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读、写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想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就必须在读写上下功夫,让学生在读中汲取营养,在写中发挥能力。当前初中学生语文写作中普遍存在着惧怕写作、写作内容贫乏等问题,而导致学生害怕写作、写作能力难以提高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学中教师、学生普遍未能真正关注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往往将阅读与写作割裂。
【关键词】优化 农村 中学生 以读促写
语文作为一门交际性很强的学科,其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都十分重要。我在近十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尝试以“以读促写”的作文教学方法作为切入点,注重通过阅读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为写作素材加码、提高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基于此,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作了以下的探索和尝试。
一、激发阅读兴趣
从“读”入手,在学生的作文领域落实新课标精神,渗透新课程理念,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在作文中体验愉悦。喜爱范文,熟悉范文,正是学生阅读的起始。让学生在作文园地里精心采撷,把自己喜爱的、可借鉴的作文编成集子,变为自己的作文集。一是多方面、多角度地搜集,即从报刊上裁剪下来,从学校、老师、同学那里转抄过来;二是规定一定的时间阅读、筛选,这个阅读的阶段正是学生潜入海底寻阅读是提升写作的重要途径。
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如此重要,如何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促进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呢?我认为阅读与写作是“读而不作则罔,作而不读则殆”。只有在阅读教学中融入写作教学,借此培养学生的迁移与发散意识,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以读促写”。如此亦是解决语文教学中作文水平不高问题的一个途径。
读书贵思。这历来为教育工作者所首肯。这里讲的“思”其实就是在阅读中的一种思维活动过程。阅读的过程是一个读者与文本交互的过程,也必定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
虽然没有系统的指导,仅凭兴趣,个人也可能从中有所收获。但就语文教学而言,放羊式的广泛阅读固然有其价值,但若没有系统的阅读指导与训练,那将会形成“高投入低产出”的局面。因此,阅读教学是教学的重头戏,其重就重在思维训练上。思维训练有很多种形式。
二、培养积累能力 以读促写
1.从生活中采集作文的原始材料。
整天把学生关在教室里面,学生无事可写,教师也感到无题可写。因此,要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深入生活,采集素材。一是要注重学生亲自去“干”,如野炊、郊游,参加文体活动。二是要带领学生到现场去“看”,看时圆时缺的月亮,东升西落的太阳,电闪雷鸣的夏夜,白雪皑皑的大地,万木峥嵘的群山,热闹非凡的市景,安适静谧的公园,小巧玲珑的玩具……
2.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
学生进入四年级以后,就可要求每人准备一个积累本,分两大类积累素材。第一类专记自己的,总题目为《随记》;第二类专记他人的,总题目可编为《大海拾贝》。这类记不要求学生写完整的短文,只要记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点。定期检查、交换浏览,这小小的素材仓库里,东西积累多了,写作文时就可以信手拈来,得心应手了。
3.应多读、多诵好文章。
要想作文写得好,脑中就必须储存足够数量的词汇和范文,厚积才能得心应手地薄发。有道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叶圣陶说:“让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着是一种享受,而不看着是一种负担,一遍一遍读来入调,一遍一遍地体会观察,就是要培养学生背诵的兴趣,让他们不再感动是‘要我背诵,而是真正渴望我要背诵’。”教育专家张田若先生也多次呼吁:“應该让学生多读、多诵好文章”。
4、让学生养成要勤于思考的好习惯。阅读时要仔细思考,遇到疑难问题要思考。思考不出来就要查资料,或请教别人。只有勤于思考才能开发智力,才能有所收获。必须让学生明确这一点。
5.让学生养成通过抓文题、抓关键句来把握文章中心的好习惯。例如:读《你是我的辞典》,从剖析文题人手,理清了文章的双线结构(一条是明线:父亲以我为师,学习语言;一条是暗线:我以父亲为师,学习真正的、活生生的、强有力的语言),进而体会作者构思的独具匠心。在此基础上,只要教师稍加点拨,疑难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6.阅读经典名篇,丰富写作素材
阅读课本中名著选段或全文,带动对课文更深入的思考。语文课本选取的大部分是文质兼美的文章,然而光凭课文中所学,学生的知识面还不够宽。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把课堂与课外阅读联系起来,如:学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要求学生去读鲁迅的《故乡》《风筝》,学习朱自清的《背影》一文要求学生阅读《荷塘月色》、《绿》等朱自清的其他散文。其作用是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强学生理解的深度和广度,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为写作的仓库储备材料,以达到厚积而薄发
总之,以读促写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基本任务,要求小说写出有创新的文章,就必须从小养成爱好读书的习惯,只要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积累的能力,写文章就会得心应手了。迁移与发散是阅读教学与写作联系极紧密的两大环节。要在阅读教学中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 “迁移与发散”思维的训练与应用将是关键所在。在阅读教学中,从这些角度多加思考、实践,将学生的思维活动巧妙地贯穿于读写的训练之中,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迁移与发散意识,将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使学生表达方式更丰富、写作思维更活跃。从而使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资料:
[1]上海教育委员会家学研究室编.《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3]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1992年版
[4]阎银夫.《中学作文教学现状与教材建设构想》.《语文教学通讯》.1999年第6期
[5]杨吉元.《读写结合:一种阅读教学方法的重新审视》《现代语文》.2007年第1期
[6]张文慧《高效作文教学策略》.《中学语文教与学》.2009年第6期
【关键词】优化 农村 中学生 以读促写
语文作为一门交际性很强的学科,其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都十分重要。我在近十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尝试以“以读促写”的作文教学方法作为切入点,注重通过阅读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为写作素材加码、提高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基于此,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作了以下的探索和尝试。
一、激发阅读兴趣
从“读”入手,在学生的作文领域落实新课标精神,渗透新课程理念,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在作文中体验愉悦。喜爱范文,熟悉范文,正是学生阅读的起始。让学生在作文园地里精心采撷,把自己喜爱的、可借鉴的作文编成集子,变为自己的作文集。一是多方面、多角度地搜集,即从报刊上裁剪下来,从学校、老师、同学那里转抄过来;二是规定一定的时间阅读、筛选,这个阅读的阶段正是学生潜入海底寻阅读是提升写作的重要途径。
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如此重要,如何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促进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呢?我认为阅读与写作是“读而不作则罔,作而不读则殆”。只有在阅读教学中融入写作教学,借此培养学生的迁移与发散意识,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以读促写”。如此亦是解决语文教学中作文水平不高问题的一个途径。
读书贵思。这历来为教育工作者所首肯。这里讲的“思”其实就是在阅读中的一种思维活动过程。阅读的过程是一个读者与文本交互的过程,也必定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
虽然没有系统的指导,仅凭兴趣,个人也可能从中有所收获。但就语文教学而言,放羊式的广泛阅读固然有其价值,但若没有系统的阅读指导与训练,那将会形成“高投入低产出”的局面。因此,阅读教学是教学的重头戏,其重就重在思维训练上。思维训练有很多种形式。
二、培养积累能力 以读促写
1.从生活中采集作文的原始材料。
整天把学生关在教室里面,学生无事可写,教师也感到无题可写。因此,要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深入生活,采集素材。一是要注重学生亲自去“干”,如野炊、郊游,参加文体活动。二是要带领学生到现场去“看”,看时圆时缺的月亮,东升西落的太阳,电闪雷鸣的夏夜,白雪皑皑的大地,万木峥嵘的群山,热闹非凡的市景,安适静谧的公园,小巧玲珑的玩具……
2.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
学生进入四年级以后,就可要求每人准备一个积累本,分两大类积累素材。第一类专记自己的,总题目为《随记》;第二类专记他人的,总题目可编为《大海拾贝》。这类记不要求学生写完整的短文,只要记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点。定期检查、交换浏览,这小小的素材仓库里,东西积累多了,写作文时就可以信手拈来,得心应手了。
3.应多读、多诵好文章。
要想作文写得好,脑中就必须储存足够数量的词汇和范文,厚积才能得心应手地薄发。有道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叶圣陶说:“让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着是一种享受,而不看着是一种负担,一遍一遍读来入调,一遍一遍地体会观察,就是要培养学生背诵的兴趣,让他们不再感动是‘要我背诵,而是真正渴望我要背诵’。”教育专家张田若先生也多次呼吁:“應该让学生多读、多诵好文章”。
4、让学生养成要勤于思考的好习惯。阅读时要仔细思考,遇到疑难问题要思考。思考不出来就要查资料,或请教别人。只有勤于思考才能开发智力,才能有所收获。必须让学生明确这一点。
5.让学生养成通过抓文题、抓关键句来把握文章中心的好习惯。例如:读《你是我的辞典》,从剖析文题人手,理清了文章的双线结构(一条是明线:父亲以我为师,学习语言;一条是暗线:我以父亲为师,学习真正的、活生生的、强有力的语言),进而体会作者构思的独具匠心。在此基础上,只要教师稍加点拨,疑难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6.阅读经典名篇,丰富写作素材
阅读课本中名著选段或全文,带动对课文更深入的思考。语文课本选取的大部分是文质兼美的文章,然而光凭课文中所学,学生的知识面还不够宽。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把课堂与课外阅读联系起来,如:学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要求学生去读鲁迅的《故乡》《风筝》,学习朱自清的《背影》一文要求学生阅读《荷塘月色》、《绿》等朱自清的其他散文。其作用是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强学生理解的深度和广度,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为写作的仓库储备材料,以达到厚积而薄发
总之,以读促写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基本任务,要求小说写出有创新的文章,就必须从小养成爱好读书的习惯,只要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积累的能力,写文章就会得心应手了。迁移与发散是阅读教学与写作联系极紧密的两大环节。要在阅读教学中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 “迁移与发散”思维的训练与应用将是关键所在。在阅读教学中,从这些角度多加思考、实践,将学生的思维活动巧妙地贯穿于读写的训练之中,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迁移与发散意识,将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使学生表达方式更丰富、写作思维更活跃。从而使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资料:
[1]上海教育委员会家学研究室编.《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3]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1992年版
[4]阎银夫.《中学作文教学现状与教材建设构想》.《语文教学通讯》.1999年第6期
[5]杨吉元.《读写结合:一种阅读教学方法的重新审视》《现代语文》.2007年第1期
[6]张文慧《高效作文教学策略》.《中学语文教与学》.200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