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篇好文章、一本好书往往就是一颗智慧的种子、一颗爱的种子。课内文本的学习,把这些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田,就有了真善美品格的萌芽,滋养感知,潜移默化,学生的心灵就会变得充实、高贵、美丽。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本好比一个锁钥,用这个锁钥可以开发无限的库藏。”这库藏就包括课外阅读文本。以教材为锁钥,利用教材与课外文本的“连接点”,去推开一个广阔的阅读天地,让课内与课外文本互相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学习网络,会使教学更丰实,学生受益更大。
下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为了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我是如何布置语文课外阅读作业的。
一、着眼学法,顺势迁移
学法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途径和手段,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在阅读教学中,无论是理解词语、品味句子,还是感受段落,都应该重视学法的迁移,由扶到放,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同样,在作业布置环节,如果教师能引领学生总结本课相关学法,顺势迁移,指导学生完成课外的阅读任务,那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根据探究话题,一脉相承
为了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教师既要在教学过程中脚踏实地、训练到位,还要在本课教学的基础上登高望远。这时,根据课堂探究话题,选择与文本中心一脈相承的文章、书籍推荐给学生,让学生课内外联系,读出感受,体会思想,加强情感的熏陶。
教学《黄河的主人》时,我依据作者叙述的顺序,先让学生感受黄河的惊涛骇浪、羊皮筏子的又轻又小、“我”的胆战心惊、乘客的谈笑风生,再感受艄公的勇敢、智慧、镇静、机敏,明白课文运用了侧面衬托和正面描写的手法表现艄公的主人精神。在此基础上,布置学生:阅读一篇文章《大自然的主人》和一本书《鲁滨逊漂流记》。看看书中的主人公是什么的主人,他们是如何成为主人的,作者是如何表现他们的主人精神的。
2.据学习步骤,举一反三
我在教学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时,采用了互动对话的教学方式,在学生读通读顺古诗的基础上,一边引领学生品词析句,一边启发学生梳理学习方法。一课终了,学生看着板书,自己总结归纳出学习古诗的方法:读出诗中画、读出诗中境、读出诗中情。然后我布置作业,让学生迁移阅读柳宗元的另一首写景诗《渔翁》,阅读更多的写景诗。
美国心理学家比格指出:“学习的效率大半依学生所学材料可能迁移的数量和质量而定。因而,学习迁移是教育最后必须寄托的柱石。”以上作业布置,根据学习步骤,举一反三,让学生的课外阅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着眼点不仅是阅读数量的增加,更是阅读质量的提升,真正让学生掌握学法,自主学习。
二、关注写法,拓展延伸
作业的布置,是课内外联系的桥梁,要让这桥梁架构起语文学习的宽度与厚度来,就必须像崔峦先生指出的那样:“语文阅读教学要走个‘来回趟’。”这“来”便是要弄清文本写了什么,“回”呢,则是要知道作者是如何写的,为何要这样写,也就是要揣摩、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在布置课外阅读作业时,我引导学生言意兼得,不仅要理解文本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还要引导学生在语言表达、写作方法上有所领悟、不断积累,储备一定的写作知识、能力。
1.根据作者写法,乘胜追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说明事理的课文,教学时我紧扣文体特点,展开课堂教学三部曲:读成语,说原因,明观点;读例子,说联系,明对比;读启示,说事理,明写法。我还编写了一篇议论文《打开学问的另一扇天窗》,布置学生课外阅读。这篇文章和《滴水穿石的启示》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突出了语言凝练、选材典型等特点,同样运用了举例说明、正反对比等手法,不同的是《滴水穿石的启示》从一种自然现象谈起,得出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取得成功的道理,而《打开学问的另一扇天窗》是从国人学英语会说不会用的社会现象谈起,引出要把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的事理。
2.根据读写方法,顺水推舟
《诺贝尔》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这篇课文的最后有一道作业题:利用本课提供的材料,为诺贝尔写一篇一百多字的小传。教学时,我利用这个问题来做切入口,并且贯穿全文的教学。学生经过当堂读写,已经掌握了诺贝尔小传的写法,然后我出示诺贝尔的自传内容,让学生评价,大家都认为写得不好,没有写出课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人格魅力。这时,我才告诉大家这是诺贝尔自己写的,看到大家为诺贝尔的谦虚惊叹不已,我随即布置作业:“站在不同的角度,会认识到不同的诺贝尔。诺贝尔的伟大精神和人格魅力,不是我们今天一篇一百多字的小传能完全涵盖的。老师推荐大家阅读《诺贝尔传》,相信通过阅读,你还能为诺贝尔写出不同角度的、同样精彩的小传来!”
课外阅读作业的布置,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结课环节,应起到呼应新授、总结归纳、沟通课外、余音绕梁的作用。我们要以教材为依托,着眼学法,顺势迁移,关注写法,拓展延伸,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走向优秀的课外阅读材料。我坚信,课内学习是老师带着学生在游泳池里练习游泳,一旦学生掌握了要领,整个课外阅读的海洋将变成他们弄潮的舞台!
(作者单位 江苏省张家港市万红小学)
下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为了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我是如何布置语文课外阅读作业的。
一、着眼学法,顺势迁移
学法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途径和手段,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在阅读教学中,无论是理解词语、品味句子,还是感受段落,都应该重视学法的迁移,由扶到放,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同样,在作业布置环节,如果教师能引领学生总结本课相关学法,顺势迁移,指导学生完成课外的阅读任务,那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根据探究话题,一脉相承
为了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教师既要在教学过程中脚踏实地、训练到位,还要在本课教学的基础上登高望远。这时,根据课堂探究话题,选择与文本中心一脈相承的文章、书籍推荐给学生,让学生课内外联系,读出感受,体会思想,加强情感的熏陶。
教学《黄河的主人》时,我依据作者叙述的顺序,先让学生感受黄河的惊涛骇浪、羊皮筏子的又轻又小、“我”的胆战心惊、乘客的谈笑风生,再感受艄公的勇敢、智慧、镇静、机敏,明白课文运用了侧面衬托和正面描写的手法表现艄公的主人精神。在此基础上,布置学生:阅读一篇文章《大自然的主人》和一本书《鲁滨逊漂流记》。看看书中的主人公是什么的主人,他们是如何成为主人的,作者是如何表现他们的主人精神的。
2.据学习步骤,举一反三
我在教学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时,采用了互动对话的教学方式,在学生读通读顺古诗的基础上,一边引领学生品词析句,一边启发学生梳理学习方法。一课终了,学生看着板书,自己总结归纳出学习古诗的方法:读出诗中画、读出诗中境、读出诗中情。然后我布置作业,让学生迁移阅读柳宗元的另一首写景诗《渔翁》,阅读更多的写景诗。
美国心理学家比格指出:“学习的效率大半依学生所学材料可能迁移的数量和质量而定。因而,学习迁移是教育最后必须寄托的柱石。”以上作业布置,根据学习步骤,举一反三,让学生的课外阅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着眼点不仅是阅读数量的增加,更是阅读质量的提升,真正让学生掌握学法,自主学习。
二、关注写法,拓展延伸
作业的布置,是课内外联系的桥梁,要让这桥梁架构起语文学习的宽度与厚度来,就必须像崔峦先生指出的那样:“语文阅读教学要走个‘来回趟’。”这“来”便是要弄清文本写了什么,“回”呢,则是要知道作者是如何写的,为何要这样写,也就是要揣摩、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在布置课外阅读作业时,我引导学生言意兼得,不仅要理解文本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还要引导学生在语言表达、写作方法上有所领悟、不断积累,储备一定的写作知识、能力。
1.根据作者写法,乘胜追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说明事理的课文,教学时我紧扣文体特点,展开课堂教学三部曲:读成语,说原因,明观点;读例子,说联系,明对比;读启示,说事理,明写法。我还编写了一篇议论文《打开学问的另一扇天窗》,布置学生课外阅读。这篇文章和《滴水穿石的启示》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突出了语言凝练、选材典型等特点,同样运用了举例说明、正反对比等手法,不同的是《滴水穿石的启示》从一种自然现象谈起,得出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取得成功的道理,而《打开学问的另一扇天窗》是从国人学英语会说不会用的社会现象谈起,引出要把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的事理。
2.根据读写方法,顺水推舟
《诺贝尔》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这篇课文的最后有一道作业题:利用本课提供的材料,为诺贝尔写一篇一百多字的小传。教学时,我利用这个问题来做切入口,并且贯穿全文的教学。学生经过当堂读写,已经掌握了诺贝尔小传的写法,然后我出示诺贝尔的自传内容,让学生评价,大家都认为写得不好,没有写出课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人格魅力。这时,我才告诉大家这是诺贝尔自己写的,看到大家为诺贝尔的谦虚惊叹不已,我随即布置作业:“站在不同的角度,会认识到不同的诺贝尔。诺贝尔的伟大精神和人格魅力,不是我们今天一篇一百多字的小传能完全涵盖的。老师推荐大家阅读《诺贝尔传》,相信通过阅读,你还能为诺贝尔写出不同角度的、同样精彩的小传来!”
课外阅读作业的布置,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结课环节,应起到呼应新授、总结归纳、沟通课外、余音绕梁的作用。我们要以教材为依托,着眼学法,顺势迁移,关注写法,拓展延伸,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走向优秀的课外阅读材料。我坚信,课内学习是老师带着学生在游泳池里练习游泳,一旦学生掌握了要领,整个课外阅读的海洋将变成他们弄潮的舞台!
(作者单位 江苏省张家港市万红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