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要实现低年级“解决问题*的教育价值,老师在设计教学时要注意抓住知識间的联系,通过数学活动,采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让每个学生根据信息,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感悟数学知识,主动获取知识,逐步获得数学思想方法。
关键词:解决问题、审题、思考、合作、交流、应用。
进入高年级,孩子们最难于理解或感觉最为困难的算是解决应用题了,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往往我们教师比较头疼的是有的孩子不管怎么讲就是不理解,或是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如果下次再稍微变化,又不知所措了。归结以下主要原因就是孩子对该问题不理解题意,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不清晰。为了防止这一情况的发生,因此我觉得从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就应该训练孩子对解决问题的思路的理解、描述。对于以后的学习是极其重要的。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我有加下几点思考:
一、重视审题指导,创设情境,培养数学表征能力,吸引学生去发现问题
理解题意的重要不言而喻,心理学称为表征问题。课堂实践证明,一旦与学生讨论生活中的具体数学问题时,每个学生都会津津有味地说出自己的看法。
例如,在数学“比较轻重”这一课时,我将学生们在游乐园玩跷跷板的场景拍成录像。课堂上,当学生看到自己和其他伙伴的身影时,个个表现得非常兴奋。当看到班中又瘦又小的同学被架在跷跷板的一端无论怎么用力也压不起来又胖又壮的同学时,学生们顿时哈哈大笑起来,同时部分学生站起来说:“瘦的根本压不倒胖的。”借助这一场景,唤起了学生玩跷跷板的生活经验,并且从学生已有的经验中发现了可以通过观察和实践的方法比较轻重,从而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
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解决问题
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知识体验和生活经验积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所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探索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来解决问题是有必要的。
例如,在教学“原来有22人在看戏,后来离开了6人,又来了13人,现在看戏有多少人?”这一例题时,我利用多媒体充分展示题意之后,鼓励学生思考: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经过一段时间的独立思考,我发现大多数学生想到了①22+13=35(人),35-6=29(人);②22-6=16(人),16+13=29(人)这样两种方法。只有个别学生想到13-6=7(人),22+7=29(人)这种特殊的方法。虽然学生独立思考所得到的方法只集中在一两种上,但是学生个体能力的发展是不容忽视的。
三、合作交流,促使学生反思问题
教学实践证明,合作学习能够增强互动的有效性。通过学生间的互相交流,不仅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述和反思,而且也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聆听别人的意见并做出适当的评价。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让不同的学生表达自己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然后组织全体学生对这些不同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
例如,在教学“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我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计算例题“23+31”,在学生独立思考后我要求他们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做法。经过小组内的合作交流,每个小组基本上都能得出三种以上的方法。紧接着,我将学生汇报的方法一一列举在黑板上:
①列竖式计算;
②20+30=50,3+1=4,50+4=54;
③3+1=4,20+30=50,4+50=54;
④23+30=53,53+1=54;
⑤31+20=51,51+3=54;
……
根据黑板上的各种方法,我请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好?为什么?”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第三种方法比较好,因为和列竖式计算的方法很相似,而且如果个位满十也不会忘了向十位进一;有的说第四种方法比较好,因为它发两步做,而且都是尝过的口算,所以比较简便。学生们通过相互间的交流,选定了解决该类问题的有效方法,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最优化。
四、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解决问题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反映。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发数学问题,使数学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有机地进行融合,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学习的现实性,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应先鼓励学生去做,在学生做数学的过程中,分析、解决问题,在做中学。
例如,在学习了“克与千克”一课后,我要求学生在节假日跟随爸爸妈妈去菜市场买菜。在买菜过程中了解各种物品的重量,并帮助爸爸妈妈拎菜,感受重量。回家后数一数相应重量的物品个数,如1千克鸡蛋有几个?500克蕃茄有几个?等等。或去超市调查食品的重量,仔细观察食品的包装,记录有代表性的几样食品的重量。这样,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学会运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总之,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解决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让我们从低年级开始,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主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好数学。
参考文献:
[1]温玉火.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多样化的研究[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6,(10):34.
[2]吕玉清.论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性[J].科教风,2016,11(08):66-67
关键词:解决问题、审题、思考、合作、交流、应用。
进入高年级,孩子们最难于理解或感觉最为困难的算是解决应用题了,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往往我们教师比较头疼的是有的孩子不管怎么讲就是不理解,或是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如果下次再稍微变化,又不知所措了。归结以下主要原因就是孩子对该问题不理解题意,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不清晰。为了防止这一情况的发生,因此我觉得从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就应该训练孩子对解决问题的思路的理解、描述。对于以后的学习是极其重要的。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我有加下几点思考:
一、重视审题指导,创设情境,培养数学表征能力,吸引学生去发现问题
理解题意的重要不言而喻,心理学称为表征问题。课堂实践证明,一旦与学生讨论生活中的具体数学问题时,每个学生都会津津有味地说出自己的看法。
例如,在数学“比较轻重”这一课时,我将学生们在游乐园玩跷跷板的场景拍成录像。课堂上,当学生看到自己和其他伙伴的身影时,个个表现得非常兴奋。当看到班中又瘦又小的同学被架在跷跷板的一端无论怎么用力也压不起来又胖又壮的同学时,学生们顿时哈哈大笑起来,同时部分学生站起来说:“瘦的根本压不倒胖的。”借助这一场景,唤起了学生玩跷跷板的生活经验,并且从学生已有的经验中发现了可以通过观察和实践的方法比较轻重,从而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
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解决问题
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知识体验和生活经验积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所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探索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来解决问题是有必要的。
例如,在教学“原来有22人在看戏,后来离开了6人,又来了13人,现在看戏有多少人?”这一例题时,我利用多媒体充分展示题意之后,鼓励学生思考: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经过一段时间的独立思考,我发现大多数学生想到了①22+13=35(人),35-6=29(人);②22-6=16(人),16+13=29(人)这样两种方法。只有个别学生想到13-6=7(人),22+7=29(人)这种特殊的方法。虽然学生独立思考所得到的方法只集中在一两种上,但是学生个体能力的发展是不容忽视的。
三、合作交流,促使学生反思问题
教学实践证明,合作学习能够增强互动的有效性。通过学生间的互相交流,不仅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述和反思,而且也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聆听别人的意见并做出适当的评价。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让不同的学生表达自己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然后组织全体学生对这些不同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
例如,在教学“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我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计算例题“23+31”,在学生独立思考后我要求他们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做法。经过小组内的合作交流,每个小组基本上都能得出三种以上的方法。紧接着,我将学生汇报的方法一一列举在黑板上:
①列竖式计算;
②20+30=50,3+1=4,50+4=54;
③3+1=4,20+30=50,4+50=54;
④23+30=53,53+1=54;
⑤31+20=51,51+3=54;
……
根据黑板上的各种方法,我请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好?为什么?”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第三种方法比较好,因为和列竖式计算的方法很相似,而且如果个位满十也不会忘了向十位进一;有的说第四种方法比较好,因为它发两步做,而且都是尝过的口算,所以比较简便。学生们通过相互间的交流,选定了解决该类问题的有效方法,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最优化。
四、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解决问题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反映。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发数学问题,使数学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有机地进行融合,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学习的现实性,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应先鼓励学生去做,在学生做数学的过程中,分析、解决问题,在做中学。
例如,在学习了“克与千克”一课后,我要求学生在节假日跟随爸爸妈妈去菜市场买菜。在买菜过程中了解各种物品的重量,并帮助爸爸妈妈拎菜,感受重量。回家后数一数相应重量的物品个数,如1千克鸡蛋有几个?500克蕃茄有几个?等等。或去超市调查食品的重量,仔细观察食品的包装,记录有代表性的几样食品的重量。这样,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学会运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总之,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解决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让我们从低年级开始,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主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好数学。
参考文献:
[1]温玉火.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多样化的研究[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6,(10):34.
[2]吕玉清.论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性[J].科教风,2016,11(08):66-67