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教育学生,首先是从教育历史教师自己开始;人生的意义,也无疑开始于“认识自己、做好自己”。我们历史教师不仅要知道《沙家浜》,还要知道《白毛女》,要让我们广博起来;不仅要盯住“服务考试”,还要盯住不是考点但却闪耀人性光辉的东西,去实现我们历史教师的终极目标。我们的历史教师不只是盯着教材,做“经师”,或是做“能师”,而要做“人师”。
【关键词】 沙家浜;历史教学;有效性
沙家浜,位于秀丽明媚的阳澄湖畔,境内河港纵横,芦苇葱郁,绿野遍布,岸柳成行,尽现江南水乡田园风光。沙家浜,芦苇火种,名闻全国。抗日战争时期,在芦苇荡的绿色帐蔓里,新四军战士和沙家浜人民共同谱写了一首首壮丽的战斗诗篇,以此为素材创作的沪剧《芦荡火种》、京剧,《沙家浜》,家喻户晓,盛及中华,使沙家浜名闻名遐迩。
但是,在我这次去常熟之前,我并不知道这些!此次上海学习期间,华东师大在学习中段安排了两个地点的考察学习:一个是风景秀丽的雁荡山;一个是常熟沙家浜。作为一个历史教师,知道沙家浜名闻天下,却不知究竟,只好放弃了心仪已久的雁荡山。在沙家浜,看水乡芦苇,听抗日故事,诵新四军光辉诗篇。我反反复复问自己:为什么以前我这个历史老师,我这个自认为还不错的历史老师,却不知道这段历史呢?!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沙家浜》在旧版本历史教材中只在小字中出现,大纲只要求了解它是八个样板戏之一就可以了,既不是重点,也不是难点,更不是考点,我们这个年龄的中学历史教师没有深入了解《沙家浜》或是沙家浜的,恐怕是大有人在。问题是我们历史教师只懂教材内容,行吗?过去历史教材上讲的东西,很多观点都被推翻了,我们能确保现在不会讲错吗?到底历史是什么?到底中学历史教育是什么?
“历史”是什么? 大抵有三种用法:一是不可重演的过去的事情,包括人类、自然和两者关系史。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二是我们今天所知道和认识的过去,属于认识范畴,是随着认识的深入不断变化、进步的,其真理性在于对“一”的符合程度;三是史学,是今人与古人的对话及其沟通的过程,以求“二”能够更逼近“一”。这个过程取决于人们认识过去的智慧,也体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
中学历史教育是什么?是通过“二”和“三”,使学生头脑中的“过去”更逼近“一”;与此同时,发蒙和学习如何逼近“一”的智慧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然而,中学生的学习时间是个有限的定数,历史却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以至于大家常常引用马克思的话说,只有一门科学,那就是历史。这个矛盾决定了中学历史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必然有所选择。既然是选择,就有一个选择的标准问题。抽象地说,就是学习成为时代之人的历史知识、能力,培育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所谓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是历史教学追求的“下位”目标——即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功利说法叫“服务考试”,但必须从属于历史教学的“上位”目标——“服务人生”,亦即用“整体”历史观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做好自己。“上位”目标或者说历史教育的终极取向,这才是标准,才是衡量历史教学是否有效的尺度。甚至可以说,“上位”目标就是历史教学的“北斗星”,追着它走,准没错,教学越有效就“越有益”于人生。离开了这个“北斗星”,教学越有效就“越有害”于人生,可谓南辕北辙。
历史教师怎样既服务考试,又服务人生呢?赵亚夫先生说历史教学的原动力来自历史学。历史教师不读书提高自己,你的课也不会有历史味,有思想、深度和广度。你的教学方法,只是停留在教教材,而不是力求——把学习还给学生,把历史还给历史。帮助学生借助历史来认识自己、做好自己——为学生“服务人生”,在现在高考历史试题情境性试题超过70%的今天,你既不可能服务考试,更不可能服务人生。如何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如何帮助学生摆脱了死记硬背教科书的痛苦,让学生陷入你一己的角度和观点的僵化。谁都知道,我们如何看历史,也就会如何看生活,而历史与现实生活一样丰富多彩、复杂多变,有效的历史教学的角度和观点绝不可封闭、单一、僵化,而应该有更多的角度、更多的观点供学生学习、思考时做参照。
作为历史教师必须改变自己的观念,改进自己的教学,彻底参透了新课程“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何以不可分割的真谛,建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三面一体”的整体历史观。历史的课堂上不啻是“历史老师”一个人的课堂上,要让它有旺盛的生命力,有丰富的多态性,自然就有了学生人生可以参照的意义。试想,当新课程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理念转化为我们日后的一种生活信念、一种工作方式、一种人生态度,当学生从历史中形成的世界观(知道究竟是什么)、价值观(我们认为什么才是应该的)、人生观(怎样认识自己、做好自己),是丰富健全的而非片面歪曲的时候,我们的历史教学才堪称升华成了真正能够“服务人生”的历史教育。历史教育要有效“服务人生”,就得在实践上像聂幼犁先生所倡导的那样以人文、人权、人性之觉醒为己任,就得做足赵亚夫先生一直强调的历史教育的两大主题——公民教育和人格教育,就得如齐健先生所言历史课必须有生命(有思想、有情感、有生活),就得把人性的真、善、美作为历史教育终极追求的“北斗星”(终极取向),总体上设想在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共六年的时间里,让学生怎样逐步趋向它。这样的历史教育,应该既能“服务考试”,也能“服务人生”,二者浑然一体、密不可分,不仅对中学的学习和生活来说是有效的,而且对学生日后世界的生活也能发挥效用,受益终生,有效一辈子。
教育学生,首先是从教育历史教师自己开始;人生的意义,也无疑开始于“认识自己、做好自己”。我们历史教师不仅要知道《沙家浜》,还要知道《白毛女》,要让我们广博起来;不仅要盯住“服务考试”,还要盯住不是考点但却闪耀人性光辉的东西,去“服务人生”,去实现我们历史教师的终极目标。我们的历史教师不只是盯着教材,做“经师”(教书匠),或是做“能师”(技能型教师),而要做“人师”(服务学生终身的人师)。
愿珠海所有中学开足开齐、上足上齐历史课(美国21世纪确定的五大核心课程:英语、数学、科学、历史、地理);让我们的历史课堂既能服务考试,又能服务人生;让我们所有历史教师在专业化道路上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人生价值;让我们面对“沙家浜”或是“白毛女”,不再尴尬!
收稿日期:2008-4-21
【关键词】 沙家浜;历史教学;有效性
沙家浜,位于秀丽明媚的阳澄湖畔,境内河港纵横,芦苇葱郁,绿野遍布,岸柳成行,尽现江南水乡田园风光。沙家浜,芦苇火种,名闻全国。抗日战争时期,在芦苇荡的绿色帐蔓里,新四军战士和沙家浜人民共同谱写了一首首壮丽的战斗诗篇,以此为素材创作的沪剧《芦荡火种》、京剧,《沙家浜》,家喻户晓,盛及中华,使沙家浜名闻名遐迩。
但是,在我这次去常熟之前,我并不知道这些!此次上海学习期间,华东师大在学习中段安排了两个地点的考察学习:一个是风景秀丽的雁荡山;一个是常熟沙家浜。作为一个历史教师,知道沙家浜名闻天下,却不知究竟,只好放弃了心仪已久的雁荡山。在沙家浜,看水乡芦苇,听抗日故事,诵新四军光辉诗篇。我反反复复问自己:为什么以前我这个历史老师,我这个自认为还不错的历史老师,却不知道这段历史呢?!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沙家浜》在旧版本历史教材中只在小字中出现,大纲只要求了解它是八个样板戏之一就可以了,既不是重点,也不是难点,更不是考点,我们这个年龄的中学历史教师没有深入了解《沙家浜》或是沙家浜的,恐怕是大有人在。问题是我们历史教师只懂教材内容,行吗?过去历史教材上讲的东西,很多观点都被推翻了,我们能确保现在不会讲错吗?到底历史是什么?到底中学历史教育是什么?
“历史”是什么? 大抵有三种用法:一是不可重演的过去的事情,包括人类、自然和两者关系史。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二是我们今天所知道和认识的过去,属于认识范畴,是随着认识的深入不断变化、进步的,其真理性在于对“一”的符合程度;三是史学,是今人与古人的对话及其沟通的过程,以求“二”能够更逼近“一”。这个过程取决于人们认识过去的智慧,也体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
中学历史教育是什么?是通过“二”和“三”,使学生头脑中的“过去”更逼近“一”;与此同时,发蒙和学习如何逼近“一”的智慧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然而,中学生的学习时间是个有限的定数,历史却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以至于大家常常引用马克思的话说,只有一门科学,那就是历史。这个矛盾决定了中学历史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必然有所选择。既然是选择,就有一个选择的标准问题。抽象地说,就是学习成为时代之人的历史知识、能力,培育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所谓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是历史教学追求的“下位”目标——即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功利说法叫“服务考试”,但必须从属于历史教学的“上位”目标——“服务人生”,亦即用“整体”历史观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做好自己。“上位”目标或者说历史教育的终极取向,这才是标准,才是衡量历史教学是否有效的尺度。甚至可以说,“上位”目标就是历史教学的“北斗星”,追着它走,准没错,教学越有效就“越有益”于人生。离开了这个“北斗星”,教学越有效就“越有害”于人生,可谓南辕北辙。
历史教师怎样既服务考试,又服务人生呢?赵亚夫先生说历史教学的原动力来自历史学。历史教师不读书提高自己,你的课也不会有历史味,有思想、深度和广度。你的教学方法,只是停留在教教材,而不是力求——把学习还给学生,把历史还给历史。帮助学生借助历史来认识自己、做好自己——为学生“服务人生”,在现在高考历史试题情境性试题超过70%的今天,你既不可能服务考试,更不可能服务人生。如何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如何帮助学生摆脱了死记硬背教科书的痛苦,让学生陷入你一己的角度和观点的僵化。谁都知道,我们如何看历史,也就会如何看生活,而历史与现实生活一样丰富多彩、复杂多变,有效的历史教学的角度和观点绝不可封闭、单一、僵化,而应该有更多的角度、更多的观点供学生学习、思考时做参照。
作为历史教师必须改变自己的观念,改进自己的教学,彻底参透了新课程“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何以不可分割的真谛,建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三面一体”的整体历史观。历史的课堂上不啻是“历史老师”一个人的课堂上,要让它有旺盛的生命力,有丰富的多态性,自然就有了学生人生可以参照的意义。试想,当新课程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理念转化为我们日后的一种生活信念、一种工作方式、一种人生态度,当学生从历史中形成的世界观(知道究竟是什么)、价值观(我们认为什么才是应该的)、人生观(怎样认识自己、做好自己),是丰富健全的而非片面歪曲的时候,我们的历史教学才堪称升华成了真正能够“服务人生”的历史教育。历史教育要有效“服务人生”,就得在实践上像聂幼犁先生所倡导的那样以人文、人权、人性之觉醒为己任,就得做足赵亚夫先生一直强调的历史教育的两大主题——公民教育和人格教育,就得如齐健先生所言历史课必须有生命(有思想、有情感、有生活),就得把人性的真、善、美作为历史教育终极追求的“北斗星”(终极取向),总体上设想在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共六年的时间里,让学生怎样逐步趋向它。这样的历史教育,应该既能“服务考试”,也能“服务人生”,二者浑然一体、密不可分,不仅对中学的学习和生活来说是有效的,而且对学生日后世界的生活也能发挥效用,受益终生,有效一辈子。
教育学生,首先是从教育历史教师自己开始;人生的意义,也无疑开始于“认识自己、做好自己”。我们历史教师不仅要知道《沙家浜》,还要知道《白毛女》,要让我们广博起来;不仅要盯住“服务考试”,还要盯住不是考点但却闪耀人性光辉的东西,去“服务人生”,去实现我们历史教师的终极目标。我们的历史教师不只是盯着教材,做“经师”(教书匠),或是做“能师”(技能型教师),而要做“人师”(服务学生终身的人师)。
愿珠海所有中学开足开齐、上足上齐历史课(美国21世纪确定的五大核心课程:英语、数学、科学、历史、地理);让我们的历史课堂既能服务考试,又能服务人生;让我们所有历史教师在专业化道路上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人生价值;让我们面对“沙家浜”或是“白毛女”,不再尴尬!
收稿日期:2008-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