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即将踏入社会的过渡期,可以说这是他们这一生中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而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关系的好坏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关系到大学生将来与社会接轨是否顺利。因此,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在交往中存在的不良人际交往心理以及其所造成的影响,并提出如何调整不健康人际交往心理的相应原则。对引导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 交往心理 人际交往原则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一个生活在社会之外的人,同人不发生关系的人,不是动物就是神。”这句说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的,任何人的生活都离不开人类社会。而中国是非常重视人际交往关系传统的国家,人际交往关系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的。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人际交往关系的处理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到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的和谐和稳定。研究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心理问题对引导大学生积极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不良的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
不良的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是引导大学生交往的错误指向,是阻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不健康心理。现在大学生大部分出生于二十世纪八十、九十年代,他们的年龄特点一方面使得大学生非常渴望交往,但另一方面交往状况却不容乐观。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人际交往的困惑与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害怕的心理
不少同学因为性格或者家庭的影响,从小就很少人际方面的交往,经验也不足。而进入大学以后对人际交往有恐惧感,觉得自己不善交际而举止无措,觉得他人深不可测,更有少数同学觉得人心险恶,从而排斥交往。
(二)自卑、自闭的心理
自卑心理使人在交往中缺乏自信,为人处事显得谨小慎微,总以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为寻求安全感总喜欢将自己置于群体之外,从而将自己的人际交往范围限制得非常有限;封闭心理是由于自卑心理引发而生的,大学生中有封闭心理的不乏人在,他们喜欢流连于自己的内心世界沉思默想。
(三)过于理想的心理
因为将交往看的过于理想而受挫的心理。有些大学生将他们追求人际关系的完美,期望自己能周围的培养都是优秀的,这种高期望容易造成失望的心理,结果自己的行为没有得到预期的回报,因而受挫,对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信心大大下降,这样的影响有可能是长期的。
(四)嫉恨的心理
这类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怀着猜疑的心理,担心在交往中受到伤害总具有一定的戒备心,自己就读他人设立了防线,不坦诚待人,因为自我保护儿淡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阻碍了自己人际关系的发展。
二、不良的人际交往心理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
马克思说:人的意识指导人实践。不良的人际交往心理固然不会有好的人际交往关系,这将阻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健康发展。主要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影响人际关系顺利发展
大学生的交往理应建立在真情实感的基础上。但是,不良的人际交往心理出现在人际环境里使得更多的是交往的外在形式和表面现象。毫无疑问,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是真诚的。如果自己都对周围人际关系感到充满自私和虚伪,深正常的人际交往当然难以实现。
(二)损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生活在不良的人际环境里人际关系里,一些大学生为适应这其中的人际关系,因此迎合这样氛围,应付自己的人际交往。在此情形中,大学生的自身是很难以体验到通过人际交往重所获得的归属感和安全感,这样更促使一些大学生形成多疑的心理和性格特征。这严重地损害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而阻碍他们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
(三)影响大学生自身的发展
在大学阶段学习毕竟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一切人际交往应该围绕完成学业开展,然而复杂的人际环境增加交往的成本,迫使大学生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处理人际关系,分散学习注意力,降低学习效率。由于受不良人际环境影响,一些大学生缺乏正确的竞争、成才和效益观念。对大学生将来与社会接轨将起巨大阻碍作用。
三、处理好大学生人际交往应把握的原则
衡量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好坏,积极还是消极。必须要有评价的标准。以下几点原则性把握定能对大学生改善人际交往有帮助。
(一)遵循平等原则
平等原则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准则。交往的黄金法则,就是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么对待你。人在受到不平等对待时,常常会变现出不满和抵触的情绪。所以交往必须平等,平等才能深交,这是人际交往成功的前提。现代大学中因各自所处的地区、家庭等差异,他们经济方面、生活习惯方面及智力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这样就可能会造成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一些人因自身条件好于他人从而产生自我优越感和歧视心理。大学生在交往中必须坚持平等,给他人以尊重,才能建立平等直接的沟通机制,才能形成人与人之间的良好人际关系。要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进行平等教育,使他们能与条件不如自己的同学和睦相处。
(二)遵循诚信原则
无诚信,寸步难行。必须要以人际交往诚信的建立和完善为基础。
缺乏信任是影响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主要障碍,因此,构建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必须坚持真诚待人的原则。“以诚感人,人亦诚而应”,真诚待人主要表现在为人处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他人信任。当代大学生尤其要关注交往中的真诚,要求朋友间要说到做到,信守诺言、以诚信为本,做到以善意的态度来批判劝告,诚心地鼓励与赞美才能顺利构建关机关系,让友谊只花绽放。
(三)遵循互助互利原则
互惠互利是人际交往得以有效实现的重要原则。既包括精神上的互助互利,比如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关心等,也包括物质上的互惠互利,物质的互惠互利必须以精神上的互助互爱为前提,相互关心、相互爱护,在这个前提下,才会有融洽的入际关系。
我们经常会发现不同气质、性格和能力的人能够相处配合的较好,而能力非常强的两个人倒并不一定配合相处得很好。所以在交往过程中要勇于吸收他人的长处,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个原则是大学生人际关系处理的一种心理需要,也是人际交往的一项基本原则。在人际交往中要本着补偿性的原则与他人交往,在索取的同时,也给予他人回报,形成互助友爱的人际交往氛围。
(四)遵循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原则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因此对待自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不足的地方,对待他人要懂得宽容和理解,学习他人优势的地方弥补自己的不足,尊重他人的隐私和缺陷,对凡事不要斤斤计较、太过苛刻,分清原则性问题和非原则性问题,就会让人际交往顺风顺水。
大学生就是学会这种“多栽花,少栽刺”的人际交往技巧,本着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原则,就能化解由于秉性冲动而造成的不必要的矛盾冲突,要懂的怀着一颗感恩和豁达的心去面对事实,才能在人际交往双方才能敞开心扉,相处融洽,共同成长成才。
(五)换位思考原则
人际交往中的换位思考的方法是解决矛盾和冲突,增进友谊的法宝。大学生要懂的善于从对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才能体会到对方的待人处事处事方式,发现双方沟通过程中的问题,从而化解矛盾,才能相互理解,找到促进人际关系的最佳方法。
总结
大学生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各式各样的矛盾和摩擦,这要求大学生把握好人际交往的原则,在遇到麻烦的时候能够冷静下来,能够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就一定会找到合适的方法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逐渐学会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6) .
[2]唐为民.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及转换的印象知觉对其影响的研究[J ].心理科学,2001 (1) .
[3]柳建营.刘晓明.青年心理健康教程[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9.
[4]邱鸿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9.
[5]都兴芳.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及调适[J].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2):29-30.
[6]李志东主编.大学生人际交往辅导[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202
[7]董广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应用[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3 ,119
[8]姚信.大学生自我概念发展状况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42
[9]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76
[10]黄希庭.徐凤姝.大学生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17
(作者单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 交往心理 人际交往原则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一个生活在社会之外的人,同人不发生关系的人,不是动物就是神。”这句说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的,任何人的生活都离不开人类社会。而中国是非常重视人际交往关系传统的国家,人际交往关系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的。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人际交往关系的处理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到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的和谐和稳定。研究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心理问题对引导大学生积极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不良的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
不良的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是引导大学生交往的错误指向,是阻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不健康心理。现在大学生大部分出生于二十世纪八十、九十年代,他们的年龄特点一方面使得大学生非常渴望交往,但另一方面交往状况却不容乐观。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人际交往的困惑与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害怕的心理
不少同学因为性格或者家庭的影响,从小就很少人际方面的交往,经验也不足。而进入大学以后对人际交往有恐惧感,觉得自己不善交际而举止无措,觉得他人深不可测,更有少数同学觉得人心险恶,从而排斥交往。
(二)自卑、自闭的心理
自卑心理使人在交往中缺乏自信,为人处事显得谨小慎微,总以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为寻求安全感总喜欢将自己置于群体之外,从而将自己的人际交往范围限制得非常有限;封闭心理是由于自卑心理引发而生的,大学生中有封闭心理的不乏人在,他们喜欢流连于自己的内心世界沉思默想。
(三)过于理想的心理
因为将交往看的过于理想而受挫的心理。有些大学生将他们追求人际关系的完美,期望自己能周围的培养都是优秀的,这种高期望容易造成失望的心理,结果自己的行为没有得到预期的回报,因而受挫,对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信心大大下降,这样的影响有可能是长期的。
(四)嫉恨的心理
这类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怀着猜疑的心理,担心在交往中受到伤害总具有一定的戒备心,自己就读他人设立了防线,不坦诚待人,因为自我保护儿淡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阻碍了自己人际关系的发展。
二、不良的人际交往心理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
马克思说:人的意识指导人实践。不良的人际交往心理固然不会有好的人际交往关系,这将阻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健康发展。主要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影响人际关系顺利发展
大学生的交往理应建立在真情实感的基础上。但是,不良的人际交往心理出现在人际环境里使得更多的是交往的外在形式和表面现象。毫无疑问,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是真诚的。如果自己都对周围人际关系感到充满自私和虚伪,深正常的人际交往当然难以实现。
(二)损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生活在不良的人际环境里人际关系里,一些大学生为适应这其中的人际关系,因此迎合这样氛围,应付自己的人际交往。在此情形中,大学生的自身是很难以体验到通过人际交往重所获得的归属感和安全感,这样更促使一些大学生形成多疑的心理和性格特征。这严重地损害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而阻碍他们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
(三)影响大学生自身的发展
在大学阶段学习毕竟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一切人际交往应该围绕完成学业开展,然而复杂的人际环境增加交往的成本,迫使大学生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处理人际关系,分散学习注意力,降低学习效率。由于受不良人际环境影响,一些大学生缺乏正确的竞争、成才和效益观念。对大学生将来与社会接轨将起巨大阻碍作用。
三、处理好大学生人际交往应把握的原则
衡量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好坏,积极还是消极。必须要有评价的标准。以下几点原则性把握定能对大学生改善人际交往有帮助。
(一)遵循平等原则
平等原则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准则。交往的黄金法则,就是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么对待你。人在受到不平等对待时,常常会变现出不满和抵触的情绪。所以交往必须平等,平等才能深交,这是人际交往成功的前提。现代大学中因各自所处的地区、家庭等差异,他们经济方面、生活习惯方面及智力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这样就可能会造成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一些人因自身条件好于他人从而产生自我优越感和歧视心理。大学生在交往中必须坚持平等,给他人以尊重,才能建立平等直接的沟通机制,才能形成人与人之间的良好人际关系。要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进行平等教育,使他们能与条件不如自己的同学和睦相处。
(二)遵循诚信原则
无诚信,寸步难行。必须要以人际交往诚信的建立和完善为基础。
缺乏信任是影响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主要障碍,因此,构建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必须坚持真诚待人的原则。“以诚感人,人亦诚而应”,真诚待人主要表现在为人处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他人信任。当代大学生尤其要关注交往中的真诚,要求朋友间要说到做到,信守诺言、以诚信为本,做到以善意的态度来批判劝告,诚心地鼓励与赞美才能顺利构建关机关系,让友谊只花绽放。
(三)遵循互助互利原则
互惠互利是人际交往得以有效实现的重要原则。既包括精神上的互助互利,比如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关心等,也包括物质上的互惠互利,物质的互惠互利必须以精神上的互助互爱为前提,相互关心、相互爱护,在这个前提下,才会有融洽的入际关系。
我们经常会发现不同气质、性格和能力的人能够相处配合的较好,而能力非常强的两个人倒并不一定配合相处得很好。所以在交往过程中要勇于吸收他人的长处,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个原则是大学生人际关系处理的一种心理需要,也是人际交往的一项基本原则。在人际交往中要本着补偿性的原则与他人交往,在索取的同时,也给予他人回报,形成互助友爱的人际交往氛围。
(四)遵循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原则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因此对待自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不足的地方,对待他人要懂得宽容和理解,学习他人优势的地方弥补自己的不足,尊重他人的隐私和缺陷,对凡事不要斤斤计较、太过苛刻,分清原则性问题和非原则性问题,就会让人际交往顺风顺水。
大学生就是学会这种“多栽花,少栽刺”的人际交往技巧,本着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原则,就能化解由于秉性冲动而造成的不必要的矛盾冲突,要懂的怀着一颗感恩和豁达的心去面对事实,才能在人际交往双方才能敞开心扉,相处融洽,共同成长成才。
(五)换位思考原则
人际交往中的换位思考的方法是解决矛盾和冲突,增进友谊的法宝。大学生要懂的善于从对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才能体会到对方的待人处事处事方式,发现双方沟通过程中的问题,从而化解矛盾,才能相互理解,找到促进人际关系的最佳方法。
总结
大学生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各式各样的矛盾和摩擦,这要求大学生把握好人际交往的原则,在遇到麻烦的时候能够冷静下来,能够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就一定会找到合适的方法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逐渐学会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6) .
[2]唐为民.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及转换的印象知觉对其影响的研究[J ].心理科学,2001 (1) .
[3]柳建营.刘晓明.青年心理健康教程[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9.
[4]邱鸿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9.
[5]都兴芳.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及调适[J].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2):29-30.
[6]李志东主编.大学生人际交往辅导[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202
[7]董广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应用[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3 ,119
[8]姚信.大学生自我概念发展状况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42
[9]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76
[10]黄希庭.徐凤姝.大学生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17
(作者单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