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高质量的就业?高质量的就业从一定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体面劳动”,即劳动者在安全、接纳、尊重、公平的条件下有尊严的工作。近年来,福建省厦门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聚集人力、财力、需求和责任,围绕队伍专业化、就业协同化、培训精准化、担当再强化,搭建上下联通、多方合作、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推动残疾人就业向高质量发展。
聚人力 实现队伍专业化
建设结构合理的专业化队伍 厦门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积极构建全视角引才、全方位用才、全链条育才的发展体系。近年来,厦门多位基层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荣获中国残联颁发的“职业指导模范”荣誉称号。厦门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也多次荣获中国残联颁发的“就业服务成效奖”。
合理优化岗位提升履职能力 对人员岗位进行梳理,出台了《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干部职工队伍建设的实施办法》等文件,紧抓干部职工队伍工作纪律作风,强化对干部职工的考察和历练,不断增强干部职工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探索就业理论研究和调查研究 邀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开展培训讲学活动。加强与高校、知名企业等合作,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确立网络化、智能化等相关新经济领域的新型就业模式,围绕职业教育、技能培训与就业全程化发展等多个专题进行调研与研究,逐步提升残疾人就业指导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健全主责主业绩效考核机制 围绕残疾人就业服务的主责主业,综合考虑服务工作量、服务成本和服务对象满意度等因素,建立健全相应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提高工作效能,树立良好形象。
聚财力 打造就业协同化
强化政策支撑,做好创岗稳岗扶持 厦门市残联积极协同人社、财政、民政、农业等部门出台多项有利于残疾人就业创业的政策,提高企业创造和稳定残疾人就业岗位能力。面对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厦门市为符合条件的1020名自主创业的残疾人、1083个商事主体,发放一次性租金补贴、运营补贴、稳岗补贴737万元。“十三五”期间,累计发放一次性创业奖励、经营补贴、社保补助2155.86万元,帮助1400多名残疾人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落实残疾人个体工商户社保补助、残疾人公益性岗位开发等政策,厦门市残疾人每年增加收入7000多万元。
稳步拓展就业创业渠道 截至2020年12月,厦门市在各街镇建成38家残疾人职业援助中心,为1200名残疾人提供辅助性就业。2020年5月开始在各街镇建成46家爱心屋,截至2021年4月,安置残疾人和重度困难残疾人家属136人,已实现线上线下营收4400多万元。在残疾人创业创新孵化基地设立“众创空间”,启动了“创业创新培训+后续跟踪服务”模式,为创业者提供免房租、创业策划、市场分析、营销策划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咨询和跟踪服务,完成15个项目孵化,8个项目盈利在1年以上。
建立健全就业创业数据信息库 运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启用“残疾人就业创业网络服务平台”。与厦门市劳动就业中心通过大数据等手段,搭建残疾人就业网络信息平台。“十三五”期间,独立或联合举办84场线上线下专场招聘,帮助826人达成就业意向。
加强残疾人重点群体就业保障 厦门市残联与教育等部门共享高校残疾人毕业生信息,通过专场招聘、对接会等方式,残疾人大学生连续多年100%就业。依托各区6家福乐家园、38家街镇残疾人职业援助中心,为1200多名精神、智力和重度肢体残疾人开展技能训练等转衔服务,帮助282名学员实现市场化就业。
开展残疾人社区就近就业 深入开展社区就业服务,实现就近就业服务。今年3月,由社会组织企业创办的“星缘艔工坊”,拟安排10名智力、精神(自闭症)残疾人就业,首批已安排3名。4月,谷稻集团旗下谷稻福到助残社区超市开业,安排1名残疾人就业,销售20户残疾人家庭农产品。谷稻集团计划5年内在厦门开设100家社区生鲜超市,就近为100名以上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帮助困难家庭1000户以上。
办理残疾职工申报核定等实现“零跑腿” 厦门市残联优化在岗残疾职工申报核定、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奖励申报流程,简化环节和手续。开展邮寄收办、无纸化申报等工作,让数据多跑路,申报人员“零跑腿”。2020年,近1100家录用残疾人的用人单位、3100多名的申报材料,通过不见面审批的方式完成,实现全程网办。
聚需求 促进培训精准化
建立城乡残疾人培训机制 以提高就业质量为前提,建立城乡残疾人培训全程监管机制。从需求调查、培训、资金拨付等环节上提出明确要求。开展抖音、电子商务培训等,建立残疾人职业能力物理测评室等,积极探索从培训到就业全链条全过程的服务体系建设。
摸清残疾人培训就业需求 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培训就业需求调查,对残疾人培训意愿开展调查,准确掌握其基本情况、培训和就業意愿。对残疾人需求不高,或不符合未来发展的培训项目逐渐淘汰。
立足传统产业培训残疾人 厦门市立足城乡劳动力市场需求,不断拓展培训范围,从钟表维修,扩大到手机维修、烘焙与饮品调制、种养殖等多个行业的培训,覆盖了残疾人基本技能培训要求。
加强新业态新模式就业培训 结合各行业就业需求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全方位、多层次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技能培训服务。在突出实际操作技能训练的同时,增加了权益保护、生活常识、社交技巧、工匠精神和职业素质等培育。2020年10月24日,由上海电子竞技运动协会、福建省互联网上网服务行业协会等单位首届沪闽残疾人电子竞技邀请赛上,厦门组队参赛,囊括前三名。
积极培育发展助残培训机构 充分调动相关部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面向社会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认定承担各类残疾人培训任务的培训基地50个,形成横向合作、纵向联动共同推动残疾人技能人才培训培养的工作格局。
聚责任 敢于担当再强化
提振党员干部精气神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习近平在厦门》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及福建省委省政府、厦门市委市政府等各级领导的重要讲话,激发党员干部担当作为的新活力,持续提振精气神,为 “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提供坚强保证。
办实事解难事开新局 厦门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聚焦主责主业,努力做好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残疾人都能实现就业或参与到就业准备活动之中,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的未就业残疾人存量显著减少。今年4月30日,《厦门晚报》以“创业带动就业、成就精彩人生”为题,报道了三位残疾人通过努力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这是厦门市残疾人就业的缩影,以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业态正在形成。
2020年,厦门市城乡残疾人就业率达到90.37%,多项业务指标位列全省第一。残疾人就业工作先后被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人民政协报》等媒体报道,增强率先实现全方位高质量发展、更高水平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
聚人力 实现队伍专业化
建设结构合理的专业化队伍 厦门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积极构建全视角引才、全方位用才、全链条育才的发展体系。近年来,厦门多位基层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荣获中国残联颁发的“职业指导模范”荣誉称号。厦门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也多次荣获中国残联颁发的“就业服务成效奖”。
合理优化岗位提升履职能力 对人员岗位进行梳理,出台了《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干部职工队伍建设的实施办法》等文件,紧抓干部职工队伍工作纪律作风,强化对干部职工的考察和历练,不断增强干部职工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探索就业理论研究和调查研究 邀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开展培训讲学活动。加强与高校、知名企业等合作,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确立网络化、智能化等相关新经济领域的新型就业模式,围绕职业教育、技能培训与就业全程化发展等多个专题进行调研与研究,逐步提升残疾人就业指导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健全主责主业绩效考核机制 围绕残疾人就业服务的主责主业,综合考虑服务工作量、服务成本和服务对象满意度等因素,建立健全相应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提高工作效能,树立良好形象。
聚财力 打造就业协同化
强化政策支撑,做好创岗稳岗扶持 厦门市残联积极协同人社、财政、民政、农业等部门出台多项有利于残疾人就业创业的政策,提高企业创造和稳定残疾人就业岗位能力。面对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厦门市为符合条件的1020名自主创业的残疾人、1083个商事主体,发放一次性租金补贴、运营补贴、稳岗补贴737万元。“十三五”期间,累计发放一次性创业奖励、经营补贴、社保补助2155.86万元,帮助1400多名残疾人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落实残疾人个体工商户社保补助、残疾人公益性岗位开发等政策,厦门市残疾人每年增加收入7000多万元。
稳步拓展就业创业渠道 截至2020年12月,厦门市在各街镇建成38家残疾人职业援助中心,为1200名残疾人提供辅助性就业。2020年5月开始在各街镇建成46家爱心屋,截至2021年4月,安置残疾人和重度困难残疾人家属136人,已实现线上线下营收4400多万元。在残疾人创业创新孵化基地设立“众创空间”,启动了“创业创新培训+后续跟踪服务”模式,为创业者提供免房租、创业策划、市场分析、营销策划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咨询和跟踪服务,完成15个项目孵化,8个项目盈利在1年以上。
建立健全就业创业数据信息库 运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启用“残疾人就业创业网络服务平台”。与厦门市劳动就业中心通过大数据等手段,搭建残疾人就业网络信息平台。“十三五”期间,独立或联合举办84场线上线下专场招聘,帮助826人达成就业意向。
加强残疾人重点群体就业保障 厦门市残联与教育等部门共享高校残疾人毕业生信息,通过专场招聘、对接会等方式,残疾人大学生连续多年100%就业。依托各区6家福乐家园、38家街镇残疾人职业援助中心,为1200多名精神、智力和重度肢体残疾人开展技能训练等转衔服务,帮助282名学员实现市场化就业。
开展残疾人社区就近就业 深入开展社区就业服务,实现就近就业服务。今年3月,由社会组织企业创办的“星缘艔工坊”,拟安排10名智力、精神(自闭症)残疾人就业,首批已安排3名。4月,谷稻集团旗下谷稻福到助残社区超市开业,安排1名残疾人就业,销售20户残疾人家庭农产品。谷稻集团计划5年内在厦门开设100家社区生鲜超市,就近为100名以上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帮助困难家庭1000户以上。
办理残疾职工申报核定等实现“零跑腿” 厦门市残联优化在岗残疾职工申报核定、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奖励申报流程,简化环节和手续。开展邮寄收办、无纸化申报等工作,让数据多跑路,申报人员“零跑腿”。2020年,近1100家录用残疾人的用人单位、3100多名的申报材料,通过不见面审批的方式完成,实现全程网办。
聚需求 促进培训精准化
建立城乡残疾人培训机制 以提高就业质量为前提,建立城乡残疾人培训全程监管机制。从需求调查、培训、资金拨付等环节上提出明确要求。开展抖音、电子商务培训等,建立残疾人职业能力物理测评室等,积极探索从培训到就业全链条全过程的服务体系建设。
摸清残疾人培训就业需求 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培训就业需求调查,对残疾人培训意愿开展调查,准确掌握其基本情况、培训和就業意愿。对残疾人需求不高,或不符合未来发展的培训项目逐渐淘汰。
立足传统产业培训残疾人 厦门市立足城乡劳动力市场需求,不断拓展培训范围,从钟表维修,扩大到手机维修、烘焙与饮品调制、种养殖等多个行业的培训,覆盖了残疾人基本技能培训要求。
加强新业态新模式就业培训 结合各行业就业需求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全方位、多层次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技能培训服务。在突出实际操作技能训练的同时,增加了权益保护、生活常识、社交技巧、工匠精神和职业素质等培育。2020年10月24日,由上海电子竞技运动协会、福建省互联网上网服务行业协会等单位首届沪闽残疾人电子竞技邀请赛上,厦门组队参赛,囊括前三名。
积极培育发展助残培训机构 充分调动相关部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面向社会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认定承担各类残疾人培训任务的培训基地50个,形成横向合作、纵向联动共同推动残疾人技能人才培训培养的工作格局。
聚责任 敢于担当再强化
提振党员干部精气神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习近平在厦门》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及福建省委省政府、厦门市委市政府等各级领导的重要讲话,激发党员干部担当作为的新活力,持续提振精气神,为 “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提供坚强保证。
办实事解难事开新局 厦门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聚焦主责主业,努力做好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残疾人都能实现就业或参与到就业准备活动之中,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的未就业残疾人存量显著减少。今年4月30日,《厦门晚报》以“创业带动就业、成就精彩人生”为题,报道了三位残疾人通过努力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这是厦门市残疾人就业的缩影,以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业态正在形成。
2020年,厦门市城乡残疾人就业率达到90.37%,多项业务指标位列全省第一。残疾人就业工作先后被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人民政协报》等媒体报道,增强率先实现全方位高质量发展、更高水平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