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不但要加强双基而且要提高智力;不但要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不但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主张学生会学,特别是自学;不但要提高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要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教学教育的效率,尽量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策略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有效地组织学生学习的学习活动。所谓“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较大容量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價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关注课堂,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有限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努力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
一、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对教学目标研究不透。表现在:一是对教学内容的知识进行简单罗列;二是对知识和方法要求掌握的程度不清,即了解、理解、掌握、应用或灵活应用、分析与综合、评价等研究不透,表述不清;三是对学生能力要求空洞而不具体,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等,不善于将这些隐性目标显性化。
2.教学设计中缺乏问题情境设置。多数课堂教学为了完成教学内容的任务,直奔主题,采用讲练结合,不够重视分析研究学生的已有经验,不善于应用数学与生活、生产和科技的联系,设置有趣的教学情境,致使数学教学空洞无味,学生无趣,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佳。
3.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单一。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满堂灌的现象尤为突出,教师讲的多,包办的多,许多本该达到解释水平的课,不少教师将此下降为记忆水平,“满堂灌”或“满堂问”(填空式问答,懂的要问、不懂的不问);有的课把教学混同于学科习题机械训练和简单强化,“表面上像探究,实际上是讲解”,大部分学生还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思考水平明显下降。不少老师对一些主要课型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还停留在原有教学理念和教学要求的层面上。
4.课堂教学多“牵引”,少正确“引导”。今天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虽然不像过去那样把结论、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往往是以提问的方式引出问题,但教师往往缺少等待,提出问题后很快就会以暗示性的语言迅速把学生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到设计好的标准化的路线上来,然后在教师的牵引下迅速指向标准答案,一个教学过程就这样完成了。这对知识的传授也许是高效的,但是高效背后牺牲的却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的空间和权利。与其说是引导,倒不如说是‘“牵引”,因为学生的主动性完全被抹杀了,只是被动地跟着教师转。
二、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1.从所有学生实际出发,制定适合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计划
课程标准是针对学生的学习而制订的,教学目标也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层次要求,具有弹性。切合学生的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看到自己的价值。因此,教师应该熟悉课程标准,吃透教材,以便更好地制定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只是教学目标之—,解题能力只是知识目标的组成部分,让学生学会学习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才是最重要的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人生观是取代以前“思想教育”的又—个教学目标。从学生个体的角度提出社会要求,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所以应该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作为教学根本目标。
教学过程要以“学”为中心。教学计划的安排要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启发者和示范者。在课堂上.教师是“导演”,学生是“学员”,学生“表演”是否到位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老师关注的焦点应该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即不仅要了解学生是否掌握知识,更要知道学生是否掌握了学习方法,是否有学习能力的提高,是否有积极参与课堂的态度。所以一节课下来,我们目标是否达到不应该只看知识上的,还应该有能力与情感价值上的。
2.提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优化课堂提问
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新亮点。它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然而创设的情境必须为我们的数学教学服务。如果只是为了联系生活而牵强附会的话,那么情境就失去了其自身应有的价值,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在教学时,教师有些知识点的讲解,觉得很难联系生活,就望文生义创设情境,但有时情境的创设未能突出数学学习主题,导致课堂学习时间和学生的思维过多地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但许多时候,我们的老师还津津乐道于这样的“情境”,自以为是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能力,其实,既浪费时间,又窒息学生本该活跃的思维。
另外,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内容,积极地、主动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促使个体积极思维,增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师生的创新意识。
3.关注学生差别,采取差异教学策略
“差异”指个体在社会生活表现出来的不同的各项品质,每一个学生都是有独自内心精神世界的个体。每一个学生都是互不相同的,差异教学把学生的个体之间的差别当作资源,作为教学的的积极因素加以利用。根据以上分析在班级授课制下,学生的差异是普遍存在且复杂多样的。老师应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内容要采取多样化的处理方式;课堂的组织形式要灵活多变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教学中可采取以下策略处理: 制定差异性、挑战性的教学目标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机;挑选不同程度的内容使优秀学生可以学得深一点,多一点,而學习有困难的学生也能学、有所发展;实行“弹性学习小组”,按智力、知识水平、认知风格在学习活动中的综合表现,考虑到差异中的共性把学生分为A、B、C三层。根据同组异质的原则,每个学习中由各层中的一个优秀、三个中等级、两个较差的几人组成。学生在这种小组中讨论交流,优秀的学生可通过把自己的思维方法教给其他同学,提高表达能力,及锻炼自己思维的灵活性,并通过组织小组活动、概括本小组的活动成果而提高自身的领导能力。中等学生在交流中,通过借鉴优秀生的方法,学会思考方法、通过对比可找到自身的差距。成绩相对薄弱的学生在交流中通过学习别人的经验、得到别人的帮助后,搞懂基础知识,学会基本方法、使得以后学习、听课的效率都能得到提高。对学生制定分层目标:基础性目标、提高性目标、发展性目标。当然目标分层不是对号入座,而是动态的,任何学生都可从低到高的攀登。最后分层应具有“保密性”只要做到老师心里有数,方便老师对小组学习进行干预和调控,至于如何分成这样的小组一定要对学生“保密”。
4.加强引导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尝试探索、自学等是学生课堂高效率学习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学生大量的自主性学习面前,学生学习方法是否科学就突显出来,因为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则对于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有好处,二则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会促进当下学生的学习,会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教师要对学生作以下要求,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课前预习习惯:预习不止是把书本看看,还要思考一些基本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行吗?跟以前的知识有什么联系?等等。这样,听课就有的放矢,会抓重点,攻难点,课堂自然就有效了。
(2)课堂学习习惯:上课要做到“声声入耳、字字入目、动手动脑、用心学习”。要端座在凳子上,起立时要站直;听课时目视老师,重点内容课本上有的要勾画,没有的要记在课本的空白处或笔记本上;老师板书时要目视黑板;老师提出问题时积极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明白的问题要及时问老师;书写时要认真,书写解答过程要规范,要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讨论问题时要主动参与,积极发言。要集中精力紧紧围绕老师的讲课思路用心学习。
(3)对学生的练习应及时反馈:心理学研究表明让学生及时的了解自己学习的结果,会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反馈可用来提高具有动机价值的将来的行为。因为学生知道自己的进度、成绩以及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成效等,会激起进一步学好的愿望。同时,通过反馈的作用又可及时看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及时纠正并激发上进心。所以及时反馈是高效课堂必须要考虑的一个策略,作为高效课堂教学,尝试、探索、自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完全可以对于学生进行当堂的面批面改,对于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是否等到发展,学生的吸收、消化是否高效进行小卷测试,对于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结果给以及时反馈等。
(4)注重教学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除需要教师为其确立学习目标和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外,还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必要的学习引导。因为在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中,虽然学生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着学生来进行,但自主学习并不等于是学生自己的自由学习,因而基于自主学习的教学也就并不等于是教师放手不管的教学,而是一种引导性或指导性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合理的组织。教师的组织要以知识的形成过程、思维的发展过程、能力的提高过程为主线,以多方合作互动、多项信息沟通、多种感官协调为方式,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掌握有效的策略,能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策略的实践,证明课堂教学具有艺术性、智慧性,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杜彬.高中数学教师教学能力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昌国良.新课程实施中数学教师面临的现实性挑战[J].数学教育学报,2005年02期
[3]肖凌戆.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数学教育,2007(12).
[4]王申怀,赵武超.“再创造”“发现式”与“启发式”[J].数学通报,2005(12)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策略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有效地组织学生学习的学习活动。所谓“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较大容量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價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关注课堂,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有限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努力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
一、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对教学目标研究不透。表现在:一是对教学内容的知识进行简单罗列;二是对知识和方法要求掌握的程度不清,即了解、理解、掌握、应用或灵活应用、分析与综合、评价等研究不透,表述不清;三是对学生能力要求空洞而不具体,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等,不善于将这些隐性目标显性化。
2.教学设计中缺乏问题情境设置。多数课堂教学为了完成教学内容的任务,直奔主题,采用讲练结合,不够重视分析研究学生的已有经验,不善于应用数学与生活、生产和科技的联系,设置有趣的教学情境,致使数学教学空洞无味,学生无趣,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佳。
3.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单一。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满堂灌的现象尤为突出,教师讲的多,包办的多,许多本该达到解释水平的课,不少教师将此下降为记忆水平,“满堂灌”或“满堂问”(填空式问答,懂的要问、不懂的不问);有的课把教学混同于学科习题机械训练和简单强化,“表面上像探究,实际上是讲解”,大部分学生还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思考水平明显下降。不少老师对一些主要课型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还停留在原有教学理念和教学要求的层面上。
4.课堂教学多“牵引”,少正确“引导”。今天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虽然不像过去那样把结论、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往往是以提问的方式引出问题,但教师往往缺少等待,提出问题后很快就会以暗示性的语言迅速把学生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到设计好的标准化的路线上来,然后在教师的牵引下迅速指向标准答案,一个教学过程就这样完成了。这对知识的传授也许是高效的,但是高效背后牺牲的却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的空间和权利。与其说是引导,倒不如说是‘“牵引”,因为学生的主动性完全被抹杀了,只是被动地跟着教师转。
二、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1.从所有学生实际出发,制定适合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计划
课程标准是针对学生的学习而制订的,教学目标也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层次要求,具有弹性。切合学生的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看到自己的价值。因此,教师应该熟悉课程标准,吃透教材,以便更好地制定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只是教学目标之—,解题能力只是知识目标的组成部分,让学生学会学习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才是最重要的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人生观是取代以前“思想教育”的又—个教学目标。从学生个体的角度提出社会要求,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所以应该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作为教学根本目标。
教学过程要以“学”为中心。教学计划的安排要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启发者和示范者。在课堂上.教师是“导演”,学生是“学员”,学生“表演”是否到位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老师关注的焦点应该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即不仅要了解学生是否掌握知识,更要知道学生是否掌握了学习方法,是否有学习能力的提高,是否有积极参与课堂的态度。所以一节课下来,我们目标是否达到不应该只看知识上的,还应该有能力与情感价值上的。
2.提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优化课堂提问
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新亮点。它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然而创设的情境必须为我们的数学教学服务。如果只是为了联系生活而牵强附会的话,那么情境就失去了其自身应有的价值,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在教学时,教师有些知识点的讲解,觉得很难联系生活,就望文生义创设情境,但有时情境的创设未能突出数学学习主题,导致课堂学习时间和学生的思维过多地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但许多时候,我们的老师还津津乐道于这样的“情境”,自以为是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能力,其实,既浪费时间,又窒息学生本该活跃的思维。
另外,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内容,积极地、主动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促使个体积极思维,增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师生的创新意识。
3.关注学生差别,采取差异教学策略
“差异”指个体在社会生活表现出来的不同的各项品质,每一个学生都是有独自内心精神世界的个体。每一个学生都是互不相同的,差异教学把学生的个体之间的差别当作资源,作为教学的的积极因素加以利用。根据以上分析在班级授课制下,学生的差异是普遍存在且复杂多样的。老师应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内容要采取多样化的处理方式;课堂的组织形式要灵活多变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教学中可采取以下策略处理: 制定差异性、挑战性的教学目标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机;挑选不同程度的内容使优秀学生可以学得深一点,多一点,而學习有困难的学生也能学、有所发展;实行“弹性学习小组”,按智力、知识水平、认知风格在学习活动中的综合表现,考虑到差异中的共性把学生分为A、B、C三层。根据同组异质的原则,每个学习中由各层中的一个优秀、三个中等级、两个较差的几人组成。学生在这种小组中讨论交流,优秀的学生可通过把自己的思维方法教给其他同学,提高表达能力,及锻炼自己思维的灵活性,并通过组织小组活动、概括本小组的活动成果而提高自身的领导能力。中等学生在交流中,通过借鉴优秀生的方法,学会思考方法、通过对比可找到自身的差距。成绩相对薄弱的学生在交流中通过学习别人的经验、得到别人的帮助后,搞懂基础知识,学会基本方法、使得以后学习、听课的效率都能得到提高。对学生制定分层目标:基础性目标、提高性目标、发展性目标。当然目标分层不是对号入座,而是动态的,任何学生都可从低到高的攀登。最后分层应具有“保密性”只要做到老师心里有数,方便老师对小组学习进行干预和调控,至于如何分成这样的小组一定要对学生“保密”。
4.加强引导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尝试探索、自学等是学生课堂高效率学习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学生大量的自主性学习面前,学生学习方法是否科学就突显出来,因为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则对于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有好处,二则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会促进当下学生的学习,会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教师要对学生作以下要求,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课前预习习惯:预习不止是把书本看看,还要思考一些基本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行吗?跟以前的知识有什么联系?等等。这样,听课就有的放矢,会抓重点,攻难点,课堂自然就有效了。
(2)课堂学习习惯:上课要做到“声声入耳、字字入目、动手动脑、用心学习”。要端座在凳子上,起立时要站直;听课时目视老师,重点内容课本上有的要勾画,没有的要记在课本的空白处或笔记本上;老师板书时要目视黑板;老师提出问题时积极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明白的问题要及时问老师;书写时要认真,书写解答过程要规范,要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讨论问题时要主动参与,积极发言。要集中精力紧紧围绕老师的讲课思路用心学习。
(3)对学生的练习应及时反馈:心理学研究表明让学生及时的了解自己学习的结果,会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反馈可用来提高具有动机价值的将来的行为。因为学生知道自己的进度、成绩以及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成效等,会激起进一步学好的愿望。同时,通过反馈的作用又可及时看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及时纠正并激发上进心。所以及时反馈是高效课堂必须要考虑的一个策略,作为高效课堂教学,尝试、探索、自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完全可以对于学生进行当堂的面批面改,对于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是否等到发展,学生的吸收、消化是否高效进行小卷测试,对于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结果给以及时反馈等。
(4)注重教学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除需要教师为其确立学习目标和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外,还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必要的学习引导。因为在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中,虽然学生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着学生来进行,但自主学习并不等于是学生自己的自由学习,因而基于自主学习的教学也就并不等于是教师放手不管的教学,而是一种引导性或指导性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合理的组织。教师的组织要以知识的形成过程、思维的发展过程、能力的提高过程为主线,以多方合作互动、多项信息沟通、多种感官协调为方式,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掌握有效的策略,能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策略的实践,证明课堂教学具有艺术性、智慧性,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杜彬.高中数学教师教学能力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昌国良.新课程实施中数学教师面临的现实性挑战[J].数学教育学报,2005年02期
[3]肖凌戆.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数学教育,2007(12).
[4]王申怀,赵武超.“再创造”“发现式”与“启发式”[J].数学通报,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