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加入WTO,低成本制造的优势愈发显现,全球惊呼:中国即将成为“世界工厂”。“MADE IN CHINA”的标志随着大量服装、玩具、电器走向世界,进一步加深了世人的印象。但随之而来的,大量知识产权纠纷、劳工生产条件等问题困扰着中国制造业。更有人感叹:中国工人辛辛苦苦缝制的衬衫,出口只卖2美元,打上知名品牌的商标,摆到富丽堂皇的大商场里,就标价20美元,甚至更高。于是,有远见的学者高呼:要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这无疑是让中国经济真正腾飞的必由之路。
什么是“制造”?什么是“创造”?从产业链的角度看。“制造”是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如图)
所谓从“制造”转向“创造”,就是向产业链的前端延伸,尤其是向研发和营销(品牌)延伸。为什么?因为在这个产业链的增值中,制造环节的增值比较小,而研发和营销环节的增值大。(如图)
一个企业能把产业链“通吃”当然最好,但管理理论和实践都证明,绝大多数企业都只能在产业链的一个或两个环节建立竞争优势。营销环节做得最好的有可口可乐、耐克、宝洁;研发环节有3M、INTEL、高通;采购环节有沃尔玛、国美;制造环节有台湾的电子代工厂,中国的成衣、玩具制造厂,长虹;分销坏节有联想、娃哈哈、波导;服务环节有IBM、海尔。
可口可乐们和高通们稳居各自产业链的上游,或创建品牌、引领需求,或控制核心技术、建立行业标准,属于“创造”型企业,日子过得很好。台湾的电子代工厂把制造做到极致,赢利丰厚,并且逐步向上游拓展,创造出宏基、明基等世界级品牌。IBM的发展路径最与众不同,作为大型计算机和Pc机的创造者,它退出了“创造”的环节,重点转向产业链最下游的服务环节,创造出“让大象跳舞”的奇迹。中国企业在制造环节,投入大量低成本人工,引入外资和利用自有资金,侵占大面积土地,建起厂房,进口机器设备,生产质优价廉的产品供应全世界,同时带来环境污染和资源过度消耗。
向“上游”去,是理所当然的选择。但理想和现实之间巨大的差距不可能一步跨越。综观世界经济历史,英国、美国、日本在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之前,都曾经成为所谓“世界工厂”。他们也都是在经历“世界工厂”的过程之中,积聚财富和人才,建立起国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领导地位,然后通过产业梯度转移,把制造业转移到其他国家和地区,自身保留研发和营销(品牌),并以对外投资和装备制造实际控制设在海外的制造环节,进而在世界分工体系中保持优势地位。希望越过成为“世界工厂”这一阶段直接进入产业链的上游,对中国这样基础落后、人口众多的大国来说,无异于异想天开。有人可能会说:中国已经是制造大国了,已经进入了“世界工厂”的发展阶段,需要尽快向产业链的上游转移,向“中国创造”发展。可当前的情况实际是,中国还没有真正成为制造强国,还远未成为“世界工厂”,而仅处于“中国车间”的发展阶段。
制造,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和内涵丰富。在价值链上,制造环节同样可以分解出很多的“子链”。一般来说,制造环节可以细分为工艺设计。材料制备、零件采购、零件配送、精益加工、成品包装、成品配送等子环节。每个子环节都需要不同的核心能力,创造相应的价值增值。认真分析我国制造业在这些子环节的技术能力,可以发现缺陷是非常明显的。
工艺设计环节:我国主要依靠仿制和引进,自身的设计能力不足。反观台湾的电子制造业,同样是为美、日等技术先进国家代工,但具备了很强的工艺设计实力,在硅谷建立研究中心,参与INTEL等上游核心技术企业的应用开发,分到了工艺设计这个环节的一杯羹,也在电子产业世界分工体系中,谋得自身的行业地位和发展空间。
材料制备:我国的材料技术和产业是制造业的“短板”。从我们有众多的“三来一补”型出口企业就可以看出这一点。中国的服装行销天下,可高档一点的面科却需要大批进口,而面料制造环节的增值就拱手送人了。我国稀土矿的储量和产量都占全球90%以上,稀土永磁材料的制造专利却掌握在日本企业手中。我国每年出口大量稀土矿石,却要大量进口稀土永磁材料,一进一出间,制造环节增值最多的部分落到了国外。
零件采购:2000年以来,中国汽车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国际汽车巨头以合资的方式大举进入中国,随之而来的,是这些汽车巨头原有的配套体系。国家汽车产业政策对整车的国产化率有严格的要求,大部分汽车企业也做到了,但众多所谓的国产化了的零部件,仍然是由日系、德系、美系、韩系,甚至台系厂制造的,汽车钢板也要大量进口。须知,在整车制造成本中,零部件的采购成本一般要超过80%。
零件配送:精益生产强调制造过程上下游的紧密合作,对零部件的及时配送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甚至要求JIT。我国的制造产业普遍达不到这样的技术管理水平,仍处于粗放的状态,影响制造的效率和成本。
精益制造:我国大部分的制造能力属于低技术、低装备水平的粗加工,真正附加价值高的加工环节往往停留在国外。我们的制造业实际上只分担和分享了制造环节中低增值的部分,消耗了大量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同时对环境的破坏也最严重。
成品包装、配送:中国制造业的物流配送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效率低,成本高,进一步压缩了制造的利润空间。
现代化的制造是复杂的系统。像整条产业链一样,制造这一环节同样被分拆成众多的小环节,被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每个国家依据各自承担的份额分享收益。中国在这条子链中,目前还只扮演着“中国车间”的角色,承担费时、费工、消牦资源的部分,享受微薄的利益份额。中国还远未成为“世界工厂”。中国正在从“中国车间”向“世界工厂”的目标迈进。这一进程需要大约20年的时间,这也是中国达到中等程度发达国家所需要的时间。当中国真正成为“世界工厂”,凭借在制造环节所积累的财富和人才优势,发挥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向产业链的上游延伸,从“中国制造”发展到“中国创造”,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占据有利地位时,才能实现中国经济的复兴。
什么是“制造”?什么是“创造”?从产业链的角度看。“制造”是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如图)
所谓从“制造”转向“创造”,就是向产业链的前端延伸,尤其是向研发和营销(品牌)延伸。为什么?因为在这个产业链的增值中,制造环节的增值比较小,而研发和营销环节的增值大。(如图)
一个企业能把产业链“通吃”当然最好,但管理理论和实践都证明,绝大多数企业都只能在产业链的一个或两个环节建立竞争优势。营销环节做得最好的有可口可乐、耐克、宝洁;研发环节有3M、INTEL、高通;采购环节有沃尔玛、国美;制造环节有台湾的电子代工厂,中国的成衣、玩具制造厂,长虹;分销坏节有联想、娃哈哈、波导;服务环节有IBM、海尔。
可口可乐们和高通们稳居各自产业链的上游,或创建品牌、引领需求,或控制核心技术、建立行业标准,属于“创造”型企业,日子过得很好。台湾的电子代工厂把制造做到极致,赢利丰厚,并且逐步向上游拓展,创造出宏基、明基等世界级品牌。IBM的发展路径最与众不同,作为大型计算机和Pc机的创造者,它退出了“创造”的环节,重点转向产业链最下游的服务环节,创造出“让大象跳舞”的奇迹。中国企业在制造环节,投入大量低成本人工,引入外资和利用自有资金,侵占大面积土地,建起厂房,进口机器设备,生产质优价廉的产品供应全世界,同时带来环境污染和资源过度消耗。
向“上游”去,是理所当然的选择。但理想和现实之间巨大的差距不可能一步跨越。综观世界经济历史,英国、美国、日本在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之前,都曾经成为所谓“世界工厂”。他们也都是在经历“世界工厂”的过程之中,积聚财富和人才,建立起国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领导地位,然后通过产业梯度转移,把制造业转移到其他国家和地区,自身保留研发和营销(品牌),并以对外投资和装备制造实际控制设在海外的制造环节,进而在世界分工体系中保持优势地位。希望越过成为“世界工厂”这一阶段直接进入产业链的上游,对中国这样基础落后、人口众多的大国来说,无异于异想天开。有人可能会说:中国已经是制造大国了,已经进入了“世界工厂”的发展阶段,需要尽快向产业链的上游转移,向“中国创造”发展。可当前的情况实际是,中国还没有真正成为制造强国,还远未成为“世界工厂”,而仅处于“中国车间”的发展阶段。
制造,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和内涵丰富。在价值链上,制造环节同样可以分解出很多的“子链”。一般来说,制造环节可以细分为工艺设计。材料制备、零件采购、零件配送、精益加工、成品包装、成品配送等子环节。每个子环节都需要不同的核心能力,创造相应的价值增值。认真分析我国制造业在这些子环节的技术能力,可以发现缺陷是非常明显的。
工艺设计环节:我国主要依靠仿制和引进,自身的设计能力不足。反观台湾的电子制造业,同样是为美、日等技术先进国家代工,但具备了很强的工艺设计实力,在硅谷建立研究中心,参与INTEL等上游核心技术企业的应用开发,分到了工艺设计这个环节的一杯羹,也在电子产业世界分工体系中,谋得自身的行业地位和发展空间。
材料制备:我国的材料技术和产业是制造业的“短板”。从我们有众多的“三来一补”型出口企业就可以看出这一点。中国的服装行销天下,可高档一点的面科却需要大批进口,而面料制造环节的增值就拱手送人了。我国稀土矿的储量和产量都占全球90%以上,稀土永磁材料的制造专利却掌握在日本企业手中。我国每年出口大量稀土矿石,却要大量进口稀土永磁材料,一进一出间,制造环节增值最多的部分落到了国外。
零件采购:2000年以来,中国汽车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国际汽车巨头以合资的方式大举进入中国,随之而来的,是这些汽车巨头原有的配套体系。国家汽车产业政策对整车的国产化率有严格的要求,大部分汽车企业也做到了,但众多所谓的国产化了的零部件,仍然是由日系、德系、美系、韩系,甚至台系厂制造的,汽车钢板也要大量进口。须知,在整车制造成本中,零部件的采购成本一般要超过80%。
零件配送:精益生产强调制造过程上下游的紧密合作,对零部件的及时配送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甚至要求JIT。我国的制造产业普遍达不到这样的技术管理水平,仍处于粗放的状态,影响制造的效率和成本。
精益制造:我国大部分的制造能力属于低技术、低装备水平的粗加工,真正附加价值高的加工环节往往停留在国外。我们的制造业实际上只分担和分享了制造环节中低增值的部分,消耗了大量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同时对环境的破坏也最严重。
成品包装、配送:中国制造业的物流配送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效率低,成本高,进一步压缩了制造的利润空间。
现代化的制造是复杂的系统。像整条产业链一样,制造这一环节同样被分拆成众多的小环节,被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每个国家依据各自承担的份额分享收益。中国在这条子链中,目前还只扮演着“中国车间”的角色,承担费时、费工、消牦资源的部分,享受微薄的利益份额。中国还远未成为“世界工厂”。中国正在从“中国车间”向“世界工厂”的目标迈进。这一进程需要大约20年的时间,这也是中国达到中等程度发达国家所需要的时间。当中国真正成为“世界工厂”,凭借在制造环节所积累的财富和人才优势,发挥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向产业链的上游延伸,从“中国制造”发展到“中国创造”,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占据有利地位时,才能实现中国经济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