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心灵教育”及“独处”概念的界定
班级是学校中的基础集体,班级管理的目的在于维护良好的学习秩序,指导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成长。而我国中小学班级管理普遍存在两方面的问题:第一,管理过于教条死板。管理成了教师对学生的行为约束,做错事就惩罚,教条死板,而且受教师自身职业素质影响较大。第二,缺乏心灵教育引导。教师往往关注学生的行为,却难以把握学生的心理,使得班级管理的成效大打折扣。班级管理的核心不是“监管”而是“引导”,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特点,层层推进,由浅入深,从对外部世界的兴趣,到内心世界的探索,最终发现真实的自我,探究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学会如何自处,形成强大的心理正能量。
心灵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积极关注学生丰富人格的培养和内心世界的丰富,以及促进学生富有同情心、责任感和移情能力,关注学生周围的世界。心灵教育是针对学生自我认知的教育,旨在通过心灵教育引导学生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生命的真谛,促进学生更好地与自己、他人以及周边环境和谐共处。
“独处”是指个体在意识清晰的状态下,处于一种与他人没有信息和情感交流的状态。积极独处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对个体心灵的成长是不可或缺的。目前,大部分的獨处研究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用于独处的时间增加,适应独处的能力增强,并对独处的态度也更加积极。独处能够为青少年提供一个重要的机会使他们独立、反省以及自我探索。
二、班级管理中“心灵教育”的新模式——独处
“独处”是现在美国一些学校常常采用的一种心灵教育模式,通过为学生提供舒适的环境和独处时间,引导学生深入内心世界,发现人生的真谛。本文通过借鉴美国班级管理中“独处”的心灵教育模式,为我国班级管理和心灵教育提供可借鉴经验。在“独处”式心灵教育开始之前,教师应重新审视以下三点:
(一)转变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这是心灵教育的前提
托马斯·摩尔在《心灵地图》一书中曾写道:“心灵无法在一个快节奏的生活中健康成长,因为其影响、接受和思考都需要时间。”而教师总是给学生布置很多学习任务,却从未想过给学生留一些空白的时间。学生每天都在忙碌中度过,很少有时间自主地放松下来去思考人生,教育者和学习者双方都缺乏“学生需要独处”这样一种意识。因此,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为学生创造一个“独处”的机会去探索内心、探索人生。观念的转变是开展“独处”形式心灵教育的前提,教师提升自身的素质才能实现更好地教育引导效果,否则“独处”会流于形式主义,学生也无法进入状态,难以从中受益。
(二)引导学生探索自己的生命和心灵,这是心灵教育的深化
独处可以为年轻人提供一个深入内心、发现真实自我的机会,并逐步学会维护自己独立的心灵空间。那么,教师怎样做才能为学生营造这样一个“独处”的机会,引导他们去探索自己的内心呢?
1.固定场所固定时间的“独处”。教师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最长,可以在每天设置一个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场所与学生一起“独处”。这里所说的“独处”不一定是一个人待在一个地方,而是可以和大家在一起,但是心灵一定要是“自由的、独处的”。通过这样的独处,学生可以达到身体、精神和心灵的放松。中小学上午和下午课前十分钟预备时间都可以作为“独处”时间充分利用,笔者认为,短暂的心灵“独处”比课文背诵更有意义。
2.“无声”是“独处”的基本规则。独处的规则是,在半个小时内(或者更短的时间),不可与别人交谈或者发生肢体接触,不要打扰任何人,也不要让任何人打扰你,利用这段时间来使自己安静下来,集中所有的注意力,关注自己的感觉和思想,或者去体验一种心灵的空虚。最关键的是忽视外界的一切干扰因素,打开自己的心扉,走进内心世界,与自己真诚的对话。
独处体验一开始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很难而且无趣,但是却让青少年有机会发现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或许还可以使他们对于自己面临的问题有更加清晰的认识。慢慢的,他们会喜欢这种“无声”的独处方式。
3.“宽容、灵活”是“独处”的重要原则。“独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营造一个宁静且安全的“独处”环境,引导学生在心灵放松的前提下慢慢走进自己的内心去探索发现。教师不能强迫学生去“独处”,这样会给学生形成无形的心理压力,导致他们无法真正的体验“独处”的乐趣。“独处”不是学习任务,不是作业,而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是发现自我的好机会。因此,教师应当坚持宽容的态度,不干涉学生,不打扰学生,乐于做一个旁观者或者间接的参与者。在独处时,学生的一切想法都是合理且应当被认可的,教师应宽容地接纳学生的所有真实情感和想法。
对于那些感觉“独处”很困难的学生,教师应当宽容,灵活处理。可以改变一些“独处”的规则,允许学生做除了与人交谈以外的任何事情,例如读书、画画、写作业、睡觉等等,只要是学生认为对自己有意义的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学生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很容易全神贯注地投入,这样,他们会慢慢习惯独处的感觉,关注最细微的感觉和思想波动,进而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
“独处”是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的心灵引导和教育,有助于学生内心的自省和正确世界观的建立。教师应当提供时间和空间,来鼓励学生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虽然,初期采用这种“独处”的方法可能需要教师付出极大的勇气,也会面临各种压力和挫折,但是,当我们面对反对和嘲笑依旧愿意坚持下去的时候,独处的益处就会慢慢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Rachael Kessler.(2000).The soul of education:Helping students find connections,compassion,and character at school.
[2]Coles,R.(1990).The spiritual life of children.Boston:Houghton Mifflin.
[3]周惠芳.启迪心灵教育与构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J].现代教育科学,2002,(12).
[4]李琼,郭永玉.作为人格变量的独处及其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2007,(1).
作者简介:张红蕾(1987-),女,河北邢台人,河北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外国教育史;姚军(1987-),男,河北廊坊人,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班级是学校中的基础集体,班级管理的目的在于维护良好的学习秩序,指导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成长。而我国中小学班级管理普遍存在两方面的问题:第一,管理过于教条死板。管理成了教师对学生的行为约束,做错事就惩罚,教条死板,而且受教师自身职业素质影响较大。第二,缺乏心灵教育引导。教师往往关注学生的行为,却难以把握学生的心理,使得班级管理的成效大打折扣。班级管理的核心不是“监管”而是“引导”,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特点,层层推进,由浅入深,从对外部世界的兴趣,到内心世界的探索,最终发现真实的自我,探究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学会如何自处,形成强大的心理正能量。
心灵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积极关注学生丰富人格的培养和内心世界的丰富,以及促进学生富有同情心、责任感和移情能力,关注学生周围的世界。心灵教育是针对学生自我认知的教育,旨在通过心灵教育引导学生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生命的真谛,促进学生更好地与自己、他人以及周边环境和谐共处。
“独处”是指个体在意识清晰的状态下,处于一种与他人没有信息和情感交流的状态。积极独处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对个体心灵的成长是不可或缺的。目前,大部分的獨处研究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用于独处的时间增加,适应独处的能力增强,并对独处的态度也更加积极。独处能够为青少年提供一个重要的机会使他们独立、反省以及自我探索。
二、班级管理中“心灵教育”的新模式——独处
“独处”是现在美国一些学校常常采用的一种心灵教育模式,通过为学生提供舒适的环境和独处时间,引导学生深入内心世界,发现人生的真谛。本文通过借鉴美国班级管理中“独处”的心灵教育模式,为我国班级管理和心灵教育提供可借鉴经验。在“独处”式心灵教育开始之前,教师应重新审视以下三点:
(一)转变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这是心灵教育的前提
托马斯·摩尔在《心灵地图》一书中曾写道:“心灵无法在一个快节奏的生活中健康成长,因为其影响、接受和思考都需要时间。”而教师总是给学生布置很多学习任务,却从未想过给学生留一些空白的时间。学生每天都在忙碌中度过,很少有时间自主地放松下来去思考人生,教育者和学习者双方都缺乏“学生需要独处”这样一种意识。因此,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为学生创造一个“独处”的机会去探索内心、探索人生。观念的转变是开展“独处”形式心灵教育的前提,教师提升自身的素质才能实现更好地教育引导效果,否则“独处”会流于形式主义,学生也无法进入状态,难以从中受益。
(二)引导学生探索自己的生命和心灵,这是心灵教育的深化
独处可以为年轻人提供一个深入内心、发现真实自我的机会,并逐步学会维护自己独立的心灵空间。那么,教师怎样做才能为学生营造这样一个“独处”的机会,引导他们去探索自己的内心呢?
1.固定场所固定时间的“独处”。教师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最长,可以在每天设置一个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场所与学生一起“独处”。这里所说的“独处”不一定是一个人待在一个地方,而是可以和大家在一起,但是心灵一定要是“自由的、独处的”。通过这样的独处,学生可以达到身体、精神和心灵的放松。中小学上午和下午课前十分钟预备时间都可以作为“独处”时间充分利用,笔者认为,短暂的心灵“独处”比课文背诵更有意义。
2.“无声”是“独处”的基本规则。独处的规则是,在半个小时内(或者更短的时间),不可与别人交谈或者发生肢体接触,不要打扰任何人,也不要让任何人打扰你,利用这段时间来使自己安静下来,集中所有的注意力,关注自己的感觉和思想,或者去体验一种心灵的空虚。最关键的是忽视外界的一切干扰因素,打开自己的心扉,走进内心世界,与自己真诚的对话。
独处体验一开始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很难而且无趣,但是却让青少年有机会发现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或许还可以使他们对于自己面临的问题有更加清晰的认识。慢慢的,他们会喜欢这种“无声”的独处方式。
3.“宽容、灵活”是“独处”的重要原则。“独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营造一个宁静且安全的“独处”环境,引导学生在心灵放松的前提下慢慢走进自己的内心去探索发现。教师不能强迫学生去“独处”,这样会给学生形成无形的心理压力,导致他们无法真正的体验“独处”的乐趣。“独处”不是学习任务,不是作业,而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是发现自我的好机会。因此,教师应当坚持宽容的态度,不干涉学生,不打扰学生,乐于做一个旁观者或者间接的参与者。在独处时,学生的一切想法都是合理且应当被认可的,教师应宽容地接纳学生的所有真实情感和想法。
对于那些感觉“独处”很困难的学生,教师应当宽容,灵活处理。可以改变一些“独处”的规则,允许学生做除了与人交谈以外的任何事情,例如读书、画画、写作业、睡觉等等,只要是学生认为对自己有意义的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学生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很容易全神贯注地投入,这样,他们会慢慢习惯独处的感觉,关注最细微的感觉和思想波动,进而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
“独处”是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的心灵引导和教育,有助于学生内心的自省和正确世界观的建立。教师应当提供时间和空间,来鼓励学生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虽然,初期采用这种“独处”的方法可能需要教师付出极大的勇气,也会面临各种压力和挫折,但是,当我们面对反对和嘲笑依旧愿意坚持下去的时候,独处的益处就会慢慢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Rachael Kessler.(2000).The soul of education:Helping students find connections,compassion,and character at school.
[2]Coles,R.(1990).The spiritual life of children.Boston:Houghton Mifflin.
[3]周惠芳.启迪心灵教育与构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J].现代教育科学,2002,(12).
[4]李琼,郭永玉.作为人格变量的独处及其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2007,(1).
作者简介:张红蕾(1987-),女,河北邢台人,河北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外国教育史;姚军(1987-),男,河北廊坊人,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