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就把德育放在首位,明确要求学生首先要致力于道德修养,“行有馀力”,才是学习文化。
现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简单来说就是说语文教育和德育教育之间的关系,就像肥沃泥土中的沙土与水的关系,他们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分离。只有坚持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收到教书与育人的双重效果。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承担着教书与育人的双重任务。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如何进行德育渗透呢?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言传身教、课内外结合,让德育在教学中如春风化雨般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具体做法如下:
一、注重言传身教,发挥榜样的力量。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小学生正处在身心迅速成长时期,模仿性极强。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神圣的,所以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影响到学生。
记得有一次一个学生去我办公室交作业,看见我办公桌上有本《爱的教育》。这位学生回家后就告诉其母亲说,“老师现在看《爱的教育》我也想看。”其母亲晚上就给我打电话咨询是否适合,并且告诉我说家里有许多书孩子都不看。我告訴他说:“《爱的教育》是是世界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名著,被各国公认为最富爱心和教育性的读物,值得孩子一看。并且告诉他我想用我的这本书给他家里的书作交换,互相看完后交流感悟。”孩子与我交换后很认真的把那本书看完,并且给我谈了感悟。也逐步开始看家中已购书。其母亲后来见到我激动的说:“孩子现在一有时间就去看书,谢谢你了老师,你让我们家孩子热爱读书了。”
是啊!一个好教师就是一个好的榜样。所以教师要“立身行道”,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严于律已,严谨治学,积极工作,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塑造学生,以德育人,以情育爱。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风化雨的效果。
二、悟情明理在课堂。
现在小学语文教材编选的都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具有教育意义的好作品。那些文质兼美的语言文字,就是一块块的情感天地,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巧妙的教学手段,就可以积极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上悟情明理。例如:当学生学到“羊跪乳,鸦反哺,人之情,孝父母,父母教,须静听,父母责,须敬承,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时可以让学生反思下自己每天理所应当地吃着父母的饭,穿着父母的衣,花着父母的钱时,可曾给过他们一句关心的话、一次体贴的照顾?可曾体会过他们的感受?让学生懂得动物尚知道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人更应做到。父母的教诲,一定要恭恭敬敬地听, 如果父母责备你,不要忙于给父母顶嘴,要虚心接受。要学会尊敬父母,爱惜身体,遵守道德。渗透感恩教育 ,渗透做人教育。让学生明白“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例如在学习《陶罐与瓦罐》的故事时让学生懂得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培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意识。从而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和陶冶,学会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学会为人处世的方法,提高道德修养水平。总之语文教材就是“德育教学的一本百科书”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鲜活的德育教育范例。只要我们用德育教育来灌溉,相信最终会开出“真善美”之花。
三、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走出教材,还有一个更加广阔的育人天地。
1、课外德育之作业篇。
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仅靠课堂上的40分钟是不够的。在语文学习中,要把施教的视角延伸到社会这本深奥绵长而又无页码的“百科全书”中,从中获得许多课堂学不到的东西并且挖掘出经典的德育素材。这时作业其实就变成了向学生渗透德育的重要渠道。因此在选择课后作业、阅读材料时,要注意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选取有教育意义的材料,譬如教师可以积极地引导学生阅读那些与课内知识相关的充满人性、关注人类命运和地球家园、表达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深厚友谊的情感,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等的书籍。然后以“我最喜欢看的一本书”为主题办手抄报,写读书采集卡等等。例如学完《虎门销烟》和《小萝卜头故事》后让学生搜集有关典范人生的故事并以读书卡的形式记录下自己的感悟,让作业变得多样化。
2、课外德育之实践篇。
教学是课内外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教师可以根据课内教学,以社会实践为“活水”,多角度内化德育教育,开展一系列课外活动,巩固、加深课堂教学的效果,把德育落到日常社会生活中。如在 “雷锋活动月”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雷锋的资料,学习雷锋高尚的品质,并让学生准备雷锋日记本记录自己和身边的好人好事,,开展“讲雷锋故事大赛”,并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进孤儿院,走进养老院,去送温暖,体会帮助他人的快乐。
将德育教育寓于活动之中,让其收到“导其行”的效果。也可以利用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如母亲节让孩子给母亲朗读我们学习过的有关感恩母亲的诗歌,制作感恩卡,帮助母亲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好品质。端午节让学生了解端午来历,亲手包粽子子,让孩子懂得节日是为了纪念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培养爱国主义思想等等。
教育为本,德育为先。语文课堂既要教好学,也要教好人。只有以文之“活水”,启道之“清渠”才能使德育之花在学生中悄然开放。
让我们在新课改语文教学德育的渗透下静待花开吧!
现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简单来说就是说语文教育和德育教育之间的关系,就像肥沃泥土中的沙土与水的关系,他们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分离。只有坚持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收到教书与育人的双重效果。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承担着教书与育人的双重任务。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如何进行德育渗透呢?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言传身教、课内外结合,让德育在教学中如春风化雨般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具体做法如下:
一、注重言传身教,发挥榜样的力量。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小学生正处在身心迅速成长时期,模仿性极强。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神圣的,所以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影响到学生。
记得有一次一个学生去我办公室交作业,看见我办公桌上有本《爱的教育》。这位学生回家后就告诉其母亲说,“老师现在看《爱的教育》我也想看。”其母亲晚上就给我打电话咨询是否适合,并且告诉我说家里有许多书孩子都不看。我告訴他说:“《爱的教育》是是世界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名著,被各国公认为最富爱心和教育性的读物,值得孩子一看。并且告诉他我想用我的这本书给他家里的书作交换,互相看完后交流感悟。”孩子与我交换后很认真的把那本书看完,并且给我谈了感悟。也逐步开始看家中已购书。其母亲后来见到我激动的说:“孩子现在一有时间就去看书,谢谢你了老师,你让我们家孩子热爱读书了。”
是啊!一个好教师就是一个好的榜样。所以教师要“立身行道”,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严于律已,严谨治学,积极工作,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塑造学生,以德育人,以情育爱。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风化雨的效果。
二、悟情明理在课堂。
现在小学语文教材编选的都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具有教育意义的好作品。那些文质兼美的语言文字,就是一块块的情感天地,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巧妙的教学手段,就可以积极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上悟情明理。例如:当学生学到“羊跪乳,鸦反哺,人之情,孝父母,父母教,须静听,父母责,须敬承,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时可以让学生反思下自己每天理所应当地吃着父母的饭,穿着父母的衣,花着父母的钱时,可曾给过他们一句关心的话、一次体贴的照顾?可曾体会过他们的感受?让学生懂得动物尚知道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人更应做到。父母的教诲,一定要恭恭敬敬地听, 如果父母责备你,不要忙于给父母顶嘴,要虚心接受。要学会尊敬父母,爱惜身体,遵守道德。渗透感恩教育 ,渗透做人教育。让学生明白“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例如在学习《陶罐与瓦罐》的故事时让学生懂得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培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意识。从而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和陶冶,学会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学会为人处世的方法,提高道德修养水平。总之语文教材就是“德育教学的一本百科书”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鲜活的德育教育范例。只要我们用德育教育来灌溉,相信最终会开出“真善美”之花。
三、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走出教材,还有一个更加广阔的育人天地。
1、课外德育之作业篇。
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仅靠课堂上的40分钟是不够的。在语文学习中,要把施教的视角延伸到社会这本深奥绵长而又无页码的“百科全书”中,从中获得许多课堂学不到的东西并且挖掘出经典的德育素材。这时作业其实就变成了向学生渗透德育的重要渠道。因此在选择课后作业、阅读材料时,要注意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选取有教育意义的材料,譬如教师可以积极地引导学生阅读那些与课内知识相关的充满人性、关注人类命运和地球家园、表达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深厚友谊的情感,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等的书籍。然后以“我最喜欢看的一本书”为主题办手抄报,写读书采集卡等等。例如学完《虎门销烟》和《小萝卜头故事》后让学生搜集有关典范人生的故事并以读书卡的形式记录下自己的感悟,让作业变得多样化。
2、课外德育之实践篇。
教学是课内外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教师可以根据课内教学,以社会实践为“活水”,多角度内化德育教育,开展一系列课外活动,巩固、加深课堂教学的效果,把德育落到日常社会生活中。如在 “雷锋活动月”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雷锋的资料,学习雷锋高尚的品质,并让学生准备雷锋日记本记录自己和身边的好人好事,,开展“讲雷锋故事大赛”,并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进孤儿院,走进养老院,去送温暖,体会帮助他人的快乐。
将德育教育寓于活动之中,让其收到“导其行”的效果。也可以利用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如母亲节让孩子给母亲朗读我们学习过的有关感恩母亲的诗歌,制作感恩卡,帮助母亲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好品质。端午节让学生了解端午来历,亲手包粽子子,让孩子懂得节日是为了纪念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培养爱国主义思想等等。
教育为本,德育为先。语文课堂既要教好学,也要教好人。只有以文之“活水”,启道之“清渠”才能使德育之花在学生中悄然开放。
让我们在新课改语文教学德育的渗透下静待花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