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已响亮地喊了这么些年,但迄今仍无明确的“素质教育”概念。笔者愚见,我们党在建国初期就提出的教育方针,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笔者认为,在这五方面中,又都存在所谓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问题。同时,在任何一方面的教育中,只要教育在思想上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在方法上符合学科、学段及具体的学习内容与学习对象的特点而具有科学性,在处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上是辩证的,便是“素质教育”;在思想上仅着眼于应对考试,在方法上机械僵化,在处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上完全割裂了二者的联系,便是“应试教育”。本文仅浅探“智育”方面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问题。而从一个人的成长与学校教育来看,“智育”主要是通过“教学”来完成的。故本文主要是浅探基础教育阶段“教学”中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问题。
在思想上,笔者认为,“素质教育”应表现为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应试教育”则表现为仅应对考试。举个简单的例子。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一定量的字词,一般来讲,一学期要求学生掌握二三百个生字及数量相近的相关词,这是必须完成的任务。完成这个任务,也是形成学生语文素质的最基础的路径之一。在思想上切实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在教学实践中通过种种手段(肯定包括下文要谈到的、被普遍认定为“应试教育”方法的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让学生切实掌握了每学期中应该掌握的字词,便是“素质教育”。很明显,学期中、学期末考试时,肯定不可能把这些字词都考查一番,仅能拣重点字词考查。什么样的字词是考查的重点呢?有小学语文教学经验的老师都明白,易错、与生活联系密切、使用频率高等类的字词便是考查的重点。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在思想上若仅着眼于应对考试,那他在字词教学中肯定把重点放在了这些字词上,而轻视了其他多数字词的教学。从字词的教学效果考查看,这种教师似乎是投入少,效果好,教学效率高的教学能手。但实际上,这种教师进行的是标准的“应试教育”,这种教学当然也是标准的“应试教育”。
在方法上,笔者认同普遍的观点,即“素质教育”主要表现为让学生通过理解掌握教学内容,进而形成其能力发展其素质。“应试教育”主要表现为让学生通过广遭批判的死记硬背机械重复等方法掌握知识,最终应对考试。对应该“告诸往而知来者”的教学内容,如简单的句型转换,加简单的标点符号等,“素质教育”的方法是“举一”而让学生会“反三”,“应试教育”则是让学生“触类”却不能“旁通”,便只好让学生无限地死记硬背下去。
在相互关系上,笔者认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条件下,“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相互关系表现在界定上,恰恰会与它们各自被普遍认定的形式上的方法相悖。另一方面,知识是“素质”的基础,“应试”是促进知识掌握的好途径,二者共同完成 “教学”。在不同的学科与学段中,“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也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有机统一的,而非孤立的、可割裂的、对立排斥的。
首先,笔者认为,只要符合学科、学段及具体教学内容与具体教学对象的特点,在教学中即便主要运用“应试教育”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法,也不算“应试教育”,而是“素质教育”。反之,在教学中囿于“素质教育”,对不适合施行“素质教育”方法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硬要施行“素质教育”的方法,当然也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譬如,生字教学采用机械重复的“应试教育”方法,其本质仍是“素质教育”;对因智力差异,暂时无法通过施行“素质教育”的理解掌握知识的方法的学生,硬要施行“素质教育”,当然也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也就是说,只要符合学科、学段及具体教学内容与具体教学对象的特点,不管在教学中采用的是被普遍认定的“素质教育”的方法还是“应试教育”的方法,都是“素质教育”。即方法的形式层面上的“应试教育”,在本质上可能是“素质教育”;反之,方法的形式层面上的“素质教育”,在本质上可能是非“素质教育”。一句话,“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相互关系表现在界定上,应看一种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科、学段及具体教学内容与具体教学对象的特点,而非看这种方法是属于被普遍认定的“素质教育”的方法或“应试教育”的方法。
此外,笔者认为,就小学学段而言,其“教学”层面的许多内容,譬如基本的加减乘除运算能力、字词积累、经典文字记忆等,并无多少“素质教育”的方法可言,主要是通过机械重复亦即所谓“应试教育”的方法来完成的。其可以也应该通过理解后掌握的内容,即应该通过“素质教育”的方法完成的内容,如加简单的标点、修改简单的病句、简单的句型转换等,因为小学生智力发育水平的差异,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可以达到理解后的掌握,即通过施行“素质教育”的方法掌握。那么,对部分学生无法通过施行“素质教育”方法达到理解后的掌握的这些内容,是囿于“素质教育”不屑让其通过死记硬背掌握,还是干脆让其死记硬背后掌握呢?两相比较,哪一种做法于孩子更有益呢?不言而喻,后者承认小学生的智力发育水平差异,承认积累与熟能生巧对智力发育的作用,承认“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相互联系与作用,是辩证地处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的做法。
一句话,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的关系,“应试教育”居于主要地位。
同样的,在初中、高中学段,“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是对学生有了一定知识积累的初中、高中学段而言,其应施行“素质教育”方法的教学内容应明显地高于小学学段。就不同的学科而言,笔者认为,通过所谓“应试教育”的反复训练方法完成知识积累,进而形成“素质”,是文科教学的主要方法。而理科教学则反是。亦即理科教学以施行“素质教育”方法为主,文科教学以施行“应试教育”方法为主;在所有学科的教学中,所谓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都是缺一不可的。
总之,无论是广遭批判的所谓“应试教育”,还是百呼难践的“素质教育”,都不可极端化、绝对化,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要根据学段、学科的具体特点,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辩证地处理二者的关系,真正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真正做到二者的有机统一。举两个极端的例子。在识字方面,通过查字典自己认字是一种素质,教给学生查字典识字的方法是“素质教育”,学生接受这种“素质教育”并有了这种素质后,就不需要再通过“应试教育”的机械重复方法掌握汉字了?高中阶段,三角函数部分的大量公式,学生都可以通过理解掌握的“素质教育”方法自己推导出来。那么,这些公式就不需要通过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法来熟记于心了?
就现行的基础教育来看,笔者认为,许多所谓的高考猜题专家,许多所谓效率高的各种教学能手,是应试教育的一种表现;也确实有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从思想到实践上都仅着眼于“应试”,而抛开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但是,不可据此便以偏概全,将现行的基础教育否定殆尽。
从整体来看,笔者认为,从事基础教育的多数教师在教学中还是比较辩证地处理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换言之,从教学或曰智育的层面来看,笔者认为,现行的基础教育绝不是广遭批判的“应试教育”,而是“素质教育”。看看历年来的高招试卷便会明白这一点。高招试卷中,有多少仅靠“应试教育”的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方法便可完成的题目呢?面对绝大多数并未见过的题目,学生接受的若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的“应试教育”,多数高考学生的及格分数是怎样来的呢?
至于现行基础教育环境下师生的过度苦、累现象,并不是因为教育本身是所谓的“应试教育”造成的。高考的激烈竞争,基础教育管理自身存在的问题,及基础教育承担了许多本不属于自己的任务,才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比如,仅就文初笔者界定的“素质教育”而言,笔者便认为是学校难以独自承载之重。当然,这些问题已超出了本文的探讨范围,笔者将另撰文探讨。
在思想上,笔者认为,“素质教育”应表现为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应试教育”则表现为仅应对考试。举个简单的例子。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一定量的字词,一般来讲,一学期要求学生掌握二三百个生字及数量相近的相关词,这是必须完成的任务。完成这个任务,也是形成学生语文素质的最基础的路径之一。在思想上切实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在教学实践中通过种种手段(肯定包括下文要谈到的、被普遍认定为“应试教育”方法的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让学生切实掌握了每学期中应该掌握的字词,便是“素质教育”。很明显,学期中、学期末考试时,肯定不可能把这些字词都考查一番,仅能拣重点字词考查。什么样的字词是考查的重点呢?有小学语文教学经验的老师都明白,易错、与生活联系密切、使用频率高等类的字词便是考查的重点。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在思想上若仅着眼于应对考试,那他在字词教学中肯定把重点放在了这些字词上,而轻视了其他多数字词的教学。从字词的教学效果考查看,这种教师似乎是投入少,效果好,教学效率高的教学能手。但实际上,这种教师进行的是标准的“应试教育”,这种教学当然也是标准的“应试教育”。
在方法上,笔者认同普遍的观点,即“素质教育”主要表现为让学生通过理解掌握教学内容,进而形成其能力发展其素质。“应试教育”主要表现为让学生通过广遭批判的死记硬背机械重复等方法掌握知识,最终应对考试。对应该“告诸往而知来者”的教学内容,如简单的句型转换,加简单的标点符号等,“素质教育”的方法是“举一”而让学生会“反三”,“应试教育”则是让学生“触类”却不能“旁通”,便只好让学生无限地死记硬背下去。
在相互关系上,笔者认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条件下,“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相互关系表现在界定上,恰恰会与它们各自被普遍认定的形式上的方法相悖。另一方面,知识是“素质”的基础,“应试”是促进知识掌握的好途径,二者共同完成 “教学”。在不同的学科与学段中,“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也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有机统一的,而非孤立的、可割裂的、对立排斥的。
首先,笔者认为,只要符合学科、学段及具体教学内容与具体教学对象的特点,在教学中即便主要运用“应试教育”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法,也不算“应试教育”,而是“素质教育”。反之,在教学中囿于“素质教育”,对不适合施行“素质教育”方法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硬要施行“素质教育”的方法,当然也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譬如,生字教学采用机械重复的“应试教育”方法,其本质仍是“素质教育”;对因智力差异,暂时无法通过施行“素质教育”的理解掌握知识的方法的学生,硬要施行“素质教育”,当然也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也就是说,只要符合学科、学段及具体教学内容与具体教学对象的特点,不管在教学中采用的是被普遍认定的“素质教育”的方法还是“应试教育”的方法,都是“素质教育”。即方法的形式层面上的“应试教育”,在本质上可能是“素质教育”;反之,方法的形式层面上的“素质教育”,在本质上可能是非“素质教育”。一句话,“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相互关系表现在界定上,应看一种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科、学段及具体教学内容与具体教学对象的特点,而非看这种方法是属于被普遍认定的“素质教育”的方法或“应试教育”的方法。
此外,笔者认为,就小学学段而言,其“教学”层面的许多内容,譬如基本的加减乘除运算能力、字词积累、经典文字记忆等,并无多少“素质教育”的方法可言,主要是通过机械重复亦即所谓“应试教育”的方法来完成的。其可以也应该通过理解后掌握的内容,即应该通过“素质教育”的方法完成的内容,如加简单的标点、修改简单的病句、简单的句型转换等,因为小学生智力发育水平的差异,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可以达到理解后的掌握,即通过施行“素质教育”的方法掌握。那么,对部分学生无法通过施行“素质教育”方法达到理解后的掌握的这些内容,是囿于“素质教育”不屑让其通过死记硬背掌握,还是干脆让其死记硬背后掌握呢?两相比较,哪一种做法于孩子更有益呢?不言而喻,后者承认小学生的智力发育水平差异,承认积累与熟能生巧对智力发育的作用,承认“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相互联系与作用,是辩证地处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的做法。
一句话,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的关系,“应试教育”居于主要地位。
同样的,在初中、高中学段,“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是对学生有了一定知识积累的初中、高中学段而言,其应施行“素质教育”方法的教学内容应明显地高于小学学段。就不同的学科而言,笔者认为,通过所谓“应试教育”的反复训练方法完成知识积累,进而形成“素质”,是文科教学的主要方法。而理科教学则反是。亦即理科教学以施行“素质教育”方法为主,文科教学以施行“应试教育”方法为主;在所有学科的教学中,所谓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都是缺一不可的。
总之,无论是广遭批判的所谓“应试教育”,还是百呼难践的“素质教育”,都不可极端化、绝对化,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要根据学段、学科的具体特点,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辩证地处理二者的关系,真正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真正做到二者的有机统一。举两个极端的例子。在识字方面,通过查字典自己认字是一种素质,教给学生查字典识字的方法是“素质教育”,学生接受这种“素质教育”并有了这种素质后,就不需要再通过“应试教育”的机械重复方法掌握汉字了?高中阶段,三角函数部分的大量公式,学生都可以通过理解掌握的“素质教育”方法自己推导出来。那么,这些公式就不需要通过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法来熟记于心了?
就现行的基础教育来看,笔者认为,许多所谓的高考猜题专家,许多所谓效率高的各种教学能手,是应试教育的一种表现;也确实有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从思想到实践上都仅着眼于“应试”,而抛开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但是,不可据此便以偏概全,将现行的基础教育否定殆尽。
从整体来看,笔者认为,从事基础教育的多数教师在教学中还是比较辩证地处理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换言之,从教学或曰智育的层面来看,笔者认为,现行的基础教育绝不是广遭批判的“应试教育”,而是“素质教育”。看看历年来的高招试卷便会明白这一点。高招试卷中,有多少仅靠“应试教育”的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方法便可完成的题目呢?面对绝大多数并未见过的题目,学生接受的若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的“应试教育”,多数高考学生的及格分数是怎样来的呢?
至于现行基础教育环境下师生的过度苦、累现象,并不是因为教育本身是所谓的“应试教育”造成的。高考的激烈竞争,基础教育管理自身存在的问题,及基础教育承担了许多本不属于自己的任务,才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比如,仅就文初笔者界定的“素质教育”而言,笔者便认为是学校难以独自承载之重。当然,这些问题已超出了本文的探讨范围,笔者将另撰文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