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组合作的核心是借别人的智慧丰富自己的头脑,在合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帮助其他学生解决相关的问题,在解决不同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相互评价的过程中得到提升,让学生有一种不断走在研究和发现问题的路上。
关键词:小组合作;分层教学;相互评价;有趣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5)3-0079-2
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互相沟通,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能使学生优势互补,实现学生的共同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应当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落实因材施教的理念,让每个成员都找到自己的位置,在独立思考和与同伴互助过程中,学到知识、掌握方法、提升能力。
1 在小组喧闹声中的巧妙引入
1.1 案例1
2015年1月7日,在荣桂中学李虹老师的“电学计算题复习专题”课堂上,学生用了几分钟独立完成刚发的试卷的引入部分后,课堂气氛突然变得热闹起来。原来每组四个学生中,1~2号基础比较弱的学困生,他们在阅读和默记A卷引入部分的基本公式和概念,3~4号中层以上学生则完成有一定难度的B卷引入部分。课堂的喧闹来自于3~4号学生的问和1~2号学生的答。
1.2 点评
难度不同的A、B卷部分落实了因材施教的理念。学困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公式是上好本节课的基础,学生相互问答的过程也是分层教学的体现。
基础弱的学生背公式和概念有难度,需要同学督促和提示,基础好的学生在提问、判断和提示过程中,加深了对概念和公式的理解。在此过程中每位学生都有收获,每个学生在对问题的设问与回答中都进入了思考与判断的状态。
2 独立完成习题与相互评价
2.1 案例2
当课堂进入“应用练习”阶段,李老师要求同学们独立完成各自的A、B卷,仔细读题、审题,弄清题意,分析题目所涉及的物理过程,明确与题目内容有关的物理概念、规律以及公式。
学生独立完成习题后,李老师找到两名完成A卷比较快的女学生分别去几个组给做A卷的学生改卷并讲解,完成B卷的学生之间相互交换试卷并进行批改。
试题讲解阶段主要由学生完成,首先由A卷的小老师在黑板上讲解自己的困惑和曾做错的问题,展示做错的原因与改正过程中的思维变化,说明为什么错?怎样改的?
在学生讲解B卷时,李老师不断的问:“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什么?”,“涉及哪些知识?”,“你是怎么想的?”……“谁还有不同的想法?”
2.2 点评
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成员在合作过程中有真正的收获,要利用别人的智慧丰富自己的头脑,提升自身的素质。要知道问题在哪里?需要帮助来解决什么问题?能帮助别人解决什么问题?要想知道问题所在就必须亲自动手去做。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是小组合作能否成功的前提,学生在对题目的阅读与理解过程中寻找解题所需的信息,回顾解题所需的知识,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考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困惑,实现在小组活动中的有效互动。
在对同学练习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对问题进行重新思考,这种思考过程要比解决问题本身更重要。有趣的是学生展示错误,分享其产生的原因,使错误变成提升素质的资源,在小组合作中明白“成功就是在经历失败路段时没有停住脚步”的道理。
3 启迪思维的三个有趣问题
3.1 案例3
2014年10月在全国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中的一等奖,三水中学附属初中梁晓华老师的“电阻”课从“铅笔电路”引入,学生在用铅笔把电路加长、加粗、缩短的简单过程中引发思考。
在“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的小组实验中,梁老师不断问学生“你想怎么连接?”,“你画电路了吗?”实验结束后,每组学生代表对实验进行了精彩的分析。
在总结阶段,梁老师让学生思考:“你学到了什么?能解决什么问题?还有什么疑惑?”围绕这三个问题学生思考并研讨,课堂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
3.2 点评
梁老师认为:“课堂要紧紧抓住研究对象,围绕它来进行设计,要考虑到学生可能提出的任何问题,结论要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说出来。”
他在引入阶段通过简单又有强烈视觉冲击的铅笔电路的变化过程启迪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想象及演示过程中说出了电阻可能同哪些因素有关。在小组实验过程中,梁老师的“你想怎么连接?你画电路了吗?”两个有趣问题,让学生自然想到电路设计和实物连接,同样的结论由教师讲出来和在教师启发后生成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你学到了什么?能解决什么问题?还有什么疑惑?”是每节课都可以向学生提出的经典问题,学生要知道学到了什么,是学到了知识?还是掌握了方法?在学生的反思过程中,对本节课的核心知识有了全新的理解。
学习的目的之一就是解决问题,对你能解决什么问题的思考正是提升的过程,也是总结收获的过程。因为问题的存在才有了进一步学习的需求。一节课上完了,但精彩还在继续,师生走在继续学习和思考的路上。
在“案例1”中一对一的问答方式可使每名学生都进入思考之中,解决了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互动过程中的不均衡。
“案例2”中小老师的辅导和学生之间的相互批改习题,让每个学生都成为问题解决和评价的主人,在互动过程中感悟并提升,而A、B卷的设置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让每名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知道提升的空间在哪里。
“案例3”的三个经典问题让学生自己获取学习成果,找到发展空间,实现学习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李勇.如何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J].物理教学探讨,2009,(7):72.
[2]张巧娣.让合作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J].物理教学探讨,2010,(10):70.
(栏目编辑 邓 磊)
关键词:小组合作;分层教学;相互评价;有趣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5)3-0079-2
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互相沟通,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能使学生优势互补,实现学生的共同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应当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落实因材施教的理念,让每个成员都找到自己的位置,在独立思考和与同伴互助过程中,学到知识、掌握方法、提升能力。
1 在小组喧闹声中的巧妙引入
1.1 案例1
2015年1月7日,在荣桂中学李虹老师的“电学计算题复习专题”课堂上,学生用了几分钟独立完成刚发的试卷的引入部分后,课堂气氛突然变得热闹起来。原来每组四个学生中,1~2号基础比较弱的学困生,他们在阅读和默记A卷引入部分的基本公式和概念,3~4号中层以上学生则完成有一定难度的B卷引入部分。课堂的喧闹来自于3~4号学生的问和1~2号学生的答。
1.2 点评
难度不同的A、B卷部分落实了因材施教的理念。学困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公式是上好本节课的基础,学生相互问答的过程也是分层教学的体现。
基础弱的学生背公式和概念有难度,需要同学督促和提示,基础好的学生在提问、判断和提示过程中,加深了对概念和公式的理解。在此过程中每位学生都有收获,每个学生在对问题的设问与回答中都进入了思考与判断的状态。
2 独立完成习题与相互评价
2.1 案例2
当课堂进入“应用练习”阶段,李老师要求同学们独立完成各自的A、B卷,仔细读题、审题,弄清题意,分析题目所涉及的物理过程,明确与题目内容有关的物理概念、规律以及公式。
学生独立完成习题后,李老师找到两名完成A卷比较快的女学生分别去几个组给做A卷的学生改卷并讲解,完成B卷的学生之间相互交换试卷并进行批改。
试题讲解阶段主要由学生完成,首先由A卷的小老师在黑板上讲解自己的困惑和曾做错的问题,展示做错的原因与改正过程中的思维变化,说明为什么错?怎样改的?
在学生讲解B卷时,李老师不断的问:“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什么?”,“涉及哪些知识?”,“你是怎么想的?”……“谁还有不同的想法?”
2.2 点评
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成员在合作过程中有真正的收获,要利用别人的智慧丰富自己的头脑,提升自身的素质。要知道问题在哪里?需要帮助来解决什么问题?能帮助别人解决什么问题?要想知道问题所在就必须亲自动手去做。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是小组合作能否成功的前提,学生在对题目的阅读与理解过程中寻找解题所需的信息,回顾解题所需的知识,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考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困惑,实现在小组活动中的有效互动。
在对同学练习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对问题进行重新思考,这种思考过程要比解决问题本身更重要。有趣的是学生展示错误,分享其产生的原因,使错误变成提升素质的资源,在小组合作中明白“成功就是在经历失败路段时没有停住脚步”的道理。
3 启迪思维的三个有趣问题
3.1 案例3
2014年10月在全国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中的一等奖,三水中学附属初中梁晓华老师的“电阻”课从“铅笔电路”引入,学生在用铅笔把电路加长、加粗、缩短的简单过程中引发思考。
在“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的小组实验中,梁老师不断问学生“你想怎么连接?”,“你画电路了吗?”实验结束后,每组学生代表对实验进行了精彩的分析。
在总结阶段,梁老师让学生思考:“你学到了什么?能解决什么问题?还有什么疑惑?”围绕这三个问题学生思考并研讨,课堂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
3.2 点评
梁老师认为:“课堂要紧紧抓住研究对象,围绕它来进行设计,要考虑到学生可能提出的任何问题,结论要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说出来。”
他在引入阶段通过简单又有强烈视觉冲击的铅笔电路的变化过程启迪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想象及演示过程中说出了电阻可能同哪些因素有关。在小组实验过程中,梁老师的“你想怎么连接?你画电路了吗?”两个有趣问题,让学生自然想到电路设计和实物连接,同样的结论由教师讲出来和在教师启发后生成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你学到了什么?能解决什么问题?还有什么疑惑?”是每节课都可以向学生提出的经典问题,学生要知道学到了什么,是学到了知识?还是掌握了方法?在学生的反思过程中,对本节课的核心知识有了全新的理解。
学习的目的之一就是解决问题,对你能解决什么问题的思考正是提升的过程,也是总结收获的过程。因为问题的存在才有了进一步学习的需求。一节课上完了,但精彩还在继续,师生走在继续学习和思考的路上。
在“案例1”中一对一的问答方式可使每名学生都进入思考之中,解决了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互动过程中的不均衡。
“案例2”中小老师的辅导和学生之间的相互批改习题,让每个学生都成为问题解决和评价的主人,在互动过程中感悟并提升,而A、B卷的设置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让每名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知道提升的空间在哪里。
“案例3”的三个经典问题让学生自己获取学习成果,找到发展空间,实现学习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李勇.如何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J].物理教学探讨,2009,(7):72.
[2]张巧娣.让合作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J].物理教学探讨,2010,(10):70.
(栏目编辑 邓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