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丰满,内容才能充实

来源 :初中生学习指导·作文评改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y62594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题目】
  在我们成长的历程中,一定有过这样或那样的事情,令你难忘,让你激动;也一定有关心你或帮助你的人,为你留下美好,令你珍藏在心。
  请你以《镌刻在心底的记忆》为题,写一篇记叙性的文章,写出自己的经历、体验和感悟,600字左右。
  【原文】
  镌刻在心底的记忆
  贾思情
  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转眼间,我已经是一名九年级的学生了。回首往昔,第一次买菜的情形时常在脑海中浮现,挥之不去……
  那是几年前一个夏天的早晨,我第一次到小菜市去买菜。小菜市里,各种声音混杂,就像一首交响曲。(叙写对小菜市的总体印象,耳边都听到什么声音呢?去菜市前订了哪些采购计划?妈妈传授了哪些经验?“我”又有怎样的认识呢?不妨交代一下,为下文的情节作些铺垫。)
  “哇!这么多买菜的人!”我有些惊讶。我来到卖肉叔叔的面前,问道:“五花肉多少钱一斤?”(询问时用什么称呼呢?)那个人说:“十块钱一斤。”我说:“便宜点儿,九块钱一斤。”(讲价时,“我”是什么心理状态?)那个人说:“九块五。”(此时,“我”的心理有什么变化?)我说:“不卖算了。”(这会儿,“我”是什么表情与动作?卖肉叔叔有什么反应?)那个人被缠得没法,只好答应了。(要买多少肉呢?这里缺少说明,与下文够不成照应。)只见那个人左手拿着磨棒,右手拿着大刀,刀在磨棒上面磨来磨去,发出“噌噌”的声音,然后在大块五花肉上割下一块,称了称,正好一斤,用小塑料袋装起来,放进了我的篮子里。我付了钱,转身走了。
  接着,我又买了黄豆芽和小白菜。我看了看周围 的人们,脸上都带着笑容,好像都遇上了喜事。篮子里装的不是鸡,就是鸭、鱼……妈妈曾经对我讲过:她小时候,这个小菜市只有一家卖肉的,那时肉才一块多一斤,人们却舍不得买。现在,人们都富起来了,肉摊也增加了四五家,精肉涨到了二十多块钱一斤,可人们还是经常买肉吃。(这里将今昔生活作了比较,本想采用以小见大的方式表明国家富强,却有点拔高主题了。)
  拎着篮子往回走,我想,人们的生活水平正渐渐提高。在党的富民政策引导下,以后,我们的生活一定能达到小康水平。(展望未来固然可以,但没能呼应开头。)
  【评析】
  这篇习作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而且脉络清晰,叙事流畅,这是值得肯定的地方。但也有明显的不足,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一、缺少细节。因为忽视了细节描写,所以内容稍显单薄。比如“我”去菜市之前订的采购计划和妈妈传授的买菜经验,都缺少交代。再如买肉时,“我”与卖肉叔叔讲价的细节描写也不够,没能刻画出“我”的心理和动作,也未能具体展现叔叔的语言和反应;对于“我”成功买菜后的快乐感受,也缺少描写,导致文章感染力不强。二、拔高主题。小作者本想把生活中买菜这件小事提高到“国家大计”的高度,以小见大地表现国家富强,但文章并不是在写“小菜市的今昔”,并不适合拔高主题。
  【升格建议】
  针对以上的失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升格:
  一、精心打磨,丰富细节。根据表达主题和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适当补充相应的细节描写,如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同时还要补充相关的情节,充实文章内容,使文章更加真实具体。
  二、文章倒数第二段,应该进行适当修改,以表现“我”买菜成功后的快乐。
  三、作为回忆性的文章为了与开头形成呼应,文章结尾可以交代回到现实的情况,做到首尾圆合。
  【升格作文】
  镌刻在心底的记忆
  贾思情
  光阴似箭,时光如梭。一转眼,我已经是一名九年级的学生了。回首往昔,第一次买菜的情形时常在脑海中浮现,挥之不去……(倒叙开头,引人入胜。)
  那是几年前一个夏天的早晨,在妈妈的提议下,我第一次到小菜市去买菜。(交代事情起因。)还没到小菜市,我便听见了那里由吆喝声、叫卖声、讨价还价声组成的一首交响曲……此起彼伏,热闹非凡。(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菜市,让读者如闻其声,渲染了一种热闹气氛。)
  我提着小菜篮,走进了吵吵闹闹的菜市。虽然常跟妈妈一道买菜,积累了一些“见习经验”,但是独立执行任务,我还是第一次。“买一斤猪肉、二斤黄豆芽、三斤小白菜……”妈妈订的“一二三”采购计划,在我脑子里转了一遍又一遍;“要记得还价……”妈妈传授的采购经验,让我心里直打鼓,和人家斤斤计较,我总觉得有些难为情呀!(既点明采购计划和妈妈“要讨价还价”的叮嘱,又刻画了“我”难为情的心理,生动逼真。)
  “叔叔,五花肉多少钱一斤?”我挨近一家肉摊,轻声地问。(“轻声”暗示内心的胆怯。)“十块。”“能便……便宜点吗?我妈妈说……”我有些紧张,说话也结巴起来了,“我妈妈说,九块钱一斤就买……”(讲价时,“我”因紧张而结巴了,省略号用得恰当。)卖肉的叔叔笑了:“小朋友,你看这肉,鲜着哩!好吧,便宜点,九块五一斤,行了吧?”“九块。”我见他让了步,胆子壮了些, “妈妈说……你不卖,我可以到别人家买去。”说着,我开始实施了“讲价计划”的最后一招,装出转身要走的样子。(言行并举,果然奏效,场景如在眼前。)“哎,别走,别走……”这一招还真灵,那位叔叔連忙喊住了我,“就按你妈妈说的价,九块就九块——要多少?”“一斤。”说话间,他早已右手操刀,左手拿磨棒,“噌噌噌”地磨了几下刀,然后麻利地割下一块……(“操”“拿”“磨”“割”等一连串的动词,凸显卖肉叔叔手艺的娴熟。)
  我又用同样的“经验”买了黄豆芽和小白菜。(语言简洁,衔接自然。)走出喧闹的小菜市,我的小篮子沉甸甸的,心里有一种成功的喜悦——我学会买菜啦!(此句真切地表达了“我”买菜成功后的快乐感觉。)
  “乖儿子,该吃饭啦!”妈妈的一声呼唤,将我拉回到现实。(由回忆到现实。)我想,我还会继续将这次经历珍藏在心底。再忆起时,或许会别有一番情趣。(呼应开头,别具情趣。)
  【评  语】文章升格后,摒弃了拔高主题的做法,而是有条不紊地描述了生活中的小菜市之景和“我”第一次独自买菜的过程,表现了“我”走进生活后增长的见识和适应生活的本领,叙事清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小作者在记叙过程中,能够把“我”观察到的事物较具体地记录下来,并且能够细腻地刻画“我”的语言、动作和心理等精彩的细节,真实地表现了生活中常见的事情和真切的感受,让人读之趣味盎然,还能让读者从文字中“看到”第一次买菜的“我”,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其他文献
父亲向来沉默寡言。在我的印象中,他从来都是有求必应,不求回报。(开篇点出父亲的性格特征。)  教师节的前一天是父亲的生日。那天早上,我本来沉迷在睡梦之中无法自拔,却被闹钟叫醒了。顿时,我有点儿生气,但还是迷迷糊糊地爬起来准备上学。父亲也醒了,我们一个上学,一个上班。父亲给我做好早饭,收拾好要带的东西,还特意告诉我记得带雨伞,稍晚点会下雨。当时我刚刚醒来,仍处在迷茫的状态,也忘了父亲那天过生日,便随
期刊
编者的话:2020年1月,我们举办了以“美”为话题的征文活动。征文要求如下:“生活中,美随处可见。仰望,观蓝天白云之美;远眺,读山川原野之美。车水马龙的街道上,你会发现独特的美的场景;课间,欢声笑语的校园里,你会发现令你记忆深刻的美的画面。在家里,在学校,在熟悉的或陌生的环境中,你随处都会看到美的身影……美有很多种,自然之美,社会之美,人文之美。请以“美”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征文启事刊出后,我们
期刊
我停下了脚步。  那是一地似火的红枫,以及一小片枫林,我从四楼走廊的窗向下望去,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海洋。我不禁一怔,被这耀眼的红色深深震撼。  细细想来,因为学习忙碌,自己好像从未观察过熟悉的校园,更对校园的美景熟视无睹。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在春日里,操场边的迎春花是最早开放的,它们一簇簇拥着挤着,铺开了一片金黄。有的还是花骨朵儿;有的早已全部展开;有的只展开两三片花瓣儿,好
期刊
夏天的早晨,天亮得特别早,七点起床便看见太阳早已越过地平线,徐徐高升,悬挂在天空中。新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和煦的微風吹拂着大地,欢快的鸟儿们在枝头蹦蹦跳跳、叽叽喳喳。不远处传来几声卖油茶的叫卖声,连我家的狗狗也跟着叫卖声有节奏地汪汪叫着,不知它什么时候学的这个新本领。一切都是那么富有生机和活力!(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过多的修饰,只是对寻常现象看似平淡的描述,却饱含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小作者颇具大
期刊
金色的阳光洒满院子,那棵不知年轮的大桑树下躺着一身黑毛的多多——太外公养的田园犬,也是太外公的忠实陪伴者。太外公总是手里夹根纸烟,斜斜地靠在大门边的藤椅上,时而哼哼小调,时而闭目养神。细碎的阳光透过密密的桑叶调皮地跳跃在太外公写满故事的脸上。  每次,我还远在门外的巷子里就亮起嗓门儿大声地喊着: “太外公……”只听见院子里传来了熟悉而又开心的应答声:“来了……”接着就是一阵杂乱的狗吠声、蹒跚的脚步
期刊
每当我翻开《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的书页,一道触目惊心的墨痕便映入我的眼帘,那是一段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经历。(开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为下文做铺垫。)  一天,我在书房里做书法作业,写了两页后,手又痛又酸,脖子也僵硬极了,可还有两页纸没写呢!看着空白的作业纸,我只想逃离。这时,我的小脑瓜里蹦出了一个想法:不如,我“忙里偷闲”地看会儿书吧!放松放松,调节一下。可是妈妈规定,只有把字练完才能看书
期刊
量词,无时无刻不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它的修辞作用。其实,吟诗作文中如能重视对量词的锤炼,往往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有效地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  一、巧用量词,强化对事物的描绘  量词,并非简单地用于计量,它还可以绘形、绘色甚至绘情。比如明朝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一文中写道:“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句中的“痕”“点”“芥”“粒”,用词再准确不过,
期刊
正月初六,破晓时分,寒意刺骨。  小镇还没有在清冷的月光下醒来,地平线上隐约出现一丝玫瑰红。小区门口的几株寒梅悄然绽放,在朔风中摇摇晃晃。梅树下,一个身影隐隐约约,好似一名战士守护着小区的大门,那是我外公。这个春节,他们是上班族,是学生,是退役军人,是返乡人员……面对疫情,他们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志愿者。  正月初三起,身穿红马甲、戴着白口罩,67岁的外公上岗了。他每天在小区门口设置的临时岗亭内,
期刊
小时候,总是盼着夏天的夜晚赶紧到来,为的就是和小伙伴一起捉游郎。(“盼”字,写出了“我”希望夜晚快点来临的急切心情。)  天还没完全暗下来,门外便会传来小伙伴的吆喝声“走了!走了!捉游郎去了!”我总是匆忙拿着早早充满电的手电筒和用来装“战利品”的空瓶子,直奔村头的小树林而去。  天色尚早,游郎是不会爬出洞穴的,这时候就需要“洞中捉鳖”的技巧。此时的小伙伴们一个个都变成了弯腰驼背的小老头儿,一步一步
期刊
我喜欢你,喜欢你那朴实柔软的外表,以及埋藏在外表下的那颗坚韧热烈的心。  ——题记  (题记言简意赅,巧设悬念。“你”是谁?引起读者的注意。)  又是一年阳春三月。阳光洒满大地,和煦的春风抚着我的脸颊,好惬意!万物复苏,百花争艳,我看着眼前的一片姹紫嫣红,不由得想起了白居易的那句“乱花渐欲迷人眼”。忽然,就在这万千粉黛之中,我看到了几点孤独的绿意。  可以说,那是我与你的第一次相见。  (春日的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