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情感教育是教育的根本。尤其是语文教学,不论是语文语言中的情感,还是文学作品中的情感,都使得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渗透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初中生正处于敏感、躁动的青春期,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地渗透情感教育,满足初中生不同层面的情感需求,让学生在积极、愉悦的情绪下进行语文学习,从而促使初中语文教学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感教育;渗透;策略
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学科,它不仅能带给学生智慧,还能够熏陶学生的情感,滋养学生的内心。尤其是正值青春期的初中生,正是情感世界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开展情感教育对其身心成长和全面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地渗透情感教育,用情感搭建起一座师生之间互相沟通和交流的桥梁,并带领学生走进情感丰富的文学作品,让学生爱上语文课。
一、深挖教材中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
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往往饱含了风景美、情感美和道德美等多种情感因素。尤其是入选语文教材中的优秀文学作品,不论是展现普通百姓生活的散文,还是歌颂革命志士、祖国母亲的诗歌,亦或是引人深思的哲文,无不包含着各种各样的丰富情感。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借助朗讀、表演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情感,从而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与文中的人物同喜同悲,促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
例如,在《我爱这土地》这首抒情诗歌中,诗人艾青用土地、河流、风、黎明和暴风骤雨等一系列意象,来抒发特殊时期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用呐喊的声音歌唱祖国,歌唱土地。诗中饱含着浓烈的爱国之情。《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同样是一首深情的爱国之歌,诗人舒婷把自己与诗中的意象相融合,用如泣如诉的声音诉说着对祖国的挚爱之情。在学习这两首诗歌时,我就让学生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来体会诗中寄存的诗人对祖国的深情厚爱。如此一来,学生也被诗人那浓烈的爱国之情感染,心中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二、开辟以情唤情通道,引领学生的内心情感
“爱屋及乌”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学生如果对语文教师产生了深厚的情感,便会将这种情感迁移到语文学习中。尤其是正值青春期的初中生,在学习中更容易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利用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开辟出一条“以情唤情”的通道,用教师的满腔热情去唤醒学生的内心情感,“润物无声”地滋润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情感纽带的牵引下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同时,教师还要尽力创设公平、自由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华山论剑,指点江山,挥斥方遒,促使学生的内心情感得到升华。
例如,在学习《屈原》这篇课文时,我就用饱含激情的语言在课堂上开辟了一条以情唤情的通道,来引领学生的内心情感。上课伊始,我首先给学生播放了戏剧《屈原》的一小段视频,让学生来体会戏剧的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然后,我用激情澎湃的语言来朗读屈原的内心独白,为学生展现了一个忧国忧民的屈原形象,并用我自身的情感去带动和感染学生,让学生也成功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
三、创设丰富多彩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德国著名的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让十三四岁的学生深刻理解文中的情感?唯有创设情境已。在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积极地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来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将情感教学融入到特定的情感氛围中,将学生从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积极主动地走进文学作品的情境中,跟随着作者的哭而哭,作者的笑而笑,从而促使学生与作品、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例如,在学习《乡愁》这首诗歌时,我就通过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当前的初中生对乡愁的感触不深。课上,为了激发学生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我就采用多种方式来创设情境。首先,我通过播放歌曲《父老乡亲》,让学生从彭妈妈饱含深情的歌声中感受“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的游子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之情。之后,我用饱含激情的语言导入:“狐死首丘、落叶归根,无情之物尚且如此,何况是漂泊在外难以归乡的游子。故乡就像是一根用眷眷爱心织成的线,牢牢地把游子这只风筝牵在手里。试想一下,如果你是远在他乡的游子,想归而不能归,那你的内心该是怎样的情感?你能不能带着这样的情感去读一读这首诗?”如此一来,学生便与诗人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饱含情感地朗读出了诗中的思乡之情。
总而言之,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少不了情感的参与和助阵。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地渗透情感教育,运用饱含情感的语言来引领学生的情感,并让学生在充满爱和快乐的环境中学习语文,从而让学生的思维能够随着教师的情感入境、生情,更好地感受文学作品中的情和境,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情感得到熏陶,进而促使学生的情、智、意获得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戴少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吉林教育,2008(7).
[2] 于春霞,逯艳东.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J].吉林教育,2007(10).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感教育;渗透;策略
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学科,它不仅能带给学生智慧,还能够熏陶学生的情感,滋养学生的内心。尤其是正值青春期的初中生,正是情感世界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开展情感教育对其身心成长和全面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地渗透情感教育,用情感搭建起一座师生之间互相沟通和交流的桥梁,并带领学生走进情感丰富的文学作品,让学生爱上语文课。
一、深挖教材中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
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往往饱含了风景美、情感美和道德美等多种情感因素。尤其是入选语文教材中的优秀文学作品,不论是展现普通百姓生活的散文,还是歌颂革命志士、祖国母亲的诗歌,亦或是引人深思的哲文,无不包含着各种各样的丰富情感。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借助朗讀、表演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情感,从而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与文中的人物同喜同悲,促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
例如,在《我爱这土地》这首抒情诗歌中,诗人艾青用土地、河流、风、黎明和暴风骤雨等一系列意象,来抒发特殊时期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用呐喊的声音歌唱祖国,歌唱土地。诗中饱含着浓烈的爱国之情。《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同样是一首深情的爱国之歌,诗人舒婷把自己与诗中的意象相融合,用如泣如诉的声音诉说着对祖国的挚爱之情。在学习这两首诗歌时,我就让学生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来体会诗中寄存的诗人对祖国的深情厚爱。如此一来,学生也被诗人那浓烈的爱国之情感染,心中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二、开辟以情唤情通道,引领学生的内心情感
“爱屋及乌”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学生如果对语文教师产生了深厚的情感,便会将这种情感迁移到语文学习中。尤其是正值青春期的初中生,在学习中更容易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利用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开辟出一条“以情唤情”的通道,用教师的满腔热情去唤醒学生的内心情感,“润物无声”地滋润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情感纽带的牵引下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同时,教师还要尽力创设公平、自由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华山论剑,指点江山,挥斥方遒,促使学生的内心情感得到升华。
例如,在学习《屈原》这篇课文时,我就用饱含激情的语言在课堂上开辟了一条以情唤情的通道,来引领学生的内心情感。上课伊始,我首先给学生播放了戏剧《屈原》的一小段视频,让学生来体会戏剧的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然后,我用激情澎湃的语言来朗读屈原的内心独白,为学生展现了一个忧国忧民的屈原形象,并用我自身的情感去带动和感染学生,让学生也成功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
三、创设丰富多彩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德国著名的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让十三四岁的学生深刻理解文中的情感?唯有创设情境已。在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积极地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来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将情感教学融入到特定的情感氛围中,将学生从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积极主动地走进文学作品的情境中,跟随着作者的哭而哭,作者的笑而笑,从而促使学生与作品、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例如,在学习《乡愁》这首诗歌时,我就通过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当前的初中生对乡愁的感触不深。课上,为了激发学生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我就采用多种方式来创设情境。首先,我通过播放歌曲《父老乡亲》,让学生从彭妈妈饱含深情的歌声中感受“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的游子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之情。之后,我用饱含激情的语言导入:“狐死首丘、落叶归根,无情之物尚且如此,何况是漂泊在外难以归乡的游子。故乡就像是一根用眷眷爱心织成的线,牢牢地把游子这只风筝牵在手里。试想一下,如果你是远在他乡的游子,想归而不能归,那你的内心该是怎样的情感?你能不能带着这样的情感去读一读这首诗?”如此一来,学生便与诗人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饱含情感地朗读出了诗中的思乡之情。
总而言之,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少不了情感的参与和助阵。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地渗透情感教育,运用饱含情感的语言来引领学生的情感,并让学生在充满爱和快乐的环境中学习语文,从而让学生的思维能够随着教师的情感入境、生情,更好地感受文学作品中的情和境,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情感得到熏陶,进而促使学生的情、智、意获得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戴少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吉林教育,2008(7).
[2] 于春霞,逯艳东.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J].吉林教育,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