层支部和加入的工人团体有相对独立的自主权。由此可见,第一国际的组织原则是民主制,而不是民主集中制。我们不能把后来苏共实行的民主集中制硬拉生套在历史上第一国际中。
记者:第一国际在存在的12年间具体开展了哪些主要活动?
高放:第一国际是第一个政党性的国际工人组织,旨在从上而下促进各国建立工人阶级政党,领导工人阶级夺取政权,实现工人阶级解放。第一国际存在12年,在18个国家成立支部,拥有约100万会员,召开过400余次会议,通过了一系列决议。其最主要的活动是召开过九次重大会议,这就是成立大会和五次代表大会,以及三次代表会议。
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866年9月3-8日在日内瓦召开,出席的英、法、瑞士和德国代表共60人。马克思因忙于赶写《资本论》,没有到会。但是他作为协会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受命起草了《临时中央委员会给代表的指示》,这实际上为第一次代表大会定下了基调。大会首先通过了协会成立大会后制订的《临时协会章程》,又附加上更详细的《组织条例》;选举原中央委员组成总委员会,并授权总委员会增补若干名委员,使人数达到50名。在9月28日举行的总委员会会议上研究新领导人选时,经过马克思的努力,废除了主席制,这有利于加强总委员会的集体领导。 第二次代表大会按期于1867年9月2-8日在瑞士洛桑举行,出席代表71人。马克思因要出版《资本论》第1卷,谢绝当总委员会代表。大会关于工人阶级的政治斗争通过了正确的决议,肯定取得政治自由是工人阶级社会解放的首要和绝对必要的条件。大会还就战争与和平问题进行辩论并通过决议,认定只有在没有阶级对立的新的社会制度下才能确保和平,并且同意协会派代表参加资产阶级的和平联盟即将召开的代表大会。大会决定总委员会仍然设在伦敦,这样就便于马克思在其中继续发挥作用。
第三次代表大会年会如期于1868年9月6-13日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行。参加大会的代表99人。马克思的《资本论》第1卷已于1867年9月出版,按理他可以参加这次代表大会,可总委员会没有推举他为出席大会的代表,而是委托他撰写《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第三年度报告》。大会在战争与和平、生产资料所有制等问题上又一次击败了蒲鲁东主义者,按照马克思起草的总委员会报告中的观点通过了决议。
第四次代表大会如期于1869年9月6-11日在瑞士巴塞尔举行,出席代表78人。美国支部第一次派代表1名出席大会。第一国际前三次代表大会主要是与法国的蒲鲁东主义者的改良主义进行思想观点的争论,可以说马克思为总委员会起草的文件大部分获得了大会通过。大会还决定要加强总委员会的权力,以后各国工人团体要申请加入协会必须经总委员会审查批准,总委员会还有权开除不遵守协会规定的支部。这项决定对于维护中央权威、巩固协会组织很有现实意义。
第五次代表大会于1872年9月2-7日在荷兰海牙市举行。出席代表64名。马克思这一次被推举为总委员会出席大会的代表,并在大会上代表总委员会作《国际工人协会第五次年度代表大会的报告》。恩格斯作为德国的代表出席大会。大会在组织问题上维护了总委员会的中央权威,否决了巴枯宁派要把总委员会只当作联络统计机构的图谋。在无产阶级政治活动问题上也否决了巴枯宁派否定政治斗争的企图,强调要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大会听取了专门委员会对巴枯宁派社会主义民主联盟分裂活动的审查报告,决定将巴枯宁、吉约姆开除出国际协会。这标志着反巴枯宁宗派主义分裂主义斗争的胜利。
记者:第一国际在12年中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高放:第一国际在12年活动之中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大力争取工人阶级的权益。一是积极支持各国工人的罢工斗争。总委员会向各国工人发出热烈号召,要求对罢工工人进行经济援助。各国工人罢工中,首先是要求缩短劳动时间,最终促使普遍实行8小时工作制。二是争取工人权益还包括政治上的普选权。“国际”即促进英国工人于1865年5月建立了全国选举改革同盟。选举改革运动的开展迫使自由党政府于1866年3月提出了降低财产限制的选举法草案,使一部分男子工人上层获得了选举权。1867年3月迫使议会通过了更加扩大选民范围的新选举法案。直到1918年妇女才有条件地取得选举权(年满30岁,有大学毕业学历和年收入值5英镑以上不动产者)。
第二,大力支持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和各国的民主运动。“国际”本身就是广大工人声援1863年波兰民族起义的产物。“国际”按照马克思的正确主张,连续三次举行公开群众大会,隆重纪念1863-1864年波兰人民起义一周年、两周年、三周年。还坚决支持爱尔兰民族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国际”的多方努力和群众运动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一国际在美国南北战争中大力支持北方共和党人反对南方奴隶主的战争,认为这是有利于民主进程和工人运动的。
第三,大力支持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国际”成立宣言中响亮提出“夺取政权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伟大使命”。“国际”存在期间促成的唯一夺取政权的创举——1871年建立的巴黎公社,“国际”理所当然对之特别倍加关注。总委员会从3月14日至5月30日在伦敦连续开会11次,密切关注巴黎公社政权的进展。马克思、恩格斯争取团结绝大多数委员,从各方面尽力支援巴黎公社。早在3月28日,总委员会会议就采纳马克思的建议,要发表一篇《国际工人协会告巴黎人民书》,表明“国际”的立场和主张,并且委托马克思执笔。由于要等待得到更多巴黎的实况和马克思生病等原因,这篇重要文献马克思先后写了三稿。初稿5月10日前后拟就,6万多字;二稿5月中旬完成,3万多字;5月28日巴黎公社失败,三稿于29日定稿,30日在总委员会上宣读后一致通过,定名为《法兰西内战》,对巴黎公社革命始末作了系统论述和总结。
第四,大力批驳各种非科学社会主义,创新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国际”从建立伊始就包括有英国工联主义派、法国蒲鲁东派、德国拉萨尔派,还有后来加入的巴枯宁派等等。这些派别大都信奉改良主义的社会主义;巴枯宁派鼓吹极左的无政府主义,然而它主张把废除财产继承权作为社会主义变革的起点,这也是否认政治革命的改良主义举措。马克思、恩格斯在“国际”总委员会中和历次代表会议、代表大会上,善于争取、团结多数,不断批驳它们非科学社会主义的种种谬论。“国际”代表大会大都通过了或者基本上通过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主张,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战胜了这些非科学的社会主义流派。同时,通过“国际”近十年的实践,马克思、恩格斯从1873-1874年起把共产主义科学理论改变为用“科学社会主义”来表述。
第一国际由于上述政治、组织、思想、理论四大方面的重大成就,可以说它在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是光芒四射,长久辉映。
记者:我们今天应如何认识第一国际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地位?
高放:第一国际成立之初,由于有多种政治思想的派别参与,所以要把国际建成什么性质的国际组织,可以说各派是同床异梦,各有所图。马克思面对这样多派别错综复杂、多种谬见纷呈的局面,潜心竭力,机智应对,力排众议,巧妙成章,草拟了《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和《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这样两份重要文献。马克思是执意要把国际建设成为政党性的国际工人阶级联合组织。它还要促进欧洲各国工人阶级建立自己的政党,进而领导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去夺取政权,实现社会改造,达到工人阶级和全人类的自由解放。在马克思、恩格斯等众多先贤不懈努力之下,不仅于1869年成立了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并且于1871年在法国建立了第一个工人阶级政权巴黎公社。 尽管“国际”并未完全达到它初建时预期的目的,然而其历史功绩还是巨大的。正如恩格斯在1890年《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所说的:“当国际解散的时候,工人阶级已经全然不是1864年国际成立时的那个样子了。罗曼语各国的蒲鲁东主义和德国特有的拉萨尔主义已经奄奄一息,甚至当时极端保守的英国工联也渐有进展,以致1887年工联的斯温西代表大会的主席能够用工联的名义说:‘大陆的社会主义对我们来说再不可怕了。’而在1887年,大陆社会主义已经差不多完全是《宣言》(指《共产党宣言》——引者注)中所宣布的那个理论了。”国际的解散只是表明以政党性的国际工人组织为建立各国工人阶级政党做准备,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第二国际继承第一国际的未竟事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国际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继续推向前进。
第一国际的历史地位可以简明概括为: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共产主义者同盟1852年解散之后、第二国际1889年成立之前两者之间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桥梁和引擎。正因此,才催生了第二国际成立前后世界一大批工人阶级社会主义政党。从创建国际性共产主义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到成立政党性的国际工人组织(第一国际),再到建立各国工人阶级社会主义政党并联合为一个国际组织(第二国际),这大体上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探索建立工人阶级政党的三个阶段。这是一个曲折、螺旋式上升的历程。这表明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开展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是多么艰巨的不断探索、与时俱进的历程。
关于第一国际的历史意义,列宁于1919年4月15日第三国际(即共产国际)创建之初为《共产国际》杂志创刊号而写的《第三国际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一文中对第一国际历史作用的精辟结论:“第一国际为国际无产阶级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奠定了基础。”依我体会,这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政治、思想和理论基础,路线、战略和策略基础,信念、精神和作风基础。
记者:对于执政党来说,重温第一国际的历史可以获得哪些深刻的现实启示呢?
高放:我认为,对我们最有现实意义的有两个要点:
第一,要学习第一国际先哲、先贤的无私奉献精神、自由民主作风和集体领导风范。第一国际的众多代表和委员都是为工人阶级解放、为社会主义事业自我牺牲,无私奉献。担任总书记的只有极少的生活补贴。曾任总书记的左尔格不仅没有领取分文补贴,而且还倒贴自己的教学收入。代表和委员都是利用自己职业的业余时间参加会议。马克思为第一国际起草了几十万字文稿,分文不取。总书记没有任何特权,在委员会上与其他委员一样只有平等的一票,而且还要负责会议的书面记录。总委员会从1864年10月至1871年8月总共6年10个月之中召开过393次会议,基本上是每周开会一次,多半是利用晚上业余时间。阅读厚厚四大本总委员会会议记录,实在令人感动。主持会议的执行主席都是在每周例会上选出。如果总书记缺席则要推定别人当书记,负责书写记录。在会议记录中,每位发言人在其姓氏之前都要加写公民二字,如“公民马克思说”。这表明在公民社会(当时的伦敦当然是资本主义的公民社会)中,人人都是以公民身份平等参与各种公共事务活动。马克思、恩格斯在会议上都是与别人一样以委员身份发言,时常都有辩论和争论,马克思也常有收回己见之举。重大问题甚至细小问题最后都是每个委员平等一票,记录上都有几票对几票的表决结果。没有任何委员在会上具有个人权威,不崇拜任何人。这可以说是工人阶级党内民主和集体领导体制的典范和示范。马克思的亲身感受是:在总委员会里任何独裁都将完结。
第二,要学习马克思在第一国际中善于把科学社会主义者的坚定性与灵活性、原则性与包容性相结合,善于争取、团结大多数,又善于从社会实践和大多数群众中撷取智慧,与时俱进,不断向前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第一国际于1864年刚建立时,英国工联派、法国蒲鲁东派、意大利马志尼派等在其中占主导地位,他们都妄图把第一国际建成达到他们各自目的的国际工人联合组织。在中央委员会中,只有马克思一个人一心一意力争把国际建成政党性的国际工人组织,促进工人阶级去实现夺取政权、达到工人阶级解放的伟大使命。当时恩格斯又远在外地奔波,他只好独自一人孤军奋战,独具慧眼,拟就了获得总委员会一致通过和代表大会批准的《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和《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这两份纲领和章程文献。当今世界仍然存在科学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民族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等等诸多社会主义流派。我们切忌唯我独马、唯我独革、唯我独社,一定要有宽广胸怀,善于继承并发扬马克思当年在第一国际时期那种政治智慧、思想境界和理论素养,善于争取、团结、包容各种社会主义流派,为实现把世界资本主义逐步发展到世界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而不懈奋斗。马克思当年在第一国际时期还善于密切联系实际、联系群众,与时俱进地向前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当他发现共产主义科学理论不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而社会主义具有广泛的社会群众基础时,他就把自己创立的共产主义理论改称为科学社会主义,以便于群众认清科学社会主义与非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这样更易于广大群众接受科学社会主义。当他发现议会民主制度与普选制度广为实行后已难以实行暴力革命之时,他就适时提出诸如美国、英国、荷兰这些资本主义国家有可能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这些合理的设想有待当今真诚的社会主义者尽心竭智付诸实现,而不能空想等待有朝一日资本主义危机深重之时再爆发扫荡世界资本主义的世界暴力革命。
责任编辑:袁志平
高放:好的。第一国际全名是国际工人协会。它于1864年9月28日在伦敦成立,1876年7月15日在美国费城宣布解散,前后存在活动近12年。在其文献中曾经简称“国际”或“协会”,从未自称或被称为第一国际。直到1889年建立国际工人阶级的第二个国际联合组织后,据我考证,从1892年起恩格斯才把历史上的国际工人协会称为“第一国际”。第一国际主要是欧美两洲多国工人阶级的国际工人联合组织。其活动可分前期、中期和后期,前期、中期活动中心主要在欧洲。
第一国际时期最重大的事件就是在第一国际精神培育下1871年巴黎工人革命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阶级政权——巴黎公社。巴黎公社失败后,欧洲革命又陷入低潮,欧洲各国加紧迫害第一国际,加上第一国际内部无政府主义派造成的分裂,使它难以继续在欧洲立足。1872年第一国际本想金蝉脱壳,把其核心领导机关总委员会从伦敦迁到纽约,持续推进国际工人运动。可脱离了作为国际工人运动中心的欧洲之后,总委员会就难以有大作为了。于是第一国际就进入它活动的后期,即衰落期,最终于1876年被迫自行解散。
记者:我们知道,第一国际的纲领和章程出自马克思手笔。那么,马克思是如何草拟第一国际的纲领和章程的?
高放:第一国际建立后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制定纲领和章程,以统一全体会员的指导思想和组织行动。1864年10月5日中央委员会从其55个委员中推举出9人组成专门委员会,或称小委员会,负责起草纲领和章程。其中英国人有奥哲尔、克里默、韦尔顿等5人,还有法国人吕贝,德国人马克思,意大利人沃尔弗和波兰人霍尔托普。
1864年10月8日提交小委员会的有英国人韦尔顿起草的原则宣言和沃尔弗译为英文的意大利工人团体兄弟联合会章程。前者内容极其混乱,文字异常冗长,后者是把国际工人协会变成松散的联合互助会,而不是把国际规定为肩负革命战斗任务的严密组织。小委员会多数人对这两份文件都不满意。随即由法国人吕贝统一加工成一个文件草案后,提交10月15日小委员会重新讨论认可,然后送交中央委员会于10月18日开会审批。此前,马克思因病或未收到通知,均未出席小委员会会议参与讨论。这次他第一次参加中央委员会审议时,才看到吕贝提交的草案。10月18日这一次中央全会开得相当热烈,很多人都对这个文件草案提出了意见,马克思巧妙而委婉的发言博得众人啧啧称赞。会上决定此件退交小委员会重新修改。10月20日小委员会在马克思家中开会,大家一致同意约请马克思执笔修改。
从10月21日至27日这一周中,马克思亲笔另写了《国际工人协会宣言》作为第一国际的纲领文献,用以代替原来章程草案前面的“原则宣言”。同时对章程草案做了很大修改,作为《协会临时章程》。11月1日马克思在中央委员会上用英语宣读了他精心撰写的《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和《协会临时章程》,会议一致通过了这两个文件。
记者:如何理解和把握第一国际的纲领和章程的精神实质和精髓奥秘?
高放:先看《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以下简称《协会宣言》),全文不足7000字,是第一国际的纲领。纲领是一个组织分析形势、规定奋斗目标和具体任务的简要文件。其精神实质和精髓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认识:其一,以告工人书的形式出现,向全欧洲的工人发出最强音,揭示了1848年革命失败后欧洲进入黑暗时代给工人阶级造成的灾难,同时也指出了在这个时代工人阶级经过顽强的斗争取得新进展。其二,开宗明义对欧洲1848-1864年所处时代特征,对当时欧洲工人所处逆境和工人运动所取得两大成就作出了精辟概括和分析。用现在的语言可以说,《协会宣言》是马克思在把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本国化和大众化方面作出的经典文献。其三,提出了国际工人运动的根本任务。包括六个要点:即夺取政权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伟大使命;要夺取政权必须要有工人政党的正确领导;工人政党的正确领导还必须有大量工人群众的自觉行动;各国工人不能孤军独战,必须要有国际联合和互相支援才能取胜;工人阶级夺取政权后必须遵循科学理论采取正确的对内政策等。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马克思是旨在把国际工人协会建设成为政党性的国际工人联合组织。
再来看《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马克思定稿的《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包括近400字的导言和十三条规定。导言开宗明义指出了工人阶级解放斗争的伟大目标“不是要争取阶级特权和垄断权,而是要争取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并消灭一切阶级统治”;要争取摆脱“在经济上受劳动资料即生活源泉的垄断者的支配”,也就是要实现工人阶级自己支配劳动资料。马克思在这里实际上把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论主张的实现生产资料归社会占有作为第一国际的伟大目标。从章程规定可以看出:全协会工人代表大会是协会的权力中心和最高权力机关,它实行年会制;总委员会是协会的领导机构和执行机关,它要由全协会工人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并向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各个基层支部和加入的工人团体有相对独立的自主权。由此可见,第一国际的组织原则是民主制,而不是民主集中制。我们不能把后来苏共实行的民主集中制硬拉生套在历史上第一国际中。
记者:第一国际在存在的12年间具体开展了哪些主要活动?
高放:第一国际是第一个政党性的国际工人组织,旨在从上而下促进各国建立工人阶级政党,领导工人阶级夺取政权,实现工人阶级解放。第一国际存在12年,在18个国家成立支部,拥有约100万会员,召开过400余次会议,通过了一系列决议。其最主要的活动是召开过九次重大会议,这就是成立大会和五次代表大会,以及三次代表会议。
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866年9月3-8日在日内瓦召开,出席的英、法、瑞士和德国代表共60人。马克思因忙于赶写《资本论》,没有到会。但是他作为协会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受命起草了《临时中央委员会给代表的指示》,这实际上为第一次代表大会定下了基调。大会首先通过了协会成立大会后制订的《临时协会章程》,又附加上更详细的《组织条例》;选举原中央委员组成总委员会,并授权总委员会增补若干名委员,使人数达到50名。在9月28日举行的总委员会会议上研究新领导人选时,经过马克思的努力,废除了主席制,这有利于加强总委员会的集体领导。 第二次代表大会按期于1867年9月2-8日在瑞士洛桑举行,出席代表71人。马克思因要出版《资本论》第1卷,谢绝当总委员会代表。大会关于工人阶级的政治斗争通过了正确的决议,肯定取得政治自由是工人阶级社会解放的首要和绝对必要的条件。大会还就战争与和平问题进行辩论并通过决议,认定只有在没有阶级对立的新的社会制度下才能确保和平,并且同意协会派代表参加资产阶级的和平联盟即将召开的代表大会。大会决定总委员会仍然设在伦敦,这样就便于马克思在其中继续发挥作用。
第三次代表大会年会如期于1868年9月6-13日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行。参加大会的代表99人。马克思的《资本论》第1卷已于1867年9月出版,按理他可以参加这次代表大会,可总委员会没有推举他为出席大会的代表,而是委托他撰写《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第三年度报告》。大会在战争与和平、生产资料所有制等问题上又一次击败了蒲鲁东主义者,按照马克思起草的总委员会报告中的观点通过了决议。
第四次代表大会如期于1869年9月6-11日在瑞士巴塞尔举行,出席代表78人。美国支部第一次派代表1名出席大会。第一国际前三次代表大会主要是与法国的蒲鲁东主义者的改良主义进行思想观点的争论,可以说马克思为总委员会起草的文件大部分获得了大会通过。大会还决定要加强总委员会的权力,以后各国工人团体要申请加入协会必须经总委员会审查批准,总委员会还有权开除不遵守协会规定的支部。这项决定对于维护中央权威、巩固协会组织很有现实意义。
第五次代表大会于1872年9月2-7日在荷兰海牙市举行。出席代表64名。马克思这一次被推举为总委员会出席大会的代表,并在大会上代表总委员会作《国际工人协会第五次年度代表大会的报告》。恩格斯作为德国的代表出席大会。大会在组织问题上维护了总委员会的中央权威,否决了巴枯宁派要把总委员会只当作联络统计机构的图谋。在无产阶级政治活动问题上也否决了巴枯宁派否定政治斗争的企图,强调要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大会听取了专门委员会对巴枯宁派社会主义民主联盟分裂活动的审查报告,决定将巴枯宁、吉约姆开除出国际协会。这标志着反巴枯宁宗派主义分裂主义斗争的胜利。
记者:第一国际在12年中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高放:第一国际在12年活动之中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大力争取工人阶级的权益。一是积极支持各国工人的罢工斗争。总委员会向各国工人发出热烈号召,要求对罢工工人进行经济援助。各国工人罢工中,首先是要求缩短劳动时间,最终促使普遍实行8小时工作制。二是争取工人权益还包括政治上的普选权。“国际”即促进英国工人于1865年5月建立了全国选举改革同盟。选举改革运动的开展迫使自由党政府于1866年3月提出了降低财产限制的选举法草案,使一部分男子工人上层获得了选举权。1867年3月迫使议会通过了更加扩大选民范围的新选举法案。直到1918年妇女才有条件地取得选举权(年满30岁,有大学毕业学历和年收入值5英镑以上不动产者)。
第二,大力支持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和各国的民主运动。“国际”本身就是广大工人声援1863年波兰民族起义的产物。“国际”按照马克思的正确主张,连续三次举行公开群众大会,隆重纪念1863-1864年波兰人民起义一周年、两周年、三周年。还坚决支持爱尔兰民族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国际”的多方努力和群众运动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一国际在美国南北战争中大力支持北方共和党人反对南方奴隶主的战争,认为这是有利于民主进程和工人运动的。
第三,大力支持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国际”成立宣言中响亮提出“夺取政权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伟大使命”。“国际”存在期间促成的唯一夺取政权的创举——1871年建立的巴黎公社,“国际”理所当然对之特别倍加关注。总委员会从3月14日至5月30日在伦敦连续开会11次,密切关注巴黎公社政权的进展。马克思、恩格斯争取团结绝大多数委员,从各方面尽力支援巴黎公社。早在3月28日,总委员会会议就采纳马克思的建议,要发表一篇《国际工人协会告巴黎人民书》,表明“国际”的立场和主张,并且委托马克思执笔。由于要等待得到更多巴黎的实况和马克思生病等原因,这篇重要文献马克思先后写了三稿。初稿5月10日前后拟就,6万多字;二稿5月中旬完成,3万多字;5月28日巴黎公社失败,三稿于29日定稿,30日在总委员会上宣读后一致通过,定名为《法兰西内战》,对巴黎公社革命始末作了系统论述和总结。
第四,大力批驳各种非科学社会主义,创新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国际”从建立伊始就包括有英国工联主义派、法国蒲鲁东派、德国拉萨尔派,还有后来加入的巴枯宁派等等。这些派别大都信奉改良主义的社会主义;巴枯宁派鼓吹极左的无政府主义,然而它主张把废除财产继承权作为社会主义变革的起点,这也是否认政治革命的改良主义举措。马克思、恩格斯在“国际”总委员会中和历次代表会议、代表大会上,善于争取、团结多数,不断批驳它们非科学社会主义的种种谬论。“国际”代表大会大都通过了或者基本上通过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主张,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战胜了这些非科学的社会主义流派。同时,通过“国际”近十年的实践,马克思、恩格斯从1873-1874年起把共产主义科学理论改变为用“科学社会主义”来表述。
第一国际由于上述政治、组织、思想、理论四大方面的重大成就,可以说它在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是光芒四射,长久辉映。
记者:我们今天应如何认识第一国际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地位?
高放:第一国际成立之初,由于有多种政治思想的派别参与,所以要把国际建成什么性质的国际组织,可以说各派是同床异梦,各有所图。马克思面对这样多派别错综复杂、多种谬见纷呈的局面,潜心竭力,机智应对,力排众议,巧妙成章,草拟了《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和《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这样两份重要文献。马克思是执意要把国际建设成为政党性的国际工人阶级联合组织。它还要促进欧洲各国工人阶级建立自己的政党,进而领导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去夺取政权,实现社会改造,达到工人阶级和全人类的自由解放。在马克思、恩格斯等众多先贤不懈努力之下,不仅于1869年成立了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并且于1871年在法国建立了第一个工人阶级政权巴黎公社。 尽管“国际”并未完全达到它初建时预期的目的,然而其历史功绩还是巨大的。正如恩格斯在1890年《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所说的:“当国际解散的时候,工人阶级已经全然不是1864年国际成立时的那个样子了。罗曼语各国的蒲鲁东主义和德国特有的拉萨尔主义已经奄奄一息,甚至当时极端保守的英国工联也渐有进展,以致1887年工联的斯温西代表大会的主席能够用工联的名义说:‘大陆的社会主义对我们来说再不可怕了。’而在1887年,大陆社会主义已经差不多完全是《宣言》(指《共产党宣言》——引者注)中所宣布的那个理论了。”国际的解散只是表明以政党性的国际工人组织为建立各国工人阶级政党做准备,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第二国际继承第一国际的未竟事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国际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继续推向前进。
第一国际的历史地位可以简明概括为: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共产主义者同盟1852年解散之后、第二国际1889年成立之前两者之间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桥梁和引擎。正因此,才催生了第二国际成立前后世界一大批工人阶级社会主义政党。从创建国际性共产主义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到成立政党性的国际工人组织(第一国际),再到建立各国工人阶级社会主义政党并联合为一个国际组织(第二国际),这大体上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探索建立工人阶级政党的三个阶段。这是一个曲折、螺旋式上升的历程。这表明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开展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是多么艰巨的不断探索、与时俱进的历程。
关于第一国际的历史意义,列宁于1919年4月15日第三国际(即共产国际)创建之初为《共产国际》杂志创刊号而写的《第三国际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一文中对第一国际历史作用的精辟结论:“第一国际为国际无产阶级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奠定了基础。”依我体会,这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政治、思想和理论基础,路线、战略和策略基础,信念、精神和作风基础。
记者:对于执政党来说,重温第一国际的历史可以获得哪些深刻的现实启示呢?
高放:我认为,对我们最有现实意义的有两个要点:
第一,要学习第一国际先哲、先贤的无私奉献精神、自由民主作风和集体领导风范。第一国际的众多代表和委员都是为工人阶级解放、为社会主义事业自我牺牲,无私奉献。担任总书记的只有极少的生活补贴。曾任总书记的左尔格不仅没有领取分文补贴,而且还倒贴自己的教学收入。代表和委员都是利用自己职业的业余时间参加会议。马克思为第一国际起草了几十万字文稿,分文不取。总书记没有任何特权,在委员会上与其他委员一样只有平等的一票,而且还要负责会议的书面记录。总委员会从1864年10月至1871年8月总共6年10个月之中召开过393次会议,基本上是每周开会一次,多半是利用晚上业余时间。阅读厚厚四大本总委员会会议记录,实在令人感动。主持会议的执行主席都是在每周例会上选出。如果总书记缺席则要推定别人当书记,负责书写记录。在会议记录中,每位发言人在其姓氏之前都要加写公民二字,如“公民马克思说”。这表明在公民社会(当时的伦敦当然是资本主义的公民社会)中,人人都是以公民身份平等参与各种公共事务活动。马克思、恩格斯在会议上都是与别人一样以委员身份发言,时常都有辩论和争论,马克思也常有收回己见之举。重大问题甚至细小问题最后都是每个委员平等一票,记录上都有几票对几票的表决结果。没有任何委员在会上具有个人权威,不崇拜任何人。这可以说是工人阶级党内民主和集体领导体制的典范和示范。马克思的亲身感受是:在总委员会里任何独裁都将完结。
第二,要学习马克思在第一国际中善于把科学社会主义者的坚定性与灵活性、原则性与包容性相结合,善于争取、团结大多数,又善于从社会实践和大多数群众中撷取智慧,与时俱进,不断向前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第一国际于1864年刚建立时,英国工联派、法国蒲鲁东派、意大利马志尼派等在其中占主导地位,他们都妄图把第一国际建成达到他们各自目的的国际工人联合组织。在中央委员会中,只有马克思一个人一心一意力争把国际建成政党性的国际工人组织,促进工人阶级去实现夺取政权、达到工人阶级解放的伟大使命。当时恩格斯又远在外地奔波,他只好独自一人孤军奋战,独具慧眼,拟就了获得总委员会一致通过和代表大会批准的《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和《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这两份纲领和章程文献。当今世界仍然存在科学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民族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等等诸多社会主义流派。我们切忌唯我独马、唯我独革、唯我独社,一定要有宽广胸怀,善于继承并发扬马克思当年在第一国际时期那种政治智慧、思想境界和理论素养,善于争取、团结、包容各种社会主义流派,为实现把世界资本主义逐步发展到世界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而不懈奋斗。马克思当年在第一国际时期还善于密切联系实际、联系群众,与时俱进地向前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当他发现共产主义科学理论不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而社会主义具有广泛的社会群众基础时,他就把自己创立的共产主义理论改称为科学社会主义,以便于群众认清科学社会主义与非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这样更易于广大群众接受科学社会主义。当他发现议会民主制度与普选制度广为实行后已难以实行暴力革命之时,他就适时提出诸如美国、英国、荷兰这些资本主义国家有可能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这些合理的设想有待当今真诚的社会主义者尽心竭智付诸实现,而不能空想等待有朝一日资本主义危机深重之时再爆发扫荡世界资本主义的世界暴力革命。
责任编辑:袁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